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男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男性

男性,是指雄性人類,與雌性人類即女性相對。男性這個名詞是用來表示生物學上的性別劃分,正式只適用於稱呼人類,但有時候也會用作稱呼其他生物,同時亦可指文化上的性別角色

和其他大部份的哺乳類一様,男性的基因組中包括一個來自母親的X染色體以及一個來自父親的Y染色體。相較於女性胚胎,男性胚胎會分泌較多雄激素.較少雌激素。而性類固醇量的相對差異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生理學差異的主要原因。在青春期時,荷爾蒙會刺激身體分泌雄激素,造成第二性徵的發展,因此兩性會有更明顯的差異。不過上述的差異可能不會出現在跨性別或是雙性的男性身上。

釋義、語源

[编辑]

漢語中,解作

  1. 陽性的人,與「」相對。
  2. 指兒子,如長男
  3. 古代爵位的第五等。

商務字典》中「」字有以下解釋:

  1. 古稱能在中出力勞動的壯年男子,
  2. 男性、男人,
  3. 兒子,亦為對父母的自稱
  4. 古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五位等。直至清代仍沿用。

「男」字是從中國商朝晚期的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亦可追溯至更遠古時代的陶文,屬象形文字

中文不常區分年齡,所有男性都通稱為「男性」。要強調年齡時,剛出生的稱為「男嬰」,少於12歲的稱為男童男孩,12~18歲的青春期男性稱為少男或少年,或泛指十几至二十幾歲男性,過了青春期的成年男性或在法律上定義為成年的男性(通常是18歲)稱為「男人」。

生物學與性別

[编辑]

人類的性別在受精時就已由精子細胞帶的染色體所確定。若由X染色體的精子細胞和卵细胞受精,受精卵之後形成的個體即為女性(XX)。若由Y染色體的精子細胞和卵细胞受精,受精卵之後形成的個體即為男性(XY)。若受精卵的染色體出現其他的情形,則稱為是雙性人

男性的基因組會從母親遺傳到X染色體,由父親遺傳到Y染色體。男的胎兒所分泌雄激素比女性胎兒多,而雌激素比女性胎兒少。這些性类固醇的相對差異是男性和女性身體差異的主要原因。

人類在不斷發育的過程中,會逐漸顯示出兩性異型,在懷孕期性腺形成後開始。兩性異型呈現在許多方面,有些和生育能力沒有直接關係。不過有些就和性吸引力有關。大部份的兩性異型會表達在身高、體重、身體結構。當進入青春期和性荷爾蒙程度上升,差異更明顯。不過這些也常常會出現例外。例如男性一般而言會比女性高,但兩性中也有許多的身高是在中性範圍。

第一性徵(或性器官)是兩性出生時就有的特徵,也是生殖機能的中心。男性的第一性徵包括陰莖及睪丸、第二性徵是人類進入青春期時會出現的特徵[1][2]。這些特徵也是两性异形性狀,可以區別兩性的不同,不過第二性徵和第一性徵不同,第二性徵和生殖機能比較沒有直接關係[3][4][5]。男性的第二性徵有:

人類男性的生殖系統

生殖系統

[编辑]
雄性人類生殖系統解剖及附近結構圖

男性的性器官生殖系統的一部分,包括陰莖睪丸輸精管前列腺[8]其功能旨在生產精液,攜帶遺傳訊息與女性卵子結合。精液中的精子進入子宮卵子受精,之後受精卵著床,成為胚胎。之後的妊娠過程是在女性體內進行,就不需要男性生殖系統的參與。不過人類社會中有父親家庭的概念。

醫學專科中研究男性健康,特別關乎生殖系統及泌尿外科問題的為男科,亦涉及外科手術輸精管切除、輸精管吻合術等。

男性荷爾蒙

[编辑]

哺乳類動物中,影響性別的發展為雄激素(主要是睾酮),在性別未分化的胚胎中,睾固酮刺激中腎管日语中腎管陰莖的發育[9],將陰唇陰囊隆起演變為陰囊。其他展現性差異的激素是抗穆氏管荷爾蒙,由睪丸細胞產生,抑制中腎傍管日语中腎傍管的發育。[10]

