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夜不收明朝边防情报体系中的重要兵种[1],主要负责岗哨与侦查[2]。“夜不收”在元代杂剧中便有出现[1],其建制始于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于天启元年(1621年)取消[2],因彻夜在外活动得名[3]。主要驻扎于西侧与北侧边境的军事重镇,在其他地区亦有分布[1]。作为边防军中的哨探与间谍兵种,在哨探敌情、传递情报、烧荒、奇袭、保障边防安全等方面有重要作用。[2][4]

夜不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驻守于墩台及周边的墩军。据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夜不收”人数可达当地驻军2~20%[5]。有学者认为夜不收与唐代的“健步”,宋代的“急脚”类似,都属于情报人员[6]

女真崛起后亦起用专门捕捉哨探的兵种“捉生[7][4]。因夜不收职责危险、任务繁重,明朝曾为之提升其俸饷与抚恤[2][7]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柏桦. 明代蓟镇的夜不收军[C] 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0-104.
  2. ^ 2.0 2.1 2.2 2.3 张松梅.明代夜不收军制度探析[J].兰台世界,2020(07):134-135.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20.07.37.
  3. ^ 韦占彬.明代边防预警机制探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05):56-60.
  4. ^ 4.0 4.1 萧萧雨. 关于“夜不收”[C]《万里长城》2007年第1期.,2007:52-55.
  5. ^ 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卷三·军旅考·营伍·主兵
  6. ^ 焦杰.健步、急脚与夜不收[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04):96-101.DOI:10.16093/j.cnki.ccc.2007.04.005.
  7. ^ 7.0 7.1 祁美琴.明清之际的“夜不收”与“捉生”[J].清史研究,2005(04):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