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echyan/乐子/幽燕独立运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ile:幽燕十字旗.png
当代组织旗帜:幽燕十字旗

幽燕独立运动(英语: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of Yuyencia),是指历史上在幽燕地区所进行的诸多政治运动,其支持者反对中国统一,主张建立本土独立的政权——燕国。
当代“燕独”的基本立场为: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权力,不承认自身的民族认同为中华民族汉族,将自身的国家起源追溯到宗周时代的燕国,主张自身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应当在其世居之地即以现今的京津冀三地为主体建立自己的主权民族国家进行独立自治,脱离中华人民共和国[1]

历史沿革[编辑]

幽燕一带曾经建立了众多的地方独立政权,为当代幽燕独立运动的前身。
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公元前1650年商汤分封孤竹国算起,一直到公元913年刘守光燕国灭亡,期间在本土以作为国名的历代政权总计约有14个,分别为殷商时期原住民建立的方国燕亳,其建立时间不可考,约与孤竹同期;公元前1034年宗周王室分封的姬姓燕诸侯国,其在公元前323年独立称王,这是幽燕一带第一个正式的完善的独立国家,是独特的燕文化形成时期,在公元222年燕国被秦帝国以战争入侵方式非法吞并;公元前209年至202年反秦诸侯韩广臧荼所恢复的燕国;公元前202年至195年汉帝国建立者刘邦分封卢绾而建立的燕诸侯国,后改为广阳郡;公元26年至29年燕王彭宠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191年至238年公孙氏家族建立的割据性燕政权;352年至370年鲜卑人慕容氏家族建立的前燕;384年至407年慕容垂恢复的后燕政权;407年至436年高云建立的北燕政权;615年至616年隋末王须拔魏刀儿建立的地方政权,后改国号魏,最后又纳入了窦建德大夏军;618年至624年唐初燕王高开道建立地方政权;756年至763年粟特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后虽战败,但此后河朔三镇时期实际上仍然继承了安禄山的燕政权,维持有约150年半独立的状态,期间燕人胡化最深,其文化认同已不与中原的孔孟礼教一致[2][3][4][5];909年至913年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建立的五代燕政权,即历史上最后一个独立的燕政权,之后的936到1123年则归属于契丹人的大辽,作为燕云十六州仍然有高度的自治权,当时的燕人已经不认同跟宋朝的南人同属一族[6]
七百多年来幽燕一带长期纳入了大一统帝国统治之内,作为地方的一个省以及分割出去的帝国首都京师,使得本地人的民族独立化进程受阻。满清灭亡后,幽燕本土纳入了北洋政府直系军阀的统治范围,事实独立但未建立正式的国家,直到1935年在日本殖民主义大东亚共荣”的干预下,在本土建立了地方独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维持有三年,其属于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后纳入了属于日治时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幽燕一带再次纳入了大一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统治之下。1949年共产党统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幽燕一带再次此为帝国统治的核心区,因其高压集权统治,导致幽燕本地主张独立的人士鲜有所闻。
进入21世纪,由于互联网的便捷,网络上开始出现部分主张本土独立的宣传,如在2013年曾有人主张在京津冀与山西地区建立“北洋共和国”[7]
在2015年,知乎网有人提到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14岁保定少年已不认为自身属于汉族,而是“河北族”,属于北方游牧民后裔,并且支持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反对北京的帝国统治,如果河北人都信仰天主,依靠东闾圣母的庇护就能让本地人变得繁荣富强,这位少年因此遭受了其党员父亲的毒打,但其信念反而更加坚定。[8]
2010年代之后,在中国大陆学者刘仲敬先生诸夏论“发明民族”的影响之下,其读者群体中陆续产生了中国大陆各地的分离主义运动,如满洲利亚(Manchuria)、巴蜀利亚(Bashulia)、卡通尼亚(Catonia)、福建纳姆(Hokkienam)、吴越特兰(Goetland)、晋兰等(Jinland)[9]。2016年5月冬川豆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燕虽旧邦,其命维新》,署名作者为“燕有乔”,此为诸夏论圈内关于燕国独立的首次正式文章[10]
2017年初起,在推特上一位名为“雅各·比約”的用户开始宣传其所发起的幽燕独立运动,最初名为“大燕复国运动”,在5月后改为了现今的名称,并拟定国名为“幽燕西亚(Yuyencia)”,同时撰写了一篇详细介绍幽燕民族与幽燕独立运动的文章[1],以及设计了代表自身的组织旗帜“幽燕十字旗”。除以推特为主外,在FacebookWordpress也是宣传其主张的主要网络场所,至同年8月底已有数十位追随者,但目前尚未形成严密的组织化统一行动,处于以个人性的理论建构为主的阶段。[11]
西藏东突厥香港等较为成熟,规模和海内外都较大知名度的独立运动相比,当代幽燕独立运动作为新兴的政治运动,其影响还十分有限。

幽燕民族[编辑]

