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風神翼龍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風神翼龍

風神翼龍屬
化石时期:白堊紀末期,68–66 Ma
飛行的風神翼龍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神龍翼龍科 Azhdarchidae
亚科: 風神翼龍亞科 Quetzalcoatlinae
属: 風神翼龍屬 Quetzalcoatlus
Lawson, 1975
模式種
諾氏風神翼龍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Lawson, 1975
  • 諾氏風神翼龍 Q. northropi
    Lawson, 1975
  • 勞氏風神翼龍 Q. lawsoni
    Andres and Langston Jr., 2021

風神翼龍屬學名Quetzalcoatlus)又名羽蛇神翼龍披羽蛇翼龍貴叟寇翼龍,是一種白堊紀末期的巨型翼龍,屬於神龍翼龍科中的代表性物種,牠們是最晚演化出來的翼龍目動物,也是其中最先進的一支。其特點是擁有極其寬大的翅膀、粗長的脖子、尖利的巨、和退化至消失的牙齒,風神翼龍的“屬名”源自於阿茲特克文明裡披羽蛇神的名字——克察尔科亚特尔(Quetzalcoatl)。

風神翼龍的翼展超过10米(33英呎)甚至更長,站在地面上时和现代长颈鹿同高(約5.7米),和哈采格翼龍屬並列為“地球已知最大型的飛行動物”;牠們生存於約6800萬年前到66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在全球各地均有其化石分佈,但是完整的化石主要集中在美國南部和東部;在白堊紀末滅絕事件中,風神翼龍和非鸟类恐龍滄龍黃昏鳥菊石等史前動物一同滅絕。

發現與種

[编辑]
Quetzalcoatlus sp.的重建圖

第一個風神翼龍化石是在1971年,由道格拉斯·勞森(Douglas A. Lawson)發現於德州大彎曲國家公園的Javelina地層發現。這個標本包括部分的翼(由前臂與延長的第四手指構成),從翼推測翼展超過10公尺。[1]勞森將這標本建立為新屬:諾氏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2]在1996年,Kellner與Langston在德州公佈了了第二個未命名種。 [3]

這個暫時性被稱為Quetzalcoatlus sp.的標本,比諾氏風神翼龍還完整,包括部分頭顱骨。雖然較诺氏風神翼龍的小,而翼展已證實長達5.5公尺。[4]

在2002年,地獄溪組發現的一節神龍翼龍科的頸椎,可能屬於風神翼龍。這個標本原本被研究人員與暴龍類的化石混在一起。這個標本並沒有被暴龍類捕食的跡象。科學家估計這隻神龍翼龍科的翼展為5到5.5公尺。[5]

在1995年,恐龍公園組發現一個神龍翼龍科的部份幼年骨骼,可能屬於風神翼龍或其近親,2019 年,David William Elliott Hone、Michael Habib 和 François Therrien 命名和描述了类型物种 Cryodrakon boreas 。属名来源于希腊语κρύος, kryos , “冰冷”, δράκων, drakon , “龙”。具体名称的意思是“属于北风,北风”,或者简称为“北方”,即北风冰神翼龙。根據翼骨上的斷裂牙齒,這個骨骼曾被蜥鳥盜龍(一種小型馳龍類)所咬食。根據牙齒的斷裂狀況,風神翼龍與其近親的骨頭應該非常堅硬,而非易碎。[6]

古生物學

[编辑]
一群諾氏風神翼龍的想像圖

關於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有許多不同看法。因為牠的長頸椎、長而缺乏牙齒的頜部,牠可能是以類似的方式捕食魚類,或是像禿鸛以腐屍為食,或是像現代剪嘴鷗獵食。風神翼龍被假設可用自己的力量起飛,但一旦在空中,牠可能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滑翔上。在地面上時,風神翼龍可能用四肢行走。最近有些研究人員認風神翼龍的生活方式,類似陸生的鸛鳥,會在空中長途飛行。[1]

兩種風神翼龍與人類體型的比較圖

關於風神翼龍的翼展上限仍處於爭論中,也引發動物飛行的結構上限爭論。在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展示中的最大化石,可能顯示牠們翼展長12公尺長,近年另有翼展為10到11公尺的估計值。最大型的無齒翼龍個體翼展長達9公尺,在風神翼龍被發現前,是被認為生物飛行的尺寸上限。同屬神龍翼龍科的哈特茲哥翼龍,翼展可能也達12公尺以上。[4]

