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Zanhsieh/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编辑]

唐朝(西元618-907年)時期的守墓木俑;那時的機械驅動木俑曾充作呈杯、倒酒、以及其他用途之用。
取自宋朝(西元960-1279年)李誡於西元1103年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的大殿橫切面圖;《營造法式》一書明確地提出了8級建築模組化系統以供結構不同規模的木造大廳、涼亭所使用
來自西元14世紀明朝軍事著作《火龍經》中多級火箭:「火龍出水」
  • 非摩擦火柴:最早類型的點火用火柴是在西元577年北齊(西元550-577年)朝廷宮女們所發明;當時因為北周(西元557-581年)和陳朝(西元557-589年)聯軍圍城,她們拼命地尋找可用材料以生火取暖做飯。[1][2]早期中國火柴被設計成由現行燃燒中的火焰點燃,然後持著去點燃另一枝。這些火柴是松木製小木棒,以硫磺浸透,然後只須輕觸燃著的火焰就可點燃。[3][2] 該事記載於西元950年(五代十國期間)陶穀所著《清異錄》中;他亦記載人們在將之商品化為「火寸」前曾經稱之為「引光奴」。[3][2]依靠劃面摩擦自燃的火柴一直要到西元1827年才由約翰·沃克(John Walker)所發明出來。
  • 機械劇場磨車的發明人、後趙(西元319-351年)時期的解飛、魏猛變,還發明了一種複雜、安裝在馬車上的機械劇場;機械劇場木俑是由車動力驅動(即只是驅車往前運動,木俑就會動)。[4][5]從西元335到345年,他們兩人侍後趙武帝石虎(西元334-349年)。[4][5]他們所造的馬車有四輪,6米(20英尺)長,約3米(西元10英尺)寬。[4][5]擱於其上的是大金佛像並附帶木道人像,木道人像不斷以其機械手摩擦佛像胸處。[4][5]佛像周圍也有10座木道人像在其周圍旋轉,到佛前時行禮作揖,並捻香爐中投。[4][5]佛像上方有九個龍首狀水龍頭吐水。[4][5]如同解飛、魏猛變所發明的磨車與舂車一樣,當馬車一停,所有的機械雕像和噴水龍頭之運動部件皆停止動作。[4][6]
  • 八階標準等級的建築模組系統:雖然在《營造法式》之前已有其他文獻(如部分保存在其他文獻中的唐朝(西元618-907年)《營繕令》),不過於西元1103年由宋朝(西元960-1279年)將作監少監李誡(西元1065-1110年)出版的《營造法式》一書是充分完整地留存下來的最古老建築論文。[7] 它包含了材份制8級標準度量的詳細描述與插圖,以備木材建築和結構木工模塊構件之用。[8] 在《營造法式》木材構件模塊的8級標準中,第一級最大第八級最小,而它被用來確定建築物作為一個整體最終的比例和規模,例如所有大木作施工類型 — 宮殿府第一般住宅亭台樓閣 — 都被按照社會階級分類,以對應著該採用哪一等級材份方式。[9]舉例來說,宮殿型態的建築僅用等級1到等級5的材份,而王公府第型態建築永不會用到大於等級3的構件,也不會用等級小於6的構件。[10]在這個木工結構系統中的,最小的第八級是以一材代表;而一材等於現代的15厘米(5.9吋),而一材亦可分為15份(因此此模組體系得其名)。[11]
  • 多管播種機:木製播種機在西元前3世紀前的中國就已存在,而鐵製多管播種機則在西元前2世紀漢朝(西元前202-後220年)期間首度問世。[12][13]播種機讓農民在作物行間灑播種子更快速更整齊,而非如史前粗耕那樣撒到農田裡。[12]
  • 多級火箭:雖然在歐洲最早的火箭是否於西元13世紀首次開發出來還有些曖昧不明(即希臘人馬克[14]約在西元1232年著作中提到的「ignis volantis in aere」(即「飛火槍」:意指飛行火標槍),儘管李約瑟和戴維斯聲稱該著作提及者可能是翻譯自中國的「『飛火』槍」:使用致盲火藥「飛火」的火槍;一字之差),不過如李約瑟所述,文獻上中東(即西元1280年哈桑·拉姆瑪(Hasan al-Rhammāh)所指「中國箭」阿拉伯文英拼「sahm al-Khitāi」)、中國(即「地老鼠」或西元1270年為抵抗蒙古入侵,軍所使用與現代迫擊砲原理類似的「衝」)、以及自元朝(西元1271-1368年)期間「火箭」一詞從借用時用於指火攻箭矢來描述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火箭,上述三者用詞混淆皆造成史學家考證上的困難。[15][16][17]明朝(西元1368-1644年)初期由焦玉(活躍時期西元14世紀到15世紀初)與劉基(西元1311-1375年)的著作《火龍經》則介紹了多種火箭,[18]其中之一名為「火龍出水」的多級火箭,儘管與其說它不名符其實地從水下發射,倒不如說是在接近水平面發射並維持一條扁平的彈道;一如二級火箭所定義,「火龍出水」採用了數枝起飛火箭,當它們快燒完時會點燃一大群小火箭從前端龍嘴飛出,射向目標。[19][20]

