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小部 (佛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利聖典

    律藏    
   
                   
經分別 犍度 附隨
               
   
    經藏    
   
                                
長部 中部 相應部
                     
   
   
                           
增支部 小部
                           
   
    論藏    
   
                             
法集
分別
界論
人施
設論
論事 雙論 發趣論
                       
   
         
 

小部》(巴利語Khuddakanikāya),又称《小尼迦耶》,为《巴利三藏》中收錄偈頌等雜類的經藏南傳上座部佛教典籍,對應北傳佛教雜藏。《小部》編訂的完成通常認定在比四尼迦耶(或稱四阿含)要更晚的時期,具有經藏補遺的性質[1][2]。不過,小部包含貼近佛世時的古老經文,例如:《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英语Sutta Nipata》、《長老偈英语Theragatha》、《長老尼偈英语Therigatha》等六部,屬於比較古老的偈頌。其他的經文成立較為後期,接近各部派論藏成立的時期[3]

斯里蘭卡泰國巴利經藏的小部有十五部經,而緬甸小部是十八部經。雖稱為小部,事實上在五尼迦耶中部帙最為龐大。據元亨寺的漢譯南傳大藏經,長部3冊、中部4冊、相應部6冊、增支部7冊、小部22冊(其中本生因包含註釋,佔了12冊,若略去經注不計,假定本生是在1-2冊間,則小部約為11-12冊左右)[4]

定義

[编辑]

巴利語Khuddaka(梵語: kṣudraka)的意思為「小」或「雜」。尼迦耶、尼柯耶(nikaya)是南傳上座部對「阿含」(āgama)的稱呼。因此,小部、小尼柯耶(Khuddaka nikaya),又稱作小阿含(kṣudraka āgama,古漢語譯為少分阿含、雜類阿笈摩)[5][6],即是指雜藏

範圍

[编辑]

斯里蘭卡及泰國巴利經藏《小部》由十五部经组成,緬甸《小部》由十八部經组成:

  1. 小誦英语Khuddakapatha(Khuddakapāṭha):從其它經律中選錄,供初學者誦習的9部短小經文。
  2. 法句(Dhammapada):佛法之要偈,教義之名句,共26品,423偈。
  3. 自說(Udāna):佛陀無問自發感興之偈,多處與律藏的「犍度」相同。
  4. 如是語(Itivuttaka):以增一法集成的重頌,表示輾轉傳來聽聞的話語,以「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起頭。
  5. 經集英语Sutta Nipata(Suttanipāta):為赤銅鍱部所選錄的經文集成,主要由偈頌所組成,包含了許多初期佛教的經文。
  6. 天宫事英语Vimanavatthu(Vimānavatthu):講述行善上生天界的種種樂事。
  7. 餓鬼事英语Petavatthu(Petavatthu):講述遭惡報墮為餓鬼的悲慘故事。
  8. 長老偈英语Theragatha(Theragāthā):佛陀的大弟子比丘所說,以1279偈講述264位長老的事跡。
  9. 長老尼偈英语Therigatha(Therīgāthā):佛的大弟子比丘尼所說,以522首偈頌講述73位長老尼的事跡。
  10. 本生(Jātaka):俗稱「五百五十本生」,收錄本生故事547個,但重複頗多。巴利本生是偈頌體,長行部分來自註釋。
  11. 義釋英语Niddesa(Niddesa):對《經集》中的〈義品〉、〈彼岸品〉,以及〈犀角經英语Rhinoceros Sutra〉的義疏,傳說為舍利弗所作。
  12. 無礙解道英语Patisambhidamagga(Paṭisambhidāmagga):論述止觀為主的論書,體裁近於部派的阿毗達摩,傳說為舍利弗所作。
  13. 本行英语Apadāna(Apadāna):講述佛陀、辟支佛、長老、長老尼的前世傳略和生平事跡及業報因緣。
  14. 佛種姓(Buddhavaṃsa):講述佛傳故事的專品,風格與《長部·大本經》相類 。
  15. 行藏英语Cariyapitaka(Cariyāpiṭaka):用偈頌講述了35個本生故事。特別著重在十波羅蜜多,講釋迦佛前生的大行。
  16. 導論英语Nettipakarana(Nettippakaraṇ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傳說為迦旃延所作,用十六種瓔珞(hāra,用來解釋經文的模式,如同串起珠寶那樣貫串經文)、五種意趣(naya,理趣、方法)以及十八種根本句(mūlapada)作為解釋的導引。
  17. 藏釋英语Petakopadesa(Peṭakopades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傳說為迦旃延所作,和導論編排不同但為同一種類型與相同主題的作品,成立年代比導論要早。
  18. 彌蘭王問(Milindapañha): (緬甸版有,泰國版沒有),彌蘭王(即米南德一世)向比丘那先(又譯龍軍)問道的集錄。
  19. 經攝(Suttasaṃgaha): (緬甸藏經目錄有),從巴利三藏及其註釋中選錄出的重要經文。

