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瑪斯昆族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瑪斯昆族國
xʷməθkʷəy̓əm
Musqueam
原住民族自治區
瑪斯昆族國領土範圍
瑪斯昆族國領土範圍
所在國家 加拿大
所在省分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政府
 • 类型聯合議會
 • 酋長Wayne Sparrow
 • 議會
List of Councillors
面积
 • 总计1,448.88 平方公里(559.42 平方英里)
时区PSTUTC-8
 • 夏时制PDT(UTC-7
民族海岸北美賽希利族
官方語文瑪斯昆族語言 (hən̓q̓əmin̓əm̓) , 英語
網站www.musqueam.bc.ca
瑪斯昆人


瑪斯昆族國Musqueam Indian Band哈爾魁梅林語:xʷməθkʷəy̓əm 國際音標IPA: [xʷməθkʷəjˀəm]),Musqueam的意思是住在河岸植物旁邊的人,他們是一個居住在弗雷澤低地平原的民族。同時他們也是一個在加拿大卑詩省下的原住民族自治政府,在溫哥華居住最久的原住民,緊鄰弗雷澤河的河口居住,現存人口為1300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民族分布、人口與語言[编辑]

民族分布[编辑]

瑪斯昆分布於溫哥華布勒內灣以及新西敏、列治文本那比等傳統領域。[1][2]

現在有超過1300人分布在原住民保留區、海洋大道(Marine Drive)南方、以及弗雷澤河口周遭。[1][3]

現有的原住民保留區分為以下幾個保留區:

先前的瑪斯昆印地安保留區1號[9](在哈爾魁梅林語中稱為Qiqayt,英語系國家在歷史上則音記成 Kikait),現在為新西敏印地安保留區,因為後來被分配給先前完全沒有土地的Qayqayt國族[10]

語言[编辑]

瑪斯昆人傳統上使用哈爾魁梅林語的下游方言 Hun'q'umin'um',屬薩利希語系哈爾魁梅林語主要通行於卑詩省[11]現在只有少數長者能夠流利的使用,在弗雷澤河下游的兩支方言Hul'q'umin'um'Hun'q'umin'um'分別是高貴林的原住民及瑪斯昆人使用,兩著只有部分字詞發音與拼字不同。[3][12]

目前瑪斯昆社區統一使用北美字母發音拼寫,傳統上有36個輔音,其中又有22個音沒有出現在英文中。[13][14]

現今卑詩省地區仍以英語、法語為主要官方語言,因此國族自治政府為了保護傳統語言積極推動各種計劃。[15]

地理環境[编辑]

瑪斯昆人主要分佈在加拿大溫哥華,屬佛雷澤河口的低陸平原[16][17]。此地為溫帶海洋性氣候,緯度較高,但西岸冬季有阿拉斯加暖流經過[18],因此氣溫多為0度以上。沿海地區少降雪,冬季到初春為雨季,年降雨約1000毫米左右[19]

歷史與變遷[编辑]

歷史[编辑]

瑪斯昆族人是最早居住於溫哥華地區的原住民,範圍在溫哥華市及其周邊地區,包括北溫哥華和里士滿,向北延伸至皇冠山,向南延伸至弗雷澤河的南部河口。鄰近現今加拿大溫哥華省內的是高貴林斯闊米甚Tsleil-Waututh澤瓦森考古紀錄顯示他們已經在該地生活了數千年,且來自於C'simlenexw部落。該部落最初是Katzie的五個部落之一,族人的生活依賴著弗雷澤河,因此他們的歌曲故事文化與弗雷澤河息息相關。他們同時也是一個優秀的漁獵民族,捕魚一直是瑪斯昆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他們依靠口述歷史傳遞過去的生活,訴說著遠古以來祖先與這片土地和水域的聯繫。在現今留下來的遺址地名中,都仍可看見其中的關聯,像Musqueam的意思是住在河岸植物旁邊的人,與弗雷澤河附近生長的開花植物məθkʷəy̓ 有關[20]

神話起源[编辑]

瑪斯昆族人的第一位祖先據說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當時大地還沒有任何的生物與景物,而祖先一直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直到他們變成現今所熟知的形式,如岩石動物地貌等。因此瑪斯昆族人相信所有生活在領域之內的生物,都與族人有關聯,而代代流傳的古老法律也去嚴格規範族人如何適當的取用資源。[21]

變遷[编辑]

