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颱風閃電 (2015年)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條目標題討論[编辑]

引用日本氣象廳在2015年8月15日,04:00JST命名報文。

台風第16号 (アッサニー) 平成27年08月15日04時00分 発表

「台風第16号 (アッサニー)」中「アッサニー」在此為音譯,臺灣提供的名稱——「閃電」為意譯。
從不轉換語言上,標題已有歧義,標題使用日本氣象廳的分級,名稱使用意譯。為消歧義,請提出建議。Deprave413留言2015年8月15日 (六) 08:45 (UTC)[回复]

  • 事實上不少颱風使用意譯,不認為使用台灣譯名有問題,字詞轉換已解決顯示問題,因此根據先到先得原則,可以讓熱帶風暴閃電留下來。但注意的是,若今後被改為強烈熱帶風暴艾莎尼或颱風艾莎尼的話,也應用樣遵從先到先得原則而變成先移動先得,而非因為首次開條目用了閃電,之後就必須沿用。--180.94.137.121留言2015年8月15日 (六) 08:57 (UTC)[回复]

(:)回應但非所有用戶進入維基後都是字詞轉換後的頁面,始終日本氣象廳在報文中使用音譯,此標題略帶誤導性質或會令部份用戶存有誤解,若要保留意譯,建議移動至「輕度颱風閃電 (2015年)」。Deprave413留言2015年8月15日 (六) 09:06 (UTC)[回复]

  • (:)回應:此名稱由泰國提供,為"อัสนี",指閃電之意。港澳翻譯為"艾莎尼",與原有命名的意義不同。P.Choco 2015年8月15日 (六) 10:16 (UTC)
  • (▲)同上:在颱風季頁面一直以來都是先搶先得原則,而非因為首次先得而後面繼續遵照。本人為此颱風的聯合主編之一,請先洽詢我們的想法再移動而非私自行動。向來颱風季一直都是很和諧的版面,命名雖有爭議但還是和平的去遵照原主編的想法,而非私人行動而不遵守先搶先得原則。P.Choco 2015年8月15日 (六) 10:21 (UTC)
  • (~)補充:根據Talk:台风黄蜂_(2014年) 2015年8月2日 (日) 02:14 (UTC)的紀錄,也有明確表示若颱風季頁面第一個創立為任何語言,都必須要尊重先搶先得原則。因此貴用戶尚自移動其實有違「先到先得」原則,因為條目創立時用了"閃電"為標題而非"艾莎尼"。--—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Karta0800900對話貢獻)於2015年8月15日 (六) 10:31 (UTC)加入。[回复]
  • (:)回應:說真的,無論艾莎尼或是閃電,二者均為普遍使用之中文譯名,為什麼中港澳譯名可以,臺灣譯名就不允許?請遵照先到先得原則,如果之後強度增強,移動時可以變成另一個譯名,這在下就絕對不會干涉。--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15日 (六) 11:13 (UTC)[回复]
  • 一直以來都是有氣象機構使用的中文名稱都予以承認(菲律賓名那種只有媒體使用而非氣象機構使用例外),因此艾莎尼或閃電都應該予以承認,而至於不是所有用戶進入都是轉換後的問題,只有在登入的時候才會出現非轉換頁面,一方面在大多數不清楚字詞轉換的非登入用戶的版面下是沒有非轉換頁面的,因此他們理應不會看到非轉換頁面;另一方面很難證實,且很難相信大多數登入用戶都是不知道有字詞轉換的初心者。--60.246.152.94留言2015年8月15日 (六) 11:37 (UTC)[回复]
  • (:)回應:如果台灣譯名真的是「閃電」,而創立頁面時就用了,這沒問題,不過需(※)注意在之後強度有變時,仍必須維持使用「閃電」,否則便違反「先到先得」,「先移動先得」一說不成立。另外「先到先得」在每一個條目也是獨立處理,今次用了台灣譯名,6年後有同名風暴時用上中港澳譯名是符合方針、沒人能阻,反之亦然。但請恕本人(-)反对移動至「輕度颱風閃電」,因為這個就真的違反方針,風暴條目命名的強度必須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建議分級。——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15日 (六) 11:52 (UTC)[回复]
  • 其實更好的方法應該是效法英語及日語維基,在一切明朗化後才開始創立條目,現在這樣每次創了條目又移動其實不是好辦法,本來就只是個折衷方法而已,維基本來的原意就不鼓勵這樣的編輯,但過去既有如此共識就沒辦法,今後若要有新的規則都需要另外討論達至新共識才可實行。--60.246.244.201留言2015年8月15日 (六) 12:38 (UTC)[回复]
  • (:)回應60.246.244.201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有規定"條目採用「新颱風命名」、「舊颱風命名」及「氣象及颱風類條目常見用語」轉換組,能將大部份常用詞語轉換以便各中文使用者閱讀。因此,請勿轉換現有用語(包括將中港澳之颱風名稱改為臺灣採用的,或如左述之相反情形)。因此,條目內文譯名,應以先到先得為準。至於熱帶氣旋級別部份,儘管有些特別需要而有例外狀況,但通常則為視有關段落描述該處,如臺灣一段採用臺灣分級,香港一段採用香港分級等。首段依日本分級。"P.Choco 2015年8月15日 (六) 12:54 (UTC)[回复]