按《善見律毘婆沙》記載,《屈陀迦》(Khuddaka的音譯)分為「十四部」,當中不包含小誦[7][8]

又據巴利聖典協會本的長部義註《吉祥悅意》記載,長部師(Digha-bhāṇakā)將稱為「小典」(Khuddaka-gantha)的本生、長老尼偈等十一種佛典(未提小誦、佛種姓、行藏及本行)置於《阿毘達磨藏》。不過,中部師(Majjhima-bhāṇakā)將這些佛典含佛種姓、行藏及本行在內等十四種(未提小誦)歸於經藏中的小部[9][10]

無畏山寺派的《解脫道論》,同樣把《義釋》和《無礙解道》歸入阿毘達磨

《小部》開合和歸屬的分歧,反映出《雜藏》的特性。不過15部經是一般認定的通說[9][11]。18部經則是緬甸第五次結集時刻於石上,而在第六次結集成印刷及網上版[12][13]。在斯里蘭卡阿努拉德普勒城編輯的《經攝》(Sutta-saṃgaha),收於1888年緬甸藏經目錄《Piṭakat samuiṅ》,但不包含在1956年的緬甸三藏《Chaṭṭasaṅgāyana》中[14]

譯本

[编辑]

全本

[编辑]
  • 吳老擇、慧嶽譯,漢譯南傳大藏經[失效連結]·小部(26-47冊),1995-1996,元亨寺妙林出版社(巴利本生原來只有偈頌,長行散文是隨日文版從註解中譯出。彌蘭王問於1997年由郭哲彰譯出,當作三藏外文獻而位於63-64冊。)[15]

單行本

[编辑]

〔小誦〕

  • 黃謹良譯,小誦(泰國版)
  • 鄧殿臣譯,小誦(僧伽羅版)
  • 莊春江譯,小誦,2023

〔法句〕

  • 了参譯,南傳法句,1953
  • 黃謹良譯,法句經(泰國版),1969/1993
  • 淨海譯,真理的語言,1973
  • 周金言譯,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編),1996
  • 謝友利、林佳穎譯,真理的寶藏,1997
  • 敬法譯,法句經,2000/2015
  • 法增譯,南傳法句經,2001
  • 黃寶生譯,巴漢對勘法句經,2005
  • 蘇錦坤譯,法句經白話文版,2021
  • 莊春江譯,法句,2024

〔自說〕

  • 黃謹良譯,自說經(泰國版)
  • 鄧殿臣譯,即興自說(僧伽羅版)
  • 莊春江譯,優陀那
  • 陳琦燕譯,自說經 (僧伽羅版),見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三期至第十期

