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BoyuZhang1998/沙盒/中国教育系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长陈宝生
國家教育預算 (2012–2013年)
年度預算¥3883.91亿[1]
教育概況
主要語言汉语
體系類型国家
識字率 (2015 [2]年)
總計96.4%
男性98.2%
女性94.5%
在學人數 (2015[3]年)
總計259,055,583人
初等學校97,869,989人
中等學校83,833,441人
大專院校34,523,726人
就學比例 (2015[4]年)
中學文憑489,420,000人
大學文憑170,930,0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教育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清代末期,中國才開始出現現代教育方式的學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國自1986年以來實行為期9年的義務教育,包含6年小學和3年初級中學,學生年齡在6歲至15歲之間[5]。2010年,約有82.5%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3年的高級中學教育[6]。由政府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則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年,27%的高級中學畢業生會繼續接受4年的本科教育[7]。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級和高級專科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8]

2014年,中國共計有201,377所小學、52,623所初級中學、13,253所高級中學、11,878所中等职业學校、以及2,529所高等教育機構[9]。截至2010年為止,15歲以上人口中有94%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10];相比之下,在1950年只有20%的民眾曾接受過教育[11]

2011年,約有81.4%民眾在不同地方接受過中學教育後畢業[12]。而自2005年開始,中國各級政府便籌划经费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13]。2006年,政府更承諾9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級中學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14]。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2003年不到500億美元,增加至2011年超過2,500億美元的預算[15]。2009年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上海市學生於數學、科學和文化領域上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績[16]。但儘管中國學生在學習成果評估上獲得極高成績,中國教育面臨著地方和國際社會的多方批評,認為過度強調記憶能力、及農村和城市間具有懸殊的教育品質差距問題[16]

中國各地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每名學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異。2010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20,023元,但中國最貧窮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3,204元[17]。由于多年来實行依戶籍學區入學的政策,部分学校附近的房价因而暴涨[18]。今日中國許多大學教育朝向國際化發展[19],中國著名的高等學府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20][21],及位於香港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22][23]

歷史与现状[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模式参照蘇聯發展,將原先的綜合性大學進行拆分。由於建国之初需要大量的工業技術人才,故當時中國創建了大量的理工科學院和技术学院。50年代初,中國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掃盲運動的高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24]其间,高考制度于1955年正式設立。1960-1970年代,中國共產黨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组织了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到農村勞動和定居。直到1970年代末開始,大部分知青陸續回到城市,仍有部分於農村生活。[25]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導致全國所有學校進入停課狀態,大學入學考試被取消。知識分子不被尊重,大多數被下放進行體力勞動,有些則遭到殘酷對待,財產被沒收,被批為「臭老九」等。[26]许多正在接受教育的人被迫停止繼續教育;沒有接受教育的人喪失了機會,對中國的人口素質和教育事业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但文革後期知識分子下鄉後,基礎掃盲工作逐漸回到正常軌道。[27]

1977年,文革結束,高考恢复,当时的考生的平均年齡最大、錄取率最低。[28]自九十年代後期以来,中國開始實行大學擴招政策,更多的人得到了前往大学学习的机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弊端開始逐渐显现出来。擇校之風與應試教育实际上沒有改善,因此升學的壓力並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反而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補習班的数量大量增長。而「教育產業化」政策的施行,讓各個學校的收費猛漲,使越來越多工薪阶层的家庭難以承擔。同時,由于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扩招使得現在大學生的素質明顯滑坡,大學生的就業情況與起薪直线下降。近些年雖然中國出現了一些私立學校,但普遍經營狀況不理想,無法對公立學校構成竞争,其中原因仍待觀察。[來源請求]20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开始出现进一步改革的尝试,为教育事业的提升和发展带来了一丝曙光。[29]

2007年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强制的和绝大部分免费的義務教育,之後農村及城市相繼實施完全免費的義務教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

无来源内容隐藏:

