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Matilhan/小野洋子2
小野洋子
| |
---|---|
出生 | 1933年2月18日(88岁) |
别名 | 列侬·小野洋子 |
毕业院校 | 日本学习院大学 |
母校 | |
职业 | 艺人 · 和平活动家 · 歌手 · 作曲家 |
配偶 | |
孩子 | 2个孩子,包括西恩·列侬 |
音乐生涯 | |
音乐类型 | |
乐器 | 人声 · 打击乐器 钢琴 · 键盘 |
活动年份 | 1961年至今 |
厂牌 | |
相关艺人 | |
网站 | imaginepeace.com |
小野洋子( 日语:小野 洋子,羅馬化:Ono Yōko,通常拼写为片假名オノ・ヨーコ;出生于1933年2月18日)是日本多媒体艺术家、歌手、词曲作者和和平活动家。她的作品还包括表演艺术(她用英语和日语进行表演)以及电影制作。 [1]
小野在东京长大,1953年与家人一起搬到纽约。自此她开始涉足纽约市中心的艺术家圈,其中包括激浪派。她在国际上声名狼藉开始于1969年,她与披头士乐队的英国歌手兼词曲作者约翰·列侬结婚,这对夫妇还利用他们的蜜月作为抗议越南战争的舞台。她和列侬一直保持着婚姻关系,直到1980年12月列侬在自家的公寓楼前被谋杀。他们共同育有一个儿子西恩,后来也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小野于1969年开始了流行音乐生涯,与列侬组建了塑料小野乐队,并在上世纪70年代制作了许多前卫音乐专辑。1980年,她与列侬合作的专辑《双重幻想》收获了商业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该专辑在列侬被谋杀前三周发行,获得了格莱美年度专辑奖。迄今为止,她已经在美国舞曲排行榜上获得了12首冠单,并在2016年被公告牌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舞曲艺术家排行榜第十一位。[2]许多音乐家都以她艺术家的身份向小野致敬,或是把她当做他们的灵感缪斯和偶像,这些艺术家包括猫王[3], B-52乐队[4], 音速青春乐队[5]和梅雷迪斯·蒙克。[6]
作为列侬的遗孀,小野尽力好好利用他的遗产。她资助了曼哈顿中央公园的草莓园纪念碑[7]冰岛的想象和平塔[8]和日本埼玉的约翰·列侬博物馆(于2010年闭馆)。[9]她为日本和菲律宾的艺术、和平、赈灾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慈善贡献[10][11]。2002年,她启动了一项列侬·小野和平资助款项,该款项高达50000美元,每两年颁发一次[12]。2012年,她获得了雷纳·希尔德布兰特博士成立的人权奖[13],并共同创立了反水压艺术家小组。[14]
公众形象
[编辑]多年来,小野经常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批评。她被认为是披头士乐队解散的原因[15] [16]并因对列侬及其音乐的影响而不断受到指责。[17]她的实验艺术也没有被普遍接受。[4]英国媒体更为负面,试图促使这对夫妇移居美国。[18]直到1999年12月,新音乐快递杂志还在称她为“没有才华的骗子”。 [5]
她的名字象征着干扰他人生活的蛇蝎美人。1978年Rutles乐队的模拟剧《你只需要钱》讲述了披头士乐队的生活,其中小野这一角色被演绎成了一名纳粹军官。[19] [20] [21]科特·柯本( Kurt Cobain) 的遗孀寇特妮·洛芙(Courtney Love) 被拿来和小野作比较,因为她干扰了涅槃乐队的事业,并被认为和柯本的自杀有关而受到指责。 [22]
当美国歌手杰西卡·辛普森在2007年与达拉斯牛仔队四分卫托尼·罗莫约会时,辛普森与罗莫的关系因罗莫的表现而受到指责。作为回应,一些达拉斯牛仔队的粉丝给她起了绰号“小野·罗莫”。 [23]
“小野”有时仍被用来暗指蛇蝎美人。2015年3月,英国女子组合混合甜心的成员佩里·爱德华兹被比作小野洋子,因其被认为是泽恩·马利克离开英国男子组合单向乐队的原因,并在团体内部制造紧张氛围,进而引起广泛争议。[24]
与披头士的关系
[编辑]1969年6月,列侬和小野在一场车祸中受伤,当时正在去往录制Abbey Road的路上。据记者巴里·迈尔斯称,他们随后在音室安装了一张带麦克风的床,以便小野可以对专辑进行艺术评论。 [25]迈尔斯认为小野在披头士职业生涯的频繁段一直在录音室出现,这对列侬与其他乐队成员的关系造成了压力。乔治在小野没有询问的情况下拿了一块力消化饼干后,与列侬大吵了架。 [26]
