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火星飞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水手4号飞越过程中收集的现代地图上地点的数据。
显示了投影在地图网格上水手4号飞越中拍摄的两帧地面照片

火星飞越(Mars flyby)是指航天器火星附近飞过,但不进入环绕轨道或在其表面着陆的飞行[1]。无人太空探测器使用这种方法收集火星上的数据,而非绕轨或着陆[2]。为飞越设计的航天器也称为“飞越巴士”或“飞越探测器”[3]

概念

[编辑]

火星飞越的一种应用是用于载人任务,在着陆并在表面停留一段时间后,上升段将与另一艘从地球发射的无人航天器进行交会飞行。这将意味着着陆舱的上升段将必须达到与飞越航天器相同的速度,但返回地球所需的航天器不必进入或留在火星轨道[1][4]

宇航员们前往火星途中所居住的飞船将进行火星飞越,机组人员则需离开进入着陆舱[1]。该方案的优点是返回地球的探测飞船不必进入并留在火星轨道,但着陆舱的上升段须在飞船飞离太远前[1],重新在太阳轨道上与它进行太空交会,因而停留在火星上的时间则受到限制[1][4]。环太阳的火星循环轨道定期经过火星和地球。在行星际航行期间,宇航员将住在飞船舱中。飞越着陆模块的概念是,着陆舱和飞越航天器将在太阳轨道上分离,着陆舱将首先加速到达火星,然后在火星上着陆,同时探测飞船则飞越火星进入火星循环轨道,然后在地面任务结束后,着陆舱上段升起飞并将机组人员转移到飞船(另请参见火星探测飞船[5]

或者,也可进行载人绕火星飞行并返回地球,不需在火星分离[6]

历史

[编辑]
2007年2月,菲莱号上的着陆器成像系统拍摄的号罗塞塔号探测器及火星的照片。

1965年7月,水手4号飞越火星并发回了数据,为公众和科学家提供了更接近火星的图像[7]。在飞越期间,水手4号拍摄了21张照片,约占火星表面的1% [7]。直到水手9号轨道飞行器才对火星进行了全球地图测绘。1972年至1973年期间,该轨道飞行器拍摄了数千张高达每像素100米的图像。地基光学望远镜的观测必须透过火星大气层,这会使图像模糊,即使在地球与火星距离最近时,也只能分辨约300公里(190英里)范围内的特征[8]

1999年10月,深空1号在飞越布莱叶小行星后对火星进行了观测[9],虽然这是一次极遥远的飞越,但它确实成功地使用微型集成相机和光谱仪(MICAS)拍摄到该行星的多个红外光谱[9]

2018年11月26日,在洞察号着陆器进入、下降和着陆阶段期间[10],火星立方体一号(MarCO),两颗飞越的立方卫星都抵达了火星并成功地转发了洞察号的数据[11]

火星飞越列表

[编辑]
一张水手4号在火星飞越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被送交给了美国总统
水手7号升空

二十世纪

[编辑]
  • 水手号计划航天器
    • 水手4号,用21幅图像绘制了1%的火星地图,并发回了其他数据[7]
    • 水手6和7号从火星飞越发回的数据,用数百张更接近的图像绘制了约20%的火星[7]
  • 火星计划航天器
    • 1960年在火星1M(火星1960A和火星1960B)下进行了两次火星飞越尝试;
    • 第三次尝试飞越火星的是前苏联“火星2MV-4第1号”[12],也称为火星1962A或斯普特尼克22号,1962年作为火星计划的一部分发射[13],但由于火箭故障,它在近地轨道被销毁[14]
    • 火星1号也于1962年发射,但在抵达火星之前通信中断[15]
    • 1974年,火星4号实现了飞越,并探测到了夜间的电离层[15]
    • 火星6号和7号是由仪表飞行平台搭载的火星着陆器[16]

二十一世纪

[编辑]

另请查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Page 15-16 in Chapter 3 of David S. F. Portree's Humans to Mars: Fifty Years of Mission Planning, 1950 - 2000, NASA Monographs in Aerospace History Series, Number 21, February 2001. Available as NASA SP-2001-452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Space probe performs Mars fly-by - BBC.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2). 
  3. ^ Joseph A. Angelo. Encyclopedia of Space and Astronomy. Infobase Publishing. 2014: 171 [2022-03-22]. ISBN 978-1-4381-10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2). 
  4. ^ 4.0 4.1 Astronautica - FLEM[永久失效連結]
  5. ^ W.I.R.E.D..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6. ^ Washington Post, "Dennis Tito’s mission to Mars: Launching in 2018 for the children (and to beat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an Vastag, 27 February 2013
  7. ^ 7.0 7.1 7.2 7.3 Sidiropoulos, P.; Muller, J.-P. On the status of orbital high-resolution repeat imaging of Mars for the observation of dynamic surface processes (PDF).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2015, 117: 207–222. Bibcode:2015P&SS..117..207S. doi:10.1016/j.pss.2015.06.017可免费查阅. 
  8. ^ http://www.lpi.usra.edu/publications/slidesets/redplanet2/slide_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RED PLANET: A SURVEY OF MARS Slide 2 Earth Telescope View of Mars index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9.0 9.1 存档副本.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21). 
  10. ^ MarCO: CubeSats to Mars!. www.planetary.org.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9) (英语). 
  11. ^ 11.0 11.1 Touchdown on Mars! NASA's InSight Lands to Peer Inside the Red Planet. Space.com.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9). 
  12. ^ McDowell, Jonathan. Launch Log. Jonathan's Space Page. [29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13. ^ Zak, Anatoly. Russia's unmanned missions to Mars. RussianSpaecWeb. [29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ly 2010). 
  14. ^ Wade, Mark. Mars.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9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8 December 2010). 
  15. ^ 15.0 15.1 The Soviet Mars program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0-13., Professor Chris Miho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16. ^ NASA - Mars 6.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17. ^ Rayman, Marc D. Dawn Journal: Aiming away from a bull's eye at Mars. The Planetary Society.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6). 
  18. ^ Malik, Tariq. Asteroid-Bound Probe Zooms Past Mars. Space.com. February 18, 2009 [2010-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7). 
  19. ^ ESA - Rosetta successfully swings-by M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NSSDC - Nozomi.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7). 
  21. ^ Every Mission to Mars, Ever. [2022-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