〔如是語〕

  • 黃謹良譯,如是語經(泰國版)
  • 莊春江譯,如是語
  • 陳琦燕譯,如是語(僧伽羅版),見巴利文翻譯組學報第十一期至第十六期

〔經集〕

〔長老、長老尼偈〕

  • 鄧殿臣、威馬萊拉擔尼(Vimalaratana)合譯,長老偈‧長老尼偈(僧伽羅版),1997

〔本生〕

  • 夏丏尊譯(未全譯,因緣總序及前面150篇),1944
  • 郭良鋆、黃寶生合譯,佛本生故事選(未全譯,選譯154篇),1985
  • 鄧殿臣譯,大隧道本生(僧伽羅版)

〔義釋〕

  • 莊春江譯,義釋,2020

〔無礙解道〕

  • 莊春江譯,無礙解道,2019

〔行藏〕

〔彌蘭王問〕

  • 巴宙譯,南傳彌蘭王問經,1997
  • 莊春江譯,彌蘭王問經,2021-2022

英譯

[编辑]

對應

[编辑]

巴利小部典籍,在漢傳大藏經中的對應傳本或相關文獻[16][9][17]

巴利三藏小部 漢傳大藏經 附註
法句 維祇難等人譯:《法句經
天息災譯:《法集要頌經》
另有《法句喻經》和《出曜經》,為穿插故事、解釋,非純偈頌的譯本
自說 天息災譯:《法集要頌經》 說一切有部自說品》對應部份《自說經偈頌自說品的漢譯本為《法集要頌經》和《出曜經》
如是語 玄奘譯:《本事經
經集英语Sutta Nipata 經集各品的偈頌亦見於《阿含經》、《法句經》、《佛本行集經》、《四分律》、《大智度論》和《瑜伽師地論》等等
經集英语Sutta Nipata·義品》 支謙譯:《義足經》
經集英语Sutta Nipata·犀角經英语Rhinoceros Sutra 《辟支佛因緣論》是和《犀角經英语Rhinoceros Sutra》有關的注釋
餓鬼事英语Petavatthu 法顯佛馱跋陀譯: 《雜藏經》
失譯:《鬼問目連經》
失譯:《餓鬼報應經》
長老偈英语Theragatha
長老尼偈英语Therigatha
部分偈頌亦見於《雜阿含經》、《中阿含經》、《法句經》等[18]
本生
行藏英语Cariyapitaka
竺法護譯:《生經》 參見《六度集經》、《撰集百緣經英语Avadanasataka》、《菩薩本行經》、《菩薩本生鬘論》、《賢愚經》和《雜寶藏經》等本緣部經
本行英语Apadāna·長老本行 竺法護譯:《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失譯:《興起行經》
〈長老本行〉可參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十六到十八。又〈長老本行〉中佛陀自說宿業餘報的章節可參見《興起行經》
藏釋英语Petakopadesa·第六章》 安世高譯:《陰持入經[19] 婆藪跋摩《四諦論》中引有《藏釋英语Petakopadesa》部份文句,稱出自於《藏論》,可能和《大智度論》所說之《𮔢勒》(或寫作毗勒)一書有關[20][21][22][23]
彌蘭王問 失譯:《那先比丘經 可參見《雜寶藏經》卷九〈難陀王與那伽斯那共論緣〉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郭良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 8–10页. ISBN 7500421907 (中文(简体)). 
  2. ^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最初集成的巴利三藏中,是沒有《小部》的。《島史》論述第一次結集時,只提到「品、五十集、相應、集」這中部分,這便是經藏四部的芻型...關於《小部》的集成。前面已經談到,《小部》的集成晚於其它四部。其中大部分經文沒有經過三藏結集,是在其它四部成立之後,將尚未編入者匯集而成的。大約在公元前二世紀,《小部》才匯成一部,與其他四部並列,組成經藏的「五部」。但是,《小部》中的某些經文,卻是相當古老的。 
  3. ^ A textu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Khuddaka Nikaya – Oliver Abeynayake Ph. D. , Colombo, First Edition – 1984, p. 113.
  4. ^ 南傳大藏經-元亨寺版收錄清單. [2020-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5. ^ 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 破說我品第九. [2018-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kṣudrake' pi câgame daridrabrāhmaṇam adhikṛtyôktam—【真】於少分阿含中。為波遮利婆羅門。說此偈言 【玄】世尊於雜[類?]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拕梨說 
  6. ^ 玄奘譯《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有五阿笈摩。謂長阿笈摩。中阿笈摩。增一阿笈摩。相應阿笈摩。雜類阿笈摩。」
  7. ^ 《善見律毘婆沙》:「破作十四分。悉入《屈陀迦》。」
  8. ^ 據善見律毘婆沙卷一載,有:法句(巴 Dhammapada)、喻(巴 Apadāna)、嫗陀那(巴 Udāna)、伊諦佛多伽(巴 Itivuttaka)、尼波多(巴 Sutta-nipāta)、毘摩那(巴 Vimāna-vatthu)、卑多(巴 Peta-vatthu)、涕羅(巴 Thera-gāthā)、涕利伽陀(巴 Therī-gāthā)、本生(巴 Jātaka)、尼涕娑(巴 Niddesa)、波致參毘陀(巴 Paṭisambhidā)、佛種姓(巴 Buddhavaṃsa)、用藏(巴 Cariyā-pitaka)十四部
