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方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響
分類打击乐器
相關樂器
编磬
方響

方响,是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敲擊樂器,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八音分类属“金”,因其音片呈长方形而得名,用铁或铜等制作。从史籍看,方响始于南北朝梁代时期盛行。[1]方响音片在架上直悬,上边呈圆弧形,下边为直线,是古代刻意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设计。通常十六片为一架,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八片。[2]音片斜依于两条横置的缠有黄氊的铁铤上,铁铤支撑音片的部位恰好在音片振动的两条节线上,用一副小槌敲奏音片中央发音。[3]方响的十六块音片长度、面积相同,以磨薄音片背面中央来调节音高。[4]

唐代曾涌现过著名的方响演奏家。[5]方响在唐代十部伎中用于清乐和燕乐。在宋代教坊中成为定律乐器。[6]从唐代至清代,方响一直被用于宫廷礼乐。清代在奏凯歌乐时,由仪仗队员骑在马上每人手执一片方响片,各自用一根小槌敲击。[7]方响的音域为一个半八度,其中一个八度内半音齐全,高八度的四都音区中没有半音。音位排列颇为独特。[8]

参考

[编辑]
  1. ^ 《旧唐书·音乐志二》“梁有铜磬,盖今方响之类。”“方响,以铁为之。修八寸,广二寸。圆上方下,架如磬而不设业,倚于架上,以代钟、磬。人间所用才三四寸。”
  2. ^ 宋·陈旸《乐书·俗部·金之属中》:“方响之制,盖出于梁之铜磬,形长九寸,广二寸,上圆下方。其数十六,重行而编之。”
  3. ^ 《清会典图·乐器五》:“方响,用钢。十六枚同簴,上下各八。应十二正律,四倍律,形制皆同,面平,后近为横脊,长七寸二分九厘,广一寸八分二厘二毫,以厚薄为次,各得编磬之半,窍其上。以黄绒紃系之簴,制如屏,髹朱绘花纹。通高四尺八寸,阔二寸二分,顶中设火珠,两端涂金龙首,垂五采流苏。中横铁铤四,裹以黄氊,钩著两簴,前后上下各二,悬方响而斜佚之。击以小铁槌。”
  4. ^ 清·徐珂《清稗类钞·音乐类》:“方响”,“亦以厚薄分清浊,应十二正律四倍律。”
  5. ^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方响》:“咸通中,有调音律官吴缤为鼓吹署臣。善大方响,其妙超群,本朱崖李太尉加乐人也。”
  6. ^ 《宋史·乐志十七》:“熙宁九年,教坊副使花曰新言:乐声高,歌难继。方响部器不中度,丝竹从之。宜去噍杀之急,归啴缓之易,请下一律,改造方响,以为乐准。丝竹悉从其声。则音律谐协,以导中和之气。”
  7. ^ 《清会典·乐器》:“惟马上奏凯歌乐,方响分用其八,人执一枚,厚薄形制皆同,系黄绒紃,以手擎的击之。”
  8. ^ 宋·陈旸《乐书·俗部》:“方响之制”,“凡十六声,比十二律余四清声尔。抑又编悬之次与雅乐钟、磬异,下格以左为首,其一黄钟,其二太簇,其三姑洗,其四仲吕,其五蕤宾,其六林钟,其七南吕,其八无射。上格以右为首,其一应钟,其二黄钟之清,其三太簇之清,其四姑洗之清,其五仲吕之清,其六大吕,其七夷则,其八夹钟。此其大凡也。后世以铁为之,教坊燕乐用焉,非古制也,非可施之宫廷用之,民间可也,今民间所用才三四寸尔。”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方響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