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Jasonzhuocn/工作區08 維基百科條目體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基百科條目體裁[编辑]

條目分為三個部分,導言、正文、附錄。另有一個討論頁。

導言[编辑]

包含概述與資訊框。是條目的簡明知識概述,對於想要簡便理解的讀者很管用。節省了讀者的時間。此處也會放置維護模板,向讀者及作者提示此條存在的問題。

資訊框是一種結構化文件,對百科全書的維護有特殊意義。它容納了條目的一些資訊子集,以屬性:值組的方式儲存。資訊框可使同類型的條目在導言右側保持布局、格式一致性,高度結構化的內容方便讓機器學習,並將成果回饋到改善條目上。Extracting Structured Information from Wikipedia Articles to Populate Infoboxes

釋文[编辑]

知識的各方面分章立節,讀者可經由點選目錄快速進入想要閱讀的篇章。

如果將上萬字的條目視為一本專書,那麼條目的章就是一本書中的章。

附錄[编辑]

see also、註解、reference、延伸閱讀、外部連結、姊妹項目、其他語言版本(顯示在左側導航條底部)。指引還不滿足的讀者,可以在這區塊獲得進一步的資訊,前往條目之外再行研究。

分類功能及主題模板也會放在這裡。

  • 一般的百科全書沒有這個部分。少部分百科全書的大條目含有參考書目,但不等於維基百科紀錄作者引用的reference,而是面向讀者的延伸閱讀。
  • 百度百科不設獨立的外部連結章。

討論頁[编辑]

每個條目都有專屬的討論頁,供讀者與作者們對知識內容如何撰寫進行交流。

  • 維基百科的條目討論頁連結最初位於條目底部,後來成為軟體預置的一個名字空間。
  • 一般的百科全書沒有這個部分。
  • 百度百科無此功能,用戶集中前往相關的百度貼吧或直接與其他作者個人交流。

summary[编辑]

維基百科條目體裁是一種特殊的百科體裁。發端於傳統百科全書,而逐漸由作者推動,向學術論文靠攏。至2015年止,百科內的體裁跨度很大,從嚴謹的學術論文到老式的百科短文同時存在。雖然已有方針規範條目需徵引參考文獻,但實務上如何仍由參予的作者決定。

分析[编辑]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條目為例。

布局&結構[编辑]

  • 謹守百科的初衷:給行外人閱讀的入門通識教材
  • 維持摘要風格
  • 正文含圖說與表格約9972字。
  • 共有10章19節。

多媒體[编辑]

  • 7圖
    • 照片4幀
    • 文獻書影3幅
    • 皆為公有領域

引用材料[编辑]

  • 參考文獻19筆
    • 大學教材1筆。二次文獻
    • 專書7筆。二次文獻
    • 學術論文11筆
      • 學位論文7筆。不定,須看出現在何處
      • 學術期刊3筆。二次文獻
      • 研討會論文1筆。
  • 結論:非一次文獻比重極高。
  • 大部分的引用資訊皆詳細到頁碼

標點、格式[编辑]

  • 正確使用全形括號
  • 正確使用公元紀年

其它[编辑]

  • 改版次數237次
  • 作者數60人
  • 內部連結,總量適中,分布平均。以1366x768解析度瀏覽,條目內連結數比行數少
  • 連入條目206條
  • 每一章節的篇幅與其主題重要性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