现代幽燕民族并非是本地人口中的主流认同,也尚未拥有国际上广泛的认识和接受,当代的幽燕民族主义是属于较晚近产生的,现有的认同则普遍是自认为地域性的河北人、北京人、天津人等,另有部分学者将汉族划分为18大民系,其中就有幽燕民系
按照幽燕民族主义者雅各·比约的定义,广义的燕族人就是指在幽燕十四市范围之内出生的,其母语属于燕语(北京官话)的本土居民,狭义上则是特指自发认同燕族身份,并且信仰天主教者,另外虽然出生地与母语不符合标准的,但是自发的向往并认同燕民族更希望在燕地定居者也属于燕族人。
在其论述的燕民族血统构成中认为,自从诸夷先民纳入宗周封建体制,长期维持着君主为周或汉时的中原人贵族和平民为原住民的形式,此为古典燕人[12][13][14]。随着衣冠南渡,那些本就占少数的中原裔也迁往了中国南方,继而是在公元3到13世纪经历了达千年之久的胡化期,特别是陆续与鲜卑粟特[15]契丹三族的和睦相处,最终彼此融合为一族,逐渐形成了与中原及南方汉人血缘迥异中世燕人。在蒙元时期血缘结构趋于稳定,此后迁入燕地的蒙人满人回民[16]都没有再像此前一样融入燕人。因燕人一直较中原人彪悍善战许多,军事传统浓厚,流民不敢侵扰,因而本地从未经历过中原流寇如黄巢式食人族与张献忠式杀人魔所造成的人口替换。直到元末明初再次遭遇兵乱,许多原住民要么北迁,要么作为军人战死,造成人口锐减,于是朝廷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潮进行人口填补[17],其中在幽燕平原一带有不少移民是从关外的燕地原住民迁徙而来[18]。再加上晚清时期的走西口闯关东两次近代移民潮[19][20],遂形成了近现代的第三代燕人。其中信仰天主教者,由于根据教会传统都是教内通婚[21],在血缘上就已经与不信教的汉人产生隔离,因此燕地天主教徒就如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一样,已经完全有资格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了。[1]

领土范围[编辑]

File:Yuyencia Map.png
幽燕独立运动主张的领土范围地图。

幽燕独立运动所主张的领土范围,是根据旧燕国历代政权所统治的范围,以及北京官话的分布区、本土文化与宗教信仰分布、历史上的人口迁徙、自然地理环境等条件综合取舍而制定,包括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范围内的北京天津两直辖市、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张家口市石家庄市衡水市沧州市辽宁省朝阳市葫芦岛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以及周边部分县市,一共14市。

组织旗帜[编辑]

幽燕十字旗是幽燕独立运动的组织旗帜。
因幽燕国位于东亚北方,故模仿北欧十字旗,尤其代表幽燕是信奉基督的国家,以黄金分割比例十字架长宽。左上角是教会传统符号“Ave Maria”的缩写图案,在王冠下添加的一枚十四角星,原是表示耶稣圣诞地的伯利恒之星,这里也象征幽燕的14个/市,整个图案的寓意就是圣母守护幽燕,及幽燕是在东闾母皇的统治之下。
黑色背景象征幽燕人民,黑色取自幽燕之“幽”与“燕”各自代表的颜色,是幽燕民族的代表色,“”就是表示幽暗的意思,也有“玄冥幽冷”之意,表示燕地的自然特征,“”取自象形符号,亦称“玄鸟”,其羽毛是黑色的,腹部白色,是幽燕先民的图腾,也是表示民族起源神话里“简狄吞燕卵而生始祖子契”的典故。白框代表圣教会的支撑与信仰的纯洁,拉丁十字的红色象征幽燕民族殉道者与战士们为复国运动而牺牲的鲜血。

相关条目[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1.2 聖教興燕:幽燕民族与幽燕独立运动,2017-01-27
  2. ^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
  3. ^ 李恺彦:《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域文化与藩镇政治》中央民族大学2006.05
  4. ^ 尤李:《唐代幽州地区的文化特征》第32卷第4期-南都学坛,2012.07
  5. ^ 杨丽:《北魏至唐中前期河朔地区汉人胡化探微》黄河科技学院,2006.12
  6. ^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P93
  7. ^ 张裕聪:华北独立运动 Free Kitan,2013-08-25
  8. ^ 知乎:表弟认为自己是「河北族」,不是汉族,该如何劝他?2015-08-06
  9. ^ 诸夏论坛cathaysianism
  10. ^ 冬川豆:燕虽旧邦,其命维新,2016-05-02
  11. ^ 详情见其官方的推特与Facebook主页:https://www.facebook.com/Yuyencia
  12. ^ 郭大顺,张星德:《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第四章 商周时期的燕与幽燕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1
  13. ^ 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第四章·第一节古燕族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08
  14. ^ 吴磬军:《简论燕下都瓦当承载的文化信息》2011-07-26
  15. ^ 荣新江:《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102-123
  16. ^ Leslie, Donald Daniel. The Integration of Religious Minorities in China: The Case of Chinese Muslims[12 15 2011]
  17. ^ 曹树基:《洪武时期河北地区的人口迁》.1995,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
  18. ^ 燕赵都市网,王少堂 :《保定明代“兴州”移民之谜》2014.03.21
  19. ^ 乔全生:《晋方言向外的几次扩散》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2008
  20. ^ 陈喜波:《清代冀东地区移民研究》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2002.09
  21. ^ 《天主教教理》卷二 基督奧跡的慶典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七條 婚姻聖事

[[Category: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离主义]] [[Category:中国分离主义]] [[Category:亚洲主权运动]] [[Category:河北政治史]] [[Category:北京政治史]] [[Category:天津政治史]] [[Category:河北历史]] [[Category:21世纪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