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瓜石勸濟堂
25°06′37″N 121°51′35″E / 25.11034°N 121.85965°E
金瓜石勸濟堂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臺灣新北市瑞芳區祈堂路53號 |
宗教 | 台灣民間信仰 |
主神 | 關帝君 |
例祭 |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 |
建立时间 | 1902年(明治35年) 1931年(昭和6年)重建 |
地圖 | |
金瓜石勸濟堂,為主祀關帝君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在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祈堂路53號,是臺灣北海岸知名的關帝廟,是金瓜石的信仰中心,又稱祈堂。金瓜石勸濟堂位在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銅山里祈堂路五十三號,創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前身為奉祀關聖帝君的石尾神壇。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奉諭旨賜號「勸濟堂」;光緒二十八年始於現址建廟,並於民國八十年六月二日關聖帝君銅像安座完成。「勸濟堂」於民國四十一年至六十三年(1952~1974年)陸續整修保存;因神威顯赫,成為金瓜石地區的守護神,為傳統道教聖廟,更是地方重要的信仰中心。
「勸濟堂」以『勸眾行善、濟危扶困』為堂旨,主奉關、呂、張、王四大恩主;配祀八卦祖師、福德正神、關聖帝君、玉皇大帝、天上聖母、十二元辰星君、太歲星君及三清三寶祖師等眾神。頂樓重二十五噸、高三十五台尺的純銅關聖帝君神像於八十年建造完成,背山望海巍然聳立於勸濟堂上方;其手上春秋書冊長五台尺、重量五百多台斤、面部高六台尺,形象莊嚴,為金瓜石的重要地標,更是東南亞最大的關聖帝君銅像。
興廟沿革
[编辑]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金瓜石的黃仕春、黃仁祥兄弟在石尾地區設一座草庵奉祀關聖帝君,祈求平安。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遷至「赤牛頭寮」,關帝君之外,增奉呂祖師、張真君、 王天君,尊為四大恩主,開始扶乩濟世,人稱「乩堂」,又作「祈堂」。
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改稱「勸濟堂」,刊印善書《如心錄》。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於現址興建殿宇,至昭和六年(1931年),因後宮礦業會社在廟的前右下方擴建製凍廠,地層滑動,造成勸濟堂龜裂嚴重而拆除。黃仁祥、簡深淵等仕紳發動重建,增加前後殿、兩邊辨公室、禪房、廚房及花園而成今貌。[1]
重建於昭和六年(1931年)雖有對場作,但尚未列為古蹟,該對場作並十分不明顯[2]。正殿花鳥柱為對場作,左柱為蔣萬益所作,右柱為張華水所作[3]。
1983年,改建殿宇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築。
1991年,造關聖帝君巨型銅像,重25噸,高10.5公尺,為手捧春秋文相坐姿於廟頂,為東亞最大銅鑄神像,成為金瓜石著名地標。
