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非預期懷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預期懷孕(Unintended pregnancies)也稱為意外懷孕非計劃懷孕非期望懷孕,是在受孕時,女方沒有預期會懷孕(或是不希望懷孕),卻發生的懷孕[1][a],沒有預期要懷孕的原因可能是時機不宜或不在計劃內[2]。非預期懷孕也可能是因為強姦(強姦後懷孕)、近親性交或是其他強迫或非情願的性行為的結果。

沒有進行避孕(可能是選擇性的不避孕,或是刻意不避孕)的陰道性行為是造成非預期懷孕的主要原因。沒有用正確的方式避孕[2]或是避孕方式失效也可能造成非預期懷孕。可以使用的避孕方式包括避孕丸避孕套子宮環(IUD、IUC、IUS)、避孕植入物英语contraceptive implant(implanon/nexplanon英语nexplanon)、避孕贴NuvaRing英语NuvaRing宫颈帽避孕隔膜殺精劑或是結紮[3]。女性會依照其避孕效果、醫療建議、副作用、方便性、是否容易取得、家人或是朋友的經驗、宗教觀點等因素而選擇使用的避孕方式[4]。不同文化或是群體對於避孕有不同的觀點,有些會因著道德或是政治因素,限制或是不鼓勵提供避孕用品[5],或者認為不適合無限制的提供避孕用品(例如提供避孕套給未婚者)。

非預期懷孕可能是不適當時機下出現的懷孕,也可能是根本不希望發生的懷孕[6]。1999年全世界有38%的懷孕是非預期懷孕,共計有八千萬人[7][8]。非預期懷孕是堕胎的主要原因[6],因此1999年約造成四千二百萬的堕胎[7],也不是所有的非預期懷孕都是以堕胎結束。非預期懷孕曾認為和許多母親和小孩的健康問題有關係[6]

預期懷孕和非預期懷孕

[编辑]

預期懷孕(intended pregnancy)是指在受孕時有懷孕的意願[6]。臨床上判斷預期懷孕或非預期懷孕會以女性的意願為準。

對於是否要懷孕的想法可能會隨著懷孕過程而改變。例如一開始是預期懷孕的懷孕,可能會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而不希望繼續懷孕,反而希望中止妊娠,另一方面,一開始是非預期懷孕的懷孕,也可能後來男方及女方會希望將孩子生下來。

夫妻常常不只是希望控制小孩的數量,也會希望控制小孩出生的時機[9][10]

原因

[编辑]

非預期懷孕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避孕失效(正確的使用避孕方式,但仍然懷孕)[7],現今已有許多效果很好的避孕方式,因此由於避孕失效而導致的非預期懷孕比例不高[11]。另一種可能是依錯誤的方式進行避孕[7],例如因為對於避孕方式不瞭解而誤用錯誤的避孕方式,或是使用的保險套在性交時破裂,其實無法達到避孕效果。或是在泌乳期無月經,就認為是安全期[12][b]

另一種原因是因為沒有進行避孕或是家庭計劃[7]。有可能是因為對性、生殖或是避孕方式的認識不足,因此沒有避孕,也有可能是因為避孕工具需要處方才能取得而未避孕,另一種可能是誤以為女方不會受孕,例如是在停經期,或是之前曾診斷為不孕。

沒有進行避孕的另一種原因是違背女方意願的性行為,或是違背女方意願,刻意不在性行為中避孕,其中包括強制性交、強姦,或是可能在家庭暴力中出現的強制避孕英语forced pregnancy。和預期懷孕相比,非預期懷孕比較可能和虐待有關[13]。這也包括生育控制破壞英语birth control sabotage,是刻意破壞伴侶生育控制的方式,以降低甚至消除其避孕的效果。

影響

[编辑]

非預期懷孕也會有懷孕的風險及懷孕併發症。因為事先沒有預期要懷孕,非預期懷孕本身的影響會較一般懷孕要大。假如孕婦未婚,是仍在學中的青少年,則這也屬於青少年懷孕,可能會對其生理及心理層面造成影響。若懷孕是因為夫妻之間未避孕或是避孕失敗所造成,非預期懷孕仍可能會影響家庭中的經濟能力[14]

懷孕的結果有幾種:孕婦生產、胎兒在子宮內死亡、孕婦因為流產或墮胎等原因中止妊娠等。後面兩種的影響主要是在孕婦本身,若是孕婦生產(非預期分娩),非預期分娩會影響母親、嬰兒及母嬰關係。根據美國2012的統計報告,在1982年以後出生的美國人,有超過1/3是因為非預期懷孕而出生[15][16]

