跳转到内容

中國國民黨: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取消Keysagain148 (对话)所作出的修订 24984990
无编辑摘要
第110行: 第110行:


===兩岸立場===
===兩岸立場===
*[[蔣中正]]總裁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進而光復大陸國土。
*[[蔣中正]]總裁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進而光復大陸國土。
*[[蔣經國]]主席時期:前期仍維持先前蔣中正總裁「反攻大陸」的主張,後期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政策。
*[[蔣經國]]主席時期:前期仍維持先前蔣中正總裁「反攻大陸」的主張,後期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政策。
*[[李登輝]]主席時期:放棄[[漢賊不兩立]]原則,改尋求與大陸的[[雙重代表權]],在國際上採取[[務實外交]]。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和確立國統綱領,以「和平統一」為政策。
*[[李登輝]]主席時期:放棄[[漢賊不兩立]]原則,改尋求與大陸的[[雙重代表權]],在國際上採取[[務實外交]]。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和確立國統綱領,以「和平統一」為政策。
*[[連戰]]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
*[[連戰]]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
*[[馬英九]]與[[吳伯雄]]主席時期:中華民國自1912年起即為獨立國家<ref>[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0-05/800047.html 馬英九接受CNN專訪]</ref>。'''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主張[[中國統一|不統]](暫不談統一)、[[台灣獨立|不獨]](不放棄大陸主權)、[[國共內戰|不武]](反對以武力解決臺海爭端),近來並將此三不主張進一步連結到「[[臺海現狀|現狀]]」,不僅視此三不為政策主張,亦視其為對現狀的描述。
*[[馬英九]]與[[吳伯雄]]主席時期:中華民國自1912年起即為獨立國家<ref>[http://taiwan.huanqiu.com/news/2010-05/800047.html 馬英九接受CNN專訪]</ref>。'''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主張[[中國統一|不統]](暫不談統一)、[[台灣獨立|不獨]](不放棄大陸主權)、[[國共內戰|不武]](反對以武力解決臺海爭端),近來並將此三不主張進一步連結到「[[臺海現狀|現狀]]」,不僅視此三不為政策主張,亦視其為對現狀的描述。


===未來展望===
===未來展望===
第223行: 第223行:


== 批評與爭議 ==
== 批評與爭議 ==
中國國民黨以民主政黨自詡<ref>[http://www.kmt.org.tw/hc.aspx?id=27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史簡傳】]</ref>,但其自完成北伐開始執掌政權以來,經歷訓政、遷台後的威權統治與1980年代以來的國家民主化,部分作為受外界批評
中國國民黨以民主政黨自詡<ref>[http://www.kmt.org.tw/hc.aspx?id=27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史簡傳】]</ref>,自完成北伐開始執掌政權以來,經歷訓政、遷台後的統治與1980年代以來的國家民主化。


===黨職併公職===
===黨職併公職===

2013年2月15日 (五) 08:45的版本

中國國民黨
主席馬英九
秘书长曾永權
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
成立
  • 1894年11月24日
    (成立「興中會」)
  • 1905年8月20日
    (重組為「中國同盟會」)
  • 1912年8月25日
    (重組為「國民黨」)
  • 1914年7月8日
    (重建為「中華革命黨」)
  • 1919年10月10日
    (改組為「中國國民黨」)
  • 总部 中華民國
    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232-234號
    党员约1,090,000人(2011年統計)
    政治立場三民主義
    反共主義
    中華民族主義
    中間偏右
    保守主義
    国际组织國際民主聯盟
    立法院(國會)席次
    地方議會席次總和
    官方网站
    http://www.kmt.org.tw/

    中國國民黨(原名威妥玛式拼音Kuomintang[1];簡稱國民黨KMT英文可直譯作「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是孫中山革命黨人所創建的中國原生政黨,亦是中國亞洲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之一。其前身最早為成立於1894年興中會,而後分別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經孫中山改組後改為現名。

    中國國民黨從民國17年1928年北伐成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起,至民國37年1948年改組中華民國政府,且於民國38年1949年國共戰爭中失利、從中國大陸撤守至臺灣後,直至李登輝執政時期結束為止,一直是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也是唯一同時治理過海峽兩岸的政黨。民國89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敗選後,該黨首次成為在野黨,至民國97年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勝出重掌執政權至今。國民黨與其分裂出來的新黨親民黨等政黨構成的泛藍陣營,和以民進黨為首的泛綠陣營並列為當今臺灣兩大政治聯盟。

