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波蘭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蘭人
(Polacy)






瓦迪斯瓦夫一世尼古拉·哥白尼揚·科哈諾夫斯基Ignacy Krasicki英语Ignacy Krasicki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
Stanisław Staszic英语Stanisław Staszic弗雷德里克·蕭邦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亨里克·維尼奧夫斯基博莱斯瓦夫·普鲁斯
Jacek Malczewski英语Jacek Malczewski約瑟夫·康拉德柴門霍夫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約瑟夫·畢蘇斯基
布朗尼斯勞·馬凌諾斯基Władysław Tatarkiewicz英语Władysław Tatarkiewicz斯特凡·巴拿赫馬里安·雷耶夫斯基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伊雷娜·森德勒希拉蕊·科普羅夫斯基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安德烈·華依達亞歷山大·沃爾茲森
總人口
60,000,000(估計)[1]
分佈地區
 波蘭38,860,000[2]
 美國10,024,711[3]
 巴西3,500,000[4]
 以色列1,250,000[5]
 德國1,055,700[6]
 加拿大984,565[7]
 英国估計超過 500,000[1][8]
 阿根廷500,000[9]
 白俄羅斯400,000[10]
 法國100,000–150,000[11]
 義大利100,000[12]
 立陶宛250,000[13]
 俄羅斯173,000[14]
 澳大利亞150,900[15]
 烏克蘭144,130[16]
 挪威120,000[17]
 西班牙78,305[18]
 爱尔兰63,090[19]
 拉脫維亞57,000[20]
 捷克52,000[21]
 墨西哥50,000[22]
 哈萨克斯坦47,293[23]
 荷蘭39,500[24]
 奥地利21,000[25]
 冰島10,540[26]
 土耳其6,000[27]
其他地區1,145,000 (估計)[28]
語言
波蘭語
宗教信仰
主要為天主教正教會

波蘭人波蘭語Polacy ;單數為Polak)具有多個涵義,是指廣泛概念上之稱呼,在各種場合或立場上都有不同的界定。平常來說是指住在波蘭的人或在波蘭出生的人簡稱波蘭人

以下並非要明確界定一个人是否為波蘭人,但可作為考慮的因素,除了以下因素以外,還有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認同(價值觀因素)也非常重要。

  • 以「地理」概念界定:出生或居住在波蘭的人。
  • 以「人種」概念界定:主要具有歐洲波蘭民族血統的人,包括其他少數民族
  • 以「國籍」或「法律」概念界定:只要是波蘭的公民都可被認定是波蘭人。

民族分佈、人口與語言[编辑]

分佈[编辑]

波蘭人是歐盟的第六大民族。[29]儘管現有數據表明,全世界總數約為6000萬人(其中約有1800到2000萬人居住在波蘭境外,其中許多人不是波蘭人這個族群,而是波蘭國民),估計數量仍因來源而有所差異。[30]除了波蘭本地有近3800萬波蘭人以外,他們也分布在周邊國家,例如:捷克共和國匈牙利斯洛伐克摩爾多瓦立陶宛北部和東部、烏克蘭西部和白俄羅斯西部。居住在俄羅斯的波蘭人包括波蘭原住民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之後被驅逐出境的波蘭人,前蘇聯時期的波蘭人總數估計多達300萬。[31]

各國具有波蘭血統公民的人數(根據本文資料來源)
  波蘭
  100萬人以上
  50萬人以上
  10萬人以上

大量波蘭移民定居在美國芝加哥俄亥俄州底特律新澤西州紐約奧蘭多匹茲堡布法羅新英格蘭康涅狄格州新不列顛中一個新英格蘭自治市,是波蘭裔美國人的集中度最高的地方。大多數波蘭裔加拿大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已抵達加拿大,在1945至1970年之間及1989年波蘭共產主義結束之後,波蘭移民的數量有所增加。在巴西,大多數波蘭移民定居在巴拉那州,另外也有小規模但數量依舊可觀的居民定居在南里奧格蘭德州聖埃斯皮里圖州聖保羅州庫里奇巴擁有世界第二大波蘭僑民(僅次於芝加哥),波蘭音樂、菜餚和文化在該地區十分普遍。

波蘭加入歐盟和歐盟勞動力市場開放後,波蘭人發生了大規模移民,約有200萬(主要是年輕的波蘭人)在國外就業。[32]據估計,超過50萬的波蘭人從波蘭到英國工作。自從2004年波蘭加入歐盟後,波蘭人擁有了完整的工作權利,在2011年開始,波蘭人已經能夠在整個歐盟範圍內自由工作,不再僅限於英國、愛爾蘭瑞典。移居波蘭的挪威人數已經大量增加至12萬,是挪威最大的移民群體。最近幾年英國的海外人口特別有所減少,光是2018年就有11.6萬人離開英國。

人口[编辑]

波蘭語中的「波蘭人」一詞通常是指居住在波蘭境外的波蘭血統人士,官方估計人數約為10至2000萬。法國相較於波蘭擁有相對較多的波蘭後裔,並且與波蘭有著歷史悠久的關係。自18世紀以來,波蘭人就一直居住在法國。20世紀初(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超過一百萬的波蘭人定居在法國,其中有逃離納粹佔領或後來蘇維埃統治的波蘭移民。

語言[编辑]

摘自亨利庫夫之書英语Book of Henryków,紅字是已知最早以中古波蘭語書寫的句子
波蘭語在歐洲的分佈

波蘭語(波蘭語:język polski)是西斯拉夫語支的語言,也是波蘭的官方語言。 波蘭是語言最統一的歐洲國家,將近97%波蘭公民宣稱波蘭語是他們的母語。在其他地方像是德國、斯洛伐克北部、捷克共和國、匈牙利、拉脫維亞東北部、白俄羅斯西部以及烏克蘭,波蘭人是大宗的少數民族。波蘭語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縣是使用最廣泛的少數民族語言(根據200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該縣有26%人口使用波蘭語),且在立陶宛東北及東部都有使用波蘭語的人口分佈。在烏克蘭使用最普遍的地方是利沃夫州及沃倫州(省),白俄羅斯西部,特別是布列斯特格羅德諾地區以及立陶宛邊境。 波蘭語的分佈很大程度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邊界改變與人口流動影響。波蘭人在西部與北部收復的領土重新定居。而儘管波蘭人從蘇聯佔領的東部地區被驅逐或移居到波蘭新邊界內,還有一些人仍然留在那裡,就是現今在立陶宛、白俄羅斯及烏克蘭說波蘭語的人口。同時,德國人、烏克蘭人被驅除和重新安置,都有助於波蘭的語言統一。 即使有許多語言和方言與標準波蘭語並存,波蘭語使用者在波蘭的大多數地區仍以統一的方式使用此語言。最常見的波蘭語方言是在西里西亞北部使用的西里西亞語,以及在整個北部被廣泛使用的卡舒比語

