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User talk:春卷柯南/認識世界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請開展「認識世界計劃」

[编辑]

首先,作為這層樓的樓主,先設定一下這兒的規則:一、我鼓勵大家做出有建設性、有意義的討論,二、請某兩位仁兄別在這兒扯淡,要做自己開博客、微博對罵去,三、這裡不討論政治、宗教,為了營造一個好的討論氛圍,請各位務必遵守之。

那麼我開始說了。維基百科是以服務全人類為己任的,中文維基百科也不例外。可是,雖然我們使用的中文是全世界做多人說的語言——漢語的載體,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數比歐美語言的維基百科少(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瑞典文,其他我不說了,別拉度娘下水)。且不說人家的內容是怎樣比我們豐富,人家特色、優良條目的數量是怎樣比我們多。我想,這點我們不能怪人,只能怪自己。

中文維基百科關於外國的條目,歐美日韓方面(甚至是越南、琉球),的確有不少同工盡心盡力,他們創作的部分條目,素質已經達到優良、特色條目的水平。但是另一邊廂,關於其他地方的條目,雖然也有像印尼那樣優良條目,但是還有條目寫的不周全,內容(較歐美語言的維基百科)貧乏,錯漏不可考之處尤多,例如葡屬印度東南亞國家聯盟老撾汶萊;也有另一些條目寫得很長,但是未經查證的內容還不算少,例如泰國越南。而且,中文維基百科關於這些國家,而具有重要性的條目,有部分我想是缺了(例如寮國內戰)。不但條目如此,維基人或許也有問題:我參考過其他同工在個人用戶頁或者傳媒訪問中提出的看法(User:Clithering/加入中文維基一周年感言樂當藏鏡人 維基女神掛網10年),我看到的圖像是,我們(部分)同工,側重的是生活周遭、時事、交通資訊,甚至是成人內容(恕我理解不清)。我想,那麼文史哲呢?其他國家的國情、社會資料呢?難道在座的就不重視這些?

故此,面對上述問題,我初步建議我們有兩件事可以做。第一件是在維基百科搞考據學,也就是各位同工可以通過參考書報等資料,鑑別維基百科所列載的內容是否正確。但是這個不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在此暫且不談。第二件事設立一個新的條目質量提升計劃。我在User:春卷柯南/認識世界這個臨時頁面(或者可以這麼說,計劃的草案)已經提出這個計劃的目的,是旨在讓各路同工貢獻自己的知識,有系統地(不求速度)補完中文維基百科缺漏,使中文維基百科關於其他國家的條目的質量得以提升,而不是偏重於和本地、日常生活有關的條目。我相信,既然講歐美語言的維基人有能力編撰介紹別國自然地理、社會體制、文化風俗的詳盡條目,我們不能做到其實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只要我們肯做,我相信我們的條目數量不會永遠留在12位。

我的建議是,先趁這幾個星期在這兒討論一下計劃實施的詳情,例如主持人的角色、小組協作的安排、宣傳的方法等等,在取得共識之後(最好是在3月初),才開展計劃。希望各路同工對此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我覺得這個計劃還是有意義的,不希望一開始就把他打掉。--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0日 (三) 23:58 (UTC)[回复]

