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物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日本专题 (获评未评級未知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日本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日本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尚未接受评级。
 未知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尚未接受评级。

擴充方向[编辑]

預計確定來源後,增加「「哀(あわれ)」於原始 歌謠中,以漢字寫作「阿波禮」,表音「aware」,是一個表「感嘆」的語助詞。 到了平安時代,以假名文字「あわれ」示之,同時也以漢字「哀」作為輔助的標 記。雖然「哀」對於中國而言有著悲哀、傷痛的涵義,但由日文對「あわれ」的 定義來看,日本所謂的「哀」即是指所有人心應有的情緒,包含感動、喜悅、哀 愁、憂鬱,是所有日本美學的基礎,是內心活動的起始,感動的關鍵。」(詹斐雯,2017)

建议可以参考别的语言维基的对应条目进行扩充,比如日文维基。 M.Lv留言2021年10月4日 (一) 07:13 (UTC)[回复]

关于“物哀”与引用材料的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区别[编辑]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应该是基于其民族的万物有灵论而衍生的“任何事物皆有其心, 人们应该直接与物对话,抛弃平常生活中基于佛儒之道延伸的伦理教化等等(诸如此类后天的规范约束),纯粹地、不加修饰地感受物的心,感受物的情,触景生情,引发情感的共鸣”,从这一点上看,物哀的宗旨与中国传统文学上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本人不是研究文学的专家,只是释出自己的疑惑,请各位探讨指点。 M.Lv留言2021年10月3日 (日) 10:28 (UTC)[回复]

「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是論文題目,詹的論文主要是比較唐代令詞與日本短歌物哀。我只是引內文物哀的部分。
誠如閣下所言,物哀是基於日本民族的世界觀的美學觀。物哀,是感知「物之心」,"在「物哀」的美學觀中,「物」存有與人心相同的「有情」精神,因此「物」才能有感動人心的引力,再經過「哀」的體會與理解,通達真實的人心與人情,成為純粹的抒情審美意識。"(詹斐雯,2017)
雖然,就我自己的印象,本居宣長作為國學家,是強調不能從「漢字」閱讀日本古典文學,要回到日本自己的文化傳統,方提出物哀。因手邊無資料等種種原因,雖列明了擴充方向,也打算改寫導言,但一直沒去做。--死灰留言2021年10月3日 (日) 15:12 (UTC)[回复]

感谢您。 M.Lv留言2021年10月3日 (日) 23:0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