英国媒体称小野为“让披头士乐队走向解散的女人”, [15]1969年,保罗·麦卡特尼为他们的电影和专辑“Let It Be”排练时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当时他说:“五十年后,当你知道“披头士乐队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电吉他上”,这将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可笑事情。" [27]在接受迪克·卡维特采访时,列侬明确否认小野让披头士乐队解散的不实传闻, [28]哈里森在接受卡维特采访时表示,乐队内部的问题早在小野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29]小野本人曾表示,披头士乐队的解散与她没有直接关系,并补充说:“我不认为我尝试做过任何将他们拆散的事情。” [30]
当披头士乐队还没解散时,列侬或麦卡特尼写的每首歌都被标作列侬-麦卡特尼,无论这首歌是合作还是其中一人单独写的(除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中的歌,比如Please Please Me,最初标记为麦卡特尼-列侬)。1976年,麦卡特尼发行了一张名为Wings over America的现场专辑,其中将披头士乐队的五首歌曲标为麦卡特尼-列侬合作曲,当时列侬和小野都没有反对。然而,在列侬去世后,麦卡特尼再次试图将全部由他创作或主要由他创作的歌曲作曲人的顺序改为麦卡特尼-列侬,例如“昨日”这首歌,[31]但小野不允许,她说她觉得这违反了两人在列侬还活着时达成的约定,但麦卡特尼辩称这样的约定根本不存在。小野的一位发言人表示,麦卡特尼正在“试图篡改历史”。[32]
1987年,在滚石杂志的采访中,小野指出了麦卡特尼对乐队解散的影响。[33]在1998年的约翰·列侬选集《列侬传奇》中,“Give Peace a Chance”的作曲人由原作“列侬-麦卡特尼”改为“约翰·列侬”。尽管列侬在披头士乐队还未解散时写了这首歌,但它的创作和录制都没有乐队的参与,并以“塑料小野乐队”的乐队名作为列侬的第一首独立单曲发行。列侬随后表示遗憾,他没有写是和小野共同创作的,实际上是小野帮助他写了这首歌。[34]2002年,麦卡特尼发行了另一张现场专辑《Back in the U.S. Live 2002》,其中收录的19首披头士乐队的歌曲被描述为“由保罗·麦卡特尼和约翰·列侬共同创作”,这再次引发了与小野之间关于作曲人的争论。她的发言人埃利奥特·明茨称其为“试图篡改历史”。尽管如此,小野并没有起诉。 [32]
1995年,披头士乐队根据小野提供的小样发行了列侬的《像鸟一样自由》和《真爱》,随后,麦卡特尼和家人与小野和西恩合作创作了歌曲《广岛的天空永远是蓝色的》,以纪念日本原子弹爆炸50周年。对于小野,麦卡特尼说:“我原本以为她是一个冷酷的女人。后来发现我错了……她恰恰相反......我认为她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坚定地做自己。”然而,两年后,小野公开将列侬与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作比较,而她说麦卡特尼更像是她没什么天赋的对手安东尼奥·萨列里。[35]这句话激怒了麦卡特尼的妻子琳达,当时她正受乳腺癌的折磨。不到一年后琳达去世时,麦卡特尼并没有邀请小野参加他在曼哈顿的妻子追悼会。 [36]
小野在2005年Q Awards上获奖时,她提到列侬曾经对自己的歌曲创作感到不安。她回应说:“你是个很棒的创作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歌手,大多数音乐人可能对翻唱你的歌曲都有点紧张。” [37]
在2010年10月的一次采访中,小野谈到了列侬“迷失的周末”以及随后与他的和解。她认为麦卡特尼帮助挽救了她与约翰的婚姻。“我想让全世界知道,保罗为约翰做了多么感人的事情。”[38]1974年3月麦卡特尼拜访小野时,在离开时问道:“什么会让你回到约翰身边?”麦卡特尼随后在洛杉矶拜访列侬时将她的回应传达给了列侬。“约翰经常说他不明白保罗为什么为我们做这件事,但他确实做了。”2012年,麦卡特尼透露,他并没有认为小野是披头士乐队解散的原因,并认为小野对列侬在离开披头士乐队后的大部分工作都给予了启发。 [39]
与朱利安·列侬的关系