瑪斯昆族人在他們的領域上過著安定的生活,直到新移民到達該地區之前。據記載,瑪斯昆族人與外來者的接觸始於1791年,1800年代後期開始定居,他們通過歐洲貿易路線引入了天花等外來疾病,天花從一個部落迅速傳播到整個領土,使瑪斯昆的人口大量的減少。再加上流感麻疹肺結核等疾病的爆發以及其他未知的疾病的引入,奪走了許多族人的生命。再者,外來者對於瑪斯昆族的危害還有土地的流失,族人對於土地的所有權被外地人相繼侵占,直到今日,瑪斯昆現有的保留地只剩傳統領地上的一小部分[21]

19世紀後期,瑪斯昆人對於傳統生活方式的維持愈來愈艱難,政府在族人耕種和居住的土地周圍設置的圍欄,限制了瑪斯昆人狩獵等資源的獲取。此外,商業漁業的發展和其對於環境的破壞大大減少了魚群的數量,同時外地人為了開闢農場道路砍伐了大片森林1913年,鐵路線的建設在弗雷澤河峽谷造成了嚴重的河岸滑坡,幾乎摧毀了紅鮭棲息地。瑪斯昆人賴以為生的資源迅速枯竭,造成生活方式逐漸改變,而逐漸捨棄掉傳統的習慣。再者,政府引入寄宿學校制度對瑪斯昆的文化造成很嚴重的影響,瑪斯昆的孩子被迫進入寄宿學校,使得他們與自己的家庭和社區失去聯繫。在寄宿制教育中,孩童被禁止說自己的母語,並長期與自己的家庭隔離。許多人因此失去了瑪斯昆的文化與身份認同,因為他們喪失了與族人彼此交流和分享文化知識的能力,瑪斯昆人也不被視為公民,因此被拒絕投票,且未經允許不得離開保留地。再加上瑪斯昆領土內持續的都市化,使瑪斯昆族人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危機,人口一度從30000人,下降到100[21],被當時的人認為是即將消失的族群。

社會、家庭與婚姻[编辑]

社會[编辑]

瑪斯昆族國傳統的社會制度與大多薩利希海岸的族群相似都是複雜的社會型態,有階級、財產與地位等形式。其採用階級制度作為社會制度,共分為三個階級,分別為上層貴族階級、下層平民階級與奴隸階級。族中的身分界定是根據族譜、與部族間的血緣關係,乃透過世襲制度傳承。瑪斯昆人說,名字是血統最佳的證據,因此名字會也透露出他們的身份地位。在這個社會制度下,擁有貴族身分的男子,在儀式中會擔任舉行儀式的召集人與主持者、繼承父親和母親兩個家族的資源與勢力,因此貴族掌握了族中大多資源,使階級世俗宗教經濟實力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而依照階級差異,不同階級者會被分配不同的工作。[22]奴隸階級的人通常為戰爭中被俘虜或是投降的敵人,在這個社會中是不被認同的社會成員,而是其他階級成員的附屬財產。奴隸生下來的孩子從一出生就繼承了父母的奴隸身分,並伴隨他們一輩子。[23] [22]其重視物質財富,而不是大多數事物。他們所認定的物質財富包括土地糧食資源,家庭用品和裝飾品。物質財富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同時還提高了其他品質,例如獲得高貴身份所需的品質。需要財富來提高他們作為天生精英的地位,或者通過實踐技能和禮儀知識來提高他們的地位。[24]個人無法購買地位或權力,而可以利用財富來提高地位或權力。財富本不該被隱藏,而是通過儀式公開展示。

