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克林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萊門斯·馮·克林德
Clemens von Ketteler
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國第4任駐大清特命全權公使
任期
1899年7月6日—1900年6月20日
君主威廉二世
前任海靖
继任穆默
个人资料
出生(1853-11-22)1853年11月22日
 普魯士王國威斯特法伦省明斯特
逝世1900年6月20日(1900歲—06—20)(46歲)
 大清直隶省顺天府
墓地 德国明斯特
配偶Matilda Cass Ledyard1897年结婚)
亲属威廉·伊曼紐爾·馮·克林德英语Wilhelm Emmanuel Freiherr von Ketteler
军事背景
服役 普魯士陸軍

克莱门斯·冯·克林德男爵(德語:Clemens August Freiherr von Ketteler,1853年11月22日—1900年6月20日),是1900年义和团事变期间在北京街头被清军杀死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違反了國際法(如清廷熟悉的《萬國公法》)中「外交人員人身不可受侵犯」的原則。[1]这一轰动事件成为引爆八国联军之役的導火線之一。

早年

[编辑]

克林德於1853年11月22日出生於德國西部明斯特的一個貴族明斯特家庭。他是卡西莉·馮·勒克·德·維滕(Cäcilie von Luck und Witten,1822-1908年)和奧古斯特·約瑟夫·馮·克林德(August Joseph von Ketteler,1808-1853年)的兒子,後者在他出生前不久去世。

他的叔叔威廉·伊曼紐爾·弗賴赫爾·馮·凱特勒是一位神學家和中間派政治家,曾擔任美因茨大主教,在文化鬥爭期間遭到了俾斯麥政府的迫害。他的侄子、同樣也是外交官的威廉·弗賴赫爾·馮·凱特勒(Wilhelm Freiherr von Ketteler)因反對希特勒而於1938年在維也納納粹黨衛軍安全部門殺害。他的另一位親戚(叔叔)是法國元帥路易斯·弗朗謝·德斯佩雷

克林德1873年從明斯特和科斯費爾德畢業後,凱特勒進入普魯士軍隊服役,直到1882年被任命加入德意志帝國外交使團。1880年至1889年間,他在德國駐廣州和天津領事館擔任翻譯。1889年回德。之後去往美国華盛頓特區(1892年-1896年)和墨西哥(1896年-1899年)任职,1897年他與美国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總經理的女兒莫德·萊亞德(Maude Ledyard)結婚[2]

駐清公使

[编辑]

1899年4月他再到中国,升任德意志帝国驻大清公使。1900年5月31日至6月3日,八國警衛約400人進入北京保護使館區及西什庫教堂。6月6日,直隸總督裕禄电告总理衙门,称義和团民自焚毁铁路电杆之后愈加猖獗,明目张膽,不服劝谕,也在天津焚杀教民;虽芦保津芦铁路有兵分守,仍肆意焚毁,在各处拆毁教堂,各国洋人已甚忧愤,“而天津租界之洋人尤感惊恐,屡以中国办理太鬆,欲派兵助剿为言,此时我军自行剿办,尚可操纵自如,若至外人干预,则事更难措手”,目睹现在情况,拳民断非劝导所能解散,“趁此匪势初起,必须剿抚并用,尚可剋期而定”。

6月10日,义和团大规模开进北京,而北京與外界的電報通訊因電線桿被義和團破壞而中斷。各國政府因無法與使館聯絡而商組聯軍進京保衛使館。6月11日,发生日本使館書記杉山彬永定門外被甘軍杀死的事件,同日列強在天津組成聯軍先遣隊前往北京,途中遭到清軍及義和團的阻擊。

6月16日,前門一帶約千家(一說四千家[3])商舖被義和團民燒成廢墟。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亦曾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帝的虛假情報[3]。於是慈禧態度作出180度轉變。

遇害

[编辑]
俯瞰克林德遇刺現場,1902年

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照会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小时內各國一切人等均需离京」。当晚,各国公使联名致函总理衙门,以路途安全无保障为由,要求延缓离京日期,并要求次日上午9时前给予答复。

6月20日上午8时,克林德未能说服各国公使一同行动,遂独自帶同翻译柯达士德语Heinrich Cordes (Diplomat)乘轿从东交民巷使馆,前往东单牌楼北大街东堂子胡同总理衙门(现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人民来访接待室)交涉。克林德決定不帶四名德國衛兵,兩乘轎子只有兩名沒有武裝的馬伕隨行。柯達士看到克林德腰上沒有掛平常帶的左輪手槍,也就沒有帶槍。途中走到东单牌楼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距东堂子胡同只隔一条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為正在巡逻的神机营(就在距此不远的煤渣胡同基督教青年会中华圣经会旧址)处)霆字枪队章京恩海擊斃,柯达士受伤,轎伕逃走。[4][5]據前導馬伕劉玉成事後對德國政府的供詞,他聽到幾聲幾乎是同時的槍響,回頭看到一隊清軍手持步槍,憤怒的推撞克林德的轎子,而克林德在轎子中一動不動。[6]

事後

[编辑]
德國明斯特中央公墓的克林德墓

6月21日,清政府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國奧匈西班牙比國荷蘭十一國同時宣戰。在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3]。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克林德被殺事件发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正式派遣2万多人的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不過這支部隊尚未抵達中國,戰爭已經結束。

被捕後的恩海

擊斃克林德的神机营章京恩海被德國判處死刑,1900年12月31日,依中國慣例斬首

克林德碑明信片,1906年

1901年清朝战败以后,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第一款就是:清廷派醇亲王载沣(1883年―1951年,光绪之弟、溥仪之父)赴德国就克林德公使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在克林德被杀地点修建一座品级相当的石牌坊。1901年9月4日,专使醇亲王载沣在柏林代表大清國向德国皇帝道歉。“克林德碑”牌坊横跨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上,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1903年1月8日竣工,是汉白玉琉璃瓦庑殿顶式,形制是四柱三间七楼,碑文用拉丁语德语汉语三种文字,表达清朝皇帝对克林德被杀的惋惜。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8年11月13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将牌坊迁往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将坊额改为“公理战胜”,但规模缩小为三楼。1920年7月4日,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在中央公园内为新落成的纪念坊举行落成典礼。1953年10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期间,再次改名为保衛和平坊[7]

参见

[编辑]

注释与参考文献

[编辑]
  1. ^ Franciszek Przetacznik. Protection of Officials of Foreign States According to International Law. BRILL. 1983: 3–12,229 [2018-07-04]. ISBN 90-247-27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 ^ Bill Loomis. ‘Downton Abbey’ theme played out in 1800s Michigan. The Detroit News. 2017-04-22 [2018-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3. ^ 3.0 3.1 3.2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義和團與八國聯軍》 ISBN 957-32-3514-5
  4.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西巡迴鑾始末·卷3》戕害德使凶手就獲記
  5. ^ Larry Clinton Thompson.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eroism, Hubris and the “Ideal Missionary”. McFarland. 2009-01-07: 78 [2018-05-01]. ISBN 978-0-7864-533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6. ^ 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檔案》節目組. 近代秘史挖挖哇:德國公使遇刺疑案. Hyweb Technology. 1 August 2011: 59 [2018-07-04]. ISBN 978-986-641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7. ^ 北京中山公園內“和平牌坊”背后的故事. 北京日報. 2018年3月22日 [2020年7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7月4日). 

外部链接

[编辑]


官衔
前任:
海靖
德國駐華公使
1899年-1900年
繼任:
穆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