總結:根據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的規定,此風暴之中文譯名已無任何異議,(○)保留此條目存在,不得再將其移動頁面。P.Choco 2015年8月15日 (六) 12:57 (UTC)

台风信息模板改了?[编辑]

@Tenbeens为什么把台风信息模板从Template:颱風基礎資訊改成Template:Infobox Hurricane?-- Ohnogo 2015年8月18日 (二) 07:23 (UTC)[回复]

  • (:)回應:純粹是為了方便排版。--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18日 (二) 07:24 (UTC)[回复]
    • (:)回應:你方便了,别人不方便,很多信息都没了。-- Ohnogo 2015年8月18日 (二) 07:31 (UTC)[回复]
      • (:)回應:一、在下認為颶風模板其實比颱風基礎資訊簡潔多了,並且不會長長一條,後者極其影響排版和行文閱讀。二、沒有規定一定得使用颱風基礎模板。三、機構對比繁雜的問題,因為如果真的要一一拿出來對比,還有一大堆可以搬出來,比如PAGASA,KOR,可能北韓、俄羅斯什麼的都有,如果寫出來不會太過多餘?強度這種東西在下認為其實不需要過分追究,颶風模板也不是顯示不出原風速,不是嗎?如果閣下將西北太平洋這些熱帶氣旋均一併使用基礎資訊模板,與外洋那些氣旋豈不是搞雙重標準了?統一模板會不會比較好一點?相對來說,颶風模板之適用性會大一些,以免出現模板不統一的現象。--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18日 (二) 07:44 (UTC)[回复]
        • (※)注意:每次在作出重大改變之前可否先諮詢一下社群的共識?--122.100.238.17留言2015年8月19日 (三) 11:27 (UTC)[回复]
        • (-)反对:第一:用SSHS五級制度表示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並不恰當,因為JTWC只採用颱風及超級颱風作分類。第二:艾莎尼有可能成為本年最強颱風之一,有必要將各大氣象局數據列出。另若要將本條目硬改成颶風模板,顯示不了氣象部門資料,在出現分級分歧,如香港及中國內地評為颱風,日本評為強烈熱帶風暴,或更常見的強颱風及超強颱風中,不將其他部門評級列出,則難以令人明白標題與模板出現的分別理由所在(如熱帶氣旋蓮花)。第三,颶風模板都說是颶風,太平洋這邊叫颱風,一個採用1分鐘平均,另一個為10分鐘平均,颶風模板根本不是為太平洋颱風季條目而設,為何要張冠李戴? TK留言2015年8月19日 (三) 12:04 (UTC)[回复]
        • (▲)同上:同意TK君的說法,改模板是張冠李戴。本人(-)反对改用{{Infobox Hurricane}},因為該模板是較適合東北太平洋及大西洋的熱帶氣旋,用在西太風暴根本是錯配;而{{颱風基礎資訊}}則是為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而設,說成「雙重標準」、要「統一模板」根本站不住腳,否則當初就不該創立「颱風基礎資訊」。此外更換模板亦不會有明顯改進,一來「Infobox Hurricane」之所以短是因為沒了路徑圖,改模板後路徑圖反而要另外放置,由此可見改善排版只是自欺欺人之說(如有冒犯請見諒);二來強度方面亦只能顯示區域專責氣象中心(西北太平洋是日本氣象廳)及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所有其他部門評定的強度均需另外記述,若像某些舊條目般散落在「影響」章節內,分開寫「當地熱帶氣旋最高分級」,不便比較之餘,條目質素亦只會不升反跌。至於「沒有規定」一說,太平洋颱風季專題頁面的編輯指南其實是寫明用「颱風基礎資訊」,只是近期半翻譯條目多了,才特別於專題首頁註明會有一些帶模板翻譯的情況,但很明顯這條目不是半翻譯而成。——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19日 (三) 12:42 (UTC)[回复]