家庭與婚姻[编辑]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瑪斯昆族國的家庭形式是與祖父母、父母、阿姨、叔叔與孩子共同居住的大家庭形式。瑪斯昆人會依照自己家族的血統、地位與職業在自家長屋的柱子上刻畫圖騰,而大家族共同居住在長屋中,在長屋中會細分核心家庭,每個核心家庭會擁有自己用蘆葦編織的床墊與墊子,做為在長屋中的生活範圍區隔。[25]比起加拿大、北美的美式作風,他們傳統的大家庭生活模式型塑並影響著瑪斯昆族國的價值觀與教育理念。在大家庭底下,有著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制度,平時長輩透過生活在一起,教導孩子家庭、家族歷史和權威制度的重要性。當社會發生問題時,每一個大家庭要推派一位特定事件負責人,到集會所共同討論問題。不像如今的第一民族有著明確的政治體系,但是仍舊可以透過族中類似的團體機構與傳統文化機制來解決社會問體與紛爭。而族中重要的儀式也會在具有身分地位的家族所舉行,這些儀式是神聖、神秘與不被外人所知的,但是這些儀式都鞏固了瑪斯昆族國的文化與傳統,是十分重要的儀式。舉行儀式的過程中,也會邀請鄰近的族群一同參與,屬於大型聚會,通常會藉由此機會講述族中的傳統歷史與經驗,透過分享去追悼過往的祖先與傳承故事給下一代族胞。平時族人也會透過小型聚會聯絡鄰居與朋友的情感。但因為第一民族的概念興起,有秩序的政府形式進入,導致當地的傳統也逐漸被改變。[26] 在過去的瑪斯昆族國社會制度中他們的婚姻外婚制,尤其上層貴族會希望結婚的雙方為門當戶對的家庭,或是與鄰近族群的上層階級聯姻,這樣一來可以維持家族血統與家族勢力,或是使得家族勢力擴張,像是獲得土地、水域資源等。他們傳統的婚禮在家屋中舉行,也是一項重要的儀式。儀式中透過交換雪松樹枝所做的戒指,表示族人對土地的連結。在婚後,女子會到丈夫家生活,融入丈夫家的大家庭。但是傳統的婚禮在家屋中舉行已經不具有法律效益,現在仍需透過登記才能確保婚姻成立。[26]

產業與生活[编辑]

產業[编辑]

在傳統產業上瑪斯昆族擅長編織與漁獵。 編織的物件包含籃子、繩子、漁網、墊子和其他衣物的材料。瑪斯昆文化中最精緻的就屬於幾何設計的編織籃。傳統上,山羊毛會被用來編織毛毯。並會搭配狗毛、蕁麻、雪松樹皮等材料,雪松樹皮同時也會拿來編織籃子、蓆子。而織品中的圖案代表著是瑪斯昆人的家庭地位、社會地位。毛毯會在儀式上被送出和穿上。瑪斯昆的編織文化曾有一段時間沒落,但在1970和80年代被復興,今天,社群中有超過百位的編織人,綿羊毛已取代山羊毛,但傳統的樣式在新樣式被創造的同時還是會不斷被重現。

瑪斯昆人的傳統編織布展示

漁獵上,獨木舟是一種主要的交通工具,它們對捕魚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獨木舟比賽是一項瑪斯昆從1900年代開始的傳統,它們的人民會和其他國族競爭,傳統上獨木舟競賽是非常嚴肅的,如果一個男人要成為獨木舟團隊中的一員,他必須整個季節不能喝酒、抽菸或從事性行為。瑪斯昆人的獨木舟隊在薩利希海岸族群中是最強大的,好幾年都拿下勝利。[27]

生活[编辑]

在他們的生活中,故事與雪松在社群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故事是社群用來分享重要活動、事件、價值和知識的工具。瑪斯昆語言與文化部門發展了一系列的故事書,用當代的故事來鼓勵社群內的語言使用和復興。有的故事屬於整個瑪斯昆社群,像是創世故事,有的則屬於特定家庭。他們的口述傳統有著一套嚴格的規範來保護他們的歷史,說故事的人被教導要一字不差去敘述故事以免遺漏或改變了故事的細節。每一位故事管理人都有他負責的故事,而家族的故事則由其成員來傳承給下一代。說故事的文化被整合到生活的其他面向,像是用餐時間、工作或社群聚會時,用這樣的方法,口述的故事可以被繼續保存著。[28][27]

雪松對瑪斯昆人的重要性反映在其工具、日常生活用品、 儀式物件和儀式服裝上。瑪斯昆人使用雪松來建造長屋,長屋是每個村莊的組成單位,大家庭會一起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雪松柱會被置於房子前面,這些柱子描繪著各家族的紋章和世系、世襲的權利以及房子主人的祖先。雪松的樹皮被做成帽子和衣物,如斗篷,樹的內皮被編織成布料,而樹枝則被用於儀式慶典。 除了生活用品,雪松也被廣泛運用在儀式上。家族會委託匠人創作用於誇富宴的雪松人。儀式中舞者的服裝中也包含了用雪松製作的面具。 瑪斯昆人用雪松製作工具、面具、裝飾品和儀式的物品,她們用雪松的樹皮做衣物、籃子、繩子,甚至是尿布。[29][30][27] 居住生活裡,過去瑪斯昆族人就以長屋作為居住的空間,時至今日,長屋乃做為人民聚會的場所。長屋內進行的活動是很神聖且無法向外面世界的人分享。傳統上長屋的正面繪畫上和居住者相關的圖形,像是如果住著一位漁夫,則會畫上鮭魚。[27]