    歷史

    孫中山總理,中華民國國父暨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創始人。依黨章第15條,以孫中山先生為總理

    光緒20年(1894年11月24日興中會成立,在中國國民黨的傳統中,將興中會至中國國民黨的發展歷史視為一脈相承,故以興中會成立的清光緒20年(1894年)作為中國國民黨的創黨之年,而創黨日(黨慶)為11月24日。

    在组建和训练新军的时候,一些开明地方大员如张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学生任军官如蔡锷阎锡山许崇智等,这些知识青年读过书见识广,敢于持有不同政见,不同于旧军官兵愚昧效忠皇权。同时革命党人如黄兴、宋教仁等注重开展兵运,秘密向新军中输送革命分子,如吴禄贞赵声孙武等。这些军内革命党人待命伺机发动起义。

    1911年武昌首义是新军起义,然后响应的陕西湖南行省,是新军起义。接下来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山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也是新军起义。除上海兩廣辛亥革命起义是以民军商团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义均为新军起义为主。辛亥革命也可以说是一场规模空间的新军大起义。

    中國國民黨自立黨以來,為因應時勢變化,多次實行黨的改造。隨著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時期歷經辛亥革命討袁護法二次革命、東征、北伐、展開訓政黃金十年剿共八年抗戰、參與創建聯合國五權憲法、直到其後因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大敗,1949年退至臺灣。

    退至臺灣後,將臺灣建設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為目標,且為了穩定社會及消滅對於三民主義推行不利的因素,因此對於台獨與共產黨人士進行取締及嚴加打壓,被稱為「白色恐怖」。近來,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認爲「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闡述,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民國96年(2007年),修改黨章,首次將「臺灣」寫入黨章並刪除中國統一等文字,宣示「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草創時期

    大陸時期: 1912-1949年

    蔣中正總裁,繼承孫中山總理領導國民革命、統一中華民國,在孫總理於民國14年(西元1925年)去世後長期領導國民黨和中華民國。依黨章第16條,以蔣中正先生為總裁

    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政治理念

    政治主張

    兩岸立場

    • 蔣中正總裁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以武力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偽政權,進而光復大陸國土。
    • 蔣經國主席時期:前期仍維持先前蔣中正總裁「反攻大陸」的主張,後期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政策。
    • 李登輝主席時期:放棄漢賊不兩立原則,改尋求與大陸的雙重代表權,在國際上採取務實外交。設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和確立國統綱領,以「和平統一」為政策。
    • 連戰主席時期:中國國民黨主張「國共和解、停止對立」。
    • 馬英九吳伯雄主席時期:中華民國自1912年起即為獨立國家[2]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主張不統(暫不談統一)、不獨(絕不放棄大陸主權)、不武(反對以武力解決臺海爭端),近來並將此三不主張進一步連結到「現狀」,不僅視此三不為政策主張,亦視其為對現狀的描述。

    未來展望

    中國國民黨在2008年總統大選重新執政後,其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儘可能實行兩岸三通、開放大陸投資、大陸客來臺觀光)以及維護中華民國之民主。而在兩岸關係上,中國國民黨以在不傷害中華民國既有權益、促進瞭解與互利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平台與中國共產黨對話,以增進與大陸在經濟上的交流互動,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組織架構

    中國國民黨的黨務組織採委員會制,通稱為「黨部」,主要分中央委員會[3](即中央黨部)、級委員會、級委員會等三級。

    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權力機構為全國代表大會,每2年召開一次,閉會期間由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4]。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常務委員會執行職務,並對其負責,是中國國民黨的最高決策機關[4]

    中央組織體系

    歷次全国代表大会

    歷任黨之領袖

    中國國民黨第6任(現任)主席馬英九,亦為現任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國民黨之領袖名銜依次更替為:總理、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總裁、中央委員會主席。

    現任領導幹部

    民國100年(2011年)1月19日至今

    黨務發展

    中央黨部變遷

    File:KMT Nanking.jpg
    民國37年(1948年)行憲國民大會期間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位於南京市。
    舊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國民黨在民國38年(1949年)退至臺北市後使用此地作為中央黨部,民國95年(2006年)6月12日搬遷後轉售予長榮集團張榮發基金會作為公益用途使用。
    八德大樓:現今國民黨中央黨部所在地,位於臺北市中崙