文字[编辑]

波蘭語以波蘭語字母書寫,波蘭字母以拉丁字母為基礎。除了26個拉丁字母以外,還多了5個帶尖音符的ć, ń, ó, ś, ź、1個帶的ż、2個帶反尾形符的ą, ę、以及1個帶刪節線的ł。

地理環境[编辑]

地理[编辑]

波蘭位居中歐,陸地與7個國家接鄰,邊界總長3,496公里,北濱波羅的海海岸線長439.74公里。東北與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及立陶宛接壤,東與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相鄰,南以蘇台德山脈喀爾巴阡山與捷克、斯洛伐克相隔,西與德國以河為界。波蘭目前領土疆界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界定。[33]波蘭的地勢平坦,此一特色並顯現在國名上。「波蘭」一詞即源於斯拉夫語「Polanie」,意思是居住在平原上的人。歷史上波蘭也因此無險可守,多次被列強瓜分。

氣候[编辑]

波蘭屬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闊葉林發達,冬天寒冷、多雲、多降雨,夏天潮濕、多雷陣雨。1月平均溫度-5-10℃,7月17-20℃,年降水量401-800毫米,有些山區可達1000毫米以上。

歷史沿革[编辑]

波蘭是由數個斯拉夫族部落移居組成,皮亞斯特王朝(10~14世紀)於西元966年改奉西方拉丁禮儀基督教亞傑隆王朝Jagiellonia)(1386~1572年)於1569年與立陶宛結盟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Commonwealth);1648年貴族政治導致國家衰退混亂,1764-1795年雖力圖改革未果;1792年首遭普魯士奧匈帝國及俄國3強瓜分,1792年俄國入侵波蘭,抵抗無效,領土第2次遭瓜分;1793年領土又為普魯士及俄國瓜分,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邦遭3強瓜分亡國。1795-1864年期間波蘭人民多次起義未果。一次大戰後,於1918年成立第二共和。1939年9月,德國納粹與俄國分別入侵瓜分佔領波蘭,政府流亡英國倫敦。二次大戰後之「雅爾達密約」影響波蘭之政治體制領土及國際環境。1952年波蘭人民共和國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成立。1970年政府調漲物價引發普遍不滿,1978年10月克拉科夫總教區樞機主教嘉祿·若瑟·沃伊蒂瓦獲選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80年代經濟惡化,由華勒沙領導之團結工聯與政府進行談判,1981年政府宣布戒嚴。1989年2月政府與團結工聯進行「圓桌會議」,達成國會改選及予獨立工會合法化協議,於1990年舉行全民選舉,華勒沙當選總統,終結共黨40年統治。[33]波蘭在整個歷史過程中都遵循對少數民族的寬容政策,導致波蘭人有許多種族宗教身份,例如波蘭猶太人

社會、婚姻與民族性[编辑]

民族性[编辑]

波蘭人有句俗語:「你可以打我罵我,但不要搶走我的啤酒。」足見波蘭人嗜酒的程度。波蘭人有嚴重的酗酒問題,而且在波蘭酗酒可以領社會福利。[34]

波蘭人歷經衝突不斷的歷史,塑造出波蘭人勇於突破、創造力十足的民族性

沃利·奧林斯(Wally Olins)在2006年為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Said Business School)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波蘭是西方的一部分,同時又理解東方;波蘭人充滿激情和理想主義情懷,同時也很務實,神通廣大;波蘭人的雄心勃勃,同時又腳踏實地。」

波蘭人為了適應長期不穩定的生活和政治氛圍,發展出不斷變化、喜歡採取行動而非待在舒適圈裡的性格,極具熱情的參與爭論和抗議行動,以樂觀且充滿活力的方式解決遇到的危機。[35]

婚禮[编辑]

在波蘭這個人口眾多,與天主教至少有某種聯繫的國家,許多婚禮仍然在教堂舉行。波蘭人認為,三月、六月、八月、九月、十月和十二月為婚姻帶來了好運,因此這幾個月是計劃婚禮的最熱門的時期。婚禮的舉辦有一定的禁忌,例如當新娘沿著走道走時,不可以揭開自己的面紗,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避免面紗掉落是新娘的侍者的責任。此外,傳統上,新娘一定不能露出腳趾,否則未來的財富就會從露出的腳趾間流失。穿著錯誤的鞋子並不是唯一會破壞婚姻的配飾,風俗習慣表明,新娘不可以戴珍珠,因為它們會帶來一生的痛苦。另外,如果有人中途離開儀式,新娘或新郎都會早死。

儀式結束後,這對新婚夫婦以夫妻的身份離開教堂。人們會朝新婚夫婦丟米或是硬幣,這個活動是為了確保繁榮昌盛的未來。同樣,硬幣也代表著成功未來的願望。儀式結束後會準備麵包和鹽,麵包和鹽是象徵性的:提供麵包是為了使夫妻倆永遠不會飢餓,而鹽提醒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以及學習處理事情的重要性。[36]

產業與生活[编辑]

科學與科技[编辑]

12世紀初以來,教育一直是波蘭的頭等大事。克拉科夫大教堂分會的圖書館目錄可追溯到1110年,這表明波蘭學者當時已經可以使用歐洲各地的文學作品。1364年,卡西米爾三世創立了克拉科夫大學,也就是現今的亞捷隆大學,是歐洲最偉大的大學之一。波蘭人民在科學,技術和數學領域都做出了巨大貢獻。[37]

波蘭早期著名的科學家始於13世紀的威特羅(Vitello),其中包括提出日心說的博學家和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他於1543年去世前夕出版的《天體運行論》被認為是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引發哥白尼革命以及為科學革命做出重要貢獻。1773年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Stanisław August Poniatowski)成立國家教育委員會,這是史上第一個教育部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之後,波蘭不再存在。19、20世紀時有許多波蘭科學家在海外工作,最有名的是瑪麗·居禮(Maria Skłodowska Curie,1867–1934),一名對放射線進行開創性研究的物理學家與化學家。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並且也是居禮家族的五位諾貝爾獎得主之一。另一位著名的波蘭籍科學家Ignacy Domeyko英语Ignacy Domeyko是一名在南美智利生活與工作的地質學家和礦物學家。

