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Category talk:社會運動者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分类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无需评级。
本分类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政治专题 (获评分类級不适用重要度
本分类属于政治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政治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分类级分类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分类无需评级。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Hamham兄你好, 我在整理一些條目的時候創建了category:社會運動參與者這個category, 然後才發現到, 你之前已經創建了category:社会活动家這個category. 由於我不懂日文文獻, 所以我不知道日文中怎麼稱呼「參加社會運動之人」這樣的一群人. 當然, 我也不來自中國, 所以也不是太清楚中國一般的研究者或文字工作者怎麼稱呼上述的這群人. 但是, 由於我個人背景的影響(我是曾經留學美國的台灣學生, 而且主要研究領域就是社會運動), 我會私下認為不論我們採用什麼字眼來指涉「參加社會運動之人」這樣的一群人, 我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在和「activist」這個英文字在作對話.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 在台灣的中文文獻中, 對於「activist」這個字應當如何翻譯, 似乎還沒有太多的共識. 以一些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術論文為例,范雲(2003)同時使用了「運動者」和「社會運動參與者」這兩個詞彙來指涉「activist」,冷尚書(2003)則是使用「運動者」這個語彙,而朱增宏(2001)則是使用「社會運動參與者」這個語彙. 其他的例子還有吳書昀(2002)在對婦女運動activist的研究中採用「婦運參與者」這個語彙. 不過, 無論是「運動者」或「社會運動參與者」, 我並沒有看到有研究者使用「社會活動家」或「社會活動者」這些名詞.

總而言之, 我目前會覺得「社會運動參與者」可能會是對照「activist」比較好的一個中文詞彙, 而不是「運動者」(會和真正的「運動員」混淆), 也不是「社會活動者」(好像少了一點activist所隱含的抗爭意涵). 不知您意下如何?

參考書目

  • 范雲,2003,連結運動者與變動的政治機會結構:八零年代到九零年代台灣民主轉型過程中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個案研究,見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137-74。台北:新自然主義。
  • 冷尚書,2003,戰士與俠的自我╲文本:社會運動存有論的一種初步嘗試。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書昀,2002,性別意識的發展歷程:以婦運參與者為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 朱增宏,2001,「威權」與社會運動:社會運動參與者的反省,以核四再評估為例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wdshu|阿呆 04:57 2006年10月24日 (UTC)

這是我寫給Hamham兄的一段留言, 主要針對category:社會運動參與者一事, 或者其他朋友也可以對這件事提出一些寶貴的看法. 以上. --wdshu|阿呆 05:02 2006年10月24日 (UTC)
個人也贊成改名字(感覺比較精確一些),不過移條目可能要費上一翻工夫。--ffaarr (talk) 14:27 2006年10月24日 (UTC)
不過如果大陸的用法的確是這樣的話,那應遵重一開始的人的用法。--ffaarr (talk) 01:18 2006年10月26日 (UTC)
同意遠兄的意見。zzz....很睏 找我 14:38 2006年10月24日 (UTC)
大陆的语言到是经常使用“社会活动家”这个词,没有听过有用“社会运动参与者”的,“activist”本来就是“活动者”、“活动分子”而不是“运动者”,社会运动应该是“movement”- united actions and efforts of a group of people for a special purpose。--方洪渐 08:04 2006年10月25日 (UTC)
Google了一下,社会活动家219,000条,社会运动参与者只有769条,而且大部分不是指具体的人物,而是泛指。--方洪渐 08:19 2006年10月25日 (UTC)

cativist就是积极分子嘛。--Mukdener|留言 13:57 2006年10月25日 (UT

台灣的說法是"社運人士",沒聽過社會活動家 --獵戶座 留言給我 01:55 2006年10月26日 (UTC)

社會活動家似乎是对于社会涌动参与者中的著名者的称呼,一般都是社会运动的发起人或者重要人物--百無一用是書生 () 02:27 2006年10月26日 (UTC)
不是著名的重要人物也不会写成条目进入分类了。如果台湾叫社运人士可以放到简繁转换中,但没有听过社会运动参与者。--方洪渐 08:03 2006年10月27日 (UTC)
同意書生所說,社會活動家與社會運動參與者在重要程度上有著很大差距,活動家應該是發起人身份,而非單純參與者,像Category:台灣社會運動參與者內的林滴娟等只可能是社會運動參與者。叫作社會活動家絕不適當。--Onsf 19:58 2006年10月27日 (UTC)
大家好。6个多月没有来的我,居然还引致阿呆兄的赐教,荣幸荣幸!“家”和“人士”/“者”相比,后两者似乎更加中性一点。但是从我们的语言习惯来说,这样一来,作家也要改为“文字工作者”,“画家”也应该改为“美学艺术参与者”,因为肯定会有极少数人士不一定够得上“家”的层次。但是我觉得,与其主观地判断某人的知名程度是否达到“家”的水准,还不如一股脑儿放入同一个职业类别中。或许有不同意见对“活动家”尚不习惯,但基于维基对不同翻译的处理方法——以先命名者为准,那么我还是希望能够使用“社会活动家”这个名称。谢谢!顺便在这里迟迟地庆祝维基解封。--Hamham 02:17 2006年11月1日 (UTC)
如果套用香港名詞,就是活躍份子。又或者是社會活躍份子。HenryLi 02:40 2006年11月1日 (UTC)
给点意见,Activist感觉有点“兴中会”的味道,如果是提出一个新的项目,叫发起人,也叫兴起人吧,另外,“兴”也有“兴趣”、“兴亡”、“兴办”、“时兴”之意,所以建议用“兴”字。Activist可以翻译成“兴行人”、“兴行者”、“与兴人”、“与兴者”等。。 话说回头,Activist并不一定是指“社会运动”参与者或活动分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