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臺灣海洋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定義[编辑]

臺灣海洋文學至少包含五個面向:一是海洋的體驗,如港灣地誌文學、風土遊記與移民文學;二是海洋與通路,如航海日誌、旅行文學;三是港市發展與社會文化,如繁華與多元的港市書寫;四是異地新鄉的際遇,如海洋移民生活世界的遷徙書寫;五是調適與創變,如異文化的跨海傳播、翻譯文學等。[1]在分類上,臺灣海洋文學常與自然寫作、自然主義文學、報導文學、環保文學、海洋寫作、自然生態文學、漁夫(漁民)文學、山海文學、原住民文學等,有或多或少的重疊。[2]目前對於臺灣海洋文學的討論,多以戰後為主。[3]

原住民的海洋神話傳說[编辑]

臺灣早期原住民神話傳說中,有許多與海洋相關的開天闢地神話,例如蘭嶼的達悟族就有〈神造人之島〉、〈紅頭社的始祖〉、〈伊拉拉拉伊洪水後〉、〈紅頭社大洪水後〉解釋生命和世界的起源;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都有洪水的故事,談死亡與再生;也有阿美族〈乘鯨到巴里桑〉以「鯨魚送人渡水」的神話,談海外仙境旅遊。[1]

十六至十九世紀福爾摩沙海洋文學[编辑]

航海時代,西洋各國勢力到台灣,對臺灣產生許多異文化的衝擊,留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如荷蘭人楊.浩亨.林碩登(Jan Huygen Linschoten)《東印度水路誌》(1627);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檔案,如Esquivel神父的《福爾摩沙報告》(1632);普魯士籍Carspar Schmalkaden圖文並茂的《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1683)等。[1]

十七世紀之後,清朝因禁教政策,外國人士鮮少停留臺灣,直到十九世紀,才漸有外籍人士再度來到。印度出生的英國人史溫侯(Swinhoe Robert)在1861-8164擔任英國駐台領事,發表有〈福爾摩沙人種學筆記〉(1863)等[4]。蘇格蘭人甘為霖,被英國長老教會派往台灣傳教,1871年抵達打狗港,至1918年退休,在台宣教時間長達47年,並橫跨晚清與日本殖民兩個時代,期間有〈澎湖群島記行〉(1887)的海洋書寫[5]。任職東印度公司的蘇格蘭人必麒麟(William Pickering)於1863年抵達臺灣,並在1865年負責安平關務,返英後出版有《歷險福爾摩沙》一書[6]

明清漢詩文的海洋文學[编辑]

臺灣之為漢人所居,乃始於明而盛於清。漢人之渡海來臺,之前偶有傳說,如三國吳孫權時的經略、元汪大淵的記載,但都因時代久遠,語焉不詳,真偽難辨。陳第《東番記》(1603)因時空明確、人事可考,因此可說是漢人渡海來臺的最早記錄。盧若騰有〈將士妻妾汎海,遇風不任眩嘔,自溺死者數人;作此哀之〉與〈哀漁父〉、徐孚遠有〈東行阻風〉等詩作,記錄渡海之艱辛。明代長達兩百年的海禁,政策嚴厲,《明經世文編選錄》説「嘉靖六、七年,後守奉公嚴禁,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於是轉而為寇。」黃叔璥《台海使槎錄》明代倭寇林道乾的傳說。[1]

明清之交,鄭成功來臺建立東寧王國,在吳子光〈鄭事紀略〉、江日昇《臺灣外記》(1704)中,關於鄭成功的誕生,都有與海洋相關的民間傳說。龔顯宗認為,鄭成功誕生的意象,是魚圖騰崇拜的感生神話,無論鄭氏是騎鯨巡弋,或騎鯨而逝,這些傳說都是在塑造這位海國英雄的神格[7]。「騎鯨」回應了阿美族〈騎鯨到巴里桑〉的神話母題,也成為日後臺灣漢詩中反覆出現的著名典故,是具有臺灣海島特色的文化符徵。