根據NASA所說,波蘭科學家是火箭技術的先驅。[38]

在20世紀上半葉,波蘭是世界數學的中心,波蘭的傑出數學家組成利沃夫數學學院英语Lwów School of Mathematics(包括斯特凡·巴拿赫Hugo Steinhaus英语Hugo Steinhaus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以及華沙數學學院英语Warsaw School of Mathematics(包括阿爾弗雷德·塔斯基庫拉托夫斯基瓦茨瓦夫·謝爾賓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他們之中很多人陷入流亡;本華·曼德博全家在他兒時便離開波蘭。而20世紀的數學奠基人Antoni Zygmund英语Antoni Zygmund,也是華沙數學學院的ㄧ名校友。

如今,波蘭在格但斯克克拉科夫弗羅茨瓦夫盧布林羅茲波茲南熱舒夫華沙等主要城市設有超過100個高等教育機構工程醫學經濟)和500所大學。他們雇用超過61000名科學家和學者,另外300家研究機構擁有約10000名研究人員,還有許多較小的實驗室。總而言之,這些機構總共支持約91000名科學家和學者。

劇院與電影[编辑]

九十年代下半葉,波蘭戲劇中出現了新一代的年輕導演,他們試圖創作與三十年代左右、被大眾文化包圍的一代人的經驗和問題相關的作品,這些人習慣於快速發展的生活方式,但與此同時,他們卻在消費資本主義英语consumer capitalism的世界中漸漸迷失。 波蘭在劇院、電影導演和演員之間沒有嚴格的區分,因此很多安德烈·華依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的電影中的舞台藝術家都為劇院觀眾所熟知,例如:Wojciech Pszoniak英语Wojciech PszoniakDaniel Olbrychski英语Daniel Olbrychski克雷斯蒂娜·扬达Jerzy Radziwiłowicz英语Jerzy Radziwiłowicz。 來自波蘭的著名演員包括Jerzy Stuhr英语Jerzy StuhrJanusz Gajos英语Janusz Gajos傑齊·史柯里莫斯基Michał Żebrowski英语Michał Żebrowski。在海外(主要是好萊塢地區)取得巨大成功的波蘭演員有Bella Darvi英语Bella Darvi波拉·尼格里Ross Martin英语Ross MartinIngrid Pitt英语Ingrid PittNed Glass英语Ned Glass李·斯特拉斯伯格依莎貝拉·絲科魯波保羅·韋斯利John Bluthal英语John Bluthal

目前全球最著名的波蘭人演員是Andrzej Seweryn英语Andrzej Seweryn,他在1984至1988年間是彼得·布魯克組成的《摩訶婆羅多》演出的國際組織成員,自1993年來一直與法蘭西喜劇院聯繫。Tadeusz Łomnicki英语Tadeusz Łomnicki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波蘭最受尊敬的演員,他於1992年排練《李爾王》時死於心臟病

具波蘭血統的好萊塢著名演員包括大衛·艾奎特卡萝尔·贝克克莉絲汀·巴倫絲基克莉絲汀·貝爾瑪麗亞·貝羅杰克·本尼查理士·布朗遜馬伊姆·拜力克凱特·布蘭琪艾利克斯·布斯汀大衛·柏卡史提夫·卡爾安娜·克倫斯基珍妮佛·康納莉傑西·艾森柏格埃丝特尔·格蒂史嘉蕾·喬韓森哈維·凱托約翰·卡拉辛斯基麗莎·庫卓班·史提勒Carole Landis英语Carole Landis蒂雅·李歐妮保羅·紐曼伊萊·沃勒克傑瑞·帕達里基葛妮絲·派特洛Robert Prosky英语Robert ProskyMaggie Q威廉·薛特納莎拉·席佛曼莉莉·索碧斯基洛蕾塔·斯威特[45]

宗教與節日[编辑]

宗教[编辑]

卡齊米日三世歡迎猶太人來到波蘭(Wojciech Gerson英语Wojciech Gerson繪製,1874)。

波蘭人傳統上信仰基督教,其中大部分屬於羅馬天主教會[46] 2011年有87.5%的波蘭人被認定為羅馬天主教徒,[47] 其餘人口主要由新教徒(尤其是路德教徒)、東正教徒、耶和華見證人無宗教信仰的人和猶太教徒(主要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曾住在波蘭的猶太人口)組成,[48] 此外還有許多利普卡韃靼人遜尼派。羅馬天主教徒生活在全國各地;東正教徒主要分佈在東北部的比亞維斯托克地區;新教徒(主要是路德派教徒)位於切申西里西亚瓦爾米亞-馬祖里省。主要城市的猶太人口不斷增加,尤其是華沙克拉科夫弗次瓦夫。美國、巴西和以色列居住著超過200萬的波蘭裔猶太人。

根據波蘭憲法,宗教自由得到保障,並且允許少數民族有權建立教育和文化機構,旨在保護宗教身份以及參與解決與其文化身份有關事務的權利。波蘭共和國的宗教組織可以向內政和行政部英语Ministry of Interior and Administration (Poland)註冊其機構,以記錄單獨在波蘭法律下運作的教堂和其他宗教組織。雖然不一定需要註冊,但是它有益於宗教實踐法律自由等方面。

斯拉夫本土教團體(Rodzimowiercy)是波蘭原住民教會英语Native Polish ChurchRodzimy Kościół Polski),於1995年在波蘭當局註冊,代表著可追溯到Władysław Kołodziej英语Władysław Kołodziej於1921年建立的Svetovid英语Svetovid敬拜者聖圈(Święte Koło Czcicieli Światowida)以及波蘭斯拉夫教堂(Polski Kościół Słowiański)的其他宗教傳統。尚有1996年成立的本土信仰協會英语Rodzima WiaraZrzeszenie Rodzimej Wiary, ZRW)。[49]

節日[编辑]

波蘭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因此波蘭人的節日也大多跟天主教的故事有關,例如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等等。[50]

復活節(Wielkanoc)[编辑]

在天主教的傳統中,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是復活節,因此差不多是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慶祝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然而復活節最初其實並不是為了紀念耶穌,根據聖經紀載,耶穌只吩咐門徒要紀念自己的死亡而已。最初的復活節其實是為了祭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裡掌管富饒與女神伊絲塔,而兔子都是富饒、生育的象徵,後來由於基督宗教的擴張,復活節才演變成紀念耶穌的節日[51],因此現在許多像是畫彩蛋這種與復活節相關的習俗其實原本都不是起源於基督宗教。[52]

