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寻森/Sandbox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悬泉置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甘肃省敦煌市
分类古遗址
时代汉至魏、晋
编号5-123
认定时间2013年5月

悬泉置遗址是中国甘肃省西北部敦煌市的一处丝绸之路大型驿站遗址,其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驿站的的主官为啬夫,驿站公务人员有37人左右,一次最大可接待500多人[1]:67。驿站距离东边的敦煌市64公里,距离西边的瓜州60公里,以南靠近祁连山的火焰山。悬泉置得名于附近山崖上流下的泉水。驿站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开始使用,其主要功能为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

悬泉置遗址是首个得到发掘的丝绸之路驿站遗址,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于1990年5月至1992年,先后出土各种文物7万件,其中汉简3.5万枚(包括上面写有悬泉置的一枚汉简),400多片纸张,还有大量其他器物。悬泉置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并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组成部分[3]

所处环境[编辑]

悬泉置及其遗址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青藏高原北部的敦煌市境内,是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一个入口。自河西走廊成为汉帝国的版图后,公元前111年首次设置敦煌郡。自此,汉帝国与西域之间通过河西走廊进行的商业贸易日渐繁荣,在此设立的悬泉置是这条商贸之路上的一重要驿站,同时敦煌也是汉帝国的军事重镇。悬泉置东距的敦煌市64公里,距离西边的瓜州60公里。据汉简的发掘,河西走廊的商路翻越乌鞘岭后途经武威、张掖、民乐、高台、酒泉、玉门后到达敦煌郡内内安西县(今瓜州县)东边的渊泉、翻越三危山向西到悬泉置、效谷最后抵达党河河岸边敦煌郡治敦煌县。

悬泉置海拔1700米左右,其所在地自汉以来就是戈壁景观,土壤干燥,气候干热,为汉简的保存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悬泉置得名于附近的一处水源,即峡谷中一个高约2米的小瀑布。悬泉置的设置就在峡谷口的西侧百米处,距离南边的祁连山(三危山)余脉火焰山山麓五十多米。

悬泉置[编辑]

《后汉书·西域传记》记载汉代边疆郡所每三十里设置一个“置”,置也就是驿站的一种,悬泉置即为长安(今西安)到敦煌之间设置的80个多个置之一。悬泉置设置于公元前94年,其全称“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受郡和县双重管辖,同时驿站也受到敦煌郡派遣的太守府的直接属吏对驿站进行监管。悬泉置的主官称为啬夫,驿站的下设长官也称作啬夫,代表一种级别。常规下,在置内的工作人员有37人左右,以官吏、戍卒以及发配来服刑、承担最底层劳作的刑徒组成。驿站内常备传车10乘到15乘之间。

悬泉置总体呈一座坞墙环绕的方形城堡状,由办公区、住宿区和马厩构成。悬泉驿为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宾客提供车马供应、餐饮服务、住宿服务、邮件传递、人员护送等多种功能,除此之外站定期会对置的工作和各种财产进行整理,并编订文书简册存档。悬泉驿站的饮食物资皆由效谷县供应、承担。

研究保护[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吕志峰. 敦煌悬泉置考论——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敦煌研究. 2013: 66–72. 
  2. ^ 甘肃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2-11-12]. 
  3. ^ 再现丝路风情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往事. 兰州晨报. 2014-06-28 [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