但實際上,尤其在城市裏,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各項名目仍然收費(除了「學費」),雖然一般普通小學和初中學費很低(約每年200~700元人民幣左右),但因為學校師資差異問題所產生的教育差別,仍然一些師資較好的學校仍以“贊助費”等為由違規收取費用。在農村,自2007年以後中小學九年教育為免費,而廣大農村地區卻很少設立初中,如在貴州四川陝西等的山區地方,學校稀少、學生分散,學生每天要走十幾公里路上學。[來源請求]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生被迫被剝奪義務教育權被逐漸重視起來,在城市地區,剝奪義務教育權被視為嚴重的罪行,對經濟有困難繳交學費者實行兩免一補政策。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五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統一對九年義務教育學生(含民辦學校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此政策,將新增財政投入150多億人民幣[30]

學前教育[编辑]

中國教育制度
教育名称 等级 是否强制
高等教育 研究生 博士 非强制
碩士
本科 學士
高等專科(无学位
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中專中职
高三
高二
高一
九年义务教育 六三制 五四制 强制
初级中学 九年级 初级中学
八年级
七年级
小学 六年级
五年级 小学
四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幼儿园 学前班 非强制
大班
中班
小班

中國的學前教育一般從3歲開始,進入幼兒園。中国的学前教育一般分为小班(3-4周歲)、中班(4-5周歲)、大班(5-6周歲)三个阶段。在有的幼兒園和小學中還辦有“學前班”,為不滿6周歲的兒童進行適應學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兒園生活包括一日三餐,遊戲為主;學前班類似學校上課,但時間短,有許多戶外活動。

九年义务教育[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实际管辖范围内,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在这一体制下,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家长则有让子女接受这种教育的义务(故名义务教育)。

自2017年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义务教育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一律不收学费、杂费、书本费,并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俗称“两免一补”。[30]惟各个学校可能依据实际情况,收取作业本费、校服费、军训费、伙食费、寄宿制学校住宿费等[31]

近年来,不少人提议中国应当实施上至学前班、下至高级中等学校的十三年义务教育。[32]

对于义务教育的分段,在教育模式上可以初步分为三段:一至三年级为小学基础阶段,四至六年级为小学拓展阶段,七至九年级为初级中学阶段,不同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程度皆不同,需要有区别的对待,实施教育;在管理模式上,绝大多数地区实施“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部分地区仍然实施“五四制”;另有一些地区开始推行“九年一贯制”[33]。下文以“六三制”对中国义务教育做一简述。

初等教育[编辑]

在小学阶段,學生通常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与法治、语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科學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

由於小學畢業時沒有統一考試,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以外的其他課程的質量很難保證。廣大的農村地區的小學一般僅設立語文、數學和體育。

绝大多数小学生,刚一进入小学,便集体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佩戴红领巾,因为少年先锋队入队年龄与小学入学年龄一致。2005年以前,入队与入学年龄并不一致(相差一岁),于是衍生出绿领巾

小学升入初中[编辑]

在城市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在子女小学即将毕业时,往往选择报名参加初级中学自行组织的择校考试。当今,择校考试制度基本被废除[34][35],代之以“按區劃分”,即按照學生的住址來指派初中,也就是說學生家距離哪個初中近一些或者是在學生家在劃分的哪個初中的區域,就被指派升入哪個学校。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仍然存在,这使得家长转向房地产业,希望购得临近优质资源的房产,即学区房[36]

部分大城市,在同一区域分派有若干所初级中学,或者大量的学生未能进入少数的优质初中,这时往往采用电脑派位法,即將學生通過電腦隨機的方式指派到該小學所屬區域的初中。這種方法直至現在未發現作弊行為,完全是憑運氣。[37]

农村地区基本实施按区划分,但是由于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很少設立初中,如在貴州四川陝西等的山區地方,學校稀少、學生分散,學生每天要走十幾公里路上學,这种情况下,失学高发。

九年一贯制的支持者认为,九年一贯制可以避免小升初造成的人员流动,保持教学连贯性。在九年一贯制情境下,所谓“小学升入初中”,只是简单的升级而已,部分学校可能会重新排班。