波蘭人在復活節當天早上會全家聚在一起吃早餐,而餐點就是前一天聖週六帶去教堂神父聖水祈福過的食物,包括鯡魚(śledź)、波蘭酸湯(żurek)配上白香腸(Żurek i biąła kiełbasa)、雞蛋麵包等等,吃下祈福過的食物有「新的一年能得到保佑」的意義。另外,餐桌上還會放一隻羔羊象徵耶穌,插一束萬年青則象徵「長壽」。波蘭人會一邊用餐一邊給彼此祝福,並且一定要一起分享蛋,因為蛋有「新生」的象徵。[53]此外,波蘭的復活節也有一些禁忌,例如不可以烤麵包、不可以打掃。[54]

波蘭的復活節習俗活動時間不只復活節當天,而是包含從聖枝主日到復活節前一天為期一星期的「聖週」(Wielki Tydzień)以及復活節當天和隔天的星期一潑水節(Lany Poniedziałek),一系列的活動用以紀念耶穌基督生命中的最後一個星期。[55][56]

萬聖節(Wszystkich Świętych)[编辑]

每年的十一月一日是天主教萬聖節,又稱「諸聖節」,不同於一般大眾熟悉的扮鬼要糖果的萬聖節,天主教萬聖節是一個掃墓祭祖和緬懷聖人的日子,身為天主教徒的波蘭人在這天會親手烤麵包亡靈食用,並在晚上時去墓園掃墓。掃墓時,波蘭人會先整理的周遭環境,打掃落葉、清理青苔,清掃完後會在墓碑旁擺上鮮花並點上蠟燭,傳統上,點蠟燭是為了點亮祖先回家的道路,避免祂們迷路,因此這天墓園燭光滿布充滿著溫馨的感覺。[57][58]

聖誕節(Boże Narodzenia)[编辑]

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十二月二十六日是波蘭人的聖誕節,對波蘭人來說,聖誕節是團圓的日子,全家人會團聚在一起裝飾聖誕樹、相互送禮和祝福、吃平安夜晚餐。傳統的波蘭平安夜晚餐會有十二道菜,代表耶穌的十二位使徒或一年的十二個月分,而每道食物也分別都有其特殊的意義,例如罌粟籽種子象徵多子多孫;森林野菇代表福氣;水果象徵多子多孫和生命力;包心菜有驅邪、保健的意涵;基督教的象徵,同時也有重生的意義,因此傳統上波蘭人平安夜晚餐雖不能吃肉,但可以吃魚,尤其是帶有銀色鱗片鯡魚,因為波蘭人認為鯡魚的銀色鱗片像銀幣一樣閃閃發亮,所以吃鯡魚便象徵新的一年裡將會財源滾滾[59]。平安夜晚上,當第一顆星星升起時,波蘭人會全家一起坐在一張鋪著漂亮桌巾的桌子前,桌巾下會放一把乾草,象徵耶穌馬廄誕生時的場景,而桌上會擺一盤名為「耶誕聖餅」的白色薄餅,薄餅的表面會畫跟耶穌降生有關的圖案。另外,信仰虔誠的家庭還會在桌上擺一本聖經。特別的是,波蘭人的平安夜晚餐的桌邊總會空出一個座位,桌上也會多擺一副餐具,這些是為了準備給「意料之外的客人」,因為波蘭人認為平安夜這晚不應該有人獨自度過,因此若是這晚有人敲門,主人就應該邀他進門一起共進晚餐。此外,這個空的座位也同時象徵死者或在遠方趕不及回家團聚的親人。開始用餐前,虔誠的波蘭人會先由一家之主帶領著唸一段聖經,接著,每個人各自拿一塊耶誕聖餅,然後互相掰下一小塊別人的聖餅並給予對方祝福。[60][61]

藝術與文學[编辑]

文學[编辑]

波蘭文學是波蘭的文學傳統,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在波蘭使用的其他語言也促進波蘭的文學傳統,包括拉丁語德語意第緒語羅塞尼亞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匈牙利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立陶宛語世界語,但大多數的波蘭文學作品都是以波蘭語書寫。

中世紀[编辑]

扬·德乌戈什

966年波蘭基督教化英语Christianization of Poland之前,幾乎不存在波蘭文學。波蘭的傳統教徒居民確實有口傳文學,其涵蓋了斯拉夫的歌曲、傳說和信仰,但因為早期的基督徒作家認為拉丁語不值得一提而滅亡。[62]

波蘭語中第一個記錄的句子為"Day ut ia pobrusa, a ti poziwai"(讓我磨,然後你休息一下)──解釋成拉丁文為"Sine, ut ego etiam molam."。據說這句話是由波西米亞定居者、弗次瓦夫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英语Bolesław I the Tall 的臣民Bogwal("Bogwalus Boemus")說出,他對自己經常站著研磨磨石的妻子表示同情。[63]出現這句話的作品反映了早期的波蘭文化。該句子被寫在拉丁語編年史Liber Liberationis英语Book of Henryków中,西里西亞亨利庫夫英语Henryków, Lower Silesian Voivodeship熙篤會修道院1269至1273年之間的歷史。它與大約一百年前的一次事件相關,由一位被簡單地稱作彼得(Piotr)的修道院院長錄製。

中世紀早期用拉丁語和舊波蘭語寫的波蘭著名作品包括現存最古老的波蘭文散文手稿《聖十字佈道英语Holy Cross Sermons》,以及最早使用波蘭語的《皇后索菲亞聖經》和自14世紀起的《查爾科夫揚科英语Jan of Czarnków紀事》,更不用說《普瓦維詩篇》。[62]

1470年代初期,波蘭第一批印刷廠之一是由Kasper Straube英语Kasper Straube克拉科夫建立(見:印刷機的普及英语Global spread of the printing press#Poland)。1475年,格沃古夫的Kasper Elyan在西里西亞的布雷斯勞弗羅茨瓦夫)成立了一家印刷廠。二十年後,Schweipolt Fiol英语Schweipolt Fiol克拉科夫成立了第一家西里爾字母印刷廠,專門服務東正教教會的等級制度。在那個時期生產最著名的文本包括在14世紀後期部分用波蘭語印刷的《Saint Florian's Breviary》、《Statua synodalia Wratislaviensia 》(1475年,波蘭和拉丁祈禱文印刷集),及扬·德乌戈什15世紀的編年史和Catalogus archiepiscoporum Gnesnensium英语Catalogue of the Archbishops of Gniezno[62]

文藝復興[编辑]

