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Category:使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使相,官衔。中晚唐时期,为了笼络跋扈一时的节度使或者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朝廷授予其同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1]

五代沿用,实际上不行使宰相的权力。宋代,在亲王、留守、节度使等加侍中、中书令和同平章事者都称为使相,不参预朝政和签署朝政命令,只在朝廷除授大臣的诏令上副署,这种副署多是形式性质的,真正行使了实质意义的,两宋仅存一例,即乾德二年“赵普拜相事”,由赵光义签署。

关于使相的职责和人员问题,《宋史·卷一百六十一·志第一百一十四》有详细记载: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不预政事,不书敕,惟宣敕除授者,敕尾存其衔而已。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皆罢,以赵普同平章事,李崇矩枢密使。命下,无宰相书敕,使问翰林陶谷。谷谓:“自昔辅相未尝虚位。惟唐大和中甘露事,数日无宰相,时左仆射令狐楚等奉行制书。今尚书亦南省长官,可以书敕。”窦仪曰:“谷之所陈,非承平令典。今皇弟开封尹、同平章事,即宰相之任也,可书敕。”从之。

  1. ^ 宋史 职官志六》:“以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皆谓之使相,以待勋贤故老及宰相久次罢政者;随其旧职或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大藩,通谓之使相。元丰以新制,始改为开府仪同三司。”

分类“使相”中的页面

本分类只含有以下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