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號
外观
日期 | 1994年9月28日 |
---|---|
地点 | 芬兰波羅的海 |
坐标 | 59°22′9″N 21°40′0″E / 59.36917°N 21.66667°E[1] |
起因 | 惡劣天候、人為疏失 |
死亡 | 852 |
總人數 | 989[註 1] |
愛沙尼亞號
| |
历史 | |
---|---|
艦名 |
|
所有者 |
|
使用者 |
|
船籍港 | |
下订日 | 1979-09-11 |
建造者 | 西德帕彭堡的Meyer Werft |
船廠編號 | 590 |
動工日 | 1979-10-18 |
下水日 | 1980-04-26 |
獲取日 | 1980-06-29 |
启用 | 1980-07-05 |
標識 | |
结局 | 1994年9月28日沉沒 |
技术数据 | |
艦型 | Ro Ro Passenger Cruise |
噸位 |
|
全長 |
|
全寬 | 24.21米(79英尺5英寸) |
吃水 | 5.55米(18英尺3英寸) |
甲板 | 9 |
冰区航行 | 1A |
動力輸出 |
|
速度 | 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
載重 |
|
愛沙尼亞號(MS Estonia)是一艘愛沙尼亞籍客輪。1994年9月28日,愛沙尼亞號在芬蘭西南部波羅的海海域沉沒,造成852人死亡,這是歐洲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海難事故。
船隻資料
[编辑]愛沙尼亞號於1980年完工,是當時較為現代化的客滾船舶。船長155.4米,寬24.2米,吃水5.6米,滿載排水量15,600噸,航速20節,主機功率22,000匹。
船難
[编辑]爱沙尼亚号客轮于1994年9月27日下午7时离开爱沙尼亚的塔林港,沿芬兰湾的航道向瑞典斯德哥尔摩航行,船上共有989人,其中乘客803人、船務人員186人[2]。乘客大多数是瑞典人,包括50多位北雪平市结伴出游的退休老人、斯德哥尔摩警察局的70多位雇员,还有不少旅游团。船務人員則多為愛沙尼亞籍。
據當晚的天氣預報,芬蘭灣附近海面有暴風雨,風速每秒可能會超過20米,但按照愛沙尼亞號的設計,當日風浪並不會對船隻造成威脅。9月28日00:00左右,愛沙尼亞號駛至芬蘭灣口于特島(Utö)附近海面,當時的風速高達了每秒27米,此時輪船突然劇烈晃動,隨后船艙便開始進水。
28日00:24,愛沙尼亞號發出了第一次、同時是最後一次的緊急呼救信號,00:48,愛沙尼亞號從雷達屏幕上消失,當時位置離塔林港與斯德哥尔摩各約200公里[1] 。
由愛沙尼亞、芬蘭和瑞典聯合專責小組1997年發表的官方調查報告,表示海難原因是船隻在惡劣天氣中航行速度太快,而船頭艙門的鎖出問題,經不起巨浪衝擊而破開,導致海水從下層停泊車輛的船艙湧入,加上出事后船員反應太慢,釀成巨禍。[3]
乘客
[编辑]遇難者國籍 | 死亡人數 |
---|---|
瑞典 | 501 |
爱沙尼亚 | 285 |
拉脫維亞 | 17 |
俄羅斯 | 11 |
德国 | 11 |
芬兰 | 10 |
挪威 | 6 |
丹麦 | 5 |
立陶宛 | 3 |
摩洛哥 | 2 |
英国 | 1 |
烏克蘭 | 1 |
奈及利亞 | 1 |
荷蘭 | 1 |
法國 | 1 |
加拿大 | 1 |
白俄羅斯 | 1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1 |
總計 | 854 |
腳註
[编辑]- ^ 關於乘客的數量並沒有一致的說法,因可能有人訂了票但未上船,有的乘客則是臨時上船,另外尚須加上免票的兒童,使得人數無法精確統計。一般認為總人數(含乘客及船員)在900~1100人之間。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Chapter 1 The Accident. [2014-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8).
- ^ Whittingham, The Blame Machine, p. 137
- ^ 國際評論﹕揮之不去的海難陰謀論. [2020-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