初级中等教育[编辑]

在初中階段,學生按規定需要學習的課程為:道德与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历史地理生物学、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音樂美術。在部分地區開設日語俄語取代英語課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初中取消畢業考試。學生只要在三年內所有課程的期末成績在及格線(總分的60%)以上,沒有任何處分或撤銷所有處分即可畢業。實際上,學生肄業往往是由於自動退學或嚴重違反校紀、法律而被開除,很少有因為其他原因而肄業。學生在九年級(初三年級)將面臨初級中學升學考試,即中考。

中學朝會

初中升入高中或中职(中考)[编辑]

1980年代,中學的畢業考試和中考是一体的。也就是說如果中考分數不及格,那就將面臨無法畢業的結果,即使得到高中錄取也將被以“初中肄業”為由而無法進入高中,俗稱退檔,即退回學籍檔案。自1990年代初葉開始將畢業会考和升學考試分開。

保證該校較高的升學比例,在初中的最後一年,儘管相關教育主管單位明令禁止,但基本上各個初中學校都會提前結束課程,并结束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外的其他课程,並利用節假日、寒暑假(甚至周末)設補習。此外很多學校會為升學率而讓部份學習成績處於末流的初三學生轉學到別的學校。

同时,虽教育部规定初中学生晚自习非强制进行,但部分地区仍将晚自习设为时间安排的一部分(即必须上晚自习)。

中考成绩决定学生是就读中专,普通高中,重点高中还是踏入社会。学生可以报考省内任何一所中专。但是报考高中的情况有所不同,目前状况是考生只能报考学生学籍所属市县,具有全市或全县招生权力高中——镇级高中不能全市招生,只能招收镇内或附近镇学籍的学生(中国的教育行政区域分省,市/县,镇/村 三级)。有些省份出现了一些超级高中(通常是省会城市的重点高中), 可以招收省内任何市镇的优秀生, 被誉为“越界扠尖”。

省市重点中学入学名额的竞争非常激烈。因为重点高中往往集中了省内最好的教育资源, 硬件(教学设备)和软件 (师资和学生),非一般普通中学可比翼,高考升学率非常高。学生只要一脚踏进了重点高中,基本上就可以顺利入读大学。 目前各地中考科目并不统一,是各地根据情况而定。而中考情况受高考影响程度不同,高考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考接近理科高考。

高级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编辑]

初中畢業的學生有幾種選擇,可以升入高級中學為今後進入大學做准備;也可以直接上中等專業學校和職業中學,中專和職高畢業可以直接就業或再考入高等職業學校。中專和職高有各種專業,在縣一級如果是農業較發達偏重於農業或畜牧獸醫一類的專業學校,在城市中計算機商業等門類齊全,幼兒師範也是一種專業學校,畢業的學生可以到幼兒園做教師。由於高中之後的大學教育學習費用較高,大部分貧困家庭會選擇讓孩子上職業學校,從而可以提早結束學業,即刻投入工作,有獨立的經濟能力。

高级中等教育[编辑]

右側爲一名中國大陸高一學生在高一下學期做的卷子。可明顯看出厚度超過中國大陸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國大陸現時學生課業負擔由此可見一斑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中学制为三年,高一為基礎階段,高二為過渡階段,高三為備考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部分地區學習或選擇俄語日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思想政治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部分地區加設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

高一將會學習部分的課程,在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之後,學生需要就決定在高二和高三要學習的方向是理科還是文科(有的學校也會讓學生提前到第一學期後半段的時候選擇),這決定了學生在高考所使用試卷類型。即使是在高考“3+7选3改革”之后,学生仍然需要决定高考时选考的科目。

到了高二之後,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之外,如果選擇理科將會主修物理、化學、生物(對應高考中的理科綜合試卷),如果选择文科則要主修政治、歷史、地理(對應高考中的文科綜合試卷)。高二结束之前,一些省份会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在此之后副科(非主修科目)便会停止上课。

