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掘奔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掘奔龍

掘奔龙属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
洞穴掘奔龍的想像圖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奇异龙科 Thescelosauridae
属: 掘奔龙属 Oryctodromeus
Varricchio et al, 2007
模式種
洞穴掘奔龍
Oryctodromeus cubicularis

Varricchio et al, 2007

掘奔龍屬(學名:Oryctodromeus)意為「挖掘的奔跑者」,是鳥臀目的一屬,化石發現於蒙大拿州東南部的Blackleaf組地層、蒙大拿州東南部的Wayan組地層,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9,500萬年前。掘奔龍是種行動敏捷的小型恐龍,也是第一個發現有穴居生活證據的恐龍。

概述

[编辑]

掘奔龍的正模標本(編號MOR 1636a)發現於Blackleaf組地層,是一個成年個體的部份骨骼,包含以下部分:前上頜骨、部分腦殼、3節頸椎、6節背椎、7節薦椎、23節尾椎肋骨肩帶、前肢(缺乏手掌)、兩個脛骨、一個不完整的腓骨、一個蹠骨。除此之外,還發現兩個幼年個體的標本(編號MOR 1636b),體型大約是正模標本的55%到65%之間。掘奔龍的尾巴缺乏骨化肌腱,與大部分鳥腳類恐龍不同,但這特徵卻適合牠們的穴居生活。掘奔龍的頜部、前肢、骨盆、尾巴有許多特化特徵,有助於牠們挖築洞穴、在洞穴中生活[1]

近年在蒙大拿州的Wayan組地層,發現數個部分身體骨骼[2]。掘奔龍最初被認為尾巴缺乏骨化肌腱。但根據這些蒙大拿州化石,證實掘奔龍的背部、薦骨、尾巴具有厚的骨化肌腱。研究人員認為,這代表有骨化肌腱的恐龍,其相關部位的動作可能相當靈活,不同於過去的理論[2]

研究人員指出,與鼴鼠針鼴袋熊等善於挖掘的穴居動物相比,掘奔龍的前肢挖掘洞穴能力較差。相反地,掘奔龍的四肢使牠們既可快速奔跑,又具初步的挖掘能力,如同今日的土狼豚鼠鬣狗、以及兔子。由於掘奔龍是二足恐龍,前肢的挖掘能力,並不影響後肢的奔跑能力[1]

研究人員同時提出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發現掘奔龍位於真鳥腳類的基底位置,並是奔山龍西風龍的近親,這三個屬都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大拿州。奔山龍與西風龍也具有可能適合穴居生活的特徵,例如寬廣的口鼻部。此外,奔山龍的標本也發現於類似的地層狀態,顯示牠們也有可能是穴居動物[1]。早在1998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便提出德林克龍可能是穴居恐龍,德林克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懷俄明州,同樣屬於稜齒龍類[3]

穴居證據

[编辑]

掘奔龍的三個標本被發現於掩埋在地裡的洞穴。這三個標本聚集在洞穴中、關節脫落,顯示牠們是死在這個洞穴中。洞穴的內部充滿,因此現在形成內部為砂岩,外部包覆者泥岩黏土岩的狀態。

這個洞穴長約2公尺,寬70公分,有兩個彎道,洞穴的大小與寬度符合成年掘奔龍的體型。另外,研究人員發現洞穴連接者數個小型的圓柱狀砂岩,直徑只有數公分寬,可能是由共生的小型穴居動物挖掘而成[4][5][6]

古生物學

[编辑]

如同其他帕克氏龙科恐龍,掘奔龍是種小型、行動敏捷的植食性恐龍。研究人員根據其挖掘洞穴與善於奔跑的特性,將模式種命名為洞穴掘奔龍O. cubicularis)。成年掘奔龍的身長可達2.1公尺,重量達22到32公斤;幼年掘奔龍的身長約1.3公尺。由於同時發現成年與幼年的化石,科學家認為掘奔龍可能具有親代養育現象,或是成年掘奔龍會挖掘洞穴以養育幼年個體。從幼年掘奔龍的體型,顯示牠們有長時期的親代養育階段[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英文)Varricchio, David J.; Martin, Anthony J.; and Katsura, Yoshihiro. First trace and body fossil evidence of a burrowing, denning dinosaur (PDF).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274: 1361–1368 [2007-03-22]. doi:10.1098/rspb.2006.044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24). 
  2. ^ 2.0 2.1 Krumenacker, L. J., 2010. Chrono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the mid-Cretaceous Wayan Formation of eastern Idaho,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first Oryctodromeus specimens from Idaho. BYU MS thesis."
  3. ^ (英文)Buchholz, Peter. Drinker and burrowing. 1998-03-16 [200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6). 
  4. ^ (英文)Hecht, Jeff; Jeff Hecht. Dinosaur digger found in its own burrow. News Service (New Scientist.com). 2007-03-21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31) (英语). 
  5. ^ (英文)Owen, James; James Owen. Digging Dinosaur Discovered Inside Fossil Den.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National Geographic). 2007-03-21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7). 
  6. ^ (英文)Asteroid may have forced dinosaur to dig. Science & Nature (The Australian: Keeping the Nation Informed). 2007-03-22 [2007-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9).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