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調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粵調香港珠江三角洲廣州話表演的傳統曲艺統稱,包括南音木魚龍舟粵謳四種歌體,四者的用韻形式、平仄、結構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時統稱為南音。

歷史[编辑]

蔡衍棻所指,南音、龍舟和木魚等粵調從唱詞結構、演唱特色、表現手法和吳語彈詞評彈是屬於同一曲系,南音是受南詞影響,流傳於文人雅士,加工提高以後的品種,而龍舟、木魚則為一般市民和婦孺喜愛的樂種。陳卓瑩則認為南音可能早於木魚出現「如果承認南音是由外省的南詞入後發展而成的活,則南詞不是像木魚唱腔的那樣自由板的,那南音又先於木魚。」區文鳳則說木魚直接衍生出龍舟、粵謳和南音等粵調類型,並無證據顯示南音曾受到外省南詞的影響。李健嫦參考了各家看法並綜合了對名伶阮兆輝的訪問以後,認為南音和南詞的風格沒有很多共通點,關聯不大,故此相信南音是從木魚等樂種直接衍生出來的。

類型[编辑]

南音[编辑]

木魚歌[编辑]

木魚歌又稱木魚則傳說是木雕龍舟的簡化。一說木魚是勸人信佛,念經修行的演唱形式。亦有一說指木魚脫胎於民歌的「摸魚歌」,揩音而轉變成「木魚」。木魚多為長篇故事,敘述性強,沒有伴奏,節奏較自由,近於唸唱,唱詞以七字句為主,演唱對象多是家庭婦女。木魚通常沒有固定曲詞、撰曲者姓名不詳。長篇的木魚需要數十至數百小時才能唱完,內容可以是歷史、虛構故事或神話或宗教儀式上的歌功頌德,也可以是把新聞加以發揮唱出。演唱者可以增刪情節,調動情節先後,結構、押韻、長短都沒有南音工整。

板眼[编辑]

龍舟[编辑]

民間藝人手持一個形如杖頭木偶的木雕龍舟。他們穿街過巷,沿門賣唱,演唱時敲著小鑼鼓,按著鑼鼓的節奏,木雕龍舟的頭、尾能擺動,吸引人注意,所以這種音樂叫做龍舟。龍舟沒有起板過門,近於吟誦,結構沒有南音嚴謹。

粵謳[编辑]

粵謳大約在嘉慶年間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篇幅一般較短,最多只得十餘句。格律嚴謹,有一定的起板和過門。它會以琵琶伴奏,追腔過門皆附以音樂拍和。


參考資料[编辑]

  •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3。
  • 中國藝術研究音樂研究所(編) 《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 吳瑞卿 「廣府話說唱木魚書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國語文及文學部博士論文,1989。
  • 李潔嫦 《香港地水南音初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音樂學部碩士論文,1998。
  • 波多野太郎著,譚正璧譯 「論木魚、南音及粵謳」。載《曲藝藝術論》第一期,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頁一一六至一一九,1978。
  • 陳守仁 「南音音樂引論:(一)曲式」,載《音樂與藝術》第六期,頁四三至四六,1985。
  • 陳志清 《南音粵謳的詞律曲韻》。香港: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1999。
  • 陳卓瑩 《粵曲寫作與唱法研究》。香港:百靈出版社,1980。
  • 陳卓瑩 《粵曲寫唱常識》(修訂本)下冊。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 梁培熾 《南音與粵謳之研究》。三藩市:舊金山州立大學亞美研究系,1988。
  • 梁培熾 《香港大學所藏木魚書敘錄與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出版,1978。
  • 區文鳳 「木魚、龍舟、粵謳、南音等廣東民歌被吸收入粵劇音樂的歷史研究」。載《南國紅豆理論研究增刊》,十一月,頁二九至四十,1995。
  • 新加坡湘靈音樂社,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 《南音名曲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 劉王一 「略談廣東音樂的歷史源流」。載《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第二期,頁十五至十六、四二,1982。
  • 榮鴻曾 「重建演出場合:一個實地考察的實驗」,載《實地考查與戲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粵劇研究計劃,頁二二九至三一五,1997。
  • 魯金 《粵曲歌壇話滄桑》。梁濤編。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
  • 蔡衍棻 《南音,龍舟和木魚的編寫》。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8。
  • 稻葉明子,金文京,渡邊浩司(編) 《木魚書目錄》。東京:好文出版,1995。
  • 黎鍵 《香港粵劇口述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