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圖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马来粽
克圖帕

克圖帕[1]馬來語Ketupat)、印尼客家人稱其為㖦叭,是一種東南亞傳統食物,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馬來族居多的地方歡慶開齋節時常見這種食物,並且當成開齋節主要象徵之一。

克圖帕由於製法與形狀類似華人所紮的粽子,所以當地華人習慣上把它稱作「馬來粽」,基於相同原因,馬來社群也習慣將華人的粽子稱作中華克圖帕(ketupat Cina)。通常所見的克圖帕大抵可分兩種:一種是採用羽狀棕櫚葉(daun tupat)包裹的,另一種是用葉紮成。

做法[編輯]

用來包紮克圖帕的棕櫚葉子與檳榔葉子大同而小異,長約二尺,每根羽葉擁有骨幹三四支,張起來可有約三四寸的闊度,所以一粒粽子只須一根羽葉便足。

其次,由於棕櫚葉子骨幹細幼而韌,因而事先無須削去骨支也可如意包紮。按照一般的包紮方法,首先是將葉子攤開,打成活結樣子的三角形粽囊,然後從空隙中塞入糯米。不過,這糯米並不是生米,而是事先調合適量椰漿煮過的半熟米。

當空囊被塞滿後,活結便加以縮緊,俾使葉子堅牢包紮住米粒;為了免得在烹煮時脫落起見,末端更須打上上個小結。紮妥後的粽子固是三角形,惟不似華人粽子的立方三角,而是略扁的等邊三角形。(現代也常見方形馬來粽。)

在下鍋之前,所有的粽子也分作三五隻綁成一束,以便提攜和計算,不過從頭至尾無須任何繩子綁紮,因為那細長的葉子不但足以包紮,而且還有餘葉可供綁束,不像華人的粽子一般需使用細繩綁紮。

專用來配食「沙嗲」的四角形粽子,也叫「都拔」,只用白米製成。包紮法是以椰子樹的嫩葉,用編織草蓆的方法織成一隻只四方形而略扁的小粽囊,僅留著上端開口,從中塞入洗淨的米粒。編織多餘葉子則用以綁紮成束。

外部連結[編輯]

  1. ^ 明道穆斯林嘉年華 克圖帕變身文創小物內政部移民署新住民全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