(-)反对:@user:安可,前车可鉴。安可当年丢下的质量提升计划,随着其(据说)照顾家庭为重不了了之。开展一个计划,首先是要有一位有统合力的维基人,如果没有一群的话。然后计划本身必须要有事前的准备、活动的执行,中途的小结以及回馈意见。这些年,我看到空喊口号的人不少,实实在在地做事的人不多。你初步建议的话,请放出一个初步的方案,让我们看看是否可行。可行就做,不可行宁愿扼杀于初始之时,免得建立个页面图添垃圾。--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0:06 (UTC)[回复]
容我逐點回應。一、你別理其他人。我們固然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訓,但是我不會像他那樣半途而廢,既然我站出來,我就準備了要承擔責任。當然小弟資歷尚淺,以我一人之力未必能獨撐大樑,所以也歡迎其他維基人自薦擔任主持人。二、我在這裡開始這個討論,就是要就這個計劃的實行事宜做出討論,包括主持人的分工、小組協作的安排等等,好讓計劃一開展就有一個既定的規則、軌道,那總比我一開始就把這個計劃搞得一盤散沙,不能守成的樣子好。三、我不是那種吹水不抹嘴,放馬屁不刷屁股的人,如果我是吹水放馬屁,在User:春卷柯南/認識世界意淫已經可以做到了,何須在此扯淡?其實如果是說計劃的草案,在這兒已經看到了,只不過我沒有主持這麼樣計劃的經驗,所以才把它擺上檯面,讓大家參詳。最後我重申一次,我認為這個計劃是有意義的,如果這個計劃成功推行,可以提升和國外有關的條目的質量。請問各位,你們是想要一個中外內容兼收,實用價值高,可靠的百科全書,還是維持現狀?我認為中文維基百科和一本中外內容兼收,實用價值高,可靠的百科全書還有很大的距離,而這個計劃正是為了(試圖)收窄這個距離而做的,絕非什麼該拿去焚化、堆填的東西。我覺得中文維基百科定有其他東西(比如明星的三圍、對某戰爭、人物和領土問題的主觀評價)比這個更該拿去焚化、堆填。--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1日 (四) 04:06 (UTC)[回复]
我简单阅读了一下你的草案,跟安可的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尤其是,缺乏反思环节。没有阶段性的评估,就算是你堆砌出一个“计划”,你也无法证实其对编辑之间的优化程度有多高,是不是没有了这个计划条目就不能做到这方面的事情。建议你先去安可的那堆东西那边先看看,比较一下你们内容间的差异,再反思一下安可的东西为何接近沉默。
网上拍心口的承诺可是按动键盘输入法几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粤语又可以称之为“发誓当食生菜”。我并非不支持有组织的编辑行动和扶持计划,我只是不想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像晓美焰那样,自己让自己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4:20 (UTC)[回复]
是的,我的草案的確是抄襲安可的。不過首先你別說我和安可一樣都是那種「講就天下無敵,做就無能為力」的人。其次是,我也想過評估、反思、檢討的事宜,我的計劃是一個五年計劃,每年在這裡或者在計劃開一個分頁作出檢討一次,或者是有個用戶增補了一條條目之後,拿去讓這個計劃的參與者(除了自己)評等第(A級、B級等,這方面是仿效英文版)。我承認安可在這方面的確是比較忽視(連帶我的草案也是),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寫。因為英文、日文、印尼文的每週條目提升計劃(現已不活躍),還有安可製造的一堆計劃,統統沒這堆東西。暫且改了一段「意見反映,評量」,開了個意見反映區,好讓參與者(甚而外行人)隨時反映計劃的問題。雖然我知道這樣的東西,你未必會收貨。
「你也无法证实其对编辑之间的优化程度有多高」這句,我覺得很荒謬,不合邏輯:計劃還沒開始,怎樣證實它的成果呢?我就是想問你,你是不是有超能力,能在吃那東西之前及時知道那東西的味道?「是不是没有了这个计划条目就不能做到这方面的事情。」我告訴你你說的沒錯,可是如果一個人做,需要很多力氣、資源、時間,不是人人都有這個能力(比如上班族、學生。說句老實話,我之前也意圖自己開一個改善東南亞條目的計劃,結果迫於功課、時間壓力而沒有開展到,全變成積壓工作)。我開了這個計劃,就是想更多人知道我們要改善什麼條目,集眾人之力而善之,多幾個人做,只要確定了分工,大家分擔一點,事情就容易完成了。假如你是搬遷工人,你會願意獨自背著一根又長又重的木頭上山,還是和其他工人一起背著同一根木頭上山?--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1日 (四) 06:16 (UTC)[回复]
扯一下:最近回顾过去的超重元素提删讨论,发现很多提保留的人都是化学条目改善计划的参与者,可是过了几个月再提删,很多人都不来了,就算说的有一点道理的都不来了,这差点没把我搞晕。从另一方面来说:烂摊子什么的,一次留下了,下次再锲而不舍地把它补上不就可以了,没什么可怕的。难道别的方法就不会出烂摊子吗?--管闲事且对地图炮具有100%抗性的Inspector留言(←讨论页被墙?也请用HTTPS 2013年1月31日 (四) 04:49 (UTC)[回复]
扯一下可以,那你去補安可的攤子好不?那個還不算爛。--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4:56 (UTC)[回复]
好吧,我先不说话好了。话说查一下你的编辑历史实际上跟我差不多一个时候进来,甚至还比我早......黑历史期就不算了。--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6:44 (UTC)[回复]