N[编辑]

一座現代的地熱鑽井;古人鑿井始於漢朝(西元前202-後220年),以取得天然氣作為燃料來煮沸鹵水產生
西元14世紀中葉記載於《火龍經》中的水底龍王砲
九章算經》中的一頁,由劉徽於西元263年所加注。
  • 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羅伯特·坦普爾聲稱,中國人最早於何時開始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與照明之用的保守估計是西元前4世紀(戰國時期)。[21]他指出,從上古到西元前1世紀(漢朝時期)為提取鹵水所進行系統化鑽探,結果在四川意外發現了許多的出產天然氣的「火井」。[21]如在西元2世紀的地方誌記載,這導致古人系統化地尋找天然氣。[21]鹵水和天然氣兩者皆以竹筒管線運送;自小型鑽井流出的天然氣可以直接導引到鍋爐火口,而鹵水則可以導引到鑄鐵鍋中煮沸蒸發並產生,不過從深達2000英尺(610米)抽出的刺鼻天然氣得需先與空氣混合,以免發生爆炸。[22]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人把天然氣先導引到一座置於地下3米(10英尺)、木製、大型錐狀氣室裡,由另一個管道打入空氣,從而把該氣室轉化成一種大型汽化機[22]為避免瓦斯突然過剩造成大火,古人另外安裝了「沖天筧」作為排氣系統之用。[23]
  • 水雷:由焦玉(活躍時期西元14世紀到15世紀初)與劉基(西元1311-1375年)所著軍事著作《火龍經》還介紹了用於河川湖海的水雷;它由熟鐵製成,裝在牛脬內。這是一種定時裝置,其中漂浮在雷體上燃燒中的信香決定何時點燃導火線;而在《火龍經》中明確提到,若沒了空氣或者打濕了導火線將不會燃燒,因此它是放在羊腸製成的長防水管中保護起來;後來宋應星(西元1587-1666年)於西元1637年所著《天工開物》裡插圖的模型顯示生漆皮囊取代了牛膀胱袋,而水雷由岸邊拉索拉動鋼輪發火機制引爆。[24]
  • 負數符號與使用負數:於西元179年漢朝(西元前202-後220年)時期編纂而由劉徽(活躍於西元3世紀)於西元263年評注的《九章算數》一書中[25]算籌記數系統,黑籌表示負數,而紅籌表示正數。[26]劉徽還使用算籌傾斜擺放來表示負數。[26]負數以一「+」號表示也於古印度巴克沙利手稿(Bakhshali Manuscript)中出現,但學者們對其何時編纂的看法分歧,其意見歸總在西元200至西元600年間。[27]印度人約在西元630年一定知曉負數;當時的數學家婆羅摩笈多(西元598-668年)正使用負數。[26] 在歐洲負數由希臘數學家丟番圖(活躍於3世紀)於西元275年左右首度使用,然而它在西方一度被認為是荒謬的。這種情況一直到西元1545年由意大利數學家吉羅拉莫·卡爾達諾(西元1501-1576年)所著《大術》(Ars Magna,英文 The Great Art)之後才改變。[26]