[编辑]小野与她的继子朱利安的关系很不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有所改善。朱利安对于她对列侬遗产的处理,以及他与西恩的差别对待表示失望,并补充说,“当爸爸放弃音乐,几年来和西恩在一起时,他为什么不能陪陪我呢?”[40]朱利安被排除在他父亲的遗嘱之外,在法庭上与小野抗争多年,并于1996年以一笔未指明的金额达成和解,媒体报道称,该金额大概在两千万英镑左右,对于这一点,朱利安是否认的。 [36]
朱利安说自己是“生母的儿子”,小野认为这是她永远无法接近他的原因,“朱利安和我试图成为朋友。当然,如果他对我太友好,那么我觉得这会伤害他的其他亲戚。他对母亲非常忠诚。这是他脑子里最重要的事。”[41]尽管如此,她和西恩还是参加了2010年朱利安在纽约市莫里森酒店[42]举办的照片展,并首次以与辛西娅和朱利安合影的形式出现。[41]她还在她的网站上宣传了该展览,朱利安和西恩关系因此而密切了。 [43]
在艺术与流行文化中
[编辑]玛丽·贝丝·埃德尔森的《一些活着的美国女性艺术家 / 最后的晚餐》(1972)借鉴了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她把著名女艺术家的头像拼贴在耶稣和他的使徒的头上;小野正是那些著名的女艺术家之一。这幅图有关宗教和艺术经典在女性中的作用,成为“女权主义艺术运动最具标志性的图片像之一” [44] [45]
成立于1983年的后朋克摇滚乐队“萨曼莎之死”以小野1972年的专辑“近似无限宇宙”(也称“萨曼莎之死”)中的一首歌命名。 [46]
加拿大摇滚乐队裸体淑女乐队的首张单曲是“做我的小野洋子”,这首歌于1990年首次发行,后来收录在他们1992年的专辑《戈登》中。[47]这首歌的歌词是“对未来女朋友的一种害羞的请求,并将自己与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天才之一进行比较”。在桥接部分,他们还“讽刺性地模仿小野洋子独特的声线”。[48]
2000年,美国民谣歌手达尔·威廉姆斯录制了一首名为“我不会成为你的小野洋子”的歌曲。[49] 布莱恩·沃泽奈克在最后经典摇滚(Ultimate Classic Rock)网站将这首歌描述为“用列侬和洋子作为探索爱情的起点,尤其是艺术家之间的爱情”。[50]
英国乐队Elbow在他们2014年的专辑《The Take Off and Landing of Everything》中的歌曲“New York Morning”中提到了小野洋子(“哦,令我神魂颠倒的女人,纽约会说话,这是当代罗马,人们对洋子很友好”)。作为回应,小野在她的网站上向该乐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感谢他们并反思她和列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 [51]在全民公敌组合的歌曲“ Bring the Noise ”中, Chuck D和Flavor Flav的说唱部分唱道:“这节奏献给索尼·波诺,这节奏献给小野洋子!” [52] [53]小野的名字也出现在Le Tigre的歌曲“ Hot Topic ”的歌词中。 [54] [[Category:约翰·列侬]] [[Category:在世人物]] [[Category:莎拉勞倫斯學院校友]] [[Category:后现代艺术家]] [[Category:移民美國的日本人]] [[Category:列侬家族]] [[Category:日本女性搖滾歌手]] [[Category:日本藝術家]] [[Category:在英國的日本人]] [[Category:日本电影导演]] [[Category:日本女性主義者]] [[Category:葛莱美奖获得者]] [[Category:學習院大學校友]] [[Category:女性主义音乐家]] [[Category:女性主義藝術家]] [[Category:日本女性电影导演]] [[Category:日本当代艺术家]] [[Category:1933年出生]] [[Category:小野洋子]] [[Category:含有日語的條目]] [[Category:含有hCards的条目]] [[Category:带有简短描述的條目]]
- ^ Yoko Ono retrospective opens in Frankfurt. Yahoo Malaysia. February 16, 2013 [February 16,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2, 2013).
