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Lemonade2085/草稿0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基振
读音YANG JI ZHEN
性别
出生1911年
逝世1990年
美國加州
籍贯台中清水
儿女男:

楊宗仁 楊宗義 女: 楊瑪莉

楊璃莉
父母父:楊紹喜 母:楊梁氏雙

楊基振[编辑]

楊基振,1911年出生於台中清水,為遺腹子。父親楊紹喜,母親楊梁氏雙。

楊基振擁有三重國籍,出生於日治時期所以擁有日本國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則轉為中華民國國籍,晚年選擇前往美國居住,取得美國國籍。楊先生在世約莫80年間,歷經日本帝國及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統治,曾活躍於台灣、日本、滿洲、中國大陸及美國等五個地區,然而楊先生終其一生都活在外在強權的支配下,即便有些選擇出於萬般無奈,楊先生仍希望改變身為殖民地的台灣的命運,除了赴日就學,亦前往滿洲鐵道株式會社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天津鐵路局任職,日治末年則隨著民間創業的啟新水泥工廠發揮才華,擔任副廠長一職,力圖使日本人刮目相看。國民政府時期,楊基振經歷二二八事件的傷痛及水泥工廠資源遭受國民革命軍的掠奪、剝削,深刻感受國民黨政府的腐敗不堪,進入中年的楊先生試圖參與競選公職,投稿《自由中國》並參與雷震組織中國民主黨,充滿熱情的背後卻也伴隨無助、苟且。步入晚年的他選擇移居美國,雖然怡然自得,但已失去對時代挑戰的動力。

早年經歷[编辑]

楊基振幼年就讀漢學私塾,8歲(1919年)進入清水公學校,14歲(1924年)考進台中師範學校(今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在學期間親眼見證日台學生的歧視紛爭不斷,師長嚴重偏袒日生造成了深刻的打擊,在三年級開學前黯然離開。家道中落,由母親一手扶養的楊基振,雖然經濟條件不允許,母親仍傾盡全力將其在退學以前輾轉送往日本內地並寄宿堂哥楊肇嘉的住處。赴日後楊基振先是就讀正則補習學校,後轉學插班進入郁文館中學校(今東京千代田區私立郁文館夢學園),兩年後報考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今東京大學教養學部)未果,改進入早稻田第一高等學院(今早稻田高等學校)就讀。

高校期間楊基振參與社會主義研究會並沉迷於馬克思社會主義的左翼思想,並結識來自梧棲的同鄉陳來旺,一度要加入日本共產黨的台灣支部,卻認為自身能力不成熟而推辭入黨。陳來旺沒多久遭到檢舉逮捕並死於嚴刑拷問,楊基振因此警覺,人為政治鬥爭而枉死實在不值,日後轉而從事地下社會運動,任何計劃沒有成功之前絕不公開。有此經歷後,楊基振確立自己邁向政治經濟領域的目標,並意識到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非借助中國之力不可,因此在高中畢業前到中國大陸旅行三個月,。除了對社會主義的研究,楊先生亦醉心於三民主義,並學習北京話。

積極入世的楊基振如願的進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但學校課業無法抑制他對中國大陸的熱情,漫漫大學學涯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北京遊走學習,並且在期間認識日本帝國主義大陸政策的全貌,引起濃厚的興趣。楊基振以第一名之姿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後,本著想進一步了解日本在中國建設的實情,選擇進入日本帝國主義的最前線,也就是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俗稱滿鐵),於大連的滿鐵本社鐵道部任職。

感情經歷[编辑]