白堊紀時期,德州的氣候可能類似現在熱帶溼地或潟湖,該地當時處於分開北美白堊紀海路沿岸地帶。相關物種的骨頭來自於加拿大亞伯達省恐龍省立公園

風神翼龍與恐龍一起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

分类

[编辑]
Q. sp.的骨骼重建

以下演化树出自Andres和Myers于2013年的研究,显示了风神翼龙和新神龙翼龙类的演化位置。[7]

 新神龙翼龙类 Neoazhdarchia 
 掠海翼龙科 Thalassodromidae 

塞氏掠海翼龙 Thalassodromeus sethi

伦纳德氏妖精翼龙 Tupuxuara leonardii

长冠妖精翼龙 Tupuxuara longicristatus

 准噶尔翼龙科 Dsungaripteridae 

塞氏都迷科翼龙 Domeykodactylus ceciliae

魏氏准噶尔翼龙 Dsungaripterus weii

复齿湖翼龙 Noripterus complicidens

娇小湖翼龙 Noripterus parvus

 朝阳翼龙科 Chaoyangopteridae 

辽西始神龙翼龙 Eoazhdarcho liaoxiensis

朝阳神州翼龙 Shenzhoupterus chaoyangensis

张氏朝阳翼龙 Chaoyangopterus zhangi

无齿吉大翼龙 Jidapterus edentus

兰斯顿放射翼龙英语Radiodactylus Radiodactylus langstoni

 神龙翼龙科 Azhdarchidae 

神龙翼龙 Azhdarcho lancicollis

TMM 42489

临海浙江翼龙 Zhejiangopterus linhaiensis

费拉德菲亚阿氏翼龙 Arambourgiania philadelphiae

诺氏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northropi

风神翼龙未命名种 Quetzalcoatlus sp.

大眾文化

[编辑]

風神翼龍出現在電視節目《恐龍王國》(Dinotopia)裡,同時也出現在《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電視節目的第六集《末代恐龍》(Death of a Dynasty)單元裡,牠們被描述成是最後的大型翼龍類。 紀錄片《飛龍在天3D英语Flying Monsters 3D》曾對風神翼龍有較精確地描述和簡介;在2022年的《史前地球》中,風神翼龍被描述為在南非地區繁殖,並利用潮濕的落葉堆幫革質的卵殼保濕。 手機遊戲《Fate/Grand Order》中,作為魁札爾科亞特爾的坐騎出場。

展開翅膀的風神翼龍骨架。

風神翼龍也出現在2022年的電影《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中,但片中出現的風神翼龍能夠以嘴喙和雙翼上的爪子毀壞飛機外殼,實際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牠們具有此能力。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Witton, M.P., and Naish, D. (2008). "A Reappraisal of Azhdarchid Pterosaur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Paleoecology." PLoS ONE, 3(5): e2271. doi:10.1371/journal.pone.0002271Full text onlin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Lawson, D. A. (1975). "Pterosaur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West Texas. Discovery of the Largest Flying Creature." Science, 187: 947-948.
  3. ^ Kellner, A.W.A., and Langston, W. (1996). "Cranial remains of Quetzalcoatlus (Pterosauria, Azhdarchidae) from Late Cretaceous sediments of Big Bend National Park, Texa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6: 222–231.
  4. ^ 4.0 4.1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and Csiki, Z. (2002). "A new giant pterosaur with a robust skull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Naturwissenschaften, 89(4): 180-184. Abstract[永久失效連結]
  5. ^ Henderson, M.D. and Peterson, J.E.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cervical vertebra from the Hell Creek Formation (Maastrichtian) of southeastern Montan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6(1): 192–195.
  6. ^ Currie, Philip J.; Jacobsen, Aase Roland. An azhdarchid pterosaur eaten by a velociraptorine theropod (PDF).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995, 32: 922–925 [2009-01-0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6-05-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Andres, B.; Myers, T. S. Lone Star Pterosaur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2013, 103 (3–4): 1. doi:10.1017/S175569101300030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