中國的普通高中是全日制教學。学校一般在7时半开始授课,下午4时半放学,但早自习情况较为常见,这时学生需于7时到达学校。即使是在中国最东部的东北地区,冬季早7时甚至7时半也并未亮天,加之部分高中建设于新城区,基础设施不善,这意味着学生往往需要摸黑上学。[38]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学校组织课后补习,规定周末雙休日為休息日。然而相當一部份學校,為了追求更高的升學率或者出於賺更多錢的考慮,規定學生必須進行晚自習,以及星期六甚至於整個週末或者寒暑假的補習。

高中學習完畢後成績皆及格者發給畢業證,全科优秀者发给优秀毕业证,不及格科目過多者發給結業證,未讀完三年者發給肄業證。

普通高中课程大纲规定的各科目必修、选修内容
科目 必修 选修
公共学科
语文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小说欣赏、文章写作与修改、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国民俗文化
数学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1-1*选修1-2*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选修3-1(数学史选讲)、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选修3-4(对称与群)、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2(矩阵与变换)、选修4-3(数列与差分)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选修4-9(风险与决策)、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英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6、选修7、选修8、选修9、选修10、选修11、选修(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选修(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财经英语)、选修(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
文科综合
思想政治 必修1*(经济生活)、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选修2(经济学常识)、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历史 必修1*(政治史)、必修2*(经济史)、必修3*(文化和科技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地理 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 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
理科综合
物理 必修1*、必修2* 选修1-1、选修1-2 ;选修2-1、选修2-2、选修2-3 ;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
化学 必修1*、必修2* 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生物 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必修3*(稳态与环境)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其他选考外语
俄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1- 1、选修1-2、选修1-3、选修1-4;选修2-1(语言与文化)、选修2-2(文学与艺术)、选修2-3(经贸俄语)、选修2-4(旅游俄语)、选修2-5(科技俄语)
日语 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 选修6、选修7、选修2-1(影视欣赏入门)、选修2-2(小品演剧入门)、选修2-3(作品欣赏入门)、选修2-4(应用写作入门)
法语 不适用
德语 不适用
西班牙语 不适用
粗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未明确提及的科目不予标注;粗体:《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选考内容;粗体**:理科数学额外必考的科目;灰色:未有课本的选修内容;不适用:暂未编订课程标准的学科。

高考[编辑]

重慶南開中學高考橫幅
桂林市小學學童

高考,全稱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選拔考試,也即高中升入大学的升學考試。高考被視為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考試,從1977年恢複高考到2003年,高考一直是在7月份舉行。自2003年開始改在6月初,通常是6月7日至6月8日,即使是該年出現了SARS疫情也沒有改變。[39]近些年,北京教育考試院曾傳出高考將改為每年6月的第一個雙休日[40]。2007年起,基礎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部分省區實行“3+X+1”的新考試模式,其中的“1”為全新的考試科目——“基本能力測試”,考試時間定於6月9日上午。

高考目前由省級教育考試機構出卷,通常來說,各省之間的難度是不同的,雖然說部分省的要比直轄市的略容易,但由於“分數屏障”(指在直轄市的大學在收取該地學生的分數要比外地學生低的現象),實際上要想在非直轄市考入重點大學是很難的。無形之中增加了外省市考試的難度。著名的公立重点大学都设立在北京和上海,外地考生要考入这两地的大学要比本地学生困难得多。

除“分數屏障”外,国内高校的统一招生"名额分配"也存在严重的不公现象。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的省份投放的招生名额没有遵循同一的原则和理据(譬如说按考生人口比例来分配)。考生大省的考生往往在这方面吃亏,因为高校不会因为该省考生人数相对较多就相应地增加投放的招生名额。从而产生了高考移民这一现象。另外北京上海的高校投放给本地考生的招生名额远远高于投放给其他省份的名额,这便造成了一些考生大省(譬如广东)的考生考取北京上海高校的机会只有北京上海本地考生的几十分之一。教育部对于名额分配的解释是北京上海考生素质高,所以本地配额名额多。这一解释难以服众。