根據楊基振的遺稿,他一生中有三段愛情最刻骨。元配淑英於戰後滯留華北期間,不幸因病去世,楊基振為此悲痛不已,曾在雜誌上發表詩文表達對愛妻的深深思念。回台後,楊認識第二任妻子碧蓮。除了元配淑英與二婚妻碧蓮,最戲劇化也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早年與洪月嬌的戀情。 楊基振與月嬌相識於日本東京,當時楊仍是高等學院三年級的學生,而台北淡水出生的月嬌則是隻身一人到東京求學,即將要從日本女學校畢業的學生。楊回憶第一次與朋友到月嬌家玩時,看到她不似一般時下女學生喜愛《金色夜叉》或是菊池寬的作品,反而閱讀托爾斯泰《復活》《戰爭與和平》等具有強烈思考性的外國小說,讓楊留下深刻的好印象。加上同樣同樣隻身在異鄉求學,兩人感情日濃。

月嬌女學校畢業後,打算進入當地女子大學,但當時楊基振已懷抱去中國發展的志向,他建議月嬌一起打拚,兩人於1931年6月一同前往北京,展開暑期遊學生活。月嬌性格開朗,很快與當地大學生打成一片。然而,楊為了學北京話而與當地女學生越走越近,讓月嬌心生妒意,沒多久便決定離開北京。原本的愛情也因兩人的分開,轉變回平淡的友誼。

月嬌回到東京後進入東京女子醫專,楊基振則前往滿鐵就職。月嬌實習結束後曾到訪滿洲與楊基振再度相見。兩人似乎都有意再續前緣,無奈年輕過於固執又對彼此猜忌太多,楊最後賭氣回台相親,並與詹淑英一見鍾情,一個月後帶著新婚妻子返回。

滿鐵時期[编辑]

楊基振畢業後進入滿鐵公司,先後擔任大連列車區車掌、大石橋車站副站長、新京滿洲國首都,今長春)車站貨物科副科長,並且受到滿洲國政府的高級官僚教育體系(大同學院)的訓練,頂著高級官僚的待遇活躍於政經兩界。當時台灣人前往滿鐵、滿洲國政府層級單位中謀職者,多為畢業於日本內地各大學的精英分子,殖民地出身與宗主國競爭並非易事,在滿洲國謀職做事則較為平等且順暢。

華北時期[编辑]

1938年盧溝橋事變後,滿鐵派遣許多員工前往華北進行日軍佔領地的鐵道管理與修復作業。楊基振也帶著新婚妻子前往天津轉任華北交通株式會社天津鐵路局貨物科長。中日戰爭後日本進占華北地區,戰爭的持續伴隨經濟的崩落與物資的匱乏,日方基於戰略考量期望盡早完成「日滿支經濟圈」,因此成立規模巨大的華北開發株式會社並聯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操控華北地區人力及物力的安排。楊基振於1940年受指派回華北交通的北京本公司任職,期間眼看中國政權與日本勾結卻也是積極建設中國的現象,雖然有些矛盾,楊先生仍是致力於日本對華的開發。升任副參事後,楊先生僅花兩年時間便力排眾議,完成華北鐵道的運費統一,以及推動塘沽港的開工、規定火車禁止超載的實行條例,對於戰爭中的經濟民生問題有相當程度的貢獻。

華北交通的最後幾年,楊基振同時參與民間企業啟新水泥公司的營運,企圖建立當時極為罕見的中國民族資本企業,並排除日本人的介入,為中國人主導的局面;另一方面對於華北交通的人事問題困擾而無心於主業,於1945年辭職轉任水泥廠副廠長兼業務部長,直到抗戰結束。

引狼入室[编辑]

1945年8月,日本戰敗,自重慶派來的國民黨接收部隊現身唐山,時任啟新水泥唐山工廠副廠長的楊基振相當興奮,除主動捐獻外還開放工廠倉庫作為先遣隊的宿舍,並提供轎車、住宅、日用品給接收人員,卻引起腐敗官員的私心,為了掠奪楊先生的家財,企圖以漢奸之罪名逮捕並處刑他。楊基振不顧工廠人員反對,引狼入室的作為令他後悔不已,避風頭的他也因此與唐山的妻子天人永隔。