揚·科哈諾夫斯基

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波蘭語終於在波蘭與拉丁語平等立足。雅蓋隆王朝時期,波蘭的藝術和文化蓬勃發展,許多外國詩人和作家定居波蘭,帶來新的文學潮流。這些作家包括Kallimach英语Filippo BuonaccorsiFilippo Buonaccorsi英语Filippo Buonaccorsi)、Conrad Celtis英语Conrad Celtis米科瓦伊·芮伊揚·科哈諾夫斯基奠定了波蘭文學語言和現代波蘭語法的基礎。第一本完全用波蘭語寫成的書:Biernat of Lublin英语Biernat of Lublin(約1465–1529年後)所著的《Raj duszny英语Raj duszny》(靈魂的伊甸園,Hortulus Animae英语Hortulus Animae)祈禱書出現在此時期,於1513年在克拉科夫Florian Ungler英语Florian Ungler(最初來自巴伐利亞)經營的波蘭第一批印刷廠出版。

許多波蘭作家在國外和克拉科夫學院(現為亞捷隆大學)學習,這成為了新思想和新潮流的大熔爐。在此期間──正如先前及將來──波蘭有著名的哲學家,例如:尼古拉·哥白尼Sebastian Petrycy英语Sebastian Petrycy安爵·佛利區·莫德爵夫斯基Wawrzyniec Grzymała Goślicki英语Wawrzyniec Grzymała GoślickiJan Jonston英语John Jonston(英國人)、約翰·阿摩司·康米紐斯(捷克人)和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波蘭國王)。

此時期另一個著名的文學人物是Piotr Skarga英语Piotr Skarga(1536–1612年),他是波蘭耶穌會士、傳教士、傳記作家、論戰主義者,也是波蘭立陶宛聯邦反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他最偉大的著作包括幾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波蘭語書籍之一:《The Lives of the Saints英语The Lives of the Saints》(Żywotyświętych,1579)、政治專著Sejm Sermons英语Eight sermons before the Sejm》(Kazania Sejmowe,1597)。Piotr Skarga在19世紀下半葉被視為預測波蘭分裂的「愛國先知」時,《Sejm Sermons》大受歡迎。

1488年,世界上第一個文學學會Sodalitas Litterarum Vistulana英语Sodalitas Litterarum Vistulana成立於克拉科夫。著名成員有康拉德·策爾蒂斯Albert Brudzewski英语Albert BrudzewskiFilip Callimachus英语Filippo BuonaccorsiLaurentius Corvinus英语Laurentius Corvinus[62]

巴洛克時期[编辑]

Jan Andrzej Morsztyn英语Jan Andrzej Morsztyn

波蘭巴洛克英语Baroque in Poland文學[64] (1620–1764年)受到耶穌會中學普及的影響,耶穌會中學為培育從政人才,提供拉丁文經典的教育。詩歌研究需要具備寫拉丁詩和波蘭詩的技能,因而從根本上增加了全國的詩人和支持者的數量。一些傑出的作家也在人文教育的環境中長大:Piotr Kochanowski英语Piotr Kochanowski(1566–1620年)翻譯托爾夸托·塔索的《耶路撒冷的解放》;桂冠詩人得主Maciej Kazimierz Sarbiewski英语Maciej Kazimierz Sarbiewski以他的拉丁文著作《Horatius christianus》聞名於整個歐洲;一位享樂主義的朝臣和外交官Jan Andrzej Morsztyn英语Jan Andrzej Morsztyn(1621–1693年),在其精美的詩歌中讚揚了塵世的喜悅;最具生產力的波蘭巴洛克風格作家WacławPotocki英语WacławPotocki(1621–1696年)將典型的波蘭貴族(szlachta英语szlachta)觀點結合更深刻的反思和存在主義經驗。

該時期其他著名的波蘭詩人和散文作家包括:

 

啟蒙運動[编辑]

Ignacy Krasicki英语Ignacy Krasicki

波蘭啟蒙時代英语Enlightenment in Poland始於1730至40年代,18世紀下半葉──最後一位波蘭國王英语List of Polish monarchs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在位期間達到顛峰[66] ,隨1795年波蘭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分裂急劇衰落,伴隨政治、文化和經濟破壞,波蘭精英大量移民英语Great Emigration 。啟蒙運動於1822年左右結束,由波蘭國內外的浪漫主義所取代。[62]波蘭啟蒙運動達成的最高成就有於1791年5月3日通過的五三憲法,這是歐洲最古老的成文憲法,及創建國家教育委員會英语Commiss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教育部

此時期的主要詩人之一有被稱為「詩人王子」的Ignacy Krasicki英语Ignacy Krasicki(1735–1801年),以及《Fables and Parables英语Fables and Parables、第一本波蘭小說《 Mikołaja Doświadczyńskiego przypadki英语The Adventures of Mr. Nicholas Wisdom 》的作者尚·德·拉封丹,除作家這個身分之外,他也是編劇、記者、法文和希臘文翻譯與百科全書派成員。該時期另一位傑出作家是揚·波托茨基,(1761–1815年)是波蘭貴族、埃及學家、語言學家和冒險家,他的旅行回憶錄使他成為家鄉的傳奇人物。在波蘭以外,他主要以小說《The Manuscript Found in Saragossa英语The Manuscript Found in Saragossa》而著稱,該作品被與《十日談》和《一千零一夜》等著作進行比較。

浪漫主義[编辑]

由於三個相鄰帝國實行的瓜分波蘭,波蘭在1795年結束了主權國家的存在。波蘭浪漫主義英语Romanticism in Poland不同於歐洲其他地方,很大程度上是擺脫外國占領的運動,並表達波蘭人民理想與傳統的生活方式。波蘭的浪漫主義時期以俄羅斯帝國對1863年一月起義的鎮壓而告終,該暴動最終被公開處決並驅逐到西伯利亞。[67]

波蘭浪漫主義文學分為兩個不同的時期,皆以起事收尾:第一次是在1820–1830年間,以1830年十一月起義結束;其次是1830–1864年,產生波蘭實證主義。在第一個浪漫主義時期,波蘭浪漫主義者深受其他歐洲浪漫主義者的影響,他們的作品除了追求獨立之外,還表現出情感主義與想像力、民俗和鄉村生活。這個時期最著名的作家是亞當·密茨凱維奇Seweryn Goszczyński英语Seweryn GoszczyńskiTomasz Zan英语Tomasz ZanMaurycy Mochnacki英语Maurycy Mochnacki