  • 在下从来都是安可牌条目质量提升计划的唱衰者,没别的原因,分的太细根本没有人气。中文维基里持续的贡献者基本都是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创建条目,如果脱离开兴趣去响应某个持续时间很久的质量提升计划,个人不看好。当然阁下有心经营还是值得鼓励,只是建议不要把范围限定太小,否则门可罗雀就不好了。另外能优先改善基础条目是最好不过的。--Kuailong 2013年1月31日 (四) 09:28 (UTC)[回复]
感謝 閣下的鼓勵。 閣下「中文维基里持续的贡献者基本都是在自己爱好的领域创建条目」這句竊以為說得好,可以為我剛才舉出兩位同工的看法那兒作註腳(文史哲那麼沉悶,冷門國家和自己扯不上邊,能指望他們去關心嗎?)。本來其實也有什麼基礎條目提升計劃:雖然那個不是安可牌的,可是現在貌似是沒了進展。順帶一提,之所以我不叫安可替我創建,而是搬到這兒,是因為在那兒沒人會理會我,也不會有人知道。
範圍的問題,其實在我擬定草稿的時候,就有考慮過。根據小弟的初衷,計劃是以國家/地區為經,以自然地理、社會體制和文化風俗這三塊東西為緯。文化風俗這個東西已經是無底深潭,地理學、社會學這些都是大學問。而且這個計劃可以說是適用於全世界(按照我的初衷,大中華地區、世界性內容不算,但是萬一拉雜到日韓、越南、琉球則仍然是適用範圍)。之所以我的草案去掉了安可牌產品的「範圍」、「相關主題、專題」這兩回事,就是因為範圍根本就太廣了,要寫就很麻煩,相關的分類、主題、專題太多了,我也懶的寫了。順便拉雜一下,我同時考慮到會不會有人參加,而我知道過往的動員令也有以「世界各地」為題的中動員令,而且每次都有人參加,所以我是不擔心沒有人會參加的,只是我們現在不是搞DC11,擔心就沒有誘因去驅使維基人參加這個大工程。--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1日 (四) 10:26 (UTC)[回复]
  • 我覺得,我們在此討論一個新的條目質量提升計劃,不好好宣傳如同明珠暗投,因為不是人人都會到互助客棧,如果找不到足夠的人支持這個提案,它很有可能會胎死腹中,就算創建了和垃圾也沒分別,因為沒人理。故此我建議在公告欄上加一條說我們正在討論開展「認識世界計劃」的事宜,歡迎大家參與討論云云。諸位同意否?--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1日 (四) 13:05 (UTC)[回复]
化繁為簡吧。先做第一步,嘗試徵集同好,編寫老撾內戰。正如論壇要先有一群人定期灌水,才可吸引他人加入;維基的協作計劃同樣要有維基人互動為基礎。這種互動網絡,說白了,就是網絡遊戲的「聯盟」、「群組」。抱歉,協作計劃其實不只是寫,還是一種Social gathering。沒有人就沒有協作,先由小做起吧。過往的提升計劃雖用意良好,卻未免眼高手低了,也疏於細節,比如:
一,協作的過程是否吸引?如果參與計劃的沉悶程度與獨自MS Word相同,為何要參與計劃?
二,各編者的分工是否明細?人多可以是手腳亂的,特別是寫文章。
三,計劃可否持續不息?大家都有現實生活的,不是每個人都可按照計劃行事。
四,有些事情無關參與人數,四個人的小組可能比四十人更有效率。
上述都是推計劃前要考慮的事。現階段,不如先嘗試做「編輯小組」計劃:弄一個三四人的小組,每個月襄定一個條目編寫計劃(可以很簡單的,比如美國海軍驅逐艦列表 (1945年前)DD-5至DD-13的簡短編寫,不要一開始就定得太遠,大家也要忙的),然後逢月底於客棧公佈小組編寫結果。這種模式一來消耗精力低;二來彈性大,不受任何特定計劃的編寫方向限制(比如我看到科技提升之類的字眼,連進都不會進);三來可以讓人看到你的成績,而不是雷聲大雨點小,一個月就消聲匿跡;四來可以中途檢討協作途中遇到的問題;五來還算建立了一個基本的協作網絡,四個人比一個人也多了三個。長遠先做一年,我想這模式總比冷冰冰的計分頁更吸引他人加入吧。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1月31日 (四) 13:17 (UTC)[回复]
(~)補充:上述的想法其實是受樓主提及的老撾內戰啟發。因為以前寫航母經常看到這個紅連,也有一些零碎資料涉及。我剛剛看到樓主提及時就想,若果你公開徵集人合作編寫這個紅連,我應該要加入的--但緊接著,我想起我根本沒有時間,如果是要我按照任何舊有計劃頁的形式協作編寫,根本不可能。故此,就算計劃頁如何完美,最終我也只會過門不入。然後就有後來「編輯小組」的想法。我想大家真的要理解這些現實問題,盡量彈性行事。計劃得愈仔細,效果似乎愈差。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1月31日 (四) 13:42 (UTC)[回复]
感謝 閣下的建言。我同意你的看法,計劃是死的,人是生的,計劃推行的關鍵始終是人——沒人去參與計劃,計劃就沒有推展的動力。而且,總不可能強行要所有維基人配合自己,或者讓我獨自一個人完成計劃。我認為,各路同工按照興趣,提出不同的寫作提案,分多路發展,那是最好;萬一湊不夠人也可以先來個小組試試。不過,找資料、寫文章,從來不是什麼有趣的事。竊以為同工按興趣自行組織編輯小隊已經是不會令他們覺得沉悶,無心協作的了。請仁兄賜教:除此之外,怎樣才能讓一個協作計劃更吸引人參加?
想到這兒,根據我的初衷,是幾個人提出一個提案,沒限定每組的人數,然後大家分好工就出發。後來又想起最近我們幹小劇場的活兒。我們設定某地的地理、歷史、文化、宗教、政治背景,每個人按興趣分組,限定每組兩個人,每組大概有幾個星期時間籌備(具體時長忘了;用這裡的程序是搜尋文獻、參考資料),然後一個月時間整理(用這裡的程序是編輯)。大家可以透過語言軟件(Skype、YY等)和聊天軟件(IRC、QQ、臉書內建的聊天功能等)討論,互相協調。如是者,我覺得可以這樣做:各路同工按照興趣建立不同的提案,有4-8位同工支持提案就可以行動了(如果那位同工這個月要考試、籌辦婚禮等,可以不參加)。先分工,後籌備,之後做編輯(半個月至一個月不等),在籌備、編輯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即時聊天或視像/語音會議交流,協調,反映問題。最後為主題條目作出一個評估,總結經驗,檢討這一次協作有甚麼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善。大家同意麼?