2018年歲次戊戌年5月17日,勸濟堂以香火日盛,堂務日繁,傳統的信徒管理人制度,已不敷日新月異堂務發展需求。經原有信徒會議決議成立「金瓜石勸濟堂管理委員會」,經該堂研擬組織章程,報經政府主管機關核定,復依章程由信徒大會選出管理委員及主任委員,勸濟堂至此進入制度化管理與發展。
奉祀神明
[编辑]關帝君、 呂祖師、張真君、王天君、八卦祖師、福德正神、玉皇上帝、天上聖母、十二元辰星君、太歲星君、三清道祖。
文化財與年度祭事
[编辑]重要文化財
[编辑]正殿中一對花鳥人像石柱,立體雕琢,乃鎮殿之寶。內外殿木雕為黃龜理大師的作品,樑棟油畫為彩繪大師郭佛賜所繪。[4]
年度祭事
[编辑]金瓜石迎媽祖
[编辑]金瓜石地區的媽祖繞境全稱為「金瓜石地區恭迎媽祖繞境祈福活動」,是金瓜石地區每年例行迎神繞境活動,是為慶祝媽祖聖誕而舉辦,往年由金瓜石四個里(新山、瓜山、石山及銅山)擔任爐主輪流主辦,近年來由勸濟堂統合主辦,整合資源,規劃活動內容及繞境路線。迎媽祖所迎請的媽祖分別有北港朝天宮、臺北關渡宮、瑞芳福龍宮、基隆慶安宮媽祖,這四座廟宇的媽祖神像為迎媽祖所要迎請的對象,另外金福宮因為廟內有分靈麥寮拱範宮媽祖,所以繞境當日自行派出神轎參與繞境。遶境活動主要在祈求金瓜石山城闔境平安。因此活動當天除當地居民沿途擺設香案及祭拜鮮果供品,祭拜途經之神明,祈求闔府平安,生意興隆,事業順遂,子孫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遷居外地之金瓜石住民當日亦相約返鄉參加繞境隊伍祈求平安。繞境隊伍途經多項已指定或登錄的文化資產是山城遶境的最大特色,
金瓜石青草祭
[编辑]青草祭乃勸濟堂的特色, 於端午節時,信徒依神明指示,由神轎帶領至鄰近山邊採集青草,傳統儀式製程而成青草藥丸,供信眾服用,自建廟開始即流傳下來的百年傳統。但近年來此項祭典因求藥的需求漸少多年未舉辦,而於2018年端午節將再度出駕採草煉丹。[5]
三獻禮
[编辑]勸濟堂的主祀神為關聖帝君,堂內也常態性地供奉許多神祇,一年所舉辦的祝壽約在十餘場。勸濟堂的祝壽承襲鸞堂信仰中的儒家文化,過程著重「禮」的呈現,勸濟堂在堂內執事、效勞生的傳承下,保留儒家道教重禮的精神、勸濟堂祝壽的祭品在正殿下桌,擺放三牲一副(全雞、全漁、豬肉塊)及五杯酒。下桌兩側擺放漢食桌,漢食桌分別有兩張八仙桌,各置於正殿兩側,桌前綁著刺繡桌圍,桌上分別擺放十支湯匙、十雙筷子、十個酒杯,四大碗與十二小碗的「菜 碗」。漢食桌之所以分為兩張,在於葷素之分,素食桌在左(神像的左手側,為廟宇 的龍邊)、葷食桌在右。十二道菜碗在早期臺灣社會咸認為是禮之隆重,尤其是在祭 拜玉皇上帝時,菜碗的數量以十二碗為基礎數量。祝壽的流程以傳統漢人社會最隆重的「三獻禮」的精神為核心,由勸濟堂廟祝主持、 擔任誦經生,堂內執事、效勞生協助敲鐘、擂鼓、漢食桌的擺設。首先由廟祝於正殿 朝拜眾神,焚香既畢,敲響下桌上的木魚與大磬,行叩首禮後掀開「蓋經布」誦唸《列 聖寶誥》,經生誦唸結束,三川門內的執事開始敲鐘擂鼓,先擊鼓再敲鐘,鼓為「三、 三、五」一個循環,寓意「大眾請、大眾請、大種請來迎」,敲鐘者聽到鼓聲節奏為 「三、三、五」後敲一響鐘,如此循環至第三十五響鐘後隨即敲響第三十六響鐘。鐘鼓靜默,戶外的戲臺上開始撥放扮仙影片(早期為聘請歌仔戲至勸濟堂廟埕搭臺表演),扮仙結束後鳴砲,整個祭典流程的第一次獻禮就此完成。 扮仙的同時,廟內效勞生會將漢食桌、正殿各神桌上酒杯內的米酒裝回瓶內,再重新斟上新酒,食物則不撤換。當戲臺上的扮仙結束,廟內執事再敲鐘擂鼓,緊接著戲臺上開始扮仙,如此過程重複兩次,完成三獻禮。三獻禮後,誦經生敲響木魚、大磬後跪讀疏文,關聖帝君聖誕則先誦疏文再誦祝文。疏文讀畢擲筊請示神諭是否圓滿, 待擲出一聖筊後將太極金、刈金、福金於廟外金爐焚燒,疏文則於正殿步口焚燒。