至清領時期,許多漢人移民航海渡過昔稱「黑水溝」的臺灣海峽來臺,郁永河《裨海紀遊》(1698)、朱景英《海東札記》(1773)都可以看見關於這一段旅程的敘述。朱仕玠任職鳳山縣署時,著有《小琉球漫誌》(1765),是「誌異」的民族誌、文化誌。除了渡海經驗,清代臺灣古典詩的海洋書寫,有施世綸〈克澎湖〉、〈靖臺隨軍入鹿耳門〉等寫海戰;高拱乾〈斐亭聽濤〉、六十七〈澄臺觀海〉、陳肇興〈望洋嘆〉、孫元衡〈海吼吟〉等寫海景詩作。[8]

日治時期海洋文學[编辑]

漢詩到臺灣,除了維持風雅傳統,也因為臺灣地理的海洋特性,以及歷史的政權遞變,開展出不同於華夏地區的詩境統緒,更具有天風海雨的曠宕風格。來到日治時期,另有哀時感世的悲壯境界,有洪棄生《瀛海偕亡記》(1906)寫改隸下的海洋變貌;有丘逢甲〈題滄海遺民臺陽詩話〉思考在「故國王臣」和「海外遺民」之間的位置;有連雅堂〈臺灣詩薈發行,賦示騷壇諸君子〉陳述臺灣特殊的海洋地理,所開出的新局。此外,日治時期也有李春生《東遊六十四日隨筆》(1896)、林獻堂《環球遊記》多種跨海遊記。海洋至此,從中原大地的邊陲海疆,成為聯絡世界各國的超越性空間。[1]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的海洋書寫,有楊華的監獄詩《黑潮集》、蔡培火〈臺灣新民報社歌〉、吳新榮〈世界的良心〉、龍瑛宗〈圖南的翅膀〉等以「黑潮」為意象的書寫,如蔡培火寫道「黑潮澎湃,惡氣漫天,強暴橫行」,在此狀況下「民報 民報 新民報 作你前驅,臺灣青年。」;也有郭水潭〈海濱情緒〉寫高雄西子灣海水浴場、〈廣闊的海:給出嫁的妹妹〉呈現鹽分地帶特有的海濱風景、水蔭萍「園丁手冊:詩與散文」組詩中的〈海港的筆記〉寫高雄的港灣、林修二在日本伊豆半島療養肺疾期間寫作的〈靜謐的海邊〉等詩作[9]

戰後現代文學中的海洋書寫[编辑]

一九五〇年代的臺灣海洋文學書寫,可以1954年創辦的《海洋生活》月刊為代表,該月刊明確揭櫫「以鼓吹海權思想,啟發海洋知識,發揚海軍精神,提倡海洋文學為宗旨」,陸續刊有覃子豪〈夢的海港〉、瘂弦〈水手.羅曼斯〉、洛夫〈這島上〉等詩作,並曾有小說《白鯨記》的評介。[10]

1975年,朱學恕在高雄創立大海洋詩刊社,發行《大海洋》詩刊,側重四大面向:情感的海洋、理想的海洋、禪理的海洋、體驗的海洋,陸續編選出版有《中國海洋詩選》(1985、1994)、《中國海洋文學大系: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2002與汪啟彊合編)。相似的選集,稍後有林燿德編《藍種籽:中國現代海洋文學.散文選》以及《海是地球的第一個名字:中國現代海洋文學.詩選》(1987)。

戒嚴時代臺灣散文、小說的海洋書寫還有楊牧寫金門的〈料羅灣的漁舟〉、王拓寫基隆八斗子的小說集《金水嬸》(1976)、楊小雲《水手之妻》(1979)、呂則之以澎湖為背景的小說《海煙》(1983)、簡媜《水問》(1985)等。

解嚴之後,隨著臺灣環保意識、主體意識陸續抬頭,「海洋」因此有更繁複的呈現,諸如陳列〈我的太魯閣〉(1987)、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1993)、廖鴻基《討海人》(1996)、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1997)、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1998)等。