1830年的十一月起義被視為開啟第二次浪漫次時期的分水嶺,許多波蘭浪漫主義者被佔領國驅逐出波蘭而移往國外工作,他們的工作以重新獲得國家失去的主權為目標。神秘主義的元素變得更加突出。此外,波蘭三吟遊詩人(trzej wieszcze英语Three Bards)的概念也得到了發展,他們扮演著被壓迫人民的精神領袖,波蘭三詩人中最著名的是在兩個波蘭浪漫主義時期都得到認可的亞當·密茨凱維奇。其他兩個國家的吟遊詩人分別為尤利烏什·斯沃瓦茨基齊格蒙特·克拉辛斯基

實證主義[编辑]

博莱斯瓦夫·普鲁斯,《 Pharaoh英语Pharaoh(novel)》的作者。

在1863年反對俄國占領的一月起義失敗之後,波蘭開啟一個新的思想和文學時期──「實證主義」,提倡冷靜沉著、持懷疑態度、運用理性和進行「有機工作」。實證主義作家主張為社會所有成員建立平等的權利,為了同化波蘭的猶太少數民族,也為了捍衛被德國占領的波蘭西部抵抗文化鬥爭,以及因普魯士驅逐行動而流離失所的民眾。Bolesław Prus等作家試圖教育公眾關於建設性的愛國主義,使波蘭社會能夠在不受外部環境影響的情況下,成為完全融合的社會有機體[68]另一位活躍於此時期的波蘭小說家亨利·軒克維奇於190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證主義時期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直到年輕波蘭運動來襲。

年輕波蘭(1890–1918)[编辑]

瓦迪斯瓦夫·雷蒙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約瑟夫·康拉德,著有《吉姆爺》、《諾斯特羅莫》與《黑暗之心》。

現代主義時期被稱為視覺藝術、文學和音樂領域的年輕波蘭英语Young Poland運動,始於1890年,並以1918年波蘭重返獨立告終。該時期建立於兩個概念,它的早期階段的特點是對前任者的理想(面對外國占領時促進有機工作)進行強烈的審美對立。遵循年輕波蘭早期哲學的藝術家相信衰落象徵主義、人類價值觀與文明之間的衝突,以及為藝術而藝術。跟隨此趨勢的著名作者包括約瑟夫·康拉德Kazimierz Przerwa-Tetmajer英语Kazimierz Przerwa-TetmajerStanisław Przybyszewski英语Stanisław PrzybyszewskiJan Kasprowicz英语Jan Kasprowicz

恢復獨立(1918–1939)[编辑]

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1939年)的文學經歷一個短暫但異常富饒的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波蘭恢復獨立,社會政治和文化得到發展,出現新的前衛潮流。在短短20年間的戰間期培養了眾多著名作家,他們認為自己是歐洲文明的推手,例如:Julian Tuwim英语Julian Tuwim斯坦尼斯瓦夫·伊格纳齐·维特凯维奇Tadeusz Dołęga-Mostowicz英语Tadeusz Dołęga-Mostowicz維爾托德·貢布羅維奇切斯瓦夫·米沃什瑪麗亞·東布羅夫斯卡Zofia Nałkowska英语Zofia Nałkowska

1945年之後[编辑]

史坦尼斯瓦夫·萊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納粹德國和蘇聯對波蘭的占領時期所著的許多文學作品才印刷出版,包括Zofia Nałkowska英语Zofia NałkowskaAdolf Rudnicki英语Adolf RudnickiTadeusz Borowski英语Tadeusz Borowski等人的著作。[69]蘇聯對該國的接管並沒有阻止移民和流亡者回國,特別是史達林主義來臨之前。許多作家抱持對戰前現實的懷舊之情,試圖重現波蘭的文學風貌,《灰燼與鑽石》的作者耶日·安德热耶夫斯基為其中一員,他描述了與波蘭反共抗戰英语Anti-communist resistance in Poland (1944–1946)有關的政治和道德困境。十年後,安德烈·華依達將他的小說改編成電影。Stanisław Dygat英语Stanisław DygatStefan Kisielewski英语Stefan Kisielewski等新興散文作家從自己的角度審視了戰爭帶來的災難。Kazimierz Wyka英语Kazimierz Wyka為紀錄片小說創造「邊界小說」一詞。[69]

20世紀下半葉,許多波蘭作家和詩人都獲得國際認可,其中包括史坦尼斯瓦夫·萊姆、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齊别根紐·赫伯特Sławomir Mrożek英语Sławomir Mrożek維斯拉瓦·辛波絲卡(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Jerzy Kosiński英语Jerzy Kosiński亞當·扎加耶夫斯基安傑·薩普科夫斯基奧爾嘉·朵卡萩

音樂[编辑]

波蘭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在舊松奇發現音樂手稿開始,其中包含與巴黎聖母院有關的複音作品。其他早期作品像是Bogurodzica英语Bogurodzica旋律,也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第一位已知的作曲家Mikołaj z Radomia英语Mikołaj z Radomia生活於15世紀16世紀時,波蘭音樂的迅速創新是由兩個音樂團體(都駐紮在克拉科夫,隸屬於瓦維爾國王與大主教)帶領。在此期間創作的作曲家包括Wacław of Szamotuły英语Wacław of SzamotułyMikołaj Zieleński英语Mikołaj ZieleńskiMikołaj Gomółka英语Mikołaj GomółkaDiomedes Cato英语Diomedes Cato是一名從約五歲起就住在克拉科夫的義大利人,後來他成為齊格蒙特三世的宮廷中最著名的琵琶演奏師,他不僅引進一些南歐的音樂風格,更將它們與民俗音樂融合在一起。[70]

波蘭著名的音樂家包括:

17~18世紀[编辑]

在16世紀末及17世紀上半葉,一些義大利音樂家被邀請到齊格蒙特三世•瓦薩與他的兒子瓦迪斯瓦夫四世的皇宮裡作客,其中包括盧卡·馬倫濟歐Giovanni Francesco Anerio英语Giovanni Francesco AnerioMarco Scacchi英语Marco Scacchi。這個時期的波蘭作曲家專注於巴洛克式宗教音樂、協奏曲樂器持續低音,這樣的傳統一直持續到18世紀。這個時期最值得紀念的作曲家是Adam Jarzębski英语Adam Jarzębski,他以樂器的作品著稱,如ChromaticaTamburettaSentinellaBentrovataNova Casa。其餘作曲家還包括Grzegorz Gerwazy Gorczycki英语Grzegorz Gerwazy GorczyckiFranciszek Lilius英语Franciszek LiliusBartłomiej Pękiel英语Bartłomiej PękielStanisław Sylwester Szarzyński英语Stanisław Sylwester SzarzyńskiMarcin Mielczewski英语Marcin Mielczewski

