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臺灣馬華文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馬華文學係指以臺灣這個地理空間產生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學,除了在臺作家書寫的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移入或移出至馬來西亞的華人創作者均屬此類。

概述[编辑]

戰後[1]臺灣的馬華文學自1954年實施僑教政策以來歷經七十餘年,馬來西亞來臺畢業生已逾五萬。自1963年以馬華詩人為主幹創立的星座詩社為首,培育出諸多馬華文學的作者群。以和臺灣文壇的關係劃分,可以歸類出「留臺」、「旅臺」、「在臺」三種截然不同的概念,若以時間做為劃分,則可以分出三代旅臺的馬華文學家。[1] 學者張錦忠則認為「在臺馬華文學」不一定限於馬華作者在臺灣,也指「馬華文學」在臺灣,即作品在臺灣出版流通。[2]

三個時期可以歸類為1963年至1980年的第一期,1977-1987年的第二期與1987解嚴後至近現代的第三期。

馬來西亞僑生於1963年成立跨校園性質的文學團體「星座詩社」,主要成員包括王潤華、淡瑩、翱翱(張錯)、黃德偉、畢洛、林綠、陳慧樺(陳鵬翔)等馬來西亞與港澳「僑生」。並受到台灣詩人李莎和藍采的支持。

1972年,星座若干成員重組,陳慧樺、余中生、李弦(李豐懋)、陳芳明、林鋒雄等成立大地詩社,出版《大地詩刊》、《大地文學》,出版活動一直持續到1982年。[3]

1974年底,天狼星詩社的溫瑞安、方娥真、黃昏星(李宗舜)、周清嘯等人跨海來台升學,並在台北出版《天狼星詩刊》。1976年初溫瑞安、方娥真、黃昏星等人另組神州詩社,除了出版《神州詩刊》之外,也由時報、四季、長河、皇冠、源成等出版社刊行詩集、小說集、散文集、合集(《神州文集》)與武俠小說等多種。 神州詩社在後期改稱神州社,同人並在1979年另組青年中國雜誌社,出版《青年中國雜誌》,鼓吹「文化中國」的理念。 神州社員多達百人以上,除了溫瑞安、方娥真、黃昏星等人之外,都是台灣本地青年。

星座詩社(及大地詩社)與神州詩社分別代表了1960-70年代留台「僑生」或離散華裔文藝青年追求與認同「中華屬性」的兩種模式。即企圖打造「在台灣的中國文學」,或是將文學做為想像中國或慰藉文化鄉愁的方式。

在神州詩社事件後,馬華詩人不再強調大中國的文學屬性,也減少結社的舉動,取而代之的是參加《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兩大報文學獎,或投稿其他文學獎項,成為馬華作家在台灣「取得進入文壇的通行證」的途徑,也開啟了在台馬華文學的第三種存在模式。此時,馬華文學的作家並不一定需要留臺、旅臺的經驗。

神州詩社事件[编辑]

1980年9月25日,溫瑞安方娥真遭警總逮捕入獄,次年一月遭軍事法庭以「為匪宣傳」罪名判感化三年,實際約羈押三個月後遣送出境回馬來西亞。

神州詩社是馬華文學介入臺灣文學、社會與政治最深的社團,它崛起得快,發展得猛,也墜落得相當迅疾;它以詩結盟,卻有類似幫會的組織;它的成員,不僅止於來臺求學的馬來西亞僑生,同時還吸收了臺灣的文藝青年,成為馬、臺文青的大本營,全盛期加入社員多達近兩百人,在精神上追求「文化上的中國」,因此並不排斥大陸地區的文學作品;它的活動方式,除了出版詩刊、文集之外,也大異於當時的臺灣青年詩社,在溫瑞安領導下,以「試劍山莊」為基地,聚會讀書、辯難、歌唱、練武,並動員全社社員到各大專院校推廣詩作,儼然是有著鐵的紀律的隊伍。不過幾年之間,神州詩社便成為一九七○年代後半期最受矚目,但同時也受到「側目」的詩社。

1980年美麗島大審後,神州詩社(後易名為「神州社」)遭人密告、檢舉,認為有「匪諜」嫌疑,被認為「假借文藝之名,吸收青年學生,採檢討批鬥、競賽等方式,帶領社員讀「匪書」、唱「匪歌」、看「匪」電影,「引發社員對大陸的嚮往」,並鼓勵社員以社為家,致部分社員離家、休學或退學」,因此犯了「為匪宣傳」的罪名。該事件後,神州詩社因此瓦解。[4]

著名作者[编辑]

黃懷雲

劉祺裕

張寒

溫瑞安

方娥真

李宗舜

李永平

張貴興

商晚筠

潘雨桐

黎紫書

黃錦樹

陳大為

鍾怡雯

林幸謙

辛金順

鄧觀傑[2]

以上文字皆同一來源,故修改註腳位置

參考資料[编辑]

  1. ^ 陳, 大為. 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臺灣(1963-2012). 臺灣文學館,2012. 2012. 
  2. ^ 2.0 2.1 張, 錦忠. 馬華文學. 中山大學出版社. 
  3. ^ 陳大為(2001)〈躍入隱喻的雨林:導讀當馬華文學〉。 《誠品好讀》13:32-34。
  4. ^ 向陽. 龍哭千里——溫瑞安與神州詩社傳奇.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