21世紀以來,有郝譽翔長篇小說《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2005)、吳明益散文集《家離水邊那麼近》(2007)、郭強生收錄36位作家40篇作品的選集《作家與海》(2011)、蔡素芬短篇小說集《海邊》(2012)、張卉君《黑潮洶湧: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2016)等書。海洋文學等自然寫作的風氣方興未艾創作與理論成果持續增加,學位、單篇論文數量攀升[11],相關研討會也賡續辦理。[12]

戰後重要作家作品舉隅[编辑]

1. 廖鴻基

2. 夏曼.藍波安

3. 其他作家作品

《海洋詩抄》,覃子豪,台北新詩週刊社(1965 年收入覃子豪全集),1953年。

《給海》(散文集),朱學恕,高雄大業書店,1970 年。

《大海洋詩刊》朱學恕等主編詩雜誌,1975年10月起。

《海之組曲》(詩集),朱學恕,高雄山水詩社,1975年。

《海煙》呂則之(本名俊德),自立報系出版社,1983年。

《荒地》呂則之,自立報系出版社,1984年。

《憨神的秋天》,呂則之,草根出版公司,1997年。(以上稱《菊島三部曲》)

《失蹤的太平洋三號》(小說集,部分相關〕,東年,聯經出版社,1985年。

《飲浪的人》(詩集),朱學恕,大海洋詩社,1986年。

《守望的魚》(散文集,部分相關),洪素麗,晨星,1986年。

《看海的日子》(小說集,部分相關),黃春明,遠景,1974年。

《海洋姓氏》(詩集),汪啟疆,尚書,1990年。

《地上歲月》,陳列,聯合文學,1994年。

《海上狩獵季節》,汪啟疆,九歌,1995年。

《人魚海岸》,汪啟疆,台北九歌,1995年

《航海日記》,梁琴霞,晨星出版社,1996年

《風雨海上人》(河洛語小說),杜披雲,海洋臺灣基金會,1997年。

《倒風內海》(小說),王家祥,玉山社,1997年。

《一個台灣女孩的航海記》(雜文),曾玲,方智,1997年。

《人與海》,賈福相編,聯經,1998年。

《海中鬼影——鰓人》(含科幻小說),王家祥,玉山社,1999年。

《第三屆鳳邑文學獎海洋文學獎得獎作品合集》,高雄文化局,2000年。

《海上的365天》,阿彬,大旗,2001年。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散文集),簡媜,聯合文學,2002年。

《三條飛魚》,夏本奇伯愛雅,遠流,2004年。

《尋》(基隆市海洋小說集),姜子安,基隆市文化中心,2004年。

《基隆市海洋小說集「短篇合集」》(〈背海的日子〉等三篇),姜子安,基隆市文化中心,2004年。

《湛藍深海》(小說),呂嘉雪,靈鳩,2004年。

《藍水印》(現代詩集)林建隆,皇冠,2004年。

《海浪和河流的隊伍》(東海岸系列),詹澈,九歌,2004年。

《小蘭嶼和小海鯨》詹澈,九歌,2004年。

《鯨少年》,蔡逸君,大田,2005年。

《海洋行旅》,范欽慧,天下雜誌,2006年。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臺灣海洋文學. 
  2. ^ 李友煌,《主體浮現——臺灣現代海洋文學的發展》(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頁532-533。
  3. ^ 台灣海洋文學的開展及其作為國族解殖的必要與可能. 
  4. ^ 陳, 政三. 翱翔福爾摩沙:英國外交官郇和晚清臺灣紀行. 台灣書房. 
  5. ^ 費, 德廉. 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如果出. 
  6. ^ 歷險福爾摩沙. 前衛出版社. 
  7. ^ 海洋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 
  8. ^ 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 
  9. ^ 王, 建國. 風景與心境的鏡像:日據時期新詩中的海洋書寫——以林修二之詩為例. 文與哲: 655-694. 
  10. ^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11. ^ 楊政源,《海洋文學在臺灣文學場域的興起——以和廖鴻基為觀察核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頁12-20。
  12. ^ 葉, 連鵬. 「第二十八屆詩學會議:詩歌與海洋學術研討會」會議側記. 臺灣詩學學刊: 85-86.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