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廖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廖瞇(1977—),曾用筆名「瞇」。臺灣現代詩人,文字工作者,務農者,現居臺東鹿野。

生平[编辑]

大學曾就讀工業產品設計系與新聞系,以7年時間畢業。曾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輯、《人本教育札記》採訪編輯。

2013年與伴侶楊老斌移居臺東鹿野務農,嘗試用自然農法和友善耕作耕植農作物,[1]並以收穫的農作物甚至飛魚拓印T恤,以收入支持永續經營的NGO組織。帶領偏鄉小學寫作課。[2]2015年,以「瞇」為筆名出版詩集《沒用的東西》。2020年出版紀實散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目前持續於《吹鼓吹詩論壇》等詩刊與「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等社群網站發表詩作。現於寫作之餘帶領大人寫作工作坊、自學生寫作課,以及共學團的小孩文字課。

作品[编辑]

2015年,《沒用的東西》(詩集,以筆名「瞇」出版),黑眼睛文化出版。

2020年,《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紀實散文),遠流出版。

評價[编辑]

詩集《沒用的東西》收錄2010年至2015年間詩作,內容有對當時社會狀態的反思與移居臺東的生活沉思。詩作以「兒童」的腔調點出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習焉不察的事物及其背後矛盾,令「大人」啞口無言,看似無殺傷力,實則對社會流習具強大批判力度,頗具哲思。標題「沒用的東西」所代表的詩集主旨,到後來出版的《滌這個不正常的人》一書有了更深層的發揮。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則以對話形式,記錄自己(原稱「滌姊」後轉稱為「我」)與弟弟(滌,已於2021年夏離世[3])、母親(滌媽)、父親(滌爸)、伴侶(斌),求助對象宋文理老師(宋)等人之間的互動,為長篇紀實散文。主要篇幅呈現「我」與繭居族弟弟「滌」由遠而近(心理距離)的相互理解過程。以繭居族這個社會現象延伸出去探討何謂「溝通」,何謂「理解」並觸及「正常/不正常vs.正確/不正確」等議題的辯證關係。[4]]本作中兩人對話的場景描寫,暗合近年流行的「開放式對話(Open Dialogue,OD),「透過持續的而且為有具體計畫的對話,促進理解,也協助事主尋找自己的聲音和觀點。」[5]

全書去除繁複的文字技巧,以類紀錄片形式,清晰、明確地陳述涉及作者與家庭、自我、及與「滌」互動等諸多境況,「忠誠的傳遞與抽絲剝繭也凸顯出一位寫作者的誠實與勇敢」。[6][6]

本書先是於2019獲得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獎助計畫,寫作成果隔年由遠流出版公司出版。[7]決審委員盧郁佳於本書推薦序中評價此書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本書並獲得國立臺灣文學館2020年臺灣文學金典獎。[8]

外部連結[编辑]

書評[编辑]

沒用的東西/瞇

說不完的道理──閱讀瞇《沒用的東西》

就儘管活著吧,生命終會長成自己的模樣。 ft.讀物分享《沒用的東西》#瞇

檎讀|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廖瞇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廖瞇

對話之必要──我讀廖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被別人視為怪物又怎麼樣?對自己有用就好了

訪談/對談[编辑]

詩人普查:瞇

我的弟弟不是怪物 - 廖瞇談《滌這個不正常的人》

詩人廖瞇與蔡仁偉談同伴動物

獻給家人的書寫是為了繼續前行的接近與告解

首揭「繭居族」的生活世界 /廖瞇(廣播)

瞇拓繪

廖瞇自然醒農作

「吃」與「饞」

參考資料[编辑]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