O[编辑]

  • 單孔敞肩坦弧石拱橋:已知最早的全石開拱肩段拱橋趙州橋位於河北省南部,由隋朝(西元581-618年)匠人李春於西元605年完成。[28][29][30]該橋跨度為37.5米(123英尺),由於四個半圓形拱橋劵,故其結構在重量上相對輕,且發大水時可讓更多的洪水通過。[30]其他中國橋樑大概此設計所影響,如西元1130年建成的河北趙縣敞肩永通橋[31]以及西元1698年(原本在西元1189年建成)建成的簡易弓形蘆溝橋[32]後者剛好位於北京市西邊,特點是11個圓拱形孔,每個跨度18.8米(62英尺),總跨度213米(700英尺)。[33]

P[编辑]

中國古撲克牌,可追溯到約西元14世紀明朝時期
針孔相機的原理:從物件發出的光通過一個小孔形成倒影
唐朝唐三彩瓷盤,製於西元8世紀
一座運河斗門水閘的上視圖和側視圖,基本上是一座利用雙門運河水閘於隔間調控河水水位來確保船隻安全航行。它是宋初淮南轉運使喬維岳於西元10世紀初為京杭大运河航運所發明
  • 針孔相機: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西元前384-322年)觀察到,介於樹葉間的細縫可如小針孔般投射部分日蝕的影像到地面上。[34]他亦利用帶小針孔的金屬板來完成相同的實驗。[34]恰好活在亞里士多德時代之前、諸子百家時代墨家的創始人墨子(西元前470-前391年),在其《墨經》(可能是其弟子所編)之中描述了個針孔相機。[35]《墨經》表示了「端」(針孔)是一處空洞「像在描繪皇旗上的太陽月亮般煦煦照射」,在此影像可在中心交叉點上下顛倒地投射,而該交叉點「影響影像大小」。[36][35]《墨經》所述似乎與伊壁鳩魯學說中所述光線如何行進入眼符合(而不是如在畢達哥拉斯主義般反之亦然),[37]因為墨經指出,從「受光照射的人」反照出的光輝,通過針孔後變得顛倒,即「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35]阿拉伯學者海什木(西元965-1039年)在其《光學書》(撰於西元1021年)中寫到有關他的暗箱實驗;而該實驗後來由沈括(西元1031-1095年)跟進。沈括是根據唐朝(西元618-907年)《酉陽雜俎》一書作者段成式(死於西元863年)所述倒影現象所做的辨正。[38][39]
  • 撲克牌:在世界史上,首次提到紙牌遊戲的日期當不晚於9世紀。當時蘇鶚(活躍於西元880年)在其所著《杜楊雜編》中,描述了西元868年間,唐朝(西元618-907年)同昌公主丈夫韋保衡韋氏一家喜歡玩「葉子戲」[40][41][42][43]《葉子格戲》是一本跟著葉子戲紙牌刊行的書,據稱由唐代婦女所著;而該書在後來的幾個朝代中由許多學者所評述。[44][45][46]宋朝(西元960-1279年)學者歐陽修(西元1007一1072年)在其著作《歸田錄》中稱,玩紙牌自唐朝中葉以來就存在,且與有關這項發明、一般充作中文書寫媒介、不能印刷的卷軸到紙張同時進化。