目前在大多数省份,試卷以語文卷(150分)、英語卷(150分,另有其他外語可選)、文科數學卷/理科數學卷(150分)、文科綜合卷/理科綜合卷(300分)組成,当然某些省也有自己的分数组成方式。無論學生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語文和英語的卷子是相同的;數學上,文科數學卷比理科數學卷要容易;此外,文科生要考文科綜合卷,理科生則考理科綜合卷。所以,試卷的滿分即為150+150+150+300=750分。山东省基本能力滿分分值為100分,取60%計入高考總分,同時將理科綜合和文科綜合考試滿分調整為240分,保證高考總分為750分不變。

虽然高考文理卷面分(750)相同,由于大学文科学位比理科学位少,文科生的高考录取难度要高于理科生,即使同一专业下文科生一般要比理科生高出近100分才能获得录取。

除卷面分750以外,个别考生有可能或得政策性加分(高考加分),加分从20至60不等。表面上高考加分可以促使高校录取个别方面有才华的学生,但实际操作事与愿违,因为加分并没有限定考生可报考的专业(譬如说获得体育加分的学生报读金融专业),而且加分造假非常严重。出于高考加分的原因,高校录取出现了调档线和专业录取线不同分数。调档线(即调动学生档案线,也叫提档线——提取学生档案线。考生被录取后其档案就会被调动或提取到录取的院校,所以录取了等于要调档,要调档基本就是可以录取)是某高校在某一省份录取学生中分数最低学生的分数(高考加分算入内),专业录取线是该高校的某一专业在该省份录取学生中分数最低学生的分数(不算高考加分,只算卷面分,即裸分)。没有达到高校调档线的考生绝对不会被录取。调档线决定考生就读哪一所高校,专业录取线决定考生就读录取高校的哪一个专业。

因为调档线和专业录取线的分数计算方法本末倒置,高考加分是否能够促使高校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充满着疑问,尤其是热门专业。例如北京某一高校在广东2013年调档线是655,某专业只录取一人。考生A高考裸分635,该生高二时获得全国学科(数理生化信息三模三电其中一项或体育)竞赛加分20分,总分655,该生可顺利获得录取;考生B高考裸分654,没有加分,该生不会被调档。在高考分数分分必争的情况下,高考加分至少可以使学生的全省排名推前4个分数段(5分为一段),如果是全省裸分250名以内的学生,加20分可以使排名推前200名甚至更多,从而获得北清的录取,更可以使一些学生成为状元。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状元之争-加分状元和裸分状元。高考加分剥夺了一些优秀学生就读一流大学的机会,同时助长了奥数之类培训班的滋生。目前能获加分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省会城市重点中学,甚至基本是超级中学的学生。因为教育资源在全国/全省范围来说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公,镇级中学和农村学校的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奥数陪训的机会。加分政策只会惠及大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的考生。

此外社会上还存在异地高考,高考移民,高考加分乱像和高校自主录取腐败问题,中国教育部对此熟视无睹,很多考生权益没有真正得到法律的保护。注明:从2015年开始中国国内开始清理高考加分制度,结果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目前中国大陆种种的高考不公正现象正在受到严峻的社会考验(详细见批评)。

加注:从2015年开始中国高考将取消奥赛等5项加分项目。

现状:基本去除多数乱加分现象,少数民族照顾政策依旧保留。由于不再照顾竞赛获奖者,导致中国首次未在奥数中获得第一。民族加分依旧导致各类更改民族现象。

中等职业教育[编辑]

官方定义:职业学校(高中)分为中专和中技,大部分中专的招生要求会比中技要高。

职业学校通常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结束后进行,在级别上相当于高中,但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而中专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一般都已经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步入社会可以胜任某种职业。目前的中专有公办与民办之分,包括: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 现状:中国大陆目前的职业学校除了少部分以外,大部分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并没有认真的教学。民间的观点也大都认为只有考上高中才有前途和出路,职业学校无非是混日子的地方。因此也导致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心灰意冷,没有学习的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学校是中国地方政府为了给在中考中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的一个暂留地,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方法。