男性踏入青春期後,體內黃體成長激素的分泌會刺激睪丸中的細胞製造睾固酮。剛開始時,有非常規律的每日分泌模式:黃體成長激素分泌的高峰期出現在睡眠當中,尢其是午夜到早上八點之間。隨身體逐步發育,身體也開始在白天分泌黃體成長激素。

男性的核型使用吉姆薩染液染色,男性特別有一個XY染色體

腎上腺開始加速分泌脫氫表雄酮的男性荷爾蒙,會刺激皮脂腺的生長,皮脂腺負責分泌潤滑皮膚,保持皮膚柔軟的皮脂。皮脂腺快速生長則會造成皮膚油膩,體味濃重,還會刺激毛囊以利日後陰毛生長,這個時期稱為腎上腺雄性素增生期英语Adrenarche(Adrenarche)

男性荷爾蒙還會增加性慾,男性和女性都會分泌男、女性荷爾蒙,而一個成年男子的男性荷爾蒙分泌量一般是成年女性的20倍[11]。有大約10%的男性沒有視覺性的性幻想能力,而約30%的女性沒有視覺性的性幻想能力[12]

男性荷爾蒙二氫睪酮(DHT)會使毛囊萎縮導致男性脫髮。

總括而言,男性荷爾蒙主要會使生殖器官(陰莖、睪丸)發育及增大,也造成聲音的變化及喉结的產生。睾固酮會 增加肌肉量、促進體毛與鬍鬚生長,並且促進長骨末端的成長。脫氫表雄酮會製造身體各類類固醇荷爾蒙,並且刺激皮脂腺的生長。

男性在青春期時,睾酮垂體釋放的促性腺激素促使精子發生,也讓成年男性有性別分化,和成年女性不同,而成年女性的性別分化是由雌激素孕酮產生。

健康

[编辑]

一般而言,男性的很多疾病都和女性相同。有些疾病是男性專有的,例如像男性生殖器官腫瘤或是前列腺肥大等疾病,也有一些疾病或是症狀只對男性造成困擾,例如男性乳房發育症,或是早洩勃起功能障礙性功能障礙。因為只有一個X染色體,男性比較容易得到一些性聯遺傳疾病,如紅綠色盲血友病蠶豆症

男性的平均壽命較女性略短[13],但其差異越來越小。另外,男性的自殺率比女性要高[14]

性和性別

[编辑]

男性的性行為以及性吸引力呈現的方面因人而異,性行為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演化心理學人格養育方方式文化。大部份的男性是异性恋,而其中也有些是同性戀双性恋[15]。有些男性會認為自己「絕對是異性戀」[16]

有少數的人在出生時性別指定為女性,但其性別認同為男性(這種稱為跨性別男性)。相反的,也有些人出生時性別指定為男性,但其性別認同為女性(這種稱為跨性別女性)。有些出生時性別指定為男性,而自我性別認同為非二元性別[17]。也有些人的性別認同是雙性人

性別角色

[编辑]

近代大型社會大多為父系社會,男性的權力較大,社會認為男性應守護自己身邊的人、家園及族人。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中,男性普遍負責外出工作或下田耕作供養家庭食宿、負擔家庭生活中大部分的開支,女性在懷孕生產的時間以外,負責做家事,有時做簡單的工作增加收入。自1960年代女權運動以來,社會正慢慢趨向性別平等,男女平等在《联合国宪章》序言中与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大小各国平等被并列重申。現代都市社會傾向雙薪,二人都需工作賺錢,共同維繫家庭。也有夫婦實行財政獨立,兩人的收入各自保管。

男性髮式

[编辑]

中國

[编辑]
隋文帝楊堅

在100至幾千年前的古中國,扎髻或留髮梳齊為普遍男子的髮式。商代男子髮式,以梳辮髮為主;春秋戰國時流行垂髻,分髮而挽成髻為鬈;時期已演變至梳辮、挽髻的階段,髮梢散垂於後。梳在兩旁的髻稱為抓髻,髮式的妝飾品也開始出現,朱鬕是繞在髮髻上作為裝飾的帶子。民國以後大多男性為短髮,有些職業如軍人、警察規定男性不能留長髮。