乞龜
[编辑]金瓜石地區的乞龜為關聖帝君聖誕的相關活動,目前分別有乞求食材製成的龜與黃金製成的龜兩種,龜以鳳片糕為多數,另有米、麵、沙其馬, 甚至有水果等食材組裝成龜的造型,另外也可見貴金屬(黃金)製作而成的龜,又以食材龜的乞求最具歷史。金瓜石地區並未有乞得龜後,需於來年答謝尺寸加倍的龜這一不成文規矩,因而在金瓜石來年答謝的龜可延續原尺寸。 在金瓜石謝龜的作法是信徒將個人準備的龜帶至勸濟堂拜殿供奉,並向勸濟堂執事索取印著「慶祝 恩主壽誕千秋 (填空處)祈求平安 (填空處)叩謝」的紙條,信徒於紙條的「叩謝」處填寫自己或家人姓名,用於向神靈與民眾表示該龜是何人所答謝。至於乞龜的方式,則是信徒在挑選好所要乞求的龜後,以擲筊的方式尋求神諭, 若擲得聖筊將可獲得該龜,然而若紙條的「祈求平安」處有寫上「原人」二字,則表 示該龜是答謝者要原龜請回,不提供其他民眾乞求,因而要原龜請回者會將線香插在 龜上,反之沒有寫「原人」、沒有插香的龜將可接受民眾的乞求,而乞龜者在乞得龜 後也要插線香於龜上,藉以祈求神靈的靈力依附,避免他人重複乞求。然而乞得龜後, 依據習俗不能將龜立即請走,因為準備龜的目的是要慶賀關聖帝君聖誕,所以龜要持 續供奉在勸濟堂拜亭,直到關聖帝君聖誕當日才能將龜請走,又漢人傳統的十二時辰 以子時作為日期的交換,因而信徒會等待子時勸濟堂執事於正殿為關聖帝君祝壽,敲 響第一聲鐘鼓後才將龜請走。請龜時,要將線香插在龜上,沿路香煙不停,象徵神靈 將隨著香煙來到信徒家中,296同時信徒要將龜頭朝外帶離勸濟堂,象徵龜離開勸濟堂 游進信徒家中。
圖錄
[编辑]-
金瓜石勸濟堂
-
金瓜石勸濟堂殿宇建築
-
金瓜石勸濟堂二樓金面關公殿
-
金瓜石勸濟堂三樓三清道祖殿
-
勸濟堂關聖帝君,為東亞最大的銅鑄神像
-
關聖帝君銅像的觀聖台視角
-
中庭噴泉
-
勸濟堂二宮尊德
-
勸濟堂關聖帝君
-
金瓜石勸濟堂
-
2015勸濟堂關公文化祭
-
金瓜石勸濟堂望基隆山
-
金瓜石勸濟堂籤桶
-
金瓜石勸濟堂三樓三清道祖殿天井雕刻
-
郭佛賜「氣傾高力士目識郭汾陽」
-
黃龜理勸濟堂雕刻
交通
[编辑]公車
瑞芳火車站搭乘基隆客運1062『臺北捷運忠孝復興站-金瓜石勸濟堂』抵勸濟堂站下車。
自行開車
北上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下大華交流道→接台62線快速公路,於瑞濱端下交流道→右轉北部濱海公路(臺2線)(行經海濱、水湳洞)→於78.5K右轉北34鄉道/金水公路→於勸濟堂牌樓處左轉而上,可抵勸濟堂。
參考文獻
[编辑]- 書目
- 引用
- ^ 金瓜石勸濟堂官網. [2015-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1).
- ^ 九份金瓜石勸濟堂說的故事,2008年. [201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勸濟堂鎮廟之寶,2011年. [2015-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 ^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勸濟堂》. [2015-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青草祭》. [2015-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