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StefanTsingtauer/工作区10

坐标36°03′30″N 120°18′08″E / 36.05833°N 120.30222°E / 36.05833; 120.302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青岛一中校门,2020年1月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单县路46号
其它名称Qingdao No.1 Senior High School
类型公立高中
创办日期1924年
校訓为生存与发展奠基
学校网址http://www.qdyz.com/


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简称青岛第一中学青岛一中,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单县路46号的一所高级中学,前身为1924年建立的私立胶澳中学,1926年收归公立,1929年以后改名青岛市市立中学校,1950年改现名。

校史[编辑]

1907年,同盟会会员丁惟汾陈干刘冠三在青岛创办震旦公学,宣传革命思想,不久被德占胶澳总督府查封。1923年春,丁惟汾、王乐平到青岛创办国民党外围组织平民学会青岛分会,并筹办私立胶澳中学[1],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划拨原德军毛奇兵营作为校址,经费由丁惟汾等筹集开办费3000余元,借款3000余元,胶澳公署补助600元(后因财政问题长期拖欠[2]),其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每月补助300元[3],另有陈干将其胶济铁路局高等顾问一职月薪600元捐为该校经费[1]。1924年3月8日,私立胶澳中学正式开办,陈名豫任校长,刘次箫任教务主任,孟民言任训育主任,校务委员有丁惟汾、王乐平、于恩波蔡自声于洪起[1],另有范予遂高秉坊等参与创办[4]。初创时学制三年,设初中一、二年级各一个班,学生139名,教职员19名[5]。同年10月1日,因北洋政府海军陆战队征用毛奇兵营旧址,私立胶澳中学迁至原德军伊尔蒂斯兵营,与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共用该址[2]

私立胶澳中学创建时,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该校成为当时宣传革命、学生运动的一大阵地。1923年,中国共产党党员邓恩铭受委派到青岛发展组织,暂居在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他在1923年12月致刘仁静的信中提到:“胶澳中学已确定明春招生,我向乐平介绍同志充教员,他已应允。”胶澳中学建校后,与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共用校舍,两校学生相融,秘密传看《向导》、《先驱》、《中国青年》等革命杂志,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在两校内发展组织。1925年1月,中共及国民党党员王尽美孙中山委任,到青岛宣传国民会议运动,曾在胶澳中学演讲[6]。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胶澳中学师生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3][4]。后因军阀张宗昌镇压,邓恩铭被迫离青,青岛学生运动陷入低潮。1926年3月,关向应在青岛重组共青团青岛地委,在胶澳中学设立第一支部,初二学生鲁广益(余修)任地委学生委员兼第一支部书记。同年5月4日,共青团青岛地委在胶澳中学举行五四纪念会。后来鲁广益被勒令退学,加之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该校学生进步运动再次陷入低潮。[1]

1925年以后,因时局动荡,该校补助费拖欠一事愈加严重,遂于1926年6月18日召开最后一次校务会议,讨论停办事宜[2]。1926年9月,私立胶澳中学呈准胶澳商埠局,将该校收归公立,改为公立胶澳中学,成为青岛第一所公立中学。因胶澳商埠公立职业学校已于1925年秋停办,伊尔蒂斯兵营旧址全部划归胶澳中学使用[1][4][5]。1928年,公立胶澳中学有学生59人,教职员8人。同年6月,该校初中第一届学生30名毕业。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该校改名青岛特别市市立中学(1930年9月改名青岛市市立中学)[1]

1920至30年代,曾有一批文学、艺术界名家在胶澳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24年7月,诗人顾随经教务主任刘次箫邀请到胶澳中学任教,居住在校内,至1926年私立胶澳中学停办后于9月离开青岛[2],期间曾于1924年暑假邀请好友冯至陈炜谟陈翔鹤到青岛游玩,并编辑第四期《浅草》文学杂志[1]。陈翔鹤后来曾于1932年1月应聘为市立中学国文教师,在市立女中兼课[4]。1930年春,作家王统照在市立中学任职[1],作家于黑丁就读于市立中学时曾受其帮助、指导[4]。曾在市立中学任教的还有诗人汪静之、画家于希宁[1]

1929年以后,市立中学教学方面也有所发展。1929年9月,该校增设高中一年级普通科、师范科各一班,男女兼收,开始发展为完全中学,次年9月学生人数达328名。1930年附设小学,学生30余名,以供高中师范科实习需要。1931年,因学生增多,该校呈请青岛市政府将驻扎在伊尔蒂斯兵营旧址的保卫团撤出,兵营旧址全部划归学校使用。该校利用宽阔的校舍设有大礼堂、阶级教室、图书馆、两个饭厅、学生宿舍和多栋教职员住宅。另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史地、音乐 、美术等实验室和仪器标本室,附设学生实习工厂,另设有400米跑道大操场,一个足球场、两个网球场、两个排球场、四个篮球场、一个器械场。1933年,该校师范班划归李村中学,附设小学划归太平路小学,此后该校开始加设职业科。1934年,初中一年级加设机械科,高中一年级加设应用化学科。1935年初中改招简易化学工业科 ,同年10月建成应化科工厂,次年1月建成制皂厂和皮革厂,1936年建成酿造厂、油漆颜料厂、粉笔厂。此外,该校1932年起全体学生住校,实行军事训练,由海军教导团委派教官。时任青岛市教育局局长雷法章曾评价,市立中学“实有显著之进展”,“训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业成绩,亦能随时代而日新,与过去相较,迥然有别。”[1]