此外,傳統歌劇的演出於1628年始於華沙,當時演出的作品Galatea(作曲家不明)是第一部在義大利以外的地方演出的義大利歌劇。演出結束後不久,宮廷演出了法蘭潔絲卡·卡契尼的歌劇作品La liberazione di Ruggiero dall'isola d'Alcina英语La liberazione di Ruggiero dall'isola d'Alcina,這是她在三年前寫給在義大利的瓦迪斯瓦夫王子的作品。此外,這也是第一部由女人所寫的歌劇。當瓦迪斯瓦夫王子繼位(成為瓦迪斯瓦夫四世),他監督了1630年代與1640年代至少十部歌劇的製作,使得華沙成為藝術的中心。這些歌劇的作曲家是未知的,他們可能是在皇家禮拜堂工作的波蘭人[71] ,也可能是瓦迪斯瓦夫引進的義大利人。

17世紀末與18世紀,波蘭的社會政治衰落阻礙了音樂的發展。一些作曲家(例如Jan Stefani英语Jan StefaniMaciej Kamieński英语Maciej Kamieński)試圖創作波蘭歌劇,其他則模仿海外作曲家例如海頓莫札特

然而這段時期最重要的發展是波蘭舞曲,這可能是最早的波蘭特色音樂。以鋼琴譜成的波蘭舞曲一直很受歡迎,像是那些由Michał Kleofas Ogiński英语Michał Kleofas OgińskiKarol Kurpiński英语Karol KurpińskiJuliusz Zarębski英语Juliusz Zarębski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Józef Elsner英语Józef Elsner以及最有名的蕭邦創作的作品。蕭邦一直為大眾所知,並因創作各種各樣的作品而聞名,包括瑪祖卡夜曲華爾滋協奏曲,並在作品中使用波蘭傳統元素。同一時期,波蘭歌劇發展的主要人物斯坦尼斯拉夫·莫紐什科,以他的歌劇作品Halka英语HalkaThe Haunted Manor英语The Haunted Manor等聞名。

傳統音樂[编辑]

波蘭民族音樂是Oskar Kolberg英语Oskar Kolberg19世紀時收集的,這是波蘭民族復興浪潮的一部分。[72]隨著世界大戰與共產主義的到來,民間傳統被壓制或被納入了國家認可的民間團體[73]最著名的國家合奏團是Mazowsze英语MazowszeŚląsk英语Śląsk,他們至今都仍在表演。儘管這些樂隊的輸出具有區域性,但總體都是波蘭風格的均勻混合。還有更多由國家支持的團體,像是Słowianki英语Słowianki,當時的共產黨對波蘭民間音樂做了一些處理,讓這些音樂更容易被年輕族群接受和認識,但很多傳統元素因此減少。

波蘭的舞蹈音樂,特別是瑪祖卡波蘭舞曲,是因為蕭邦而普及,而它們很快傳播整個歐洲和其他各地。波蘭舞曲這個字來自法語,意思是「波蘭的」,用以識別其起源於上層社會貴族中。波蘭舞曲是從一種緩慢的步行舞蹈(稱作chodzony)改編而成,進入了低下階層的生活,並成為波蘭音樂很重要的一部分。[73]

現況[编辑]

波蘭部落原來定居在Notec河和瓦爾塔河周圍,在當今的波茲南格涅茲諾城市附近。早在中世紀,這個部落就與居住在當今克拉科夫華沙附近的維斯蘭部落相關。其他部落居住在GoraliMazoviKrakovci這些地區。隨著Jagiellonian-Lithuanian州的建立,許多波蘭人定居在當今的東南立陶宛地區,即今天的白俄羅斯西半部地區。摩拉維亞北部和斯洛伐克北部,以及今天的烏克蘭西部三分之一。在19世紀的工業化過程中,波蘭人搬到了德國奧匈帝國的工業中心。