[47][42][45][46]明朝(西元1368-1644年)期間,許多來自如水滸傳等通俗小說裡的角色廣泛出現於牌面上。[45][46]到了11世紀,在整個亞洲大陸上到處皆可見到牌戲。[48]牌戲在歐洲是最早印製的某些出版品之一,出現於14世紀(即在西元1377年於西班牙德國印製,西元1379年於意大利比利時印製,法國則於西元1381年)且由歐洲人以木板印刷製成,比約翰內斯·古騰堡(約西元1400-1468年)發明印刷機更早。[48][49]
  • 瓷器:雖說亮面陶器在之前就已經存在,學者薩姆·阿謝德(S.A.M. Adshead)寫到那些帶有玻璃化、半透明外觀陶器、可被歸類為真正最早期的瓷器一直要到唐朝(西元618-907年)才製造出來。[50]學者奈傑爾·伍德(Nigel Wood)指出,真正的瓷器是自唐朝約西元7世紀時期開始在華北生產;而華南則要到約300年後,即西元10世紀初才造出真正的瓷器。[51]
  • 斗門水閘:雖然在中國,單門運河潮閘在斗門水閘發明之前就已存在,不過西元984年宋朝(西元960-1279年)初期淮南轉運使喬維岳發明了雙門斗門水閘,因此船隻可以安全地沿著有斗門調控隔間水位的運河水道航行。[52][53][54][55]宋朝科學家沈括(西元1031-1095年)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一書中描述了經濟與交通上得益於此發明的種種便利。[56][53][57]
  • 水車動力傀儡戲:產自羅馬帝國埃及行省的機械玩偶,特別是亞歷山卓的希羅(約西元10-70年)所製、重量驅動的傀儡戲,在西方世界是廣為人知,並為如貝克(Beck)、蒲魯東(Prou)、與羅莎·戴格朗(de Rochas d'Aiglun)等歷史學家廣泛討論。[58]在中國,漢朝張衡(西元78-139年)記載了一場角抵戲中人造假魚玩偶變身為假龍玩偶,[59]而西元6世紀著作《西京雜記》提到當漢高祖劉邦(在位期間西元前202-前195年)於西元前206年在咸陽宮內發現秦始皇(約西元前221-210年)的整座12銅偶樂團,每座銅偶高1米(3英尺)著絲花並吹奏。而這些僅需兩人一人吹空管一人扭繩即可控制。[60][61]又如《三國志》記載,巧匠馬鈞(全盛時期西元220-265年) —即造出指南車差速器的那位— 發明了由木水車推動的機械玩偶劇場:水轉百戲,以供魏明帝(約西元226-239年)一朝官員娛樂之用。[62][61]隨著水車轉動,劇場上的諸多木偶表演雜耍,如女木偶奏樂跳舞,而當其中一個木偶進場、跳球擲劍、於繩梯上倒掛時,其他木偶便打鼓吹簫。[62][61]另外一些木偶裝扮成官府官員一如真人般在衙門佈景中工作,還有木偶打扮成工人進行打舂與磨米(杵槌磨石),而其他木偶觀賞鬥雞,所有這些運動皆同時進行。[62][61]後人在稍後的朝代中也依馬鈞的傳統,設計出的種種傀儡劇場出來。[63]