瑪斯昆族與太平洋西北岸的原住民族屬於同一體系,因此在儀式上與活動上會有同樣或相似之處。在美國和加拿大沿海的每個第一民族社群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稱之為誇富宴,瑪斯昆的傳統儀式中也有這項儀式。然而,在不同族群舉辦誇富宴的慶祝活動當中,可以發現到太平洋西北岸原住民在歷史、傳統儀式和社會意義方面的共通點。[31]

斯拉哈爾

瑪斯昆族的休閒活動中,有一項叫斯拉哈爾。此項運動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原住民族群間都能夠看到,也同樣是太平洋西北岸原住民族的賭博遊戲,又稱作棒子遊戲或骨頭遊戲。傳統上,這種遊戲會使用鹿或其他動物前腿的脛骨。

教育[编辑]

瑪斯昆的孩童有兩間小學可以選擇,分別是ICS和 Southlands。[32] 為了保存與教育瑪斯昆的文化與歷史,族人興建瑪斯昆文化與教育資源中心,而這棟體育館的設計靈感是來自於瑪斯昆傳統的雪松帽。它作為文教中心,位在社區的中心地區。在裡面有畫廊和博物館,其中展示了許多瑪斯昆人的物件,可以用於教育社區和大眾有關瑪斯昆的歷史和文化,並同時保存歷史。[33]

文化與信仰[编辑]

瑪斯昆文化,在西北太平洋地區被稱為薩利希海岸文化團體之一,文化與儀式大多與其相互呼應或是相關。

傳統瑪斯昆信仰屬於泛靈信仰。相信世間一切都有其精神(spirit)的五個部分組成。 身體、內在和外在的靈魂(soul)、生命力(life force)和幽靈(ghost)。[34]

瑪斯昆族中流傳關於雙頭蛇sʔi:ɬqəy̓ 的傳說。從前有條巨大的雙頭蛇(sʔi:ɬqəy̓),從湖(xʷməm̓qʷe:m)爬上陸地,留下的痕跡成為河(stal̕əw̓),它的足跡下開滿了叫(məθkʷəy̓)的花,此地便稱為瑪斯昆(xʷməθkʷəy̓əm),即開著花的地方,抓著蛇尾的是瑪斯昆人的祖先,表示瑪斯昆人深遠的歷史軌跡。[35]

在慶典儀式上,瑪斯昆人相信通過跳舞,面具或儀式,來賦予自己的精神力量來表達自己,通過歌唱或跳舞表現出他們的精神力量。冬季儀式夏季儀式是瑪斯昆人千百年來的文化傳統,瑪斯昆與土地、海洋、河流,除了提供物質上的使用,還有精神上的依賴,所以以慶典儀式為精神上對此的敬虔之心。瑪斯昆人會到河邊以樹枝葉沾弗雷澤河沐浴,有著淨化身心的象徵作用,瑪斯昆人民相信弗雷澤河是祖先靈魂的所在。冬季儀式會結合在長屋中的神聖歌舞儀式,此為秘密社會的形式。而在夏季儀式中,則是會佩戴面具,它象徵著是種靈性的媒介,同常使用於婚姻、命名、成人禮等等的儀式之中。

他們也會以音樂和舞蹈的儀式去連結和維持社會長者與年輕人的關係,以及對歷史記憶的傳承。

藝術[编辑]

軸螺紋形錠盤古代工藝品

瑪斯昆族是一個藝術文化悠久的民族,透過考古學家在瑪斯昆地區的研究,最遠可以追溯到9000年前,發現諸多瑪斯昆的珠寶、茅、箭頭等古代藝術。

雕刻是瑪斯昆文化中很重要的藝術形式,郵箱、面具、牌匾、Talking stick和紡錘都是他們雕刻的物品。外牆上也會有雕刻物作為裝飾。[27] 現今瑪斯昆雕刻也被展示在許多地方,其中溫哥華機場的瑪斯昆藝術與哥倫比亞大學校區的雙頭蛇木雕最具代表性。

