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萨拉瓦特·尤拉耶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萨拉瓦特·尤拉耶夫
出生(1754-06-16)1754年6月16日
俄罗斯帝国捷克耶沃村
逝世1800年9月26日(1800歲—09—26)(46歲)
俄罗斯帝国帕爾迪斯基

萨拉瓦特·尤拉耶夫巴什基爾語Салауат Юлай,俄语:Салават Юлаев,1754年6月16日—1800年9月26日),巴什基爾起义领袖、诗人,被巴什基爾人奉为民族英雄。

生平

[编辑]

萨拉瓦特·尤拉耶夫生于俄羅斯帝國奧倫堡省捷克耶沃村(Текеево)。捷克耶沃村在1775年被烧毁,今已不存。萨拉瓦特·尤拉耶夫的出生年份一说为1754年,也有资料说他出生在1752年[1]。17世纪中期,沙皇政府开始侵占巴什基尔人的土地,兴建堡垒。18世纪起,政府还在巴什基尔人的土地上兴建工厂。截至18世纪初,政府已经在巴什基尔人的土地上兴建了31座堡垒,堡垒周边的土地被分给俄罗斯贵族、教会、商人、农民。17世纪后期,俄国政府几次试图让巴什基尔人皈依东正教。侵占土地、增加税收和劳役等做法激起了巴什基尔人的不满。17世纪起,巴什基尔人多次起兵反抗俄语Башкир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1773年,叶梅利扬·伊万诺维奇·普加乔夫发动起义,史稱普加乔夫起义。当时仅19岁的萨拉瓦特·尤拉耶夫起兵响应,他召集士兵、组建一支3000多(一说2000多[2])巴什基里亚人的部队,与政府军作战,指挥了一些重要的战斗,攻取了数座堡垒,包括6月17日占领了克拉斯诺乌菲姆斯克[3]。萨拉瓦特帮助普加乔夫传播告示,为普加乔夫的部队提供资金、装备、给养,帮助动员。普加乔夫起义最终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镇压[4]。1774年11月24日,萨拉瓦特被捕,随后被判处终身监禁[5]。1775年10月3日,被押送到波罗的海岁格尔维克要塞(今爱沙尼亚帕尔迪斯基)。1800年,萨拉瓦特·尤拉耶夫在狱中离世[6][7][8]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国徽,绘有薩拉瓦特·尤拉耶夫雕像

文学

[编辑]

萨拉瓦特·尤拉耶夫的诗歌作品超过五百部,题材包括反抗压迫、歌颂家乡、巴什基爾民族、爱情[6][9]。他被视为巴什基尔文学的奠基人[10]

1952年苏联邮政为纪念萨拉瓦特·尤拉耶夫诞辰200周年发行的邮票。邮票上用俄文写有“诞辰200年。巴什基尔人的民族英雄萨拉瓦特·尤拉耶夫”

纪念

[编辑]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首府乌法的一些街道、商业中心、冰球队均以萨拉瓦特·尤拉耶夫命名。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国家奖亦以尤拉耶夫命名。乌法市中心山上的薩拉瓦特·尤拉耶夫雕像是城市的重要景点,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国徽上绘有这座雕像的形象。[11][6]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南部城市薩拉瓦特以他命名。[1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Салават Юлаев. ХРОНОС.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02). 
  2. ^ 张达明编著. 俄国女大帝 叶卡特琳娜二世传.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02: 188. ISBN 7-206-02846-2. 
  3. ^ 刘乐土编著. 世界战争解焦点 100场战争.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2.01: 187. ISBN 978-7-5080-5683-8. 
  4. ^ 王正平主编. 世界史大事汇编.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4.11: 238–239. 
  5. ^ 黑龙江大学等译.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人物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12: 1095. ISBN 7-100-01542-1. 
  6. ^ 6.0 6.1 6.2 Prominent Russians: Salavat Yulayev. RT Russiapedia.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6). 
  7. ^ 令人向往的俄文化胜地—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 透视俄罗斯. 2015-06-27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5). 
  8. ^ (苏)安米潘克拉托娃主编. 苏联通史第2卷.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0.04: 118. 
  9. ^ 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 (编). 世界文学史 第8卷 上册.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12: 251. ISBN 978-7-5321-4995-7. 
  10. ^ 走进“合金峰会”举办地乌法. 国际先驱导报. 2015-07-09 [2018-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0). 
  11. ^ 邵献图 (编). 外国地名语源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04: 371. CSBN 1718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