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拜占庭帝国/精选条目/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像破壞運動指8世紀到9世紀之間東羅馬帝國間關於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以及其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相關政策。从726年皇帝利奥三世颁布禁止偶像崇拜法令为开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统治时期,摄政皇后提奥多拉颁布反对破坏圣像的尼西亚法规为止,持续了117年。外表看起來只是破壞偶像主義的興起,但深層目的是要打擊東西教會分裂前的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在境內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內貴族一直垂涎教会的土地,希望藉以沒收教會財產。

380年,狄奧多西一世颁布法令打击异教信仰,以确立基督教的国教地位,大量民族宗教传统和地方神话因此被整合到教會的神话中。然而,由异教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不习惯崇拜没有形象的神;同時,许多曾为异教制作偶像的艺术家工匠開始转为基督教會服务,教會的艺术风格因而受到罗马既有的艺术风格的影响,描绘的形象趨向栩栩如生。在4到5世紀時期,教會在地下墓穴的绘画和集会所的壁画中,采用了一些象征性的符号和形象来代表基督。

在7世紀以前,東方和西方的教會中出現許多基督使徒聖徒、和殉道者的圖像崇拜,東方大多都是平面的圖像,而西方的教會大都是雕像,這些圖像是為了使在基督的真理上未受教育的人可以學習、思想的方式,但不久人們將這些的圖像當做是守護神一樣,將他們圖像上剝落下來的著色之物摻和於聖餐的餅酒之中,亦被視為把這些圖像當成偶像一樣的崇拜,而有關於圖像的爭辯是爆發於8世紀而延長到9世紀。

總體而言,利奧三世推行運動是因為人民對當時奢華教會的不滿,要求簡化宗教儀式,取消聖像崇拜,教會地位崇高及財富雄厚,帝國政府想利用破壞聖像抵抗修院的勢力,因而藉由認為聖像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偶像,有違宗教原則的指責,發動毁坏圣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