另外 閣下講過計劃的編寫方向。之前草案裡邊,自然地理、社會體制、文化風俗這三個章節,下設十幾個小章節,本身已經覺得這麼做綁手綁腳,聽 閣下良言,恍然大悟,把那些小章節全刪了。不過我覺得設定自然地理、社會體制、文化風俗這三個分目的範圍是必需的,就像以往小動員令,提出主題時也為該動員令限定範圍,這樣提出提案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分類而煩惱了。--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1月31日 (四) 15:32 (UTC)[回复]
既然提到了,在下也再多说一下编辑小组的问题,可以考虑类似大陆民间字幕组的方式,将工程分包后各写一段。其实之前某口译网站做过这样的事情,效率很高,只是他们不懂得保留维基代码导致后期维基化工作过大。--Kuailong 2013年1月31日 (四) 14:29 (UTC)[回复]
對,就像(偉大的)字幕組那樣。另外樓主,當下的重點在於:你想聚集三四人,然後做什麼?做多大?是消紅、略寫還是詳寫?分目範圍長遠雖是必要,但目前可先擱在一邊,那些分類在協作過程中自然就會出現,當下無須急於規劃。比如你上面提及的「關於其他國家的條目」,其他國家可以是很大的,大到最近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那樣的協作編寫,恐怕不是你的計劃一開始就做到的事;而由各人提案再支持,那裡又消耗了不少人力精力時間了。倒不如就由你一人提案,找一個/一些可讓志趣不同的維基人編寫的紅連,定下編寫目標(比如消紅類的,只要求翻譯英文維基對應條目的導言及模版;單一條目分包編寫的,就只要求翻譯對應章節的首段),然後再視乎情況,往後再慢慢擴充。一步一步來吧。Oneam 01:00 AM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04:09 (UTC)[回复]
不錯的構想,但重整期和存檔期好像太常了,不太能馬上反映階段性的需求。另外剛剛隨手消紅了寮國內戰。--Ching~受體革蘭氏檢驗/真菌專題 2013年2月1日 (五) 06:37 (UTC)[回复]
  • 對於Oneam同工的意見,我要說的是我不是但求一步登天,急功近利。我的意思是,我聚集4-8個人,是去做一個提案。提案的任務可以是消紅、擴充/修整、翻譯、潤飾/維基化等,在這方面我沒有限定。而大小也不打算限定,如果強行限定計劃就少了彈性。「關於其他國家的條目」那兒,我的初衷是把條目分成幾個部分,例如地理、社會體制(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文化、體育、媒體等),然後讓不同同工認領這些package(想不到中文譯法),分組蒐集文獻、進行編輯;也可以自己找人幫你完成。在籌備、編輯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即時聊天或視像/語音會議交流,協調,反映問題。最後為主題條目作出一個評估,總結經驗,檢討這一次協作有甚麼地方做得不好,需要改善。或者是自己提案,限定主題和目標,聚集同工,每個同工在那個範圍消紅,編輯/擴充規模較小的條目,盡力達到目標。但我不同意這個方案,因為缺乏彈性,未必人人對你的提案有興趣,而且會不會有豆腐渣我不敢說。
除此之外,我最初最初的想法是,提案一經提出就可以開始的了,不需等其他同工票選支持。好處是可以快點令項目上馬,節省時間;壞處是沒有人知道你的計劃一開始有什麼問題癥結(即使是我現在的草案,我也不相信那是完美的),而且你也未必能找到其他人幫你完成,因為他們對你的提案不必有興趣,也未必能省掉人力物力。
另外,頃接靖天子同工的意見,我也想到時間的問題。本來英文、日文、印尼文搞的是每周協作(Collaboration of the Week、今週の強化記事、Kolaborasi Minggu Ini)。對於規模比較小的條目,這個是可行的,不過這個模式肯定是不可以搬去大型條目的,因為籌備、蒐集文獻、編寫需時比小條目長,絕非一周能成之事。我想,可以把計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為時一個月的大型條目修繕工程,由8-10個人完成,大家負責一個小package,自行蒐集資料、編寫有關內容(例如我負責某條目的政治、外交部分,我蒐集有關該國政治、外交政策有關的書籍,再修整我負責的章節),大家在過程中協調、檢討。另一部分是每週(消紅或擴充)協作小組,1-4個人完成,可以只是設一個小組,數目也可以更多,不過小組越多,便需要更多同工負責統籌,比較費功夫。那又如何呢?--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2月1日 (五) 10:17 (UTC)[回复]
之前日本地震時,安可曾在客棧發起一個臨時的提升計畫,提升與該主題相關的條目(包含主條目、善後情形、各界援助、出問題的核電廠與許多輻射物理相關條目),成效還不錯,我的想法是每個月選定一個國家為主題,以寮國為例,閣下可以在開始前一周於計畫頁面規劃架構:
較大的條目,如寮國歷史可能需多人協作,會芬高原則只需一人,閣下可廣邀有興趣的維基人(如曾編輯寮國歷史這個條目的用戶,但邀到人很難,有兩三人就不錯了),分配工作並分享參考資料等,像編輯這類條目可能需背景知識,閣下(或其他參與者)可先整理易混淆點或整體知識脈絡於計畫頁面(即懶人包)方便彼此進入狀況,並可設定一些目標,如將永珍這個條目編成優良,之前我主持的生物質量提升計畫和user:jason22主持的歷史計畫都曾經這樣搞過,並弄出了一些優特,但後來都因為參與者不夠而無法繼續。以上一點意見供閣下參考。--Ching~受體革蘭氏檢驗/真菌專題 2013年2月1日 (五) 14:55 (UTC)[回复]
我在大學圖書館看到一本書介紹寮國,內容包羅萬有,可惜年份有點久遠--113.254.176.198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18:08 (UTC)[回复]