- ^ Greatest of All Time Top Dance Club Artists : Page 1. Billboard.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7, 2017).
- ^ Elvis Costello-Walking on Thin Ice. last.fm. [February 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9, 2016).
- ^ 4.0 4.1 Yoko Ono – Charts & Awards – Billboard Singles. AllMusic. [January 12, 2014].
- ^ 5.0 5.1 SYR4 – Goodbye 20th Century. NME. December 1, 1999.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3, 2014).
- ^ Meredith Monk: Songs That Defy Time and Country | New Sounds | Hand-picked music, genre free. newsounds. [2021-11-07] (英语).
- ^ Strawberry Fields. www.centralpark.com. 2021-05-06 [2021-11-07] (美国英语).
- ^ Ono, Yoko. IMAGINE PEACE TOWER. IMAGINE PEACE TOWER. [2021-11-07] (美国英语).
- ^ John Lennon Museum. JapanVisitor Japan Travel Guide. [November 7, 2021].
- ^ ¥5 Million New Year's Gift from Yoko Ono to Ondoy Victims | Philippine Embassy – Tokyo, Japan. [2021-11-07] (美国英语).
- ^ Vozick-Levinson, Simon; Vozick-Levinson, Simon. Yoko Ono Talks Japan Disaster and Relief Concert. Rolling Stone. 2011-03-18 [2021-11-07] (美国英语).
- ^ Lennon Ono peace grants awarded. 2006-10-09 [2021-11-07] (英国英语).
- ^ Yoko Ono Awarded Germany's Highest Human Rights Medal. Artlyst. [2021-11-07] (英国英语).
- ^ Waxman, Olivia B. The Celebrity Campaign Against Fracking: How Yoko Ono and Sean Lennon Rallied an Outcry. Time. 2012-08-31 [2021-11-07]. ISSN 0040-781X (美国英语).
- ^ 15.0 15.1 Badman 1999,第40頁.
- ^ Yoko Ono receives a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in Dublin | Irish Entertainment in Ireland and Around the World. IrishCentral. June 28, 2012 [September 25,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0, 2013).
- ^ Yoko Ono: biography. AllMusic. [February 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30, 2014).
- ^ Ali, Tariq. John Lennon's power for the people. The Guardian. February 2,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9, 2017).
- ^ THE RUTLES – Poffy's Movie Mania. Poffysmoviemania.com.
- ^ Gary Weis Film Director & Fisherman. Garyweis.com.
- ^ St. Pat's Day at the Egyptian with the Rutles – John Varley. Varley.net.
- ^ Jackson, Buzzy. A Bad Woman Feeling Good: Blues and the Women Who Sing Them. W. W. Norton & Company. February 17, 2005: 264–65. ISBN 978-0-393-05936-6.
courtney love yoko ono.
- ^ Dahlberg, Tim. Yoko Romo: Jessica Simpson cast in the role of villain. USA Today. December 22, 2007 [August 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9, 2008).
- ^ Perrie Edwards: The Blonde Yoko Ono?. MTV. March 26, 2015 [March 26, 2015].[永久失效連結]
- ^ Miles 1997,第552頁.