  9. ^ 9.0 9.1 9.2 长老偈长老尼偈 (PDF).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2-21). 
  10. ^ 問印順法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書中引用出處.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11. ^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七章 經典部類概論. [201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12. ^ 《佛教歷史上的六次經典結集》. [2019-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0). 
  13. ^ 馬哈希長老《內觀要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緬甸政府決定舉辦一場空前的「第六次佛典結集」(Chaṭṭha Saṅgāyanā),旨在將2500年前的佛陀教法更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項歷時兩年(1954-56年),獲得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等主要南傳佛教國家支持,超過2500名僧侶出席參與的活動,在仰光盛大地展開。
  14. ^ Hinüber, Oskar von (2000).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3-4 §4, 76 §157.
  15. ^ 元亨寺版《南傳大藏經》譯經紀錄.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16.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莊崑木譯, 商周出版
  17. ^ 巴利《經集》(Sutta-nipāta)簡介.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14). 
  18. ^ 印順.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四節 長老偈‧長老尼偈‧譬喻. [202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19. ^ Stefano Zacchetti. An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 Corresponding to Chapter 6 of the Peṭakopadesa: An Shigao's "Yin chi ru jing" Ṫ 603 and Its Indian Original: A Preliminary Survey.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2, 65 (1): 74-98 [2018-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4). 
  20. ^ 水野弘元. 巴利論書硏究. [2018-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21. ^ 《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蜫勒(上音毗,正作蜌也。梵言毗勒,秦言篋藏也。……又古䰟反蟲名也,非。呼傳寫久,悞也)。」
  22. ^ 吉藏《三論玄義檢幽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引《大智度論》:「何等是三門?一者毘勒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乃至𮔢勒有三百二十萬言,佛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人撰爲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𮔢勒門論義則無窮。又第二卷曰: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𮔢勒。𮔢勒秦言篋藏也。乃至今行於南天竺。……三者𮔢勒,略説三十二萬言,𮔢勒法諸事以類相從,非阿毘曇也。」,又稱「毘字論作𮔢,即同音也。均師章言:亦云鞞勒者,鞞音卑也,又歩迷反。」
  23. ^ 呂澂.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202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5). 我國《智論》開始流傳的寫刻本誤作「蜫勒」。何以知道「蜫」是「𮔢」之誤呢?因為譯者在此詞下註云:「秦言篋藏」,亦即三藏之藏。近代日人獲原雲來作了考證,說藏字在巴利文是「𮔢勒」 Pela,等於梵文的 Peṭa,因而「蜫」應是「𮔢」之誤才能對音。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