但这种做法导致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没有进行认真系统的教学,学生老师在学校也仅仅是混日子。职业学校的学生也遭到社会公众的歧视,认为他们一无是处,只配在社会的底层生存。

而在现行教育制度,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职业学校的现状非常难以改变。虽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声称会改进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但其实际情况依旧没有改变。人们依旧通过努力进入普通高中而拒绝职业高中。

高等教育[编辑]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大學專科(2-3年)和大學本科(4年),高職和大專畢業沒有學位。 本科畢業可以得到學士學位证书和本科毕业证书。只有拿到两证的学生才可以參加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本科畢業之後可以通過參加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進行深造。其中考上的學生可以選擇考研究所,或者是各個大學的研究生院。 考生參加全國研究生入學考試必須先網上報名,然後再根據考生所在的單位進行現場報名,報名費為200元人民幣。考生報名時,只能填一個志願,一個專業,一個研究方向。考試分為初試和複試兩個階段: 初試需要考的科目是政治理論(100分),英語(100分),數學(150分,其中數學包括一,二,三,不同的研究方向,考的數學也就不同),專業課(150分,專業課是根據考生的志願決定)。其中,一些理科專業(如化學,物理等等)以及法學碩士可以不需要考數學,但是必須考兩門不同的專業課,即專業課1和專業課2。政治理論,英語,數學都是由國家研究生入學考試命題組命題,但是專業課是由考生所報考的院校自主命題。上了初試分數線的考生可以參加複試,如果未能通過該校初試,考生可以通過調劑參加複試。 複試階段也就是考生接受所報考的研究方向的導師對考生進行面試,由研究生導師自主選拔,參加面試的考生會根據初試階段考試的成績進行排名,依序參加複試。考生在通過初試和複試之後,就可以在該校注冊就讀。 攻讀碩士需要2年至3年才能畢業獲得學位,以後是博士。 在有了碩士學位以後,一般攻讀博士學位需要3年到4年時間。碩士之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需要再參加报读院校設立的博士生入學考試。 其中也有很多院校是直博,即本科畢業後,只需要5年時間攻讀博士學位,但是如果中途輟學或者是想退出的話,如果未達到博士畢業要求,則沒有博士學位證書並且也沒有碩士學位證書。 在中國的研究生教育中,在讀研究生一般是沒有助學金或者是其他來自於國家資助,大多數是自費就讀,不過一些國家重點培植院校的研究生可以有助學金,平均價位是碩士,人民幣230元/月,博士,人民幣1200元/月。當然如果導師在外面兼有項目,則在讀研究生的助學金會比平均價位高一點。如果在讀研究生所就讀的是中國科學院研究所,一般助學金會有人民幣1000元/月至人民幣2000元/月。[來源請求] --> 近年来,在中国的城市中,少部分有条件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到澳大利亚、美国等教育强国接受高等教育,这股“留学热”也有发展到中学时期的趋势。[41]

統計數據[编辑]

  • 小學淨入學率:99.7%(2013年)、小學升學率:98.3%(2013年)、初中升學率:91.2%(2013年)、高中升學率:87.6%(2013年)[42]
  • 各級學校數量,小學:24萬3529所,初中:5萬2804所,中等職業學校:1萬2262所,高中:1萬3352所,大學2491所

批評[编辑]

  • 教育政治化

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中国的教育已经过度政治化。

中国的学生需要接受长达14年的政治课程学习。这些政治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名为“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为“思想政治”、大学阶段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简称“政治”。虽然其他课程教材可以由不同的出版社编写出版,但对于这些课程,全国学生必须统一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并且人教社、高教社只有教材印行权,教材编写工作则有中共中央委托教育部指派的课题组统一编撰、定期更新(尤其是大学教材,两年半一改版,老板教材几近废纸)。政治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更是高考(无论文理)的必考科目,同时即使是现行高考体制,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讲授时间也比其他五门选修科目要长(其他五门为一年半,政治为两年)。