Q[编辑]

從缺。

R[编辑]

李約瑟和羅伯特·坦普爾寫道,在中國古突起地勢圖的發展可能是受到漢朝(西元前202-後220年)所鑄香爐、香罈等的影響。如此圖所示香爐為例,該爐在蓋上鑄了一座人造山作為裝飾,而這座山往往用於描述傳說中的蓬萊仙島[64][65]
一本來自香港當地餐廳的菜單,而第一本菜單是在宋朝(西元960-1279年)中土出現。
早期帶氣動翼火箭彈「神火飛鴉」的插圖,摘自《火龍經》,由焦玉劉溫於西元14世紀中葉編纂。
  • 突起地勢圖:在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西元1620-1706年)於1665年提交給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的論文中,他認為,模仿自然地貌的蠟模型暨淺地勢圖是一種全新發明,源自於法國[66]一些後來的學者將第一位發明突起地勢圖的人歸功給保羅·大斯(Paul Dox),因為他於西元1510年於其突起地勢圖中展示了奧地利庫夫施泰因地區。[66][67]20世紀歷史學家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指出,伊本·白图泰(西元1304-1368年或1377年)的著述中描述了他在西元14世紀旅居直布罗陀時目睹了突起地勢圖。[66][67]然而,突起地勢圖可能自西元前3世紀在中國就已經存在,如果將史記司馬遷著,西元前91年)中有關秦始皇(約西元前221-前210年)墓記載的一事證明正確(在它挖掘出來時)的話。[68][65](西元618-907年)蔣防在其《聚米為山賦》(約成書於西元845年)[69]及《後漢書[70]中的記載,漢朝馬援(西元前14年-後49年)於西元32年建造了利用米堆成了突起地勢圖。[65]劉宋(西元420-479年)時期的謝莊(西元421-466年)建了一座顯示帝國江山的0.93平方米(10平方呎)木製突起地勢圖,該地勢圖可拆卸並拼湊回去,如同一座巨型立體拼圖[71][65]宋朝(西元960-1279年)學者沈括(西元1031-1095年)受朝廷命令巡邊測界以解決領土糾紛時,製作了一座三維立體的突起地勢圖。該圖利用木頭、麵糊、木屑、蜂蠟製成,上刻山川道路。[72][73][74][75][76]當時皇帝宋神宗(約西元1067-1085年)見後大加讚賞,後來下令所有戍邊的官吏皆應製作類似的木製地勢圖,以便上送朝廷交內府保管。[72][75]西元1130年,黃裳製作了木製突起地勢圖,[77]後來引起了理學朱熹(西元1130一1200年)的注意。朱熹試圖取得該圖,然而後來利用黏土與木材自己做了一座。[78][75][76]該圖由8片木塊構成,以卡筍相連,可以折疊起來由一人隨身攜帶。[79][75]
  • 餐廳菜單:在(西元960-1279年)初,商人中產階級中在城市開店的業主,由於常常在家吃飯的時間不多,所以他們便大膽地在各式各樣場所,如廟宇、客棧、茶館、熟食檔、以及做附近的妓院、歌屋、戲班場飲食生意的酒家吃飯;這些旅居中土的外國人,以及那些自全國各地聚居城市的人由於烹調方式間的差異,促使做飲食業生意的想盡辦法滿足種種不同的口味,由此而造成菜單的崛起。[80][81]
  • 帶空氣動力翼和爆炸載荷的火箭彈:已知最早配備了空氣動力翼的火箭者為記載在焦玉劉基(西元1368-1644年)初所編的《火龍經》(成書於西元14世紀初到中期)中的「神火飛鴉」。[82][83]該火箭的形狀很像隻鳥(特別像烏鴉),塞滿了火藥,並形成由條編成籃狀長筐。筐再以紙補強。[82][84]筐瘦長端前後分裝上裝飾用鴉頭鴉尾,而翅膀被釘在兩旁。[82][84]在每邊翼下固定了兩個斜角火箭以推進本體,主要導火線是點燃這引發了四倍保險絲連接到每個火箭和運行通過鑽孔在後面的鳥類。[82][84]該書聲稱,「神火飛鴉」瞄準敵人營地或船隻發射到空中,後自動導火線自動引爆內藏火藥,焚燒遙遠的敵營。[82][85]成書於西元1621年的《武備志》一書中亦描述了一種被稱為「飛空擊賊震天雷」的武器。它是另一種帶空氣動力翼的火箭彈,以多層油紙粘固。這種震天雷後方並備有一管管狀火箭。[85]當後方管狀火箭在飛行中燒盡後,它將自動點燃內藏炸藥並釋放出毒煙以及毒蒺藜[85]
  • 人力和水力驅動的旋轉風扇:為了空調漢朝(西元前202-後220年)匠人丁緩(活躍於西元180年)發明了一種有7個扇輪、直徑3米(10呎)、用手操作的旋轉風扇。[86]到了西元8世紀唐朝(西元618-907年)年間,老祖先們利用水力轉動扇輪來進行空調,而到了宋朝(西元960-1279年)期間,旋轉風扇變得更加普及。[87][88]在歐洲,第一台旋轉式風扇的使用是在16世紀,用於礦井通風,一如格奧爾格·阿格里科拉(西元1494-1555年)於其著作中所繪。[89]

參考文獻[编辑]