    分裂

    1. 民國14年(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張繼等12名反對容共的國民黨右派中央執行委員和監察委員,在西山碧云寺召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史稱西山會議。會後,他們在上海另立中央,形成西山會議派
    2. 民國16年(1927年)4月,蔣中正帶領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達南京,與武漢的汪精卫黨中央因處理中國共產黨問題而起短暫分裂,另立國民政府。史稱寧漢分裂。後來汪精卫亦清共,9月宣布武漢國民政府遷到南京合併,史稱寧漢合流(亦稱寧漢復合)。
    3. 民國16年(1927年)8月1日,中共發動南昌暴動。當天上午,譚平山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名義,在南昌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宣言》,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以譚平山為主席團主席,吳玉章為祕書長。在中共部隊按計劃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途中到達汀州時,革命委員會決定沿用國民政府的名義對外,並以譚平山為國民政府委員長陳友仁顧順章王荷波蘇兆征等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9月24日,中共部隊到達汕頭後,決定正式成立國民政府,並決定由譚平山任國民政府主席。25日張太雷到達汕頭,提出反對此前的決定,並即於第二天召開南方局會議,決定暫不發表國民政府名單。此事擱置,隨後形勢惡化而終不成事。後谭平山、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葉挺等主要負責人離隊,分別前往香港上海
    4. 民國16年(1927年)11月,國民黨左派宋慶齡鄧演達等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名義,發表《對中國及世界革命民眾宣言》。民國17年(1928年)初,譚平山章伯鈞等在上海成立「中華革命黨」,以鄧演達為總負責。民國19年(1930年)8月9日,鄧演達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成為國共之外的“第三黨”。民國24年(1935年)11月10日,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改名為「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民國36年(1947年)2月3日,改黨名為「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
    5. 民國22年(1933年)11月20日,國民黨左派發動福建事變。領導事變的蔡廷鍇陳銘樞李濟深等人召開會議,決定解散或脫離原有的黨派,以集體簽名的方式共同組織「生產人民黨」。22日,“中華共和國”成立。同時,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李章達等聯名脫離中國國民黨。隨後,黃琪翔等宣布解散第三黨,組建生產人民黨,由陳銘樞任生產人民黨總書記。當時在福建的脫離國民黨的分子,已解散的第三黨成員,少數的中國共產黨脫黨分子,以及十九路軍高級軍官均參加了生產人民黨。該黨控制了中華共和國政府實權。民國23年(1934年)1月13日,中華共和國政府首腦人物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黃琪翔乘飛機離開福州先到泉州,中華共和國實際上宣告結束。生產人民黨隨之轉移到香港黃琪翔等原第三黨成員決議恢復第三黨。生產人民黨隨著第三黨退出而部分解體。民國24年(1935年)7月下旬,「中華民族革命同盟」在香港成立。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10月29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解散中華民族革命同盟,返回大陸。
    6. 民國27年(1938年),汪精衛以中國國民黨中央副總裁身份,帶著周佛海等一幫國民黨親日派大員,逃到越南河内
    7. 民國28年(1939年)汪精衛在上海秘密召開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会,中國國民黨中央斥其為非法。
    8. 民國34年(1945年)10月,國民黨左派在重慶成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民國35年(1946年)4月,國民黨左派在廣州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非“民進”),後更名為「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簡稱“民促”)。民國37年(1948年)1月1日,民聯、民促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在香港聯合建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民聯和民促繼續存在。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1月,民聯、民促并入民革,宣告結束。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黨派」,和目前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並無主從關係。
    9. 民國76年(1987年)11月21日,國民黨部分老黨員因不滿國民黨腐化而成立「中國民眾黨」,總裁爲王忠泉中國民眾黨國家社會主義政黨
    10. 民國82年(1993年),因統獨爭議與黑金疑雲,以及對當時黨主席李登輝的諸多不滿與其台獨傾向路線的不認同,中國國民黨黨內的非主流派、與以中國國民黨新生代為主的黨內次級團體「新國民黨連線」另行组成「新黨」,以趙少康王建煊等為首。
    11. 民國88年(1999年),前民選臺灣省主席宋楚瑜因政策路線岐異,與當時黨主席李登輝分道揚鑣,自行參加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後因泛藍分裂選舉失利,部份黨員退出中國國民黨,於民國89年(2000年3月31日另行組建「親民黨」。
    12. 民國90年(2001年),部份主張台灣本土化及親李登輝的黨員,在遭開除的前黨主席李登輝與前內政部部長黃主文等人的帶領下另外组成「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

