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萌畫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春萌畫會是1928年由林玉山、朱芾亭、林東令等人於嘉義成立之東洋畫美術團體,其活動地區包括台南及高雄等地[1]:125。根據創始人林玉山所述,春萌畫會成立之動機為:「台展之後,我們畫會的人也愈來愈了解,一年只參加一次台展是不夠的,應該經常有創作機會,因此後來才組織,參加畫會。」[1]:126

該畫會於1930年4月在台南公會堂舉辦首展,除嘉義地區之會員參加展覽外,亦加入台南畫家潘春源、黃靜山、陳再添、吳左泉等人,共襄盛舉。同年12月第2回展覽會在嘉義公會堂舉行。[2]:1421932年第3回於羅山信用合作社舉行,停辦台南場,部分台南成員潘春源、黃靜山、陳再添等人退出。[2]:143

戰後,「春萌畫會」改名為「春萌畫院」[2]:146,隨著主要成員林玉山、黃鷗波、盧雲生、李秋禾等人北上謀職,該畫會主要活動移師台北持續活耀。「春萌畫院」的活動至少持續到1954年,共舉辦過七次展覽[1]:126,之後該畫會雖未再舉辦過聯展,但透過其部分成員在台灣藝術界的發聲仍持續發揮一定的影響力。

歷史[编辑]

戰前發展[编辑]

臺南公會堂白天正面的外觀照。
春萌畫會第一次聚會的地點:臺南公會堂

春萌畫會作為日治時期第一個臺灣人自組的東洋畫同人團體,在二次大戰前(日治時期),為了參與臺展,從中國傳統書畫基礎出發,努力學習創作符合展覽會審美標準的寫生東洋畫、表現臺灣的「地方色彩」,後來形成了以寫生為內涵的繪畫觀與對臺灣鄉土的認同。[2]:i

春萌畫會在二次大戰前,除因1941至1945年戰爭爆發停止活動外,至少辦了七次展覽。1930年4月20日在臺南公會堂舉辦第一回「試作展」,出品畫家共九人,包含:蒲上花(添生)、林東令、朱芾亭、林玉山、潘春源、陳再添、施玉山、黃靜山、吳左泉。除第一回展覽外,其餘皆在嘉義舉辦,1932年部分成員因經濟因素退出畫會,但畫會仍持續運作,尤其1935年第六回展覽會,更設定為六週年紀念展。二戰後為利畫會成員申請教職,春萌畫會改組及改名為「春萌畫院」,此時成員逐漸增加,新增加成員有李秋禾、盧雲生、張李德和、黃水文、吳天敏等人,是為春萌畫會第二階段的盛況[3]:8。春萌畫會改組為「春萌畫院」的時間點有二個說法,一說是根據1948年林玉山〈春萌畫院的梗概手稿〉記載,是在1940-1942年間改組為「畫院」。另一說則認為是戰後1947年,1946年黃鷗波在加入春萌畫會時,建議春萌畫會改名為如同學校的「畫院」。林玉山在手稿中表示畫院改制時間是在1940至1942年間,是因為學院通常有3至4年修業年限的規範,如此才有利畫會成員在1947年能依據畫院學力證明申請教職。[2]:67-68

春萌畫會在戰前對臺灣美術發展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其為嘉義地方美術發展的重要凝聚力來源,從六週年展參與者名單仍包含臺南的潘春源、黃靜山、吳左泉等人在內,畫會並無「分裂」的問題,從目前保存下來的畫會合作畫來看,會員不但相互交流,且反映出世代紮根的軌跡。此外,畫會也是戰前臺灣南部東洋畫之交流平臺,成員皆為臺展東洋畫部參選或入選者,且皆來自嘉義、臺南兩地,透過東洋畫同人團體集體提升創作能力,根據1935年第六回的六週年紀念展,成員共同具名印製的《展覽會要覽》宣言中顯示對臺灣整體美術環境的大我關懷與社會責任:「本會在今後仍秉持一貫的真摯的態度,致力於美術思想的普及以及本島美術健實的提升發展。」[3]:7

戰後發展  [编辑]

1948年戰後「春萌畫院」首展將創設宗旨改為:「發揮國畫精神進而推陳出新為使命。」[2]:70適應戰後文化的變遷,追求藝術創新的信念,發揮中國繪畫精神,融入傳統文化,為共同努力的目標。春萌畫院成員努力學習繪畫技術,探索藝術創作,成為東洋畫及戰後國畫界重要的中流砥柱,展現藝術精神及自己見解。該展參展作品53幅,作品取材皆現實題材,寫以自然景物,表現時代性,作品風格氣韻生動。

1949年大陸來台畫家人數增加,與臺灣畫家有不同風格,在省展的競爭,產生國畫論爭。1950年戰後因國畫改革聲浪,借鏡西洋畫的特長多加觀察與寫生。林玉山於師大任教與大陸來台的畫家,觀摩與研究中國書畫的經驗,結合寫生觀察的心得,經過長期摸索與嘗試,融合畫師、水墨畫家及東洋畫家。原在嘉義為據點的春萌畫院移師北部持續活躍,春萌畫院經常與其他寓居北部的成員盧雲生、李秋禾、黃鷗波等人共同舉辦觀摩研究會,不斷精進。1954年春萌畫院的林玉山與盧雲生提出「灣製繪畫」,納入中日西藝術所長, 結合台灣具有熱帶光線與豐富色彩結合,成為獨特的台灣繪畫,努力從經驗找到自我價值,也找到台灣主體性[2]:10