(&)建議:可從已有的1000個Wikipedia:基礎條目及10000萬Wikipedia:中文領域基礎條目開始著手改進,這些條目是百科的核心,完美並提優自然就有認識世界的效果:

基礎條目
人物 | 社會、語文與藝術 | 科學、數學與技術 | 歷史與地理

--(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02:30 (UTC)[回复]

有關基礎條目的擴充,可參考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基礎條目攻堅戰--Wolfch (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18:48 (UTC)--Wolfch (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18:48 (UTC)[回复]
謝謝您提點,已報到更新,若有問題請告知。--(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6日 (三) 05:44 (UTC)[回复]

(~)補充:至於個別維基人發起的計劃,想加入的就加入,認為不會成的,就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批評,無需看壞或看好。維基百科做為一個開源計劃,就算開源軟體一樣,有不少專案是一陣子沒人推,但因為有記錄有開放的素材,讓後來想接手的人以繼續或改做的方式發展出一樣或不太一樣的東西,沒有必要去批評這樣的開源生態中的常態,有人做就有活力,沒人做至少有記錄和資源供人參考。--(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2月3日 (日) 02:36 (UTC)[回复]

对,所以我觉得不可行的,我劝告过也就算了。反正每次失败的东西,结局都只有发起人不再活跃,或发起人不再提起这件事。--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圆神萝莉塔 2013年2月3日 (日) 06:22 (UTC)[回复]

看到以上新增的討論,我想我是需要逐點回應的。

首先是靖天子同工的意見。他說我們每週可以選定一個國家為提升計劃的主題,又可以先劃定提升項目的範圍,以及在計劃頁面說明與該主題有關而易於混淆的概念、以及整體知識脈絡。這個建議我覺得還可以,但是對於某些冷門國家,我們或許找不了熟悉這些國家的同工,如 閣下提到的老撾即為一例。雖然如此,不過請恕小弟固執,我仍然覺得應該把計劃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為時一個月的大型條目修繕計劃,第二部分是小組(擴展、消紅)協作。不過我在此刻有幾點需要補充:一、我認為「大型條目修繕計劃」只需以一個條目(例如〈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為主題就可以了,就像以前的香港條目提升計劃。我覺得如果以一個國家做主題,要找一群同工去修繕一堆和那個主題相關的條目,很容易出麻煩,手忙腳亂。此外我也有另一個設想,就是我們也該定下一個目標,例如使之成為優良條目。二、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先從熱門條目(可以先從基礎條目開始)著手。以國家為例,我們可以先從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國家(例如美國和俄羅斯)和旅遊目的地(例如泰國新加坡)著手。先按此廣邀有興趣的同工參與協作會比較易,因為我們多接觸有關這些國家的資訊,我覺得總能在這兒找到兩三個對此有興趣的同工,甚至更多。最後才慢慢擴展到冷門國家(例如老撾瓦努阿圖)。