    以上的分裂除西山會議派寧漢分裂後支持南京國民政府回歸國民黨中央,及寧漢復合後南京、武漢兩國民政府重新統一外,其餘的分裂時至今日都還在「分裂中」。分裂後的各派系其理念與原始國民黨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相似。其中:

    兩岸互動

    2005年4月26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大陸。作為中國國民黨撤退至臺灣56年後,首位返回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導人,連戰此次訪問行經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四座城市,並在北京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會面。後於5月3日返回臺灣。雖然泛綠陣營稱連戰此行為「第三次國共合作」,但中國國民黨不承認所謂的「第三次國共合作」。連戰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曾說道:「我這次到大陸來訪問,來得不易,因為有人質疑,甚至批判,認為我這次訪問代表第三次的國共和談,『說』我的目的是要聯共制台,那個台下面應該還有一個獨字。」

    民國96年(2007年),修改黨章,首次將「臺灣」寫入黨章並刪除中國統一等文字,宣示「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

    中國國民黨在2008年總統大選重新執政後,其主要施政方針為振興經濟(儘可能實行兩岸三通、開放大陸投資、大陸客來臺觀光)以及維護中華民國之民主。而在兩岸關係上,認爲「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是目前兩岸和平的最佳闡述,也是兩岸尋求進一步關係前的最高指導原則。中國國民黨以在不傷害中華民國既有權益、促進瞭解與互利的前提下,持續透過國共論壇與兩岸協會對話,完成多項協議簽署,以增進與大陸在經濟上的交流互動,降低兩岸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批評與爭議

    中國國民黨以民主政黨自詡[7],自完成北伐開始執掌政權以來,經歷訓政、遷台後的統治與1980年代以來的國家民主化。

    黨職併公職

    依《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公務人員之選拔,應實行公開競爭之考試制度。非經考試及格者,不得任用。」(第八十五條)但國民黨黨務人員不是公務人員。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辦理黨務人員,不能認為刑法上所稱之公務員。」(1952-08-16)、《釋字第七號解釋》「行憲後各政黨、各級黨部之書記長,不得認為公務員。」(1952-09-29)與《釋字第二十號解釋》「省黨部、省婦女工作委員會均係人民團體,其主任委員及理事,自非憲法第一百零三條所謂公職。」(1953-07-10)。但國民黨黨政高層於1971年12月7日以「黨職併公職年資互相採計要點」將國民黨、救國團等員工視同公務員,其服務年資併入公職計算。其年資從相當於常任文官最初級的委任一職等到最頂級的簡任十四職等都涵蓋在內。黨職併公職讓許多不能領月退休金的國民黨人士變成可以領,以國家資源與全民納稅錢替它支付私人黨工退休金,成為國庫的沉重負擔。1987年12月3日該要點廢止,1988年9月考試院議決,以法律不溯既往原則,廢止日前年資仍併計,廢止後不採計;2006年4月20日扁政府時期考試院推翻前議決,改自本議決日後,未退休者不併計公務員年資,以往已退休處份者不予撤銷,以此兼顧法律不溯既往與公平正義之原則。[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黨產爭議

    2008年,馬英九政府將扁政府時代行政院版的《政黨法》草案自立法院撤回,2012年08月行政院版《政黨法》草案送回國會審議,十月併同民進黨版本審查,唯因朝野兩黨對黨產的認定與是否明定政黨爭議財產的處理及返還機制條款看法不一,迄今未立案通過。[21] [22]。《貪污治罪條例》中的「財產來源不明罪」亦因國民黨阻撓而將適用範圍限縮在以犯貪污罪為入罪門檻,結果施行兩年多,沒有一個案件因此罪被起訴,未能切中主動發掘偵辦的問題根源。[23]

    2011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布「民國99年政黨財務決算報告」,國民黨收入新台幣35.3億元。根據國民黨申報資料,來自中央投資公司等股利收入,約新台幣28.9億,占總收入的82%。如果按一般企業10%獲利估算,其總股本高達新台幣290億,若以一般企業5%獲利估算,其總股本更高達新台幣580億。民主進步黨發言人鄭文燦表示,國民黨仍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黨,其收入超乎想像,選舉花費都是天文數字。民進黨籍立委陳其邁莊瑞雄梁文傑則表示政黨政治最重要的是公平透明的競爭,民進黨主張儘速訂定《政黨法》,讓政黨的資產負債表攤在陽光下,國民黨的黨產不是只有股本、股票,其他還有不動產等事業都應受全民監督。[24][25]民進黨版草案規定:行政院下應設「政黨財產調查及處理委員會」,經委員會認定屬政黨不當取得財產,應於一定期間轉移為國有或地方自治團體所有。因信託關係登記為第三人所有或由第三人持有者,適用相關規定。[26]