          • (:)回應:第一是關於JTWC強度的問題,颶風模板上是寫SSHS而非JTWC,如果非得移除C1-C5,{{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是不是也要跟著改參數?第二,多個氣象機構的強度評級,在下認為如果真的要列,直接在內容中列出「強度比較」就行了,而若強度各有歧異(如約克玉兔蓮花等)須再補充的話,「氣象歷史」當中可以寫進去,前提是需要有來源論據來敘述歧異點,否則如果再寫某機構於某時將其升格為某等級,一直這樣寫下去肯定會很繁雜且又是欠缺來源;第三,如果颶風模板僅能適用於颶風,教北印、南半球的氣旋怎麼辦?然而,颶風模板也有JMA參數不是嗎?第四,在下是不太明白使用颱風基礎資訊這麼長的模板,是會比颶風模板還好排版而且便於行文閱讀?第五,强烈热带风暴史特拉热带风暴思雅等亦非翻譯條目,但也使用了颶風模板不是嗎?對了,關於這點其實也有討論過,請詳見此討論串。--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20日 (四) 08:33 (UTC)[回复]
            • (:)回應: 第一,SSHS的分級不適用於西北太平洋,用颶風模板是為中及東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的‘‘‘颶風’’’,而本洋面是‘‘‘颱風’’’,所以不適用。第二,於發展過程才列出其他部門數據怎會更簡潔?其他用戶要查看豈非更混亂?正是因為西北太平洋有多間氣象機構,颱風模板才有存在價值,用以列出所有數據,而非東太平洋及北大西洋只美國一個氣象局,所以颶風模板在當地風暴才較簡潔。最後,在達成共識前請勿再改模板,沿用一向格式。即使閣下說非翻譯條目用颶風模板,亦只是少數漏網之魚,你大可以逐個條目查看,別再用這些少數例子支持改模板。TK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10:18 (UTC)[回复]
              • (:)回應: 第一,有SSHS不適用於西北太平洋的依據?如果實有,那這樣{{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是不是有修改的必要?第二,到底是誰說東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只有美國一處氣象機構的,古巴、墨西哥、蓋亞那、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哥倫比亞、牙買加、古巴、宏都拉斯、貝里斯還有加拿大呢?將多機構數據列在上面會讓模板很長,難不成氣象歷史當中的插圖悉數置左?在下從未說不能列其他機構的數據這回事,只是覺得列在內容即可,不然整觀而言會相當繁雜。最後閣下所說的「漏網之魚」,請問將颶風模板放上去是有什麼問題的?若有請點出,謝謝。--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20日 (四) 11:40 (UTC)[回复]
              • (?)異議:SSHS的確是由始至終不適用於西北太平洋,因為所有對西北太平洋風暴發佈的部門也不是用SSHS,只是氣象愛好者、民辦氣象網套用,還有未修改前的「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不知為何竟強行把SSHS套進JTWC的分級;不然本人也不必強調只可寫「若對比SSHS,即相當於/等同⋯⋯」。確實{{Infobox hurricane small new}}要修改——用SSHS就不能有「超級颱風」,因為SSHS只有1-5級,JTWC才是用「超級颱風」,兩者不可混合使用。還有改了模板不代表排版問題即時解決,本人已提到路徑圖要另外設置——即是說模板不錯是短了,但插圖卻多了一張。——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20日 (四) 12:02 (UTC)[回复]

(~)補充:首先請各位(※)注意,現時情況已接近編輯戰,請立即停止更換模板,先在此商議。改以「強度比較」表來顯示RSMC和SSHS以外各部門的評級,這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始終這也算是集中顯示。不過加了比較表的條目很少,一來2013年才試用,二來只於成熟颱風的條目才出現,TD、TS、STS甚或一般颱風都沒有,例如較早前的蓮花,及去年的海鷗。一般是達到以下任何一個標準才會加:

  • NMC或HKO的「超強颱風」
  • CWB的「強烈颱風」
  • JMA颱風級的「猛烈」程度
  • JTWC的「超級颱風」

需注意這些還要是不成文規定,因為比較表尚未寫入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的編輯手冊內,連討論也從沒開始。現時的比較表只有10分鐘、2分鐘、1分鐘平均的註明,km/h風速數據,以及德法T指數和CI值,的確可以再加上強度分級,但得在專題討論頁從長計議,因為若每一條目也要加,豈不是會濫用比較表,和弄得比較表太長?屆時會否要用上{{HideH}}和{{HideF}}?