溫哥華國際機場位於薩利希海岸文化團體的傳統領地,因此機場內部有需多屬薩利希海岸文化的民族藝術品,其中包含許多瑪斯昆藝術家的作品。 古代藝術中,軸螺紋形錠盤的古代工藝品,啟發了現代瑪斯昆藝術家蘇珊·波因特英语Susan_Point的創作靈感,創作出位於溫歌華機場名為飛行(Flight,Spindle Whorl)圓盤藝術品,這件藝術品以水和石頭為背景,象徵這片土地。紡錘輪用傳統的影像來描繪飛行的主題。鷹,被認為是權力的象徵,是圍繞著一個男人的形象設計的,他的手臂被舉起,歡迎遊客,也手勢飛行。在這些人的胸前有鲑鱼圖案,代表著瑪斯昆人仍然以捕魚為生。[36] 蘇珊·波因特在溫哥華機場的另一個系列作品為瑪斯昆歡迎雕塑(Musqueam Welcome Figures)這兩幅男女性歡迎紅杉雕塑,展示傳統瑪斯昆的歡迎儀式、瑪斯昆歡迎區(MusqueamWelcome Area)展示著古老的雕刻以及傳統的鷹雕、雪松(Cedar Connection)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雕塑,反映了瑪斯昆自然生態環境、人文歷史。反映了瑪斯昆的原始生活狀態,代表原著民和雨林以及河流之間密切聯系,形狀像大樹生長,代表著溫帶雨林的豐富,也彰顯了自然的生命週期,其中樹木向上發芽,成熟並最終倒下。此雕塑流動的水線圖案代表弗雷澤河,向外看是一個人臉,做出圓的嘴型,暗示瑪斯昆的口述文化,在上方的貓頭鷹,則是象徵信使和智慧的傳承者。[37]

飛行 Flight
瑪斯昆歡迎雕塑
連接:雪松
連接:雪松樹 頂部

哥倫比亞大學校區的雙頭蛇木雕,由瑪斯昆藝術家布倫特·斯派洛(Brent Sparrow Jr.) 雕刻34英尺長的雙頭蛇目雕,象徵著瑪斯昆人誕生的傳說故事。因為哥倫比亞大學與瑪斯昆族地緣上的關係,因此此木雕矗立於哥倫比亞大學校區。[35][38]

家族的回憶

另外持續在加拿大人類學博物館展出的古文物,家族的回憶,此為過去瑪斯昆人的棺材。薩利希語的部族有將亡者大體以布包裹放入棺材的傳統,基座邊緣便是瑪斯昆神話中的雙頭蛇,而主體上的四個動物被視為是代表家族神聖智慧的漁夫( sxwamatsan),此展品於1935年瑪斯昆族捐給加拿大人類學博物館。[39]

在歷史悠久的藝術文化薰陶下,瑪斯昆族也有許多優秀的藝術家,著名的藝術家包含Susan Point[1]Krista Point[2]Debra Sparrow[3]Robyn Sparrow[4]

現況發展[编辑]

瑪斯昆族是加拿大第一民族中歷史最悠久的民族,但因政府政策與迫害導致其人口、土地與文化迅速流失。為了復振瑪斯昆族的文化與族人和土地的連結,瑪斯昆族與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合作。此大學校區與瑪斯昆傳統領域重和,因此成為大學與部落合作發展、捍衛原住民族權利的契機。雙方於2016年12月簽下合作協議[40]主要致力於語言文化保存、原住民兒童課後輔導以及藝術、體育發展。[41][42][43]

瑪斯昆族在19世紀寄宿學校同化政策寄宿學校同化政策下,受到政府的迫害。2018年4月9 日,校長小野三太代表當時寄宿學校中心向瑪斯昆人道歉。於同日啟用印度寄宿學校歷史與對話中心,紀念當時的受害者,及保存當時瑪斯昆人受到殖民的抗爭歷史。[44][45]

於同年,校方將路牌新增瑪斯昆族語,同時在校內新設關於瑪斯昆族的傳統象徵建築,展現瑪斯昆人對地名的傳統觀念。於隔年,2019年2月25日將瑪斯昆族旗永久升起,表達學校對傳統領地的歸還以及象徵學校與社區的長期合作。[46]

大學與社區會週期性合辦文物分享及歷史故事討論會,經常邀請各界學者針對原住民社區發展會談,[47]此外也開設了族語教學、語言復振、及文化保存等課程,提供給作為人類學、博物學及語言學的學生選讀。[48]