  1. ^ 見《南村輟耕錄卷五,原文:「...史載周建德六年,齊后妃貧者以發燭為業。...」
  2. ^ 2.0 2.1 2.2 Temple (1986), 98.
  3. ^ 3.0 3.1 見《清異錄器具,原文:「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黃,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燄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見《鄴中記》,原文:「...石虎性好佞佛,眾巧奢靡,不可紀也。嘗作檀車,廣丈餘,長二丈,四輪。作金佛像,坐於車上,九龍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恆以手摩佛心腹之間。又十餘木道人,長二尺。餘皆披袈裟繞佛行,當佛前,輒揖禮佛。又以手撮香投爐中,與人無異。車行則木人行,龍吐水,車止則止。亦解飛所造也。...」
  5. ^ 5.0 5.1 5.2 5.3 5.4 5.5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59.
  6.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60.
  7. ^ Guo (1998), 1–3.
  8. ^ Guo (1998), 6–7.
  9. ^ Guo (1998), 7–8.
  10. ^ Guo (1998), 7.
  11. ^ Guo (1999), 97.
  12. ^ 12.0 12.1 Greenberger (2006), 12.
  13. ^ Cotterell (2004), 46.
  14. ^ 希臘名 Marcus Graecus,英文作 Mark the Greek,故中文應稱「來自希臘的馬克」
  15.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gernet 1996 31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Crosby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7. ^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472–474.
  18. ^ Needham, Volume 5, Part 7, 473–505.
  19. ^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505–510.
  20. ^ Temple (1986), 240–241.
  21. ^ 21.0 21.1 21.2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temple 1986 78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2. ^ 22.0 22.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temple 1986 78 79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23. ^ Temple (1986), 79.
  24. ^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203–205.
  25. ^ Needham (1986), Volume 3, 24–25.
  26. ^ 26.0 26.1 26.2 26.3 Temple (1986), 141.
  27. ^ Teresi (2002), 65–66.
  28.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3, 177–179.
  29. ^ Day & McNeil (1996), 434.
  30. ^ 30.0 30.1 Temple (1986), 69.
  31.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3, Plate CCCL
  32. ^ Temple (1986), 70.
  33. ^ Temple (1986), 70–71.
  34. ^ 34.0 34.1 Clee (2005), 6.
  35. ^ 35.0 35.1 35.2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82.
  36. ^ 見《墨子經說下,原文:「...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故成景於下。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內也。...」與經下,原文:「...景倒,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37.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85.
  38. ^ 見《酉陽雜俎卷四 物革,原文:「咨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則如此。」以及《夢溪筆談卷三辨證一,原文:「...《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39.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97–98.
  40. ^ 見《杜楊雜編卷下,原文:「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韋氏諸家好為葉子戲...」
  41. ^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131–132.
  42. ^ 42.0 42.1 Zhou (1997), 34.
  43. ^ Lo (2000), 390.
  44. ^ 見《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九 經籍考五十六,原文:「《葉子格戲》一卷 晁氏曰:不著撰人。世傳葉子婦人也,撰此戲。晚唐之時。」
  45. ^ 45.0 45.1 45.2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132.
  46. ^ 46.0 46.1 46.2 Temple (1986), 116.
  47. ^ 見《歸田錄卷二,原文:「葉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後有之。說者云,因人有姓葉號葉子青(一作清或作晉)者撰此格,因以為名。此說非也。唐人藏書,皆作卷軸,其後有葉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用者,卷軸難數卷舒,故以葉子寫之...」
  48. ^ 48.0 48.1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1, 309.
  49. ^ Temple (1986), 116–117.
