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姚廣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姚廣孝
姚廣孝
姚廣孝
大明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贈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
爵位荣国公
籍貫長洲縣
族裔汉族
字號斯道、獨闇
諡號恭靖
出生元統三年(1335年)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長洲縣
逝世永樂十六年(1418年)
北直隸北平
墓葬房山縣東北姚广孝墓塔
親屬姚菊山(祖父)
姚震卿(父)
姚須钬女(姐)
姚繼(养子)
释道衍
本名廣孝
斯道、獨闇
獨庵老人、逃虛子
法號道衍
出生1335年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著名成就靖难之役功臣
宗派臨濟宗
呼號姚道衍
駐錫於庆寿寺
著作

姚廣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賜名廣孝法名道衍斯道,又字獨闇庵號獨庵(獨菴),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通稱姚道衍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江路(明为南直隶苏州府長洲縣(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福州府長樂縣[1]中国初政治人物、 臨濟宗僧人、詩人,明成祖靖难之役的叛臣之一,亦為協助朱棣篡位奪權的第一功臣。

生平

[编辑]

出家为僧

[编辑]

姚廣孝生於醫生世家,十四歲剃髮,先後學習天台密教,最後改宗禪門,修持臨濟宗法名道衍,號獨庵,人稱獨庵道衍禪師,並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得其陰陽占卜之術。道衍曾经在嵩山寺游学,相士袁珙觀其面貌说道:“怎有這麼特異的僧人!眼眶三角形,體態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劉秉忠一样的人物!”道衍听后不但不怒反而大喜[2]

奉天靖難

[编辑]

洪武年间中期,朱元璋下诏命精通儒学經書的僧侣入考礼部,道衍没有被授官,朱元璋赐袈裟送还[3]。洪武十五年,高皇后驾崩,明太祖选高僧侍奉各親王,为其誦經薦福。道衍被其朋友宗泐举荐。道衍在選拔的會場上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歡,請求入燕,朱棣同意,于是抵达北平,擔任慶壽寺住持,时常出入王府,行迹非常秘密,经常与朱棣密语[4]

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即位后就开始大范围的削藩行动。周王[5]湘王齐王代王[6]岷王纷纷获罪、或被罷黜庶人、或被迫自殺,情勢險峻。道衍于是密劝朱棣奉天靖難。朱棣说:“民心都支持他們朝廷,我們能怎麼辦呢?”道衍曰:「臣只知天道而已,何必討論甚麼民心!」于是朱棣渐渐下决心,并私下选派軍官,組建部队,并招募勇敢异能的人。道衍并在燕王宫道中训练部队,并在地下修建地穴,以厚墙环绕,周围养鸡鸭等动物,以掩盖地下的修建兵器活动的噪音[7]。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告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張信逮捕朱棣,然而張信却把此命告诉朱棣,朱棣于是决定起兵。当时正遇到暴雨临近,檐瓦墮地,朱棣色变。道衍说道:“这是祥兆。飛龍在天,一定有風雨跟隨。王爺府瓦片掉下了,將要改用皇帝那黃色的瓦了。”之后燕兵起义,以诛杀奸臣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為名,号称其众为“靖難之師”。而道衍则在北平辅助世子朱高炽进行防守[8]

同年十月,朱棣袭击大寧的时候,李景隆乘間圍燕京北平。道衍则善于坚守,協助朱高熾抵擋住中央军的数次攻击,并也夜间派遣壮士偷袭。后燕军回援,内外夹击获得大胜。李景隆、平安等先後战败逃撤。朱棣则围困鐵鉉防守的济南城长达三月之久仍不克。道衍写信劝道:“部队疲劳了難以克敵,请班师回北平。”朱棣于是返回。此后遭盛庸軍截擊,在东昌之战时燕军大败,張玉被杀,再次返京。此时,朱棣打算进行稍微休整,而道衍则坚持积极备战,并进一步招募勇士,击败盛庸且破房昭的西水寨[9]。此时,道衍对朱棣说:“不要再搶占城池了,而应当迅速进攻京师。京師衛兵少力量弱,一鼓作氣必然能攻下。”朱棣听从了他的意见,并接连在淝水靈璧击败中央军,并渡过长江进入京师金陵[10]。朱棣在燕王府时,接觸來往都是軍人,而唯独道衍是定策起兵的。当朱棣在山东、河北转战时,其部队进退、战机等都由道衍决定。道衍从未临战指挥过,但是朱棣攻下南京后,论功道衍为第一[11]

辅治天下

[编辑]

在朱棣攻南京时,曾劝朱棣:「破城那天,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但請不要殺他,如果杀了他,天下『讀書種子』(比喻世代讀書的人)就滅绝了。」[12],但是因為方的不屈,朱棣盛怒之下還是將方滅族。朱棣攻占南京后,即位稱帝,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后恢复其姚姓,并赐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明成祖与其交谈时,称其少師的官名,而不叫名字,表示敬意。朱棣又命其蓄发還俗,道衍不肯。朱棣又赐房屋宫女給他,道衍都不接受。道衍则住在佛寺中,穿官服入朝议事,退朝后一樣繼續穿袈裟[13]。之后,出巡赈灾蘇、湖等地,在抵达長洲的时候,把自己获赐的銀兩布料都送給宗族與同鄉[14]