瑪斯昆國族的旗幟

此外,大學也提供特殊升學管道及獎助學金給原住民學生[49],除支持學生攻讀學士班(包括醫學,牙科,法律,教育,藥學,護理,和社工)及研究生外,也與瑪斯昆政府合作辦理兒童課後輔導。多項舉動提供原住民孩童更多學習資源,鼓勵適性揚才及學習自身的傳統文化。[50]

除了與大學端合作外,瑪斯昆族的文化特展於2015年在溫哥華博物館、加拿大人類學博物館、瑪斯昆文化教育資源中心美術館展出,特展名稱為:c̓əsnaʔəmThe City Before the City( c̓əsnaʔəm是指一個瑪斯昆部落遺址,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是瑪斯昆最大的部落,位於現在的馬寶社區),此特展主要展示的項目包含喪葬品、藝術品、各類工具及傳說故事。[51][52]

時至今日,瑪斯昆族仍為了捍衛自己的土地權抗爭著,其中一項抗爭活動是馬寶社區土地抗爭。在馬寶社區保存大量瑪斯昆遺址,被視為瑪斯昆的聖地。但是在2011年,政府卻計畫於此地興建大型公寓,遭族人強烈反彈。因此國族政府於2012年以遺產保護法,上訴溫哥華市要求開發商停止動工。但開發商Century Group無視族人意見仍堅持動工,促使瑪斯昆人上街抗議。經過200天的示威,於同年9月27日哥倫比亞省政府給予國族賠償金,並要求建商回復瑪斯昆遺址。後於隔年10月1日,瑪斯昆政府以賠償金向開發商買下2畝的保留地。[53][54][55][56]

注釋[编辑]

参考文獻[编辑]

官大偉 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第 7 卷 第 1 期 頁 59-78 2011 年/春季號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7, No. 1, pp. 59-78 Spring 2011