平均而言,非預期懷孕對母親會有負面影響,若嬰兒出生,對嬰兒也比較容易會有負面影響。非預期懷孕之前一般不會經過孕前諮詢英语pre-conception counseling及孕前護理,有時也會延遲開始產前檢查的時間[17]。非預期懷孕是墮胎主要的原因[6]

預防

[编辑]

非預期懷孕的預防方式包括全面的性教育、可以取得家庭計劃服務的資訊、性禁慾、及可以利用各種有效生育控制的方式進行避孕。大部份的非預期懷孕是因為在性行為時未進行避孕所造成,也有許多是因為沒有持續性避孕,或是避孕方式錯誤所導致,不過進行性行為比率的增加也是非預期懷孕的原因之一[18]

長效可逆避孕裝置英语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ve(像是子宮環避孕貼布英语contraceptive implant)錯誤使用的機率不高,因此使用這類避孕方式可以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機率。現代有些避孕方式效果良好,失效率較低,而比較大的問題反而是無法取得這類的避孕方式

在美國,曾經非預期懷孕的女性之後再有未計劃懷孕的比例比較高[19]。因此不論是在產前、產後甚至是墮胎之後,進行家庭計劃及教授避孕都有助於減少未計劃懷孕的再次發生。

提供避孕方式及家庭計劃的成本不高,不過可以避免一些非預期懷孕的出現。許多有非預期懷孕風險的人其收入不高,即使如此,避孕方式對他們仍然相關具有成本效益[20],只是前期成本會是阻礙。補貼家庭計劃服可以增進人口的健康,而且節省了醫療[17]、教育及其他社會的成本,節省了政府及保險公司的支出。

在開發中國家有二億女性有非預期懷孕的風險,而且無法取得避孕方式,提供她們現代的避孕設備,每年約需要美金39億元[21],此項支出每年預計可以減少5200萬個非預期懷孕的個案,每年減少150萬孕产妇及嬰兒死亡的案例,並且減少64%的墮胎(每年2500萬起案例)[21]。因為減少了懷孕相關的疾病,可以減少了2700萬的质量调整寿命年,代價是健康的人每年要付美金144元[21]

理論上,減少非預期懷孕可以打破世襲貧窮的情形[22]

流行病學

[编辑]

註:以下的數量及發生率都是針對有檢測到懷孕的個案。有些情形可能會在婦女知道懷孕前,胎兒就已經流產了。

發生率

[编辑]

全球2008年非預期懷孕的數據是,每一千名15至44歲的婦女中,有55名非預期懷孕,其中有26名後來墮胎[23]。相對的,每一千名15至44歲的婦女中,有79名婦女預期懷孕[23]。2008年統計2.08億位孕婦,最後有1.02億名是如預期分娩(在符合孕婦意願的情形下分娩)、4100萬名進行墮胎、3300萬名非預期分娩(在不符合孕婦意願的情形下分娩)、3100萬名流產[23]

整體而言,已婚婦女進行避孕的比例由1990年的54%提昇到2003年的63%[23]。 全球非預期懷孕的比例在1995年時是每一千人有69人,後來比例已有下降[23],在已開發國家下降的最快[23]

1999年全球非預期懷孕的比例佔懷孕人口的38%(約有8000萬人)[7][8]。在已開發國家約有49%的懷孕是非預期懷孕,在開發中國家則佔36%[8]

各國資料

[编辑]

比利時

[编辑]

根據2013年的研究,比利時懷孕的婦女中,有16%是未計劃的懷孕、55%是預期懷孕、29%對懷孕的反應是矛盾的[24]

法國

[编辑]

法國約33%的懷孕是非預期懷孕。在有非預期懷孕風險的女性中,只有3%未進行避孕,有20%使用子宮環避孕[25]

俄羅斯

[编辑]

根據2004年俄羅斯的研究,受訪的孕婦中,有58%的孕婦是「想要生小孩,目前也是合適的時機」、有23% 是「想要生小孩,但目前其實不是合適時機」、19%的孕婦是「不想要生小孩」[26]

美國

[编辑]

美國非預期懷孕的比例比全球平均要高,也比其他工業化國家要高很多[27]。美國幾乎有一半(49%)的懷孕是非預期懷孕,每年非預期懷孕數量超過三百萬[11][20]。墮胎案例中有超過92%是因為非預期懷孕而墮胎[28],每年因為非預期懷孕的墮胎人數有80萬人[7]。2001年的非預期懷孕婦女,有44%最後將小孩生下來,另外有42%進行墮胎,剩下的則是自然流產[27]

中華民國

[编辑]