朱棣即位后,廣孝收郑和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15]。此外,廣孝还担任監修、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并与解縉等人修纂《永乐大典》,书成后得到明成祖的褒美[16]。朱棣在北京、南京往来,以及北伐时,廣孝皆留在南京辅助太子。永乐五年,皇太孙出閣就學,廣孝担任侍读說書[17]

晚年行跡

[编辑]

姚廣孝到晚年后,著《道餘錄》[18],专呵斥程朱理学,引起当时人们的鄙夷[19]。当其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但姐姐避而不見;訪其友王賓,王賓跑走,遠遠喊著:「和尚錯了啊,和尚錯了啊。」於是姚廣孝又跑去見其姐,姐姐又罵他。廣孝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為之惘然[20]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姚廣孝已经有八十四岁高龄,病重不能上朝,仍然在慶壽寺居住。明成祖驾车临视,相谈甚欢,并赐金唾壺。臨死前的姚廣孝请求明成祖,釋放禁錮已久的建文帝主錄僧溥洽和尚,明成祖答應了他。姚廣孝頓首感谢,之后不久去世[21]

身后

[编辑]

同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庆寿寺。朱棣听闻后,感念其辅佐之功遂辍朝二日予以治丧,并以僧礼下葬,百官吊唁者众多。此后追赠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记录其功[22]

永乐二十二年,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于榆木川,太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姚广孝曾在“靖难之役”中辅佐为世子的朱高炽坚守北平,后来又实任太子少师之职,辅佐太子朱高炽留守南京监国,朱高炽对姚广孝也是满怀崇敬之情的。朱高炽继位为帝后,再次对姚广孝给予表彰。洪熙元年三月二十日为姚广孝去世七周年纪念日,朱高炽亲自撰写祭文,遣其嗣子姚继致祭,盛赞姚广孝有功于朝,于皇帝朱棣“相与合德协谋,定大难,成大功”,又说“朕皇考太宗文皇帝以大圣之德顺天应人,再安社稷,弘靖海宇,茂建太平,亦皆赖卿等同心同力,以辅成大业”,于是援“古今通规”,“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复加赠姚广孝“少师散官勋爵,谥号悉如旧”,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庙庭,应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

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明世宗表示:「姚广孝辅佐成祖取得天下,虽说是功劳英烈都具备,但是毕竟是个出家人,与功臣们一起配享太庙,对历代先帝有所不尊。」于是尚书李时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由太常寺每年于春、秋两次致祭,后得到明世宗批准[23]

著作

[编辑]

影視作品

[编辑]

电视剧

[编辑]

參考

[编辑]
  1. ^ 闽江潮头说郑和. 福州市人民政府. [202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2). 
  2. ^ 明史》(卷145):“姚廣孝,長洲人,本醫家子。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嘗遊嵩山寺,相者袁珙見之曰:「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3. ^ 明史》(卷145):“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經北固山,賦詩懷古。其儕宗泐曰:「此豈釋子語耶?」道衍笑不答。”
  4. ^ 明史》(卷145):“高皇後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5. ^ 明史》(卷4):“八月,周王橚有罪,廢為庶人,徙雲南。詔興州、營州、開平諸衛軍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衛所軍單丁者,放為民。”
  6. ^ 明史》(卷4):“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
  7. ^ 明史》(卷145):“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於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
  8. ^ 明史》(卷145):“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百戶倪諒上變。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於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雨至,檐瓦墮地,成祖大驚。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道衍輔世子居守。”
  9. ^ 明史》(卷145):“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道衍守禦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乃還。復攻東昌,戰敗,亡大將張玉,復還。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
  10. ^ 明史》(卷145):“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從之。遂連敗諸將於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
  11. ^ 明史》(卷145):“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12. ^ 明史》(卷141):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13. ^ 明史》(卷145):“永樂二年四月,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贈祖父如其官。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命蓄發,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14. ^ 明史》(卷145):“出振蘇、湖。至長洲,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人。”
  15. ^ 明姚广孝 《佛说摩利支天经》 郑鹤声等编 《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 15页
  16. ^ 明史》(卷145):“重修《太祖實錄》,廣孝為監修。又與解縉等纂修《永樂大典》。書成,帝褒美之。”
  17. ^ 明史》(卷145):“帝往來兩都、出塞北征,廣孝皆留輔太子於南京。五年四月,皇長孫出閣就學,廣孝侍說書。”
  18. ^ 道餘錄. [2016-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19. ^ 明史》(卷145):“晚著《道餘錄》,頗毀先儒,識者鄙焉。”
  20. ^ 《明史》:“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复往见姊,姊詈之。廣孝惘然。”
  21. ^ 明史》(卷145):“十六年三月,入觀,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慶壽寺。車駕臨視者再,語甚歡,賜以金唾壺。問所欲言,廣孝曰:「僧溥洽系久,願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錄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廣孝頓首謝。尋卒。”
  22. ^ 明史》(卷145):“帝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功。官其养子继尚宝少卿。”
  23. ^ 明史》(卷145):“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嘉靖九年,世宗谕阁臣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诏曰:「可」。”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