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对师生的控制。学生一般一入小学即入少先队,到初中时分批加入共青团,初三、高一两年,部分学校甚至组织集体入团,入团率则成为初中考核指标。到大学时,部分学生则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高中和大学,团支部、分团委、团委与班委、学生会往往并行不辍,甚至相互融合,班团不分,团派也因此盛行。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表示反对现行体制[43],教育部甚至出台规定禁止这种行为[44]

教育政治化倾向招致了一些认识的批评甚至于声讨。

雖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直主張反對应试教育,可實際上自己實行的也是應試教育,並且比起一些亚洲國家的教育標準更為畸形;同時由於其特有的軍訓制度和高度統一的教學方法,使得一些學生的個性會遭到扼殺,如部分学生在中国大陆某些学校压力过大,而自寻短见的事情时有发生。[45][來源可靠?]韩寒在其著作中明确反对中国大陆式的教育体制,认为其存在诸多问题,并且不能归咎为中国人口繁多。[46]

中国大陆教育部明确规定初中生睡眠时间不得低于9小时,高中生睡眠时间不得低于8小时,而中国大陆的学生基本不能实现[47][48]。中国江苏省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高三学生迫于高考压力,每天只能睡4--7小时。这造成了学生睡眠长期不足,使之视力下降,体力下降,白天没有充足精力在校学习,上课睡觉几乎屡禁不止。

许多被称作“高考工厂”的中学,如河北省衡水中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一味追求学生提高成绩,压缩其他方面的时间,甚至要求学生跑操时携带书本,一边跑步一边读书,使得当代中学生身体健康严重受损[49]。中国的许多高中生甚至将实行这种体制的学校称之为“某某监狱”。

  • 利益链条:

也有人批评,应试教育在制度不透明的情况下更会带来可能的寻租或腐败、利益链条等现象,对教育未来的发展产生了威胁。

  • 成绩至上主义:

有论点指在中国大陆的校园内,学习成绩主导了学生在学校内、学生间的地位和关系,甚至影响到班级干部的选举结果。[50]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两会授权发布)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新华社. 2014-03-15 [2014-04-29] (中文). 
  2. ^ 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
  3.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 Number of Students of Formal Education by Type and Leve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7-07-10].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2017-07-10]. 
  5.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9-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中國網.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6. ^ 新華社. China eyes high school enrollment rate of 90%. 《中國日報》. 2011年8月8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7. ^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exceed 30 million. 人民網. 2011年3月1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8.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中國網. 2006年10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9. ^ 中國統計年鑑—20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5年8月7日 [2016年3月24日] (中文). 
  10.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統計司英语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Adult literacy rate, population 15+ years, both sexes (%). 世界銀行.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1. ^ Ted Plafker. China's Long — but Uneven — March to Literacy. 《紐約時報》. 2001年2月1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2. ^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統計司英语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ross enrolment ratio, secondary, both sexes (%). 世界銀行.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3. ^ 今后5年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新華網. 2005年12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5月10日) (中文(简体)). 
  14. ^ 新華網. China pledges free 9-year education in rural west. 中國經濟網. 2006年2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5. ^ In Education, China Takes the Lead. 《紐約時報》. 2013年1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6. ^ 16.0 16.1 Peter Gumbel. China Beats Out Finland for Top Marks in Education. 《時代》. 2010年12月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17. ^ Dexter Roberts. Chinese Education: The Truth Behind the Boasts. 《彭博商業周刊》. 2013年4月4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2月8日) (英语). 
  18. ^ 陳志文. 中國擇校矛盾凸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資源均衡. 《國際日報》. 2006年3月3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19. ^ 邱均平、丁敬达和温芳芳. 中国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质量、效益、国际化——2010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 CNKI. 2010年 [2016年4月1日] (中文(简体)). 
  20.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2015 中国. 上海交通大學. 2015年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20) (中文(简体)). 
  21. ^ Zhejiang University surpasses Tsinghua as top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國網. 2011年6月17日 [2016年1月22日] (英语). 
  22. ^ 劉子維. 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四所大學名列百大.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5年9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繁體)). 
  23. ^ 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百强揭晓 北大蝉联第一. 人民網. 2014年12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中文(简体)). 
  24. ^ 1952年5月24日,我国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history.sina.com.cn. 新浪网. 2010-10-21 [2016-09-24]. 
  25. ^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www.people.com.cn. [2016-09-24]. 
  26. ^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考试与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简概 (PDF). : p. 2. 
  27. ^ 中国文化史. 中国地质大学. 2012-10-26 [2016-09-24]. 
  28. ^ 回顾: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 入学资格变迁. www.bbc.com. BBC. 2016-06-07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8). 
  29. ^ 冒险者朱清时:蔡元培式的教育改革家. 新浪网. 2011-06-22 [2016-09-24]. 
  30. ^ 30.0 30.1 2017年起中小學免費提供教科書. 新浪北京. 2015-11-25. 
  31. ^ 不是说义务教育免费吗?为何学校依然收费?哪些收费是合理的?. 搜狐. 2017-08-08 [2018-01-11]. 
  32. ^ 义务教育要不要扩大?全民减免国家承受不了_新闻大滚动_教育_腾讯网. edu.qq.com. 2008-03-13 [2018-01-11]. 
  33. ^ 杨文怿. 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_基础教育_中国教育新闻网-www.jyb.cn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jyb.cn. [2018-01-11]. 
  34. ^ 政策年年升级!长沙小升初或将越来越严格_升学资讯_长沙奥数网. cs.aoshu.com. 2017-12-22 [2018-01-11]. 
  35. ^ 网易. 小升初明年取消择校 可推广片区帮扶模式_网易新闻. news.163.com. [2018-01-11]. 
  36. ^ 家长们醒醒吧!学区房不等于好教育. [2018-01-11]. 
  37. ^ 北京小升初电脑派位(大派位)操作流程详解_北京小升初网. www.xschu.com. [2018-01-11] (中文(中国大陆)). 
  38. ^ 原标题:百余学生摸黑徒步上学仅一路中巴车运力不足_播报天下_贵阳网. www.gywb.cn. [2018-01-11] (中文). 
  39. ^ 京華時報2003年5月7日,另外可參見[1]
  40. ^ 媒体七大理由倡议高考改期,称可降低社会成本
  41. ^ 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Information System
  42. ^ 中國統計年鑑 2014
  43. ^ “呲必中国”的高校老师如何教书育人. 人民网. [2018-01-11]. 
  44. ^ 公开办. 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_教育部门户网站_MOE.GOV.CN. old.moe.gov.cn. [2018-01-11]. 
  45. ^ 20130707寰宇大战略 当代中国教育为何培养不出大师. 凤凰网. 2013年7月7日 (中文). 
  46. ^ 韩寒. 通稿2003. 作家出版社. 2003年. ISBN 9787506327466. 
  47. ^ 关于高中学生睡眠质量及情况的调查报告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 [2017-08-29]. 
  48. ^ 大陆1亿学生睡眠不足. www.360doc.cn. [2017-06-17]. 
  49. ^ 衡水中学的教育观:“洗脑”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新闻频道-手机搜狐. m.sohu.com. [2017-06-17]. 
  50. ^ 激流中国:5年1组 小皇帝之泪

扩展阅读[编辑]

  • (英文) Borjigin, Monkbat.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 (Archive; Japanese title: 内モンゴル自治区における言語教育について ). Journal of Chiba University Eurasian Society (千葉大学ユーラシア言語文化論集) 16, 261-266, 2014-09-25. Chiba University Eurasian Society (千葉大学ユーラシア言語文化論講座). See profile at Chiba University Repository. See profile at CiNii. - In English with a Japanese abstract.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