    泛绿人士认为,直至目前,黨營事業中投公司仍繼續挹注龐大黨務經費,成為超級金雞母,被認為是馬英九宣稱公平正義、廉能執政的最大笑柄。[27]

    黑金賄選

    立法院於2007年11月修正《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增列提名賄選候選人的政黨可被處以連坐處分,賄選政黨遭連坐處分至2012年12月共有68件,其中國民黨就占57件(84%),民進黨有9件(13%),親民黨大道慈悲濟世黨各1件(3%)。國民黨因為這57件提名賄選候選人而被連坐裁罰的罰款,累計達4500多萬元,其中大多數都是發生在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總統上任之後,甚至大部分是發生在2009年10月17日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之後。[28][29][30]

    大事紀要

    位於美國舊金山華埠的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

    以下提及如總理總裁主席等職務,無特別指名者,均為黨內職務。

    • 清光緒20年(1894年):興中會成立。
    • 清光緒31年(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
    • 民國元年(1912年):國民黨成立。
    • 民國3年(1914年):中華革命黨成立。
    • 民國8年(1919年):孫中山恢復和改組舊黨為中國國民黨,並被推選為總理。
    • 民國12年(1923年):同意蘇聯聯俄容共」要求。
    • 民國13年(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中正為軍校校長,黨內開始培養軍事人才和武裝力量。
    • 民國14年(1925年):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逝世。
    • 民國15年(1926年):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行動。
    • 民國16年(1927年):清黨,結束「聯俄容共」,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 民國17年(1928年):北伐結束,成為全中華民國的執政黨。
    • 民國25年(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促成「國共聯合抗日」。
    • 民國26年(1937年):日本軍全面侵華,八年抗戰爆發。
    • 民國27年(1938年):推選蔣中正為中國國民黨總裁。
    • 民國34年(1945年):八年抗戰勝利。
    • 民國35年(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
    • 民國36年(1947年):中華民國行憲,舉行國大代表立法委員選舉。
    • 民國37年(1948年):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裁蔣中正与李宗仁競選中華民國首任總統、副總統,當選。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
    • 民國38年(1949年):國共戰爭中戡亂失利,總裁蔣中正辭去總統職位,李宗仁代总统。
    • 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與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撥遷至臺灣臺北市,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指1949年1987年間在台灣發生白色恐怖的歷史。
    • 民國43年(1954年):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裁蔣中正與陳誠選中華民國第二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49年(1960年):196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裁蔣中正與陳誠競選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55年(1966年):196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第四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61年(1972年):197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總裁蔣中正與嚴家淦競選中華民國第五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64年(1975年):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逝世,嚴家淦繼任中華民國總統。
    • 民國65年(1976年):增設「主席」一職,並推選蔣經國為中國國民黨首屆黨主席。
    • 民國67年(1978年):197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席蔣經國與謝東閔競選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73年(1984年):198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席蔣經國與李登輝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77年(1988年):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
    • 民國77年(1988年)7月:推選李登輝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主席。
    • 民國79年(1990年):199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席李登輝與李元簇競選中華民國第八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85年(1996年):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席李登辉與連戰搭檔竞選中華民國第九任(首次直選)總統、副總統,當选。
    • 民國89年(2000年):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戰與蕭萬長搭檔竞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落選;是為該黨執政七十餘年來首次下野。
    • 民國89年(2000年)4月:中國國民黨主席李登輝因國民黨在總統選舉中大敗而辭職,由副主席連戰代理主席。
    • 民國90年(2001年):舉行首次主席黨員直選,連戰當選為第三屆主席。
    • 民國93年(2004年):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搭檔竞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落選。
    • 民國94年(2005年):主席連戰出訪大陆,為民國38年(西元1949年)12月後首位踏上中國大陸的黨內最高領袖。
    • 民國94年(2005年)7月:舉行第二次主席黨員直選,馬英九當選為第四屆主席。
    • 民國94年(2005年)8月:增設「榮譽主席」一職,敦聘前主席連戰為榮譽主席。
    • 民國96年(2007年)2月: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起訴而辭職,由副主席吳伯雄代理主席。
    • 民國96年(2007年)4月:舉行主席補選,吳伯雄當選為第五屆主席。
    • 民國97年(2008年)1月: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取得超過七成席次,加上泛藍盟友則超過四分之三席次。
    • 民國97年(2008年):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馬英九與蕭萬長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 民國97年(2008年)4月12日:蕭萬長與胡錦濤博鰲亞洲論壇會面並舉行會談。
    • 民國97年(2008年)5月26日:主席吳伯雄出訪中國大陸,為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首位踏上大陸的中華民國執政黨領袖。
    • 民國98年(2009年)7月26日:舉行第三次主席黨員直選,馬英九當選為第六屆主席,於10月17日就職。敦聘前主席吳伯雄為第二位榮譽主席。
    • 民國101年(2012年)1月: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取得超過六成的席次,加上泛藍盟友總共六十七席。
    • 民國101年(2012年):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大選,主席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檔競選中華民國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當選。