1937年七七事变后,市立中学停课。1938年1月日军占领青岛后,市立中学于9月16日恢复办学。因原校舍伊尔蒂斯兵营旧址被日军占据,该校使用贵州路小学校舍,由青岛治安维持会社会部教育科长陈命凡(陈季超)兼任校长,另有日本指导官数人。12月16日补行开学典礼,日本驻青岛总领事大鷹正次郎日语大鷹正次郎、治安维持会会长赵琪到场训话。1940年5月,时任代理校长石祖培辞职,日军去北京劫持战前市立中学教师王筱房(王笑房)接任。王筱房任校长期间,对校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及抗日活动不加干预,也不贯彻日本占领区奴化教育,遂被日本宪兵队逮捕,酷刑拷打[4]。1944年,日占当局将英美教会学校收归市办,并将各中学依次排序,市立中学改名“青岛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1]

1944年,在崂山组织游击战的青岛市政府在大崂村建立青岛市立中学,王文坦(原崇德中学校长)任校长,仅有一个班。1945年日本投降后,崂山李先良部接管市区,崂山青岛市立中学接管青岛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重新合并为青岛市立中学,学生多达2100人。当时贵州路校舍无法承载两千余名学生上课,而原校舍先后被美军、国民革命军占用,遂采取二部制轮流上课。1946年2月,将2个初中班73名学生转入李村师范,7个初中班迁往沧口成立沧口初级中学,高中部10个班520人迁往临清路铃木医院旧址,恢复全日制上课[7]。后经与美军交涉,美军从单县路青岛学院商业学校旧址撤出,1946年11月高中部迁至此处,初中部仍在贵州路。经过此次调整,市立中学有初高中28个班,学生1575人,教职员91人,是当时青岛市人员与校舍规模最大的中学[4]。1940年代后期,该校学生曾参加反甄审运动及反饥饿、反内战运动[8]

1949年6月解放军接管青岛后,青岛市立中学改名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1924年2月,山东各地士绅筹资建立私立胶澳中学,为初高中完全中学,校址设登州路77号。1924年10月,校址迁至湛山大路1号(现香港西路5号至13号)。1926年改为胶澳商埠公立中学校。1929年改名青岛特别市市立中学校,后改为青岛市立中学校。1938年9月,因日军占用原校舍,校址迁至贵州路小学。1946年春,高中部迁至临清路(原铃木医院临清路小学址)。1946年11月,高中部迁入单县路26号(青岛商业学校旧址)。1952年,初中、高中部迁址单县路46号至今,并改名为青岛第一中学。2003年,初中部不再招生,成为一所高中。

现状[编辑]

学校分三个年级,共有教学班共36个,其中普通班15个,英才班6个,海尔创新班6个,交运创新班3个,每班约为50到60人。

学校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65人,有一批为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青岛第一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确定的省属重点中学,1978年被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现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文明单位,省级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岛市艺术示范学校。

校舍[编辑]

青岛一中占地78亩,建筑面积三万余平方米。教学楼内有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52个,语音室2个;每个教室均配有电脑、投影仪、音箱、滑动式触摸感应黑板。学校体育场是建在利群购物中心三层楼顶的空中体育场,和学校相连,铺设300米环形跑道、足球场、排球场、篮球架,还有观众席和主席台。体育场旁边还有八个篮球场地和六个羽毛球场地。并建有体育馆。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翟广顺, 从私立胶澳中学到青岛市立中学,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5卷第3期), 2012-06, (第25卷第3期) 
  2. ^ 2.0 2.1 2.2 2.3 刘宗伟. “苦水词人”顾随的青岛缘分. 青岛早报. 2021-07-24. 
  3. ^ 3.0 3.1 丁原赓 赵夫青. 胶澳中学 引新政之潮. 青岛早报. 2017-01-0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鲁海 鲁勇. 《青岛老校故事》.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3-6. 
  5. ^ 5.0 5.1 翟广顺. 《半个世纪风雨——1891-1949青岛教育大事记述》.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436-5437-2. 
  6. ^ 刘宗伟. 王尽美、邓恩铭:志同道合的革命兄弟. 青岛日报. 2021-01-25. 
  7.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第四篇 普通中等教育,第一章 学校. 《青岛市志·教育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8-9. 
  8. ^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 (编). 第四篇 普通中等教育,附:中学选介,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 《青岛市志·教育志》.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4. ISBN 7-5011-2608-9. 

[[Category:青岛中等学校] [[Category:山东省规范化学校] [[Category:1924年建立的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