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胡淑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点评: 理由手滑點錯了,應該是內文有缺來源。 Reke留言) 2023年11月30日 (四) 15:34 (UTC)

胡淑雯(1970年12月一),出生於臺北市,小說家。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曾任新聞記者、報社編輯,近年關注婦女運動、轉型正義等社會運動。胡淑雯的創作多圍繞在性別議題、國家暴力、社會族群與資本主義的探究思索。 

生平[编辑]

胡淑雯出生在1970年的庶民家庭,家裡經營雜貨店、父親開計程車為業,卻堅持她就讀「貴族學校」。[1]在考上北一女、臺大外文系,完成家人對階級翻轉的期望後,[1]她加入臺大新聞社,開始參與野百合運動等社會運動。畢業後先後擔任《民眾日報》、《新新聞》記者,在張娟芬的引介下至婦女基金會工作,參與《騷動》雜誌的主編工作。

工作四年後,胡淑雯回到主流媒體《聯合報》擔任編輯,期間留職停薪兩年,辭職後寫下《哀艷是童年》,正式進入文壇。2006年,她以《台北人》(書名暫定)榮獲第九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補助,最終2008年以「我沒有能力為它辯護」為由未出版。[2]

2012年起,她參與了「字母會寫作實驗計畫」,由哲學教授楊凱麟及多位小說家駱以軍、陳雪、童偉格、黃崇凱等人組成,先後將作品發表於《短篇小說》雙月刊,休刊後於2017年至2021年起由春山、衛城出版社分四期出版。

在小說創作外,胡淑雯也以關注轉型正義為人周知,其外公即為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自2009年起,她加入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採訪政治受難者,並融合性別、精神創傷、政治暴力等議題,在2011年出版了第二本小說《太陽的血是黑的》,此書於2015年由日譯者三須祐介翻譯為日文版《太陽の血は黒い 台湾文学セレくション2》(2015,株式會社あるむ)。[3]

社會參與[编辑]

  • 2013~2014年,擔任第四屆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 2014年,參與編寫《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 2020年,與童偉格共同主編《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四冊。
  • 2022年,與童偉格再推出《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五冊。

作品特色與評價[编辑]

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范銘如評價胡淑雯為底層發聲的角度既獨特又尖銳,「筆下沒有簡化的善惡道德,抨擊起臺灣主流體制拳拳到肉又不失自省,非常耐人尋味」[4]

在白色恐怖文學書寫方面,李淑君認為胡淑雯《太陽的血是黑的》的特殊性即在於將視角延伸至跨世代創傷,突破先前創作者聚焦在受難第一代的思考。[5]

小說[编辑]

短篇小說集

《哀艷是童年》(臺北:印刻,2006)

長篇小說

《太陽的血是黑的》(臺北:印刻,2011)

《太陽の血は黒い 台湾文学セレくション2》(株式會社あるむ,2015)

榮譽[编辑]

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6]

〈末花街38巷〉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短篇小說獎(2002)

〈界線〉獲第27屆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2004)

《哀艷是童年》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2008)

《太陽的血是黑的》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2012)

相關研究與書目[编辑]

《字母Letter:胡淑雯專輯》(臺北:衛城出版社,2018)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陳楷瑾,《胡淑雯小說中的性(別)創傷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在職專班,2022,頁1。
  2. ^ 《太陽的血是黑的》. 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3.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外譯房. 
  4. ^ 范, 銘如. 五年末班的小說雙嬌. 書評職人: 181. 
  5. ^ 李, 淑君. 言說之困境與家/國「冗餘者」: 論胡淑雯的白色恐怖書寫與政治批判. 台灣文學學報: 61. 
  6. ^ 國立臺灣文學館. 臺灣文學網.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