    參見

    參考資料

    註釋

    1. ^ 中國國民黨英语自诉
    2. ^ 馬英九接受CNN專訪
    3.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組織圖(中央委員會)】
    4. ^ 4.0 4.1 中國國民黨黨章 (97年11月22日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會議第18次修正)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務規章】
    5. ^ 王寓中. 國民黨賣中央黨部 四月搬遷. 自由時報. 2006年2月4日 [2009年11月29日]. 
    6. ^ 中央社記者方旭臺北二十二日電. 國民黨中央黨部改頭換面為企業基金會. 大紀元時報. 2006年3月23日 [2009年11月29日]. 
    7. ^ 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黨史簡傳】
    8. ^ 政院追討黨併公職 點名160人,蘋果日報, 2005年12月01日
    9. ^ 胡志強所填黨職 銓敘部查不到,自由電子報, 2005年11月15日
    10. ^ 李逸洋:連宋胡吃定國家,黨職併公職、公職兼黨職!,民主進步黨,2005-11-20
    11. ^ 國民黨黨職併退休金? 民進黨:儘速還財於民~,台北市議員顏聖冠(轉貼新聞報導),2007/11/22
    12. ^ 關中護18趴 綠:陷公務員於不義,自由電子報, 2011-1-8
    13. ^ 關中等黨職併公職 宜蘭縣民提告,自由電子報, 2011-1-13
    14. ^ 黨職併公職 李登輝:國民黨是私人的,不是政府的, NOWnews, 2011-1-17
    15. ^ 銓敘部未提18%利率合理化 民進黨批:改革只是虛晃一招, NOWnews, 2011-1-17
    16. ^ 府院定調18趴 綠:廉價改革,中央社, 2011-01-18
    17. ^ 18%爭議 姚文智:馬鶴凌也是黨職併公職, NOWnews, 2011-1-18
    18. ^ 國民黨「黨職併公職」始末, TaiwanYes台灣玉山網路電視, 2011/01/13
    19. ^ 黨公職年資併計 銓敘部倡廢, 大紀元時報, 11/15/2005
    20. ^ 18%黨職併公職 謝長廷:大法官已解釋違憲, NOWnews, 2011-1-20
    21. ^ 空喊改革 馬政府一路封殺政黨法, 自由時報, 2012-7-9
    22. ^ 看問題/政黨法爭議引爆, 新新聞,2012-8-31
    23. ^ 清廉掛嘴上 法案踩腳下, 自由時報, 2012-7-9
    24. ^ 去年國民黨收入35.3億 約民進黨6倍, 中央廣播電臺 Radio Taiwan International, 2011/7/22
    25. ^ 黨產黑數阻公平競爭,民進黨:《政黨法》應儘速立法, 民主進步黨, 2011/7/22
    26. ^ 政黨法25日初審 朝野備戰, 中央通訊社, 2012/10/20
    27. ^ 馬廉政改革淪口號/黨產歸零遙遙無期 執政笑柄, 自由時報, 2012-7-7
    28. ^ 賄選被罰4500萬 綠:國民黨是買票黨, 新頭殼newtalk, 2012.12.13
    29. ^ 國民黨賄選連坐被罰 綠委:候選人都是馬英九提名, Nownews, 2012年12月13日
    30. ^ 賄選連坐處分31件 國民黨佔26件, 自由時報, 2012-7-1

    書目

    • 《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與研究》,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OCLC 23038765

    網頁

    外部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