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賴因哈德·比蒂科費爾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萊因哈德·比蒂科夫
赖因哈德·比蒂科费尔
Reinhard Bütikofer
2019年的比蒂科費爾
欧洲联盟 歐洲議會議員
现任
就任日期
2009年7月1日
选区德國選區
歐洲綠黨 歐洲綠黨共同主席
任期
2012年—2019年11月10日
莫妮卡·弗拉索尼英语Monica Frassoni同时在任
前任菲利普·蘭伯茨英语Philippe Lamberts
继任湯瑪斯·魏茨英语Thomas Waitz
聯盟90/綠黨 联盟90/绿党共同主席
任期
2002年12月8日—2008年11月16日
安格莉卡·貝爾英语Angelika Beer克勞蒂亞·羅斯英语Claudia Roth同时在任
前任Fritz Kuhn英语Fritz Kuhn
继任傑姆·厄茲代米爾
 巴登-符腾堡邦議會議員
任期
1984年3月25日—1996年3月24日
个人资料
出生Reinhard Hans Bütikofer
(1953-01-26) 1953年1月26日71歲)
 西德巴登-符腾堡曼海姆
国籍 德国
政党
母校海德堡大学(肄業)
网站reinhardbuetikofer.eu
「Reinhard Bütikofer」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国大陸赖因哈德·比蒂科费尔
臺灣包瑞翰[1][2]

赖因哈德·汉斯·比蒂科费尔(德語:Reinhard Hans Bütikofer,1953年1月26日),是联盟90/绿党籍的德国政治家、曾任該黨共同主席(2002年到2008年)。[3]自2009年以來比蒂科費爾是歐洲議會議員

生平

[编辑]

比蒂科費爾出生在曼海姆,在斯派爾長大。他在海德堡學習哲學,漢學和歷史,但沒有完成他的學業。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他曾活跃于德中友好协会[4]於1984年,他當選為海德堡鎮議會,成為綠黨的成員,是他綠黨政治生涯的起點。 1988年到1996年,他是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的議員。他是欧洲议会工业、研究与能源委员会的成员,也是欧洲议会有关在欧洲实施有效原材料战略的报告人。此外,他还在外交事务委员会和安全与防御小组委员会担任职务。[5]他是歐洲議會对中國代表團的成員。

政治观点

[编辑]

比蒂科费尔曾是一名毛主义者,青年时代活跃于西德共产主义联盟,曾参与创建德中友好协会海德堡分部,并于1974年、1993年分别以学生与州议员的身份访华,200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赞扬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农民和妇女解放运动,并支持绿党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6]但在担任欧洲议会议员后,其政治观点开始右倾,2018年曾称“欧洲大陆一直在努力消除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但你们中国却使之发扬光大”。[7]

人物事件

[编辑]

2021年3月22日,欧盟宣布就新疆问题对华4名官员和1家公司实施制裁后,中国宣布对包括比蒂科费尔在内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行反制裁[8]

荣誉

[编辑]

外国勋章奖章

[编辑]

參考來源

[编辑]
  1. ^ 外交部.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全球資訊網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18-07-17. 
  2. ^ 辯論歐中關係 歐洲議員挺台灣指中國霸道 - 國際 - 中央社 CNA. www.cna.com.tw.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1). 
  3. ^ http://mainsky.de/bbs/simple/index.php?t47631.html[永久失效連結]
  4. ^ Vita. reinhardbuetikofer.eu. [2019-04-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存档副本. [2012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0月9日). 
  6. ^ 郑汉根. 德国绿党联邦主席比蒂科费尔:毛泽东在五大洲都有拥护者. 国际先驱导报. 2003-12-26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9). 
  7. ^ 王义桅. 【聚焦】中国动了德国的奶酪?中国学者与德国政要激辩“是否该防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2018-06-22 [2022-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5). 
  8. ^ 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方对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实施制裁. 新华社. 2021-03-22 [2021-07-19] (中文). 
  9. ^ 外交部長吳釗燮頒贈IPAC共同主席、歐洲議會對中國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議員「特種外交獎章」,以表彰深化台歐盟關係的卓越貢獻.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2-11-03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