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公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建设银公司(英語:China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的工矿投资公营事业公司。[1]。总部的“建设大楼”位于上海公共租界中区的江西路、福州路圆形路口的西南转角(今黄浦区江西中路181号),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

当时的各种“银公司”相当于现今的投资银行。最早的是1898年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成立的“中英银公司”。

历史[编辑]

1933年秋,因为在军费问题上与蒋介石的分歧,宋子文辞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1934年5月31日,宋子文在上海汉口路7号创办中国建设银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国币,来自11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200万元、交通银行150万元、中央银行150万元、中国国货银行80万元、山西裕华银行50万元、中南银行25万元、中国实业银行25万元、金城银行25万元、上海商业储蓄银行20万元、浙江兴业银行20万元、大陆银行15万元、中国通商银行15万元、中国垦业银行15万元、四明银行15万元、国华商业银行15万元、浙江实业银行10万元、工商银行10万元、江浙商业储蓄银行10万元、东莱银行10万元、聚兴诚银行10万元、同丰永金号10万元),个人股东股本不到9%。行政院副院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兼任董事长,宋子文国民政府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委)、贝祖诒(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外汇部主任)任执行董事、宋子良任总经理,内设秘书处、设计处(潘铭新)、统计处、事业处(秦瑜)。与英、法、美等国合作在中国投资铁路矿山。1934年7月4日正式开业。[3]主要业务包括:[4]

1938年6月28日,美国总统小罗斯福批准贷款1,000万美元给该公司用于购买美国汽油备战。

1944年1月,公营银行持有的股本按原票面价的2.25倍出让给一批要人,从此该公司成为私人控股公司。[6]

1947年“黄金风潮”,建设银公司涉案8879万美元,宋子文退出该公司的持股。1946年公司复员回上海。1949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时,留在大陆的资产仅黄金12两。[7]

参考文献[编辑]

  1. ^ 郑会欣:战前中国建设银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2. ^ 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失效連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3. ^ 郑会欣:“中国建设银公司的创立:官僚与财阀结合的一个实例”,《改革》,1999年02期,第106-113页+第128页。
  4. ^ 郑会欣:“战前中国建设银公司的投资经营活动”,《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第35-42页。
  5. ^ 谭备战:“抗战前国企向民企的转变——以建设委员会和中国建设银公司谈判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146-152页。
  6. ^ 郑会欣:“中国建设银公司股份的演变”,《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95-113页。
  7. ^ 《中国金融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