歸台以後[编辑]

1946年5月,楊基振舉家輾轉歸台,看似風平浪靜,卻是楊先生認為人生中最狼狽不堪的一段。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楊先生本人雖未受牽連,反倒經人介紹,受託搭救無辜被逮捕進高雄軍事監獄的律師張旭昇。楊憑藉過去的中國經驗與流暢的北京話努力奔走,將張律師自軍事轉往一般法庭,並利用人脈使張旭昇最終獲得不起訴的結果,期間結識張律師的長女張碧蓮,兩人相知相戀並結為夫妻。

藝文活動[编辑]

楊基振本身對文藝活動非常有興趣,曾於早稻田在學期間參加東京台灣留學生組織的「台灣藝術研究會」,並於該組織機關誌《福爾摩沙》創刊號中發表詩歌,為該會創刊成員之一。他所發表的〈詩〉為中文白話文作品,以奔放的文筆與情感描寫對詩的痴狂,文中可以嗅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詩歌故,兩者皆可拋」的無邊熱情。這種將情感完全投射於文字表現,盡情揮灑當下情緒的性格,也可以從他日記的筆觸中略知一二。不過,記這篇處女作之後,楊基振沒有再公開發表其他作品,只有偶爾在日記寫寫新詩,直到戰後1951年,他才重拾詩人之筆,在《旁觀雜誌》發表悼念亡妻淑英之作。1964年吳濁流創刊《文藝台灣》,楊基振發表許多詩歌,皆收錄於本書的詩文集當中。

二婚妻子口述的楊基振[编辑]

楊張碧蓮女士(1926-2012),曾旅居美國30年,於2008年9月回台與兒媳定居於花蓮,楊張碧蓮女士在日本出生,其父張旭昇早年赴日本中央大學法律系深造,畢業後攜帶年幼的楊張碧蓮返台在台南歸仁落腳並擔任執業律師, 張先生育有8個子女,楊張碧蓮在家中排行老大,聰慧靈巧的她自小即展現豪邁、領導者的個性,對弟妹的疼愛、照顧有加。畢業自台南二高女(今台南女中)的她,求學時的成績優異、深得弟妹的敬愛及長輩的喜愛。

楊張女士口述回憶中,丈夫楊基振毫無疑問是她一生的救命恩人,由敬生愛的過程中,楊張女士放棄了交往多時的台大醫院實習醫生男友,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歷史上的大傷疤,卻間接促成了這段姻緣。楊張女士認為丈夫博學多才,豐富的交通知識與細膩的文學造詣深深吸引著她,

同時講述楊基振不畏強權,為了公理正義寧死不屈,面對中國國民黨的手段與利誘絲毫不為所動。自由中國事件以後,楊基振遭國民黨特務跟蹤多年並被限制出境,曾欲考察日本受阻,透過任職美軍的女婿請美國參議員甘迺迪施壓國民黨政府,終得以放行出境。移民美國後,楊基振期盼近一輩子的自由民主社會雖在眼前,卻是別人的土地上,感慨萬分。楊張女士全然不後悔嫁給楊基振,認為丈夫是非常全面且待人處事仁至義盡的好男人,也因為丈夫的支持,楊張女士是台灣登山史上第一位完成攀登百岳之舉的女性。楊戲劇性的一生,穿越兩個大時代,忍辱負重、堅毅不拔,是台灣自由民主的先驅也是楷模,最後感恩為他編寫彙整日記的人們。

日記對後世的貢獻[编辑]

楊基振的日記對後世的貢獻包括幫助後人能更加了解當時人民對二二八事件的想法,且對於當時台灣的政治局勢、鄉土民情及選舉制度皆有描寫,可幫助後人了解當時台灣真正的情況,後人也可以把楊基振日記視為研究二十世紀一些台灣知識份子心聲的原始資料,對於台灣歷史上的原始史料貢獻佔有一席之地。

參考資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