此外,我想我在構思這個計劃的時候忽視了一件事:條目的維護。我初步的想法是建立一個條目維護小組,它是計劃下轄的一個小組,地位相等於日後設立的條目(消紅、擴充)協作組,組員分工負責巡查計劃所有處理過的條目;或者讓條目所屬的分類小組的組員同時負責條目維護工作,例如〈美國〉是屬於北美洲協作小組的,就有其中一位組員負責該條目的維護工作。

然後是IP用戶的意見。其實他的話又不是全無價值:從此我們可以探究舊文獻之於本計劃有什麼用。從舊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歷史,只是看不到現況而已。對於舊文獻記載的某國歷史、地理(這些資料不常或不會改動),我們可以從中找到有用的資料。政治經濟方面,雖不可全然套用(例如我看過由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老撾: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書中記載,老撾國家主席坎代·西潘敦,而不是現任的朱馬利·賽雅貢。我們就不能把這內容套用到條目中。),但是在編寫和該國政治史、經濟史相關的章節時,我們還是可以參考舊文獻的。

再之後是H某的言論(我不稱之為同工,是因為我意識到大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下同)。根據個人的理解,你好像是說該從基礎條目入手,並使之完美,如此即可認識世界。我同意的看法是,我們可以先以基礎條目作為「大型條目修繕計劃」的主題。但是看完你的言論,我覺得你好像是沒看清楚我的引言,而且還有點兒像《左傳·莊公十年》裡面所提到的肉食者。請容我在你的話中間加入註腳:「這些條目是百科的核心,完美並提優自然就有認識世界一鱗半爪的效果」。我是著眼於中文維基百科關於外國的條目質量未如理想的問題,其範圍厥不至於這1000篇條目。如果我只是為了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基礎條目質量未如理想的問題,我想我壓根兒沒需要來這兒吹水放馬屁的。如是者我可以做的是:

一、直接重啟基礎條目提升計劃
二、上面那招可以省掉。自己獨立完成,或者自己找人來個私人的提升計劃,不也行麼?

為甚麼我沒有這麼做,而是來這兒展開討論?是因為,我們的世界是很大的,1000條條目未必能說清一切。我們要逐步逐步來,以集體協作和小組協作的形式提升中文維基百科外國條目的質量(如果能覆蓋所有條目那是最好的,可是我們一定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要逐步逐步來)。就這麼了,我沒甚麼閒心跟你說,請客官自便。然後也請你回去補補課吧,認識一下中文維基百科在內容方面的問題吧!

最後是E某的言論。他提到每次失敗的東西(專題、計劃),就是發起人不活躍,或者發起人放棄。我不知道你對現在我提出的計劃抱存着什麼態度(但是好像你還認為這計劃=垃圾)。不過我重申:既然我願意站出來,就準備承擔責任。就算我因為課業、工作而未能撥冗,我也會先向社群告假,待新主持人上任,方才放假。舊事(←以前經常放空砲、有口無手的事)俱往矣。既然我是如此有決心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又怎會輕言放棄呢?在此刻,我是願意和各位同工一道同心合力,使中文維基百科成為一本中外內容兼收,實用價值高,可靠的百科全書。問題只是我們肯不肯做,以及應該怎麼做。

未來幾天我將草擬計劃的章程(這是以往安可牌條目提升計劃沒有的東西),我預計將在元宵節之前完成草稿,到時歡迎大家發表意見。另外為了吸引更多維基人關注這個討論,也請同工們把和這個討論相關的資訊加入到公告欄中。--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2月4日 (一) 14:25 (UTC)[回复]