- ^ Udovitch, Mim. Let Us Now Praise Famous Men.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2000 [February 2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10, 2014).
- ^ Paul McCartney Doesn't Really Want to Stop the Show. The New Yorker. 2021-10-08 [2021-11-07] (美国英语).
- ^ John Lennon-on Yoko Breaking Up the Beatles. January 11, 2008 [August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2, 2015).
- ^ George harrison talks about Lennon, Paul, yoko ono and beatles beakup. December 5, 1990 [August 24,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8, 2016).
- ^ Badman 1999,第41頁.
- ^ Talking Point | Lennon-McCartney: Who do you give credit to?. BBC News. December 23, 2002 [April 18,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7, 2012).
- ^ 32.0 32.1 Update: McCartney Reignites Beatles Credit Controversy. Billboard. [February 14,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4, 2014).
- ^ Vultaggio, Maria. Yoko Ono Blames Paul McCartney for the Beatles' Breakup?.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December 29,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31, 2012).
- ^ Norman, Philip. John Lennon: The Life. Doubleday Canada. 2008: 608. ISBN 978-0-385-66100-3.
- ^ Garcia, Gilbert. (January 27, 2003) "The ballad of Paul and Yoko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June 19, 2009,.". Salon. Retrieved April 4, 2011.
- ^ 36.0 36.1 Williams, Precious. Eternal flame. The Scotsman (Edinburgh, UK). May 19, 2002 [March 1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9, 2019).
- ^ Herbert, Ian. Yoko Ono claims she was misquoted over McCartney outburst. The Independent (London). October 15, 2005 [February 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February 25, 2014).
- ^ Can't buy me love: Yoko tells how Paul saved her marriage to John. The Times. October 9, 2010.
- ^ Paul McCartney: Yoko Ono Didn't Break Up 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 October 29,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 2016).
- ^ Julian Lennon blames father John for his lack of children. The Daily Telegraph. December 4, 2011 [February 21,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27, 2014).
- ^ 41.0 41.1 Willman, Chris. Julian Lennon at 50: It's Never 'Much Too Late' For Lennon Family Discord | Stop The Presses! (NEW). Yahoo! Music. April 7, 2013 [April 1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7, 2013).
- ^ Julian Lennon on His 'Timeless' Photo Exhibition. Rolling Stone. September 17,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11, 2017).
- ^ Julian Lennon: 'Timeless' exhibition at Morrison Hotel Gallery, NYC: Sept17-Oct7. Imagine Peace. September 30, 2010 [April 1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9, 2011).
- ^ Mary Beth Edelson. The Frost Art Museum Drawing Project. [January 11, 2014].
- ^ Mary Beth Adelson. Clara - Database of Women Artists. National Museum of Women in the Arts. [January 10,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0, 2014).
- ^ Christopher Evans, "Death of Samantha: Notes from the Underground", The Plain Dealer Magazine, February 22, 1987, p. 6.
- ^ Barenaked Ladies: Be My Yoko Ono. last.fm. [February 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5, 2012).
- ^ Barenaked Ladies: Be My Yoko Ono (Overview). AllMusic. [February 7,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9, 2014).
- ^ Dar Williams – I Won't Be Your Yoko Ono. discogs. [February 7, 2014].
- ^ Top 10 Songs Inspired by Yoko Ono. Ultimate Classic Rock. [June 24,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19, 2017).
- ^ Yoko Ono thanks Elbow for new song 'New York Morning' in open letter. NME. March 5, 2014 [April 23,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rch 8, 2014).
- ^ Santoro, Gene. Dancing in Your Head: Jazz, Blues, Rock, and Beyo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ecember 29, 1995: 118. ISBN 9780195101232.
beat is for sonny bono beat is for yoko ono.
- ^ John Leland. Singles. February 1, 1988.
- ^ Oler, Tammy. 57 Champions of Queer Feminism, All Name-Dropped in One Impossibly Catchy Song. Slate Magazine. October 31,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