2008年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舉行的「第10次家庭與生育力」調查,在20至49歲已婚婦女中,有77.2%曾經非計畫懷孕,非計畫懷孕婦女中,有20%至40%是用人工流產的方式終止懷孕[29]

歷史

[编辑]

早期在進行性行為時避免懷孕的方式包括体外排精(射精前將陰莖從女性陰道抽出)等方式,這些方式的避孕效果比完全不避孕要好一些,但很難正確使用,和現在的方式相比較,避孕的失敗率要高很多[9][30]。早期也曾使用過許多認為可以殺死精子、避孕或是造成流产的設備或是藥物。

在古代時,墮胎就已用來避免生下非預期懷孕的嬰兒[6]。在最早期的一些醫學文獻就有提到墮胎的方式[30]

殺嬰遺棄兒童也是古代處理不想要的嬰兒(或是家中無力養育嬰兒)的作法[30]。有些這類作法道德性及可行性的意見也隨著時代而改變。

在一些現代醫療不普及的地區,有時會用墮胎作為避免嬰兒出生的主要作法。例如1980年代在東歐及前蘇聯共和國內,一般理想的家庭人口數不多,但現代的避孕方式還不普及,因此許多夫婦用墮胎來控制生育,是當時合法、安全及可取得的作法[9]。在許多國家,在1990年代隨著現代避孕方式的普及,非預期懷孕及墮胎的比例都快速下降了[9]

在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因為嬰兒及兒童的死亡率下降,嬰兒順利養育到成年的機率提高,因此理想的懷孕次數也隨之下降。而且因為女性的教育程度及工作機會的提昇,家庭中子女的理想個數也隨之下降[9]。因為子女的理想數量減少,因為夫婦在生育年齡中需要花更多心力來避孕,避免非預期懷孕的出現[9]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非預期懷孕的定義依來源而不同,像CDC是以只有一方沒有預期要使女方懷孕,就算是非預期懷孕,目前引用的是Am J Public Health的定義
  2. ^ 泌乳停經法有一些配合條件,條件符合時,生產後的前六個月避孕機率是98%

