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
和平島 | |
---|---|
社寮島 | |
自然地理 | |
位置 | 基隆港東北 |
坐标 | 25°09′39″N 121°45′50″E / 25.16083°N 121.76389°E |
面積 | 0.663平方公里(0.256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61米(200英尺) |
最高點 | 東砲台山 |
管轄 | |
中華民國(臺灣) | |
市 | 基隆市 |
區 | 中正區 |
和平島是座落於東海的島嶼,位處基隆市中正區,基隆港東北方,是距離臺灣最近的島嶼,相隔僅有75公尺,其以臺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連接。島上的原住民巴賽族稱此島為「tuman」,漢人入墾後則稱為「大雞籠嶼」或「大雞籠山」。1870年代,為了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區隔以免混淆,改名「社寮島」(又稱社寮嶼);戰後改為現名[1]。其為北台灣最早有西方人足跡的地方,也是基隆最早有漢人入墾所在之一。
歷史
[编辑]早在漢人來到以前平埔原住民巴賽族雞籠社就已住在該島,16世紀漢人航海時稱該島為大雞籠嶼,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清代時漢人又因住在島上的平埔族關係稱該地為「社寮」,日治時代行政區為社寮町(日语:社寮町/しゃりょうちょう Sharyōchō),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
戰後不久,二二八事件期間,國民政府率領國軍對各地進行大規模清鄉,其中社寮島在軍隊的武力掃蕩下,島上遍地死屍,史稱「社寮島事件」。當時島上還具有琉球人的聚落,其中約有三十餘名琉球居民,連同當地的台灣居民,在國軍的掃蕩中槍決遇害。[2]。
關於戰後改為「和平島」的原因眾說紛紜,經典雜誌記者裴凡強表示,一說是因為此地自明末以來常有戰亂,如今為祈求和平,而稱為和平島;另一說是二二八事變時,社寮島淪為刑場,後易名為和平島,希望從此殺戮不再[3]。文史工作者潘江衛表示,「和平」之名是基於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基隆市街用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命名,順序從市中心往港外做規劃。1946年1月中正區成立,有22里,有社寮里、和寮里、和平寮里,也有和一路、平一路,並出現和平島說法,由此看來,社寮島改名和平島,日本時代建造的基隆橋,改為和平橋,都在二二八事件之前。[4]
和平島的聯外交通藉著和平橋與基隆市區連接。和平島全島原分為和平島本島(舊社寮島)、桶盤嶼、中山仔島三大部分,和平島本島西邊以人造堤防與桶盤嶼相連、西北則以明德橋與中山仔嶼相接,目前三島嶼已全部連為一體。
和平島的海岸以海蝕景觀聞名(節理〖豆腐岩、柱狀玄武岩〗、「千疊敷」海蝕平臺),這些區域曾被列為軍事管制區,現在已開放為海濱公園。
和平島當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證,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和平橋,結構上極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早建造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但現有的橋樑已非當年的古橋所以無法考證。
海濱公園內的海岸,有一處「蕃字洞」的歷史遺跡。洞內岩壁曾刻有荷蘭文字,岩石屬於砂岩,毗鄰海邊,幾百年來受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襲,洞內文字已風化剝落,原有荷蘭文字早已消失。這裡又曾被和平島的國軍利用做為碉堡,加上歷年來好奇一遊的遊客觸摸及塗鴉,或有故意塗寫外國文字,以混淆視聽。蕃字洞的傳言是否屬實,已難考證。
2004年2月28日,有兩百萬臺灣民眾參加、相連500公里至屏東佳冬鄉的「手牽手護台灣」活動以和平島為北端。[5][6][7]
自然環境
[编辑]地質
[编辑]和平島海岸受強烈海蝕作用,海蝕地形發達,有蕈狀石、豆腐岩、海蝕平台與海蝕崖等。地層多是大寮層的厚層砂岩,與陸地相連之處被侵蝕成為海溝,因此和平島實為一島嶼。[8] 和平島之海蝕平臺向海緩緩傾斜,低潮時面積約有1萬平方公尺,漲潮時多沒入海中,平臺之砂岩有時呈棋盤式節理格子狀的「豆腐岩」,日人稱之「千疊敷岩」,乃千張塌塌米海蝕平臺之豆腐岩之意。[9]
植物
[编辑]- 基隆天胡荽(学名:Hydrocotyle keelungensis):和平島特色植物,葉面疏毛為特色。
- 濱槐(学名:Ormocarpum cochinchinensis):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
- 基隆澤蘭(學名:Eupatorium luchuense var. kiirunense):為菊科澤蘭屬下的一個變種
歷史建築
[编辑]和平島龍目井創建於1626年,日治時期在1935年築大基隆橋後,更將龍目井加蓋一個半圓拱形的水泥遮頂,2006年基隆市政府公告登錄和平島龍目井為基隆市歷史建築。[10]當地居民現在依然有在使用。
社寮東砲台
[编辑]社寮東砲台的歷史可追溯至荷西時期,最早為西班牙與荷蘭人的戰爭根據地,於1626年即開始建立砲台,清治時期時是清法戰爭的戰備砲台,1886年劉銘傳再度興建社寮砲台;於日治時期之後,由總督府築城部基隆支部於1901年開始改築,1903年完工,1907年又改建社寮砲台,至1924年完成,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2004年基隆市政府公告指定社寮砲台為本市市定古蹟。[11]
和平橋
[编辑]和平橋是台灣第一座跨海大橋,位於基隆市中正區,連接台灣本島與基隆市的和平島。建於1934年(昭和9年),全長約75公尺,今日所見之橋體已經過重建。
景點及重要設施
[编辑]- 和平島公園(原中山仔嶼)
- 和平橋
- 社寮東砲台
-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基隆總廠(聖薩爾瓦多城原址)
- 和平島觀光魚市
- 基隆港船舶管制中心(原桶盤嶼)
- 和平島污水處理廠
-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北基宜花金馬分署基隆職業訓練場
-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原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
- 和平島天后宮
- 天顯宮
- 和平島蕃字洞
- 琉球漁民慰靈碑
- 社寮橋
- 諸聖教堂遺址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書目
-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翁佳音;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 1998年 , ISBN 9789570220841
- 《帝國相接:西班牙時期台灣相關文獻及圖像論文集》呂理政主編;南天書局出版, 2006年
-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鮑曉鷗著;南天書局出版, 2008年
- 高祥雯《尋找消失的北荷蘭城堡位置》 內政部國土測繪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 引用
- ^ 台灣人文風景100點
- ^ 文建會新聞稿 - 來自琉球的二二八受難見證[永久失效連結]
- ^ 裴凡強. 【島嶼島語】和平島 沉默與塵沒. 2012-03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 ^ 吳淑君. 影/一場美麗的錯誤 社寮島改和平島非關228. 2019-04-28 [2021-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 ^ 手牽手護台灣兩百萬人破台紀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 (台灣), 2004年02月29日
- ^ 和平反飛彈二二八全台「發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 2004年2月26日
- ^ 牽手護台灣向世界發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4/03/01
- ^ 《和平島風景特定區與八斗子》.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和平島公園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 (PDF).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2).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和平島龍目井》.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4).
-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市定古蹟 《社寮砲台》. [2015-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