二戰之後,波蘭人從以前波蘭領土的東部地區被驅逐到波蘭的西部地區,在波蘭人定居之前是德國人居住在那。

註解[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Świat Polonii, witryna Stowarzyszenia Wspólnota Polska: „Polacy za granicą” (Polish people abroad as per summary by Świat Polonii, internet portal of the Polish Association Wspólnota Polska)
  2. ^ Excel spreadsheet from Polish Central Statistical Office
  3. ^ 2006 Community Survey
  4. ^ Polish Society in Brazil
  5. ^ Passport thanks to a Polish grandmother, Warsaw at Y-net.co.il, March 16, 2007
  6. ^ (德文) Bevölkerung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 Ergebnisse des Mikrozensus 2005 Statistisches Bundesamt Deutsch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erman text about migrants in Germany) 886 KiBPDF.
  7. ^ en:Ethnic groups in Canada
  8. ^ (英文) Poles in the UK, Polish Express; source: British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see section: "Poles add up to profit for Craig."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Archive, December 9, 2009
    ^ (英文) "UK lets in more Poles than there are in Warsaw", Steve Doughty, Daily Mail; see also: "Record numbers leave Britain as Poles head home - but new arrivals increase to half a million" by James Slack, Daily Mail, 27th November 2009. Please note: British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recorded the number of Poles who have travelled to the UK in 2006 at over 2,000,000; they are not to be mistaken for permanent residents.
  9. ^ Poles in Argentina
  10. ^ Poles in Belarus
  11. ^ (波兰文) Michael Pieslak, Polonia na swiecie w liczbach → Francja 參看:Polonia in France
  12. ^ www.istat.it/../testo_integrale_20090226
  13. ^ Poles in Lithuania
  14. ^ Poles in Russia
  15. ^ Poles in AustraliaPDF (56.3 KiB)
  16. ^ Poles in Ukrain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11-26.
  17. ^ Aftenposten.no: - 120.000 polakker i Norge (Innenriks)
  18. ^ http://www.ine.es/prensa/np503.pdf
  19. ^ Poles in Ireland
  20. ^ CIA World Factbook
  21. ^ http://wtd.vlada.cz/files/rvk/rnm/zprava_mensiny_2001_en.pdfPDF (1.41 MiB)
  22. ^ Poles in Mexico[永久失效連結]
  23. ^ [1]PDF (87.2 KiB)
  24. ^ Poles in NetherlandsPDF (162 KiB)
  25. ^ Poles in AustriaPDF
  26. ^ Mannfjöldi eftir fæðingarlandi 1981-2008: Pólland
  27. ^ www.polonezkoy.com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7-01-16.
  28. ^ Poles around the World (>polonia > statystyka)
  29. ^ NationMaster.com 2003–2008. People Statistics: Population (most recent) by country. Retrieved 25 January 2008.
  30. ^ {{cite web|title=Record number of Poles in Britain: statistics office|url=http://thenews.pl/1/11/Artykul/365138,Record-number-of-Poles-in-Britain-statistics-office%7Cpublisher=association "Polish Community"21 November 2013
  31. ^ Gil Loescher, Beyond Charity: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Global Refugee Crisis,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ess US, 1993, 1996. ISBN 0-19-510294-0. Retrieved 12 December 2007.
  32. ^ "Sueddeutsche Zeitung": Polska przeżywa największą falę emigracji od 100 lat. Wiadomosci.onet.pl. 26 September 2014 [20 August 2017]. 
  33. ^ 33.0 33.1 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中華民國外交部 - 全球資訊網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19-04-22 [2020-04-16]. 
  34. ^ 波蘭人酗酒領福利金!?是社會福利還是社會問題?.[2]. Retrieved 4 August 2015.
  35. ^ 一句波蘭話幫你度過難關.[3].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17.
  36. ^ Alena Aniskiewicz. A Foreigner's Guide to Polish Weddings. Culture.pl. [2020-06-08]. 
  37. ^ Nodzyńska, Małgorzata; Cieśla, Paweł. From alchemy to the present day – the choice of biographies of Polish scientists. Cracow: Pedagogical University of Kraków. 2012. ISBN 978-83-7271-768-9. 
  38. ^ A Pictorial History of Rockets. NASA. 2011. 
  39. ^ 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Dwight D. Eisenhower called Ultra "decisive" to Allied victory. F.W. Winterbotham, The Ultra Secret,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4, ISBN 0-06-014678-8, pp. 16–17. For a fuller discussion, see "Ultra".
  40. ^ Landau, S. (1996) Profile: Joseph Rotblat – From Fission Research to a Prize for Peace, Scientific American 274(1), 38–39.
  41. ^ Scopus书目数据库索引的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波蘭人的出版物需付费查阅
  42. ^ Holdren, J. P. Retrospective: Joseph Rotblat (1908–2005). Science. 2005, 310 (5748): 633. PMID 16254178. doi:10.1126/science.1121081. 
  43. ^ Joseph Rotblat BBC Radio 4 Desert Island Discs Castaway 1998-11-08. BBC.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y 2011). 
  44. ^ Rotblat, Sir Joseph (1908–2005).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 doi:10.1093/ref:odnb/96004. 
  45. ^ IMDb: Actors and Actresses of Polish Descent – a list by comicman117. IMDb. [18 March 2015]. 
  46. ^ Europe :: Poland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14 November 2014]. 
  47. ^ GUS, Narodowy Spis Powszechny Ludnosci 2011: 4.4. Przynależność wyznaniowa (National Survey 2011: 4.4 Membership in faith communities) p. 99/337 (PDF file, direct download 3.3 MB). ISBN 978-83-7027-521-1 Retrieved 27 December 2014.
  48. ^ (in Polish) Kościoły i związki wyznaniowe w Polsc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5 August 2009.. Retrieved 17 June 2008.
  49. ^ Scott Simpson, Native Faith: Polish Neo-Paganism at the Brink of the 21st Century, 2000.
  50. ^ 节庆活动. 波兰旅游局. [2020-05-20]. 
  51. ^ 波蘭│節慶│復活節吃什麼?.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52. ^ 波蘭法定節假日. bridgot. [2020-06-07]. 
  53. ^ 波蘭│節慶│復活節吃什麼?.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54. ^ 復活節 迎接春天.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55. ^ 復活節聖週 Wielki Tydzień. 波蘭深度旅遊. [2020-06-07]. 
  56. ^ 波蘭.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已忽略文本“節慶” (帮助); 已忽略文本“慶聖週!慶復活! ” (帮助)
  57. ^ 【節慶 ※ 波蘭】WSZYSTKICH ŚWIĘTYCH 波波萬聖.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58. ^ 波蘭台灣│文化│掃墓節比一比. Piotr i Polska/ My Poland Story. [2020-06-07]. 
  59. ^ 羊正鈺. 世界各地的過年都在「吃什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20-06-06]. 
  60. ^ 林蔚昀. 沒有人應該孤單過聖誕!波蘭人的平安夜,餐桌上總有這一組空餐具.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20-05-20]. 
  61. ^ 节庆活动. 波兰旅游局. [2020-05-20]. 
  62. ^ 62.0 62.1 62.2 62.3 62.4 Czesław_Miłosz,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Google Books preview.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83.ISBN0-520-04477-0.Retrieved 18 October 2011.
  63. ^ Mikoś, Michael J. (1999). "MIDDLE AGES LITERARY BACKGROUND". Staropolska.gimnazjum.pl. Retrieved 25 September 2008.
  64. ^ Stanisław Barańczak英语Stanisław Barańczak, Baroque in Polish poetry of the 17th century.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February 2014. Instytut Książki, Poland. Retrieved 17 September 2011.
  65. ^ Karol Badecki, "Pisma Jana Dzwonowskiego (1608–1625)."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 September 2012. Wydawnictwa Akademii Umiejętności w Krakowie. Biblioteka Pisarzów Polskich. Kraków. Nakładem Akademii Umiejętności. 1910. 119s.(in Polish)
  66. ^ Jacek Adamczyk, book review: Regina Libertas: Liberty in Polish Eighteenth-Century Political Thought, by Anna Grześkowiak-Krwawicz.]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2 February 2014. Instytut Książki, Poland. Retrieved 17 September 2011.
  67. ^ Day, William Ansell. The Russian government in Poland: with a narrative of the Polish Insurrection of 1863. London : Longmans, Green, Reader & Dyer. 1867. 
  68. ^ 切斯瓦夫·米沃什, 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 p. 284.
  69. ^ 69.0 69.1 Jean Albert Bédé, William Benbow Edgerton, Columbia dictionary of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Page 632.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ISBN 0-231-03717-1
  70. ^ The Music Courts of the Polish Vasas (PDF). semper.pl: 244. [13 May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9 May 2009). 
  71. ^ Marco Scacchi. Cpdl.org. [14 November 2014]. 
  72. ^ Broughton 2000, p. 219.
  73. ^ 73.0 73.1 Ibidem, p.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