參考資料

[编辑]
  1. ^ Finer, Lawrence B.; Zolna, Mia R. Shifts in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Pregnan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2008. Am J Public Health. 2014, 104 (S1): S43–S48 [2017-06-01]. PMC 4011100可免费查阅. doi:10.2105/AJPH.2013.301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0). 
  2. ^ 2.0 2.1 Unintended Pregnancy Preven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ovember 13,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3. ^ Dawn Stacey: Contraception. About.c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1 October 2009.
  4. ^ Wyatt, Kirk D; Anderson, Ryan T; Creedon, Douglas; Montori, Victor M; Bachman, John; Erwin, Patricia; LeBlanc, Annie. Women’svalues in contraceptive choi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levant attributes included in decision aids. BMC Women's Health. 2014, 14 (1): 28. PMC 3932035可免费查阅. PMID 24524562. doi:10.1186/1472-6874-14-28. 
  5. ^ Hanson, S.J.; Burke, Anne E. Fertility control: contraception, sterilization, and abortion. Hurt, K. Joseph; Guile, Matthew W.; Bienstock, Jessica L.; Fox, Harold E.; Wallach, Edward E. (编). The Johns Hopkins manu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4th.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1 December 2010: 382–395 [2017-06-01]. ISBN 978-1-60547-43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2). 
  6. ^ 6.0 6.1 6.2 6.3 6.4 6.5 Eisenberg, Leon; Brown, Sarah Hart. The best intentions: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and famil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5 [2011-09-03]. ISBN 0-309-052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5).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J. Joseph Speidel; Cynthia C. Harper; Wayne C. Shields. The Potential of Long-acting Reversible Contraception to Decrease Unintended Pregnancy. Contraception. September 2008, 78 (3): 197–200 [2017-06-01]. PMID 18692608.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8.06.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8). 
  8. ^ 8.0 8.1 8.2 Sharing Responsibility:Women, Society and Abortion Worldwide (PDF) (报告). 1999 [2017-06-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10).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sharing”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9. ^ 9.0 9.1 9.2 9.3 9.4 9.5 Abortion in Context: United States and Worldwid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May 1999 [2017-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6). 
  10. ^ Healthy Timing and Spacing of Pregnancy: HTSP Messages. USAID. [2008-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11. ^ 11.0 11.1 Hatcher, Robert D. Contraceptive Technology 20th. Ardent Media, Inc. 2011. ISBN 978-1-59708-004-0. 
  12. ^ 陳偉婷. 非預期懷孕多 每年墮胎數超過40萬. 中央社. 2015-08-10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5). 
  13. ^ Hathaway J.E.; Mucci L.A.; Silverman J.G.; et al. ,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care use of Massachusetts women reporting partner abuse. Am J Prev Med. 2000, 19 (4): 302–307. doi:10.1016/s0749-3797(00)00236-1. 
  14. ^ Religious Views on Contraception. Religious Coalition for Reproductive Choice. 2006 [2007-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0). 
  15. ^ Oopsie babies? A third of U.S. births unintended, study finds. July 2012 [2017-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0). 
  16. ^ William D. Mosher, Jo Jones and Joyce C. Abma.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Bir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2–2010 (PDF). National Health Statistics Report. 2012-07-24 [2017-04-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8). 
  17. ^ 17.0 17.1 Family Planning — Healthy People 2020. [2011-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8). Which cites: * Logan C, Holcombe E, Manlove J, et al. The consequences of unintended childbearing: A white paper (PDF). Washington: Child Trends, Inc. May 2007.  * Cheng D, Schwarz E, Douglas E, et al.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associated maternal preconception, prenatal and postpartum behaviors. Contraception. March 2009, 79 (3): 194–8. PMID 19185672.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8.09.009.  * Kost K, Landry D, Darroch J. Predicting maternal behaviors during pregnancy: Does intention status matter?. Fam Plann Perspectives. Mar–Apr 1998, 30 (2): 79–88. PMID 9561873. doi:10.2307/2991664.  * D'Angelo, D, Colley Gilbert B, Rochat R;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mistimed and unwanted pregnancies among women who have live births. Perspect Sex Reprod Health. Sep–Oct 2004, 36 (5): 192–7. PMID 15519961. doi:10.1363/3619204.  
  18. ^ New, Michael. Unintended Pregnancy Rates Rise Despite Increased Contraception Use. LifeNews. May 6, 2013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19. ^ Providers miss opportunities to prevent depression in and discuss birth control with women with unplanned pregnancies. Research Activities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ugust 2011, (372): 15 [2017-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5). 
  20. ^ 20.0 20.1 James Trussell; Anjana Lalla; Quan Doan; Eileen Reyes; Lionel Pinto; Joseph Gricar. Cost effectiveness of contracept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raception. 2009, 79 (1): 5–14. PMC 3638200可免费查阅. PMID 19041435.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8.08.003. 
  21. ^ 21.0 21.1 21.2 Susheela Singh; Jacqueline E. Darroch; Michael Vlassoff; Jennifer Nadeau. Adding it Up: The Benefits of Investing I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PDF) (报告).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and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 2003 [2017-06-12]. ISBN 0-939253-6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0). 
  22. ^ Harris, Irving B. Children in jeopardy can we break the cycle of poverty? New Haven: Yale Child Study Center, Distributed by Yale UP, 1996.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Susheela Singh; Deirdre Wulf; Rubina Hussain; Akinrinola Bankole; Gilda Sedgh. Abortion Worldwide: A Decade of Uneven Progress (PDF) (报告).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2017-06-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6). 
  24. ^ Wellings, K.; Jones, K. G.; Mercer, C. H.; Tanton, C.; Clifton, S.; Datta, J.; Copas, A. J.; Erens, B.; Gibson, L. J.; MacDowall, W.; Sonnenberg, P.; Phelps, A.; Johnson, A. M. The prevalence of unplanned pregnancy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Britain: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Survey of Sexual Attitudes and Lifestyles (Natsal-3). The Lancet. 2013, 382 (9907): 1807–1816. PMC 3898922可免费查阅. PMID 24286786. doi:10.1016/S0140-6736(13)62071-1. 
  25. ^ Trussell J, Wynn LL. Reducing unintended pregn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traception. January 2008, 77 (1): 1–5 [2017-06-10]. PMID 18082659. doi:10.1016/j.contraception.2007.09.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9). 
  26. ^ National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Russian Federation 200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DP,pages 47–49, Retrieved on 10 October 2009
  27. ^ 27.0 27.1 Emergency Contraception: Unintended Pregna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28. ^ Monea J, Thomas A. Unintended pregnancy and taxpayer spending.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June 2011, 43 (2): 88–93. PMID 21651707. doi:10.1363/4308811. 
  29. ^ 台灣衛誌第三十卷第四期 媒體相關報導.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 2011-08-23 [2017-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5) (中文). 
  30. ^ 30.0 30.1 30.2 Potts, M, Campbell, M. History of contraception. Glob. libr. women's med. 2009 [2020-09-21]. ISSN 1756-2228. doi:10.3843/GLOWM.103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延伸閱讀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