代表成員[编辑]

「春萌畫會」的發起人為林玉山、朱芾亭,兩人均為臺灣嘉義人,故成立畫會之際,網羅許多嘉義與臺南地區的東洋畫創作者,如潘春源、吳左泉、林東令、黃靜山、施玉山、徐清蓮、蒲添生、陳再添等人。

林玉山(1907~2004)為畫會在嘉義的主導與核心人物,他曾連續十年入選臺展,連續五回入選府展 [4],與郭雪湖、陳進等被合稱為「臺展三少年」,除「春萌畫會」外,並曾參與或主導「鴨社書畫會」、「自勵會」、「黑洋社習畫會」、「栴檀社」與「麗光會」等[5]。嘉義出身者尚有朱芾亭(1904-1977) 曾入選臺展第 4、6、7、8、10 回以及府展第 3 回[4]:92,畫風受林玉山影響,並以寫生意趣的水墨山水畫為其特色。林東令則與林玉山交情很深,常向林玉山請益膠彩畫並隨他外出寫生,曾入選臺展11次,創作風格以傳統民俗道釋畫和膠彩畫為主[4]:93。蒲添生(1912~1996)則為黃土水之後,臺灣第二位赴日學習雕塑之藝術家,他受陳澄波啟發藝術方面的興趣與天份,並在日本雕塑家朝倉文夫的指導下接受雕塑的基礎訓練,曾數度擔任全國美展及省展評審委員[6]

臺南地區主要成員如潘春源(1891~1972),曾於臺展第二屆起連續六年入選,作品具鄉土情懷,擅長膠彩、水墨與寺廟彩繪 [7]。黃靜山 (1907~2005)則擅長肖像畫,他投注近70年的時間在肖像畫的繪製,此外水墨與膠彩畫亦表現出色,在其創作生涯中曾入選臺展六次、府展一次[8]

除臺籍藝術家外,春萌畫會亦難得的有日籍藝術家加入,常久常春即為其一。他曾七次入選臺展和府展,因居住於多山的嘉義,曾立志以五年時間記錄臺灣的山景。1934年,常久常春以《塔山》入選第8回臺展,結果引發「二曲一雙屏風」的爭議事件[9]

影響[编辑]

春萌畫會是日治時期嘉義地區東洋畫會研究組織中持續時間較長、累積成果較豐碩者[1]:125-130[3]:5,透過定期聚會和展覽會,追求成員繪畫創作的進步,提升入選官方美展的機會[2]:33。不僅帶動創作發展,也維繫藝術家情誼,是凝聚並推動嘉義地區美術風氣的一股重要力量[10]

春萌畫會前後曾舉辦7次聯展,除1930年第一回設於臺南外,其餘皆在嘉義[1]:125-130,成員在官方美展(如臺、府展)的成績亦造就嘉義「畫都」美譽[1]:175-177。1950年代因林玉山移居臺北,影響力擴及北部[1]:125-130。1954年透過跨縣市的「臺灣南部美術展覽會」(簡稱南部展)之結盟,其活動及影響力更擴及臺南、高雄等地[3]:6,推動南部藝術教育,培育無數藝術家[11]。隨著戰前至戰後的歷史變遷,成員在不同時期官方美展的成果,春萌畫會由南臺灣的地方畫會,成為反映臺灣近代美術史縮影的代表性繪畫研究團體[3]:6

春萌畫會也影響了其他美術團體的組成,因其會員為嘉南地區曾入選美術展覽的畫家及民間畫師組成,沒有美術繪畫基礎的青年學子無法加入,促使關心藝文的地方人士提倡另組青年書畫自勵會,於1931年5月成立「嘉義書畫自勵會」,以培養在地愛好美術青年入選臺展為目標。1931年9月會員施玉山另成立「嘉義書畫藝術研究會」,獎勵青年學習書畫。[1]:175-177

參考來源[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白適銘.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 201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高穗坪. 東洋畫到國畫浪潮的應變:跨時代的春萌畫會研究. 2021. 
  3. ^ 3.0 3.1 3.2 3.3 3.4 白, 適銘. 南臺珠光―春萌畫會的始創及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意義. 嘉義市政府. 2015. 
  4. ^ 4.0 4.1 4.2 黃, 冬富. 日治時期官辦美展臺南在地藝術家(含臺、日籍)研究 結案報告書. 台南美術館. 2019: 101. 
  5. ^ 國美典藏:林玉山《小狗》. 國美典藏.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6. ^ 檔案館新開放文書:蒲添生雕塑作品與文書. 2018-03-27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7. ^ 潘春源簡介. 台南研究資料庫.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8. ^ 臺南民間肖像畫發展初探. 2018-11-07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9. ^ 塔山. 名單之後--臺府展史料資料庫.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10. ^ 東洋畫會選介:春萌畫會與栴檀社.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 
  11. ^ 啟動.創造:南部美術展覽會的開拓與成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官方網站. 2021-03-18 [202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