  1. ^ 1.0 1.1 瑪斯昆官網. Musqueam Territory. [2020/03/29]. 
  2. ^ 瑪斯昆官網. 瑪斯昆傳統領域地圖界線. [2020/03/29]. 
  3. ^ 3.0 3.1 瑪斯昆官網. 瑪斯昆 我們是誰. [2020/03/29] (英语). 
  4. ^ 4.0 4.1 4.2 Reserves/Settlements/Villages. Aboriginal Affairs and Northern Development Canada. 
  5. ^ Google map Musqueam 2. 
  6. ^ Google map Musqueam 4. 
  7. ^ Mapcarta Musqueam Indian Reserve 4. 
  8. ^ Mapcarta Sea Island Indian Reserve 3. 
  9. ^ Mapcarta Mission Indian Reserve 1. 
  10. ^ British Columbia, Royal Commission on Indian Affairs, Evidence Submitted to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Indian Affairs for th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 New Westminster Agency Transcripts.
  11. ^ Ethnologue Report for Halkomelem. [2020/03/29]. 
  12. ^ Halkomelem Ethnobiology Web Site (SFU). [2020/03/29] (英语). 
  13. ^ Mike McGhee, SHHS. c̓əsnaʔəm leləm̓: New Totem Park House Name. 2017/10/09 [2020/05/24] (英语). 
  14. ^ LANGUAGE hən̓q̓əmin̓əm̓ Pronunciation Guide. [2020/05/24] (英语). 
  15. ^ Welcome B.C. Language in B.C.. [2020/03/29] (英语). 
  16. ^ 走四方旅遊網. 溫哥華氣候怎麼樣?溫哥華氣候類型_溫哥華氣候特點. 2017/03/13 [2020/06/07]. 
  17. ^ Narrative Descriptions of Terrestrial Ecozones and Ecoregions of Canada. [2020/06/07]. 
  18. ^ Weather Spark. 溫哥華的平均天气. [2020/06/07]. 
  19. ^ "Sunny" neighborhood 你猜溫哥華最多陽光、最少雨水的區份是哪裡?. 2019/02/12 [2020/06/07]. 
  20. ^ Musqueam Indian Band 2011.
  21. ^ 21.0 21.1 21.2 Musqueam a liüing culture (PDF). 
  22. ^ 22.0 22.1 Suttles, Wayne P.; Lane, Barbara. South Coast Salish. Sturtevant, William C. (编). Handbook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 Vol. 7, Northwest coast.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486–7. 1990. 
  23. ^ Haeberlin, Hermann. The Indians of Puget Sound (PD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42: 57 [2013-10-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29). 
  24. ^ Gary Coupland; David Bilton; Terence Clark; Jerome S. Cybulski; Gay Frederick; Alyson Holland; Bryn Letham; Gretchen Williams. A Wealth of Beads: Evidence for Material Wealth-Based Inequality in the Salish Sea Region, 4000-3500 CAL BOP,. American Antiquity. 2016: 294. 
  25. ^ Susan Roy. These Mysterious People, Second Edition: Shaping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in a Northwest Coast Community.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20160501: 79. 
  26. ^ 26.0 26.1 MUSQUEAM INDIAN BAND. OUR STORY. MUSQUEAM INDIAN BAND.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Jacob Beaton. Musqueam Living Culture (PDF). 
  28. ^ EXPLORE THE BOOK COLLECTION. musqueam teaching kit. 
  29. ^ Welcome to Indigenous Foundations. First Nations Studies Program. 
  30. ^ Scott Steedman. A Place of Learning: A Musqueam View of UBC and BC History. The TYEE. 
  31. ^ Paula Choudhury. The potlatch: the celebration of resilient indigenous peoples. Community, Social. April 14 - 28, 2015, (Volume 15): Issue 17. 
  32. ^ Celebrating Aboriginal Day at ICS. IMMACULATE CONCEPTION SCHOOL. 
  33. ^ Home Page. Musqueam Indian Band. 
  34. ^ Halpin, Marjorie M.; Miller, Jay. Shamanic Odyssey: The Lushootseed Salish Journey to the Land of the Dead. Man. 1992-06, 27 (2): 433. ISSN 0025-1496. doi:10.2307/2804091. 
  35. ^ 35.0 35.1 Sarah Ling. The Musqueam sʔi:ɬqəy̓ qeqən (double-headed serpent post) Dedicated at UBC. 2016/04/17 [2020/05/24] (英语). 
  36. ^ Musqueam Welcome Area. YVR. [2020-05-24] (英语). 
  37. ^ Linking the World. YVR. [2020-05-24] (英语). 
  38. ^ Mark Yuen. Video: Musqueam Post a gift to UBC. 2016/04/07 [2020/05/24] (英语). 
  39. ^ MsNina. family memorial: musqueam. 2008/07/18 [2020/05/24] (英语). 
  40. ^ UBC, Musqueam Sign Memorandum of Affiliation. 2006/12/21 [2020/05/23] (英语). 
  41. ^ Kevin Ward. Musqueam flag raised at UBC.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官網. 2019/02/25 [2020/05/23] (英语). 
  42. ^ Musqueam & UBC.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官網. 2019/10/29 [2020/05/23] (英语). 
  43. ^ Affiliations. [2020/05/23] (英语). 
  44. ^ Apology. [2020/05/24] (英语). 
  45. ^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 History and Dialogue Centre. [2020/05/24] (英语). 
  46. ^ Kevin Ward. Musqueam flag raised at UBC. 2019/02/25 [2020/05/24] (英语). 
  47. ^ What is Musqueam 101?. [2020.06.01]. 
  48. ^ First Nations and Endangered Languages Program. [2020.06.01]. 
  49. ^ 瑪斯昆第一民族獎學金. [2020/05/23] (英语). 
  50. ^ Bridge through through. [2020/05/24] (英语). 
  51. ^ Stefania Seccia Raven’s Eye Writer. Three exhibits tell the Musqueam story (新聞). AMMSA.COM, the news archive website for our family of Indigenous news publications. 2014/11 [2020/05/23] (英语). 
  52. ^ 溫哥華博物館. THE CITY OF VANCOUVER HAS GROWN UP ON UNCEDED COAST SALISH TERRITORY.. [2020/05/24] (英语). 
  53. ^ C̓ƏSNAʔƏM. [2020/05/24] (英语). 
  54. ^ 溫馬寶區地盤暫禁施工 馬斯琴原住民歡迎 發展商或告省府. 星島日報. 2012-09-29 [2020/05/24] (中文(简体)). 
  55. ^ Musqueam First Nation says Marpole Midden site will be preserved following land deal. Yolande Cole. 2013/10/03 [2020/05/24] (英语). 
  56. ^ VIVIAN LUK, THE CANADIAN PRESS. Musqueam plan protest at Marpole Midden to mark 100 days vigil at ancient Vancouver site. 2012/08/09 [2020/05/24]. 

外部連結[编辑]

延伸閱讀[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