另外就著「颱風基礎資訊」顯示太多部門強度的問題,本人早前在颱風紅霞討論頁提出改善措施的時候,適逢有用戶開始增加模板支援的部門,有匿名用戶當時也提到此問題。本人曾說,要麼所有處理西北太平洋地區風暴的部門也加入,以一視同仁;否則就要刪去所有新加部門之餘,連PAGASA也得刪去,因為PAGASA在風暴發佈的公信力甚低。前者當然會令模板太長;後者會只餘JMA(RSMC)、CWB(分級與別不同)、HKO(公信力大增)、NMC(用2分鐘平均)和JTWC(用1分鐘平均)可令模板簡潔,然而究竟要刪除哪些部門、保留哪些部門,必定引起爭議,特別是「公信力」一點,始終只是氣象愛好者們自行評價,不可能有獨立的部門來評定,要是真的用後者,肯定引起激辯。無論如何,再次懇請各用戶,尤其是匿名用戶,停止更換模板,直至有共識為止,否則發展成編輯戰,管理員實施保護令時,對這個需頻密更新的條目百害而無一利。——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20日 (四) 12:02 (UTC)[回复]

  • ( ✓ )同意:在下剛才想到有個方式,因為這裡是中文維基,就只要使用JMA、JTWC、CWB、HKO、CMA五機構的數據便足矣,這邊是參考南韓維基是採取JMA、JTWC、KMA三機構的做法。但問題是澳門的SMG要怎麼辦啊……該放進去嗎?--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20日 (四) 12:54 (UTC)[回复]
    • (:)回應:這正是問題所在,SMG在風暴而言的公信力也不是那麼高,責任範圍又小(不過今年起在天氣圖上公佈熱帶氣旋強度);只是澳門不如香港和中國大陸般有「強颱風」和「超強颱風」(港澳維基分拆前問題更嚴重),如果刪SMG又未能顧及澳門用戶需要,恐怕會惹不滿。這個還是到該模板的討論頁商議會較佳。——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20日 (四) 14:36 (UTC)[回复]
  • (?)疑問:順便再問一下,為何其他語言的維基在編寫西太颱風條目時,模板仍皆保有SSHS等級?--  天秤P  留言  2015年8月20日 (四) 13:01 (UTC)[回复]
    • (:)回應:這個本人不清楚,但最少英文維基的用戶在撰寫條目時大多也很注意用字,會寫上「equivalent」(相當於);此外那邊的模板是SSHS就真的是SSHS,不會把「Super Typhoon」混進去,這還可以接受。怎可以把兩套不同的風暴分級混在一起?當初也不知是誰弄出這些「4級超級颱風」出來,找到的話必需強烈譴責。簡而言之,SSHS、JTWC只可二選一。——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2015年8月20日 (四) 14:36 (UTC)[回复]
  • (※)注意肯定是沒四級超級颱風這種怪物,若真的要改回SSHS,至少該改回四級颱風和五級颱風,而且後面不要綴寫JTWC而改為和颱風季模板一樣用SSHS。若以機構為單位,應以機構發布的颱風類型作分類,JTWC從來不發布SSHS風級的,若用SSHS有原創研究之嫌。(-)反对:不認為SMG公信力有什麼問題,SMG最大問題是SMG有兩點問題,一是SMG的事後報告沒有颱風的風速資料,只有定位和移速、增強為颱風減弱為熱帶風暴之類、還有熱帶氣旋訊號發出和除下訊號;二是SMG在發布風速時間不穩定,特別在凌晨一報經常不在整點時間發布,而當颱風威脅解除後,資訊往往很快就在網頁上移除,若颱風移速快,有難以確認風速的時候,泰國氣象部也可能有同類問題,但越南和印尼則可在事後一段時間內確認,基本上沒此問題。--180.94.137.121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19:10 (UTC)[回复]
  • (&)建議個人認為韓國、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等氣象部門的風速可以在條目相關段落寫,不用寫到模板,模板還是簡潔一點好。--180.94.137.121留言2015年8月20日 (四) 19:12 (UTC)[回复]

建議改名:“颱風閃電”→“颱風閃電 (2015年)”[编辑]

颱風閃電” → “颱風閃電 (2015年)”:未來會有颱風亦同樣叫做「閃電」--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2月18日 (一) 07:34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