靺鞨男子普遍梳後束成多條辮,或者剃去四側的頭髮,僅留頭頂一束髮,會以細繩扎起,見於宋代時的金國武士。滿清於1644年10月30日入關,多爾袞認為大局已定,於六月再次下剃髮令。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規定清軍所到之處,成年男子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以恫嚇抵抗軍民。

參見

[编辑]

醫藥

社會及心理

政治

參考文獻

[编辑]
  • Vivienne Parry. The Truth About Hormones. Atlantic Books; Reprint edition. 1 Jan 2009. ISBN 978-1843544296 (英语). 
  • 劉學銚. 蒙古帝國 - 蒼狼與白鹿. Intelligence Press. Dec 2011. ISBN 978-962-8904-28-0 (中文). 蒙古族男性的性格、行為, 部族的擴張。 
  • Delahay, R.J., Smith, G.C., Barlow, A.M., Walker, N., Harris, A., Clifton-Hadley, R.S. and Cheeseman, C.L. The Veterinary Journal. 2007 (英语). 
  • 薇薇安·派瑞. 都是荷爾蒙惹的禍. 商周出版. 9 Jan 2008. ISBN 978-986-124-987-2 (中文). 
  • 尼爾 書太姆. 男性保健大全. 東方出版. Feb 1999. ISBN 7506012286 (中文). .
  • 佩雷菲特. 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台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3. ISBN 9787108026934 (中文). 清代下令執行剃髮令,漢人跟隨滿人剃髮留辮。 

外部連結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Melmed S, Polonsky KS, Larsen PR, Kronenberg HM. 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E-Book.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1: 1054 [2020-09-07]. ISBN 1437736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2. ^ Pack PE. CliffsNotes AP Biology, 5th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6: 219 [2020-09-07]. ISBN 05447841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3. ^ Bjorklund DF, Blasi CH.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 Cengage Learning. 2011: 152–153 [2020-09-07]. ISBN 11331683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4. ^ 4.0 4.1 4.2 Primary &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Sciencing.com. 30 April 2018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5. ^ Encyclopedia of Reproduction. Elsevier Science. 2018: 103 [2020-09-07]. ISBN 978-0-12-815145-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6. ^ 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istics. TheFreeDictionary.com. [202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3). 
  7. ^ 7.0 7.1 Berger, Kathleen Stassen. The Developing Person Through the Life Span需要免费注册. Worth Publishers. 2005: 349. ISBN 978-0-7167-5706-1. 
  8. ^ # Gallagher TF, Koch FC. The testicular horomone. J. Biol. Chem. 84 (2):. November 1929: pages495–500 (英语). 
  9. ^ Ball B, Conley A, Grundy S, Sabeur K, Liu I. Expression of anti-Mullerian hormone (AMH) in the equine testis. Theriogenology. 2011-07-27, 69 (5): 624–631. 
  10. ^ Rey R, Grinspon R. Normal male sexual differentiation and aetiology of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Male Reproductive Endocrinology. 2011-07-27, 25 (2): 221–238. doi:10.1016/j.beem.2010.08.013. 
  11. ^ 存档副本. [2012-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5). 
  12. ^ 提升夫妻性緻的方法. shutien.org.tw. [2015-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13. ^ 寿命:女人比男人长一截. [2014-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4. ^ Walton, Alice G. The Gender Inequality of Suicide: Why Are Men at Such High Risk?. Forbes. [2019-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英语). 
  15. ^ Bailey, J. Michael; Vasey, Paul; Diamond, Lisa; Breedlove, S. Marc; Vilain, Eric; Epprecht, Marc. Sexual Orientation, Controversy, and Sc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16, 17 (2): 45–101 [2020-09-07]. PMID 27113562. doi:10.1177/1529100616637616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16. ^ Savin-Williams, Ritch C. Mostly Straight: Sexual Fluidity among M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20-09-07]. ISBN 978-0-674-9810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英语). 
  17. ^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Expression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edited by Deana F. Morrow and Lori Messinger (2006, ISBN 0-231-501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