  50. ^ Adshead (2004), 80.
  51. ^ Wood (1999), 49.
  52. ^ 見《宋史列傳第六十六,喬維岳,原文:「...維嶽規度開故沙河,自末口至淮陰磨盤口,凡四十裏。又建安北至淮澨,總五堰,運舟所至,十經上下,其重載者皆卸糧而過,舟時壞失糧,綱卒緣此為奸,潛有侵盜。維嶽始命創二鬥門於西河第三堰,二門相距逾五十步,覆以廈屋,設縣門積水,俟潮平乃泄之。建橫橋岸上,築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滯矣。」
  53. ^ 53.0 53.1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3, 350–352.
  54. ^ Day & McNeil (1996), 582.
  55. ^ Temple (1986), 196.
  56. ^ 見《夢溪筆談卷十二官政二,原文:「...天聖中,監真州排岸司右禁陶鑒始議為復閘節水,以省舟船過埭之勞。是時工部郎中方仲荀、文思使張綸為發運使、副,錶行之,始為真州閘。歳省冗卒五百人,雜費百二十五萬。運舟舊法,舟載米不過三百石。閘成,始為四百石船。其後所載浸多,官船至七百石;私船受米八百餘囊,囊二石。自後,北神、召伯、龍舟、茱萸諸埭,相次廢革,至今為利。余元豐中過真州,江亭後糞壤中見一臥石,乃胡武平為《水閘記》,略敘其事,而不甚詳具。」
  57. ^ Temple (1986), 197.
  58.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56.
  59. ^ 見《西京賦》,原文:「...臨迥望之廣場,程角觝之妙戲。...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
  60. ^ 見《西京雜記卷三,原文:「...復鑄銅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笙竽各有所執。皆綴花釆。儼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後。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
  61. ^ 61.0 61.1 61.2 61.3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58.
  62. ^ 62.0 62.1 62.2 見晉傅玄傅子》,原文:「馬先生鈞,字德衡,天下之名巧也。...其後人有上百戲者,能設而不能動也。帝以問先生:『可動否?』對曰:『可動。』帝曰:『其巧可益否?』對曰:『可益。』受詔作之。以大木雕構,使其形若輪,平地施之,潛以水發焉。設為女樂舞象,至令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躑劍,緣ㄌ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署,舂磨鬥雞,變巧百端。...」
  63.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164.
  64. ^ Needham (1986), Volume 3, 580–581.
  65. ^ 65.0 65.1 65.2 65.3 Temple (1986), 179.
  66. ^ 66.0 66.1 66.2 Needham (1986), Volume 3, 579.
  67. ^ 67.0 67.1 Temple (1986), 181.
  68. ^ 見《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原文:「...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69. ^ 見《聚米為山賦》,原文:「至精者米,至大者山。...昔馬援以炎徼未賓,雄圖是急。爰請兵以薄伐,將越險而深入。懼君意之未明,陳地形之久習。既而辨襟帶,分郡邑。雖蠻貊千裏,亦可圍於寸眸;岡巒萬重,誠不過於數粒。...」
  70. ^ 見《後漢書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 第十四,原文:「...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分析曲折,昭然可曉。...」
  71. ^ 見《宋書列傳第45 謝莊 王景文原文;「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為一。」
  72. ^ 72.0 72.1 見《夢溪筆談卷二十五 雜誌二,原文:「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麵糊木屑寫其形勢於木屑上。未幾寒凍,木悄不可為,又熔蠟為之。皆欲其輕,易賫故也。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內府。」
  73. ^ Sivin (1995), III, 22.
  74. ^ Ebrey, Walthall, and Palais (2006), 162.
  75. ^ 75.0 75.1 75.2 75.3 Needham (1986), Volume 3, 580.
  76. ^ 76.0 76.1 Temple (1986), 180.
  77. ^ 即現存於蘇州市博物館《地理圖》的原作
  78. ^ 見《答李季章》,原文:「...闻黄文叔顷年尝作地理木图以献,其家必有元样,欲烦为寻访,刻得一枚见寄。...」
  79. ^ 見《鶴林玉露丙編卷三,原文:「...季仁因言朱文公每經行處,聞有佳山水,雖迂途數十里,必往遊焉。...又嘗欲以木作《華夷圖》,刻山水凹凸之勢,合木八片為之,以雌雄筍相入,可以折,度一人之力,足以負之,每出則以自隨。...」
  80. ^ West (1997), 70–76.
  81. ^ Gernet (1962), 133–134, 137.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見《火龍經》, 原文:「用篾造制,形若飛鴉,兩傍設飛翅,腹懸神火,尾縛催火筒,逐風飛入城中,用鴉數百,火光蔽天,乘亂攻之,此其神機也。腹藏神火、飛火,中以爆火發之,尾縛推火。隨風發去火鴉百隻,滿城火發,內外交攻,賊可擒矣。」
  83. ^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498–501.
  84. ^ 84.0 84.1 84.2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7, 500.
  85. ^ 85.0 85.1 85.2 Needham (1986), Volume 5, Part 2, 502.
  86. ^ 見《西京雜記卷一,原文:「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87.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2, 99, 134, 151, 233.
  88. ^ Day & McNeil (1996), 210.
  89. ^ Needham, Volume 4, Part 2,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