    • (!)意見--觀察 User:春卷柯南的倡議幾天了,個人幾天前也成立Wikipedia:人權專題也在思考類似的問題,個人學識及經驗、對維基百科的了解 都很有限,「拋磚引玉」一點意見供參,讓大家見笑了,請包涵:
  1. 簡單一句核心概念---不依賴英雄式個人,進行 機制、形式的實驗」。
  2. 組織、社群 的目的之一,就是延續、擴大 「許多『個人』」的貢獻,得以超越個體而成就更大。一個英雄的時間就是有限!集體智慧+集體時間+集體閱讀.....=維基百科
  3. 社群計畫 是「活」的,活絡社群、製造誘因,有些機制、開放選項...社群的現實是--每個人的關注度都很有限,因此 如何珍惜「高度、中度、低度參與者、甚至觀眾;實際編輯、貢獻觀點、提供掌聲者」 每一刻 可能的參與願望、熱情 化為現實的貢獻?
  4. 我知道 一項計畫 有一個重要、核心的協調人付出,是成功的關鍵之一;但那卻不一定是「成功得以延續」的關鍵---而是「創新」!因此, 我認為在維基上應多嘗試 開展「機制、形式的實驗」...不依賴個人--而讓社群活起來。
    1. 對於「安可」的過去案例,我個人是很敬佩,我不認為那是「他的負面記錄」 --安可 畢竟在「既有機制」下「嘗試了!」他的付出 已經超出許多用戶,值得尊敬。
    2. 較悲觀的幾位資深用戶的意見,也是很寶貴,畢竟他們看到 「社群在 既有模式下 的侷限現實」。
    3. 不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除了「常想一二」,近年管理學更積極的走向,是研究「失敗學」...開發「十之八九」的 積極價值!因此,建議User:春卷柯南邀集 安可 等幾位曾經主導計畫的朋友們,觀察 「理想、現實」的差距與邊界,看如何能做出「超現實的貢獻」。
  5. Myspace、Flickr、Google、Facebook 每隔幾年都面臨很大的衝擊與變化,其實--Wikipedia亦然,雖然有維基基金會在思考,但是每一位參與編輯者 的具體、跨語言文化的實際經驗,就是最好的智庫。推薦幾本書叫做《玩家外包-社群改變遊戲規則》、《網客聖經》、《Google會怎麼做》都在談這方面「社群經營」的原理原則,維基百科 就像是一個需要 升級「管理」、「創新」的地方,我很推薦有心者 閱讀這幾本書(我只讀了一兩本)
    1. 開發新藍海?例如:---跟高中、大學學校老師合作,歷史地理課老師,鼓勵學生以 參與維基百科 當做學期作業?把學生的觀察、學習重點整理上來?
  6. 綜上,我很佩服User:春卷柯南的 倡議、勇於承擔的承諾---只是提醒--維基百科 必須是「活」的,如果能藉由每一次的集結能量,目標不僅僅是編寫條目,同步進行 「機制、形式的實驗 嘗試」,從中發掘創新的模式,讓維基百科 社群發展可長可久,那將是更大的貢獻---畢竟,我們無法期待 社群中有很多願意大量奉獻的 User:春卷柯南、安可,但卻明確看到社群有很多 有心朋友--如何讓 涓滴 匯流?期待User:春卷柯南發起的計畫,是一個維基百科的新步伐、墊腳石!
  7. 以上發言,可能「太傻太天真」,不過我相信「天公疼憨人」,所以也就 厚著臉皮「拋出磚」來了,感謝耐心閱讀,希望對主事者有所幫助。Wetrace留言2013年2月4日 (一) 15:16 (UTC)[回复]

(:)回應:個人只有鼓勵維基人如春卷柯南夫子對條目增進提出想法和號召,個人提1000條只是就有重疊的地方指出合作的可能,未必要完全重新造輪子,維基和open source的計劃相同之處就是如何讓個別的貢獻者在解決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時,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個人提1000條的事只是在提醒您可以怎麼發揮網絡效應的一種可能性,沒有要蓋過或併吞您更大範圍的訴求的意思。加油。--(研究維基v百度百科hanteng) 2013年2月6日 (三) 05:44 (UTC)[回复]

