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大埔口(學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埔口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舊時學甲十三庄學甲寮庄中的角頭聚落之一,為學甲慈濟宮八區中的東北郊區,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平東里,民國95年(2006年)02月01日行政區域調整,將平東里及平西里合併而成現在的平和里[1] 

地理位置  [编辑]

位於學甲寮東邊,兩聚落之間隔著農田遙遙相望,北邊為急水溪的田寮大排分支,隔著溪水對岸是鹽水區大埔聚落,兩聚落間建有豐平橋相連接,西邊則有南70線經過,道路自北方沿著聚落邊緣向西南方路過。[2][3][4]

庄頭脈絡  [编辑]

大埔口(Tu -poo-kháu)聚落的形成,原本清代分別以中洲與學甲為移墾中心的聚落發展,便形成兩個中地影響圈,即中洲與學甲兩影響圈系統,大埔口即是位於其中的學甲影響圈系統,且因聚落位在鹽水區大埔庄口而得名,過橋(豐平橋)之後即是鹽水的大埔庄。[5][4][6]

來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十八都深潭里的李煥昌,李氏於三百餘年前來臺,其孫李尊星便移徙大埔口,此外,原平東里居民之祖先在200年前也由學甲部落遷居來此。[1][7] 在經過一些因遷徒而定居的聚集後,此地雖戶數不多,卻形成一個不同姓氏的雜姓村,目前大埔口雖僅約10來戶人家,聚落中卻有洪、趙、陳、薛、黃、李等姓氏居民,其中以李姓因為是李煥昌的後代氏族,較有氏族歷史淵源,但洪、趙兩姓卻是大埔口最主要的兩個姓氏。[8][7][4][9]

藉由明治三十七年臺灣堡圖的內容,在清末日佔據臺灣之初,學甲寮庄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三個自然村,日治初期學甲寮庄的土地利用,水田即分布在村莊的東側,接近大埔口一帶,而大埔口位於埤塘附近,故昔日也被稱為大埤仔。臺灣光復後因人口眾多,析分為臺南縣學甲鄉的平西村與平東村兩個村行政區,學甲寮東半部與大埔口合為平東村,簡單來說,學甲寮庄大埔口、學甲寮、西平寮等三個自然村,自清代建立以來,至少在臺灣光復以前,內部的人群組成原則,一直以血緣關係最為重要,呈現出一個穩定發展的血緣性村落社會。[8]

交通  [编辑]

因大埔口庄頭不大僅10來戶是一個小聚落,又位於急水溪支流田寮大排溪畔,故而無較大之道路經過,僅南70號線由聚落外圍西北邊向西南方經過,其中有一分之道路貫穿聚落,將聚落分成東西兩半。而聚落正北方的豐平橋,則是通往鹽水區大埔聚落的唯一樞紐。

宗教  [编辑]

雖大埔口僅十來戶居民,然也有屬於自己聚落的角頭廟宇保安宮,主祀為保生大帝池府千歲,同祀則為黑虎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神祇,保安宮坐落於聚落的最南邊。[10][11] 

產業  [编辑]

農業是大埔口的主要產業尤其是番茄,尤其本地盛產「聖女仔」,即聖女仔小番茄。其中有一小部分庄民也從事養豬業,係由學甲中社謝姓所遷墾。[4][6]

史事軼事   [编辑]

據聞光緒二十年時清廷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翌年清廷戰敗並於同年三月簽訂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予日本,而同年十月學甲、將軍北門等地住民在知曉此事之後,痛心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決心不願讓異族統治,故而有志之士號昭鄰近各地的百姓們群起抵抗,同時紛紛組織鄉勇對抗日軍,雙方在大埔口(今平東里)與急水溪宅港里二港子部落)兩處,兩軍作了一晝夜的殊死之鬥,只是無奈雙方的武器懸殊,加之日方皆為有訓練過之正規軍,雖鄉勇們都全力奮戰但是最終還被擊敗,於是附近的民眾便紛紛逃亡,並且宅港與學甲的房屋全部被日軍放火焚燬。此外,無抵抗能力的老弱婦幼也都逃亡至數公里外的蕭壠社(今佳里區),而雖日軍仍然追擊,因蕭壠社有一住民,勇敢地手舉割鎌潛在竹籃巷殺死日軍指揮官,此一情形引起了日軍恨氣,其後竟將蕭壠社民眾悉數殺滅,這也就是臺灣俚語 :「竹篙湊菜刀」典故由來的傳說之一。[12][1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5-10]. 
  3. ^ 陳 , 桂蘭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4. ^ 4.0 4.1 4.2 4.3 黃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 ISBN 978-986-03-5211-5. 
  5. ^ 戴, 文鋒 (主編)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6. ^ 6.0 6.1 黃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臺南 : 臺南縣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7. ^ 7.0 7.1 黃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8. ^ 8.0 8.1 林 , 聖欽. 臺灣常民命名文化的歷史地理分析- 以日治時代鹽水港廳學甲堡學甲寮庄為例 (PDF).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2003-11, (第39期). 
  9. ^ 姜 , 天陸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臺南 :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10. ^ 黃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11. ^ 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 - The Association of TAIWAN Baosheng Dadie's Belief. www.baosheng-dadi.org.tw. [2024-05-10]. 
  12. ^ 學甲. xn--kwr22her7a6qdvs6a.tw. [2024-05-10]. 
  13. ^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18-09-14 [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