  • (!)意見,回顧過去數年,中文維基百科嘗試以不同方法提升各類題材的條目數量和質量,成績較為有目共睹的要算歷次舉行的「動員令」。「動員令」總括而言對中文維基百科是有正面影響的,因為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的確能夠提供誘因,吸引維基編者創作更多條目和優化這些條目的內容。然而,「動員令」似乎未能對基礎條目的質量提升帶來實質效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維基編者傾向取易捨難,其次是因為他們傾向優先編寫自己感興趣的條目,而這些條目往往又不是基礎條目。「動員令」訂立的題材一般過於空泛、自由度大,因此鮮有基礎條目透過「動員令」改善成為優良或特色條目。考慮到以上情況,我認為加強誘因是吸引維基編者編寫基礎條目的重要因素,而有效善用目前維基榮譽的制度相信是其中一項關鍵。我建議各位可以循以下方向探討:
    • 一、設立以擴充基礎條目為主題的「動員令」:可從目前的基礎條目清單中挑選若干短小條目(如200至300條),在限定時間內(如三個月),參加者如果成功把一定數量的條目擴充登上新條目推薦欄(如30條)、當選優良條目(如6條)、當選特色條目(如3條),達標參加者即可當選為「維基內容專家」,而無需另外通過授獎投票。(透過「基礎條目動員令」當選為「維基內容專家」的門檻可視乎實際情況修改,例如可修訂為「參加者需累積參與若干次「基礎條目動員令」,並在歷次「基礎條目動員令」中符合一定水平,才符合直接獲授「維基內容專家」的資格」);
    • 二、設立「維基基礎條目專家」獎項:在目前各項維基榮譽中加入「維基基礎條目專家」一項,讓致力於創建基礎條目的維基編者得到肯定。在制定當選「維基基礎條目專家」的準則,可考慮候選人是否在改善基礎條目方面是否有非凡成就;
    • 三、設立「年度維基編者」獎項:仿傚金像獎一類的獎項,一年一度選出在撰寫條目方面具重要貢獻的維基編者,以作表揚。獎項應設有提名期和投票期,名額應該有限,並訂立高門檻,但得獎者日後可再度獲得提名。
    • 四、設立「維基終身成就獎」:應作為最高榮譽,一年只選出一位在撰寫條目方面多年來作出重要貢獻的維基編者。獎項應設有提名期和投票期,名額每年只限一位,並訂立高門檻,但得獎者日後不可再度獲得提名。
    • 小結:上述建議相信可以提升不同類別維基編者撰寫條目,特別是基礎條目的誘因,但同樣也潛在可能造成維基榮譽濫發和貶值,因此制定頒獎門檻的時候應相當謹慎。長遠而言,「維基內容專家」、「維基翻譯專家」、「維基內容大師」和「維基翻譯大師」一類的獎項應停止透過投票產生,並考慮改為與各類「動員令」結合,只有在「動員令」表現優異者才能獲得頒授(前提是當選門檻要相當高)。以上僅位個人意見,歡迎各位考慮,多謝垂注。--Clithering200+ DYK 2013年2月6日 (三) 16:46 (UTC)[回复]
  • 最近Wetrace同工、H某、Clithering同工也發表了他們的意見。容我逐點回應。
我想這個計劃理念的時候,最初想到的是王安石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我認為,就算我們的條目數被瑞典文版維基趕過頭也不足以成為阻撓計劃開展的原因,我們應該痛定思痛,更積極地向前走。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該靈活地運用人力資源為維基百科帶來裨益。至於E君在竭力反對,也就算了,我寧願像王安石那樣不理司馬光他們唧唧歪歪,繼續搞變法的(雖然王安石的變法最後是爛尾的)。雖然,我不是要排斥舊規矩、痛切欲急變一切;也不是要我行我素,黨同伐異,以規為瑱。
實不相瞞,我有意圖在維基百科推行機制化的實驗。我的初衷是,先為「認識世界計劃」設計一個不與維基百科既有方針、指引相抵觸的章程,然後在章程的基礎下,開展「認識世界計劃」。不過雖然章程是需要遵循的,但是規則沒定明的,可以靈活的操作。我不建議在章程限定宣傳的方法,可是我們可以以宣傳、創造誘因等方法,吸引同工踴躍參與本計劃。不過我還是要說,有些收穫不在終點,只在過程。我們不應過於看重條目的量,誰編纂的GA、FA更多。我只求大家能在計劃下,編纂一些(無論多少)高質量(至少能去到DYK標準)的條目就夠了。
我認為,在一個計劃裏面,人是最重要的——在這裡容我長話短說。沒有人去做的計劃,算是什麼計劃?在這裡姑勿論機械人。
導致計劃失敗的因素可以有很多:管理失當、主持人有心無力、計劃散亂無序、宣傳不足導致無人參與……所以我們要汲取這些經驗,共同搞好這個計劃,有問題大家有商量,一起解決,避免重蹈覆轍。(看商品好壞易,看人好壞難。會不會有人包藏禍心,借計劃獲取個人利益,令到社群受害?)這方面,我道行未深,宜與各位討論斟酌。
要學校鼓勵學校參與維基百科做就容易。但是,學校能否改變「維基百科學術上不可靠的觀念」,鼓勵學生去接觸維基百科?學生有沒有參與維基百科的機動性?這樣會不會導致大量不規範(例如沒有來源、不中立、偏幫××黨……)內容出現?我們可以先透過和某些學校合作,讓學生參與維基百科的編纂工作(記得當年縱橫輸入法也是和蘇浙公學合作,讓該校學生可以用縱橫輸入法打字,我想可以以個人或者台灣/香港/澳門維基媒體協會的名義去做這個。其實香港維基媒體協會也有搞這個,不過不是很深入)。待這些問題出現才逐個逐個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前兩個)都是有需要解決的。抱歉,說多了離題的話,望諸君包涵。
H某的意見已閱。既然如此,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也沒有什麼話需要補充。
Clithering同工提到要加強誘因來吸引同工們編寫條目(特別是基礎條目)。'我對於他的意見,有點同意。我是怕會出現狗尾續貂的情況,不過如Clithering同工所言,如果提高獲獎門檻,可有望杜絕此問題。但是我還有另一個憂慮,就是這會否導致一堆人重視名利得失而輕視過程,不認真做條目,但求能得獎?其實我的想法是,每個月在計劃的框架中推舉出兩位對計劃作出重大貢獻的維基人,嘉許其成就。門檻要高,審查把關要嚴。我不排除獲得此頭銜的維基人能再次獲得該頭銜,但是應該作出限制,限制他/她在一年內只能拿2-3次、不准連續兩個月拿這個頭銜。我先說到這兒,歡迎各位提點,如有不善之處遲點再補充。--春卷柯南夫子 ( 夫子茶寮 (茶聚) | 土木記 | 功名記 )2013年2月8日 (五) 17:4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