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臺灣教育專案/政大世界民族誌學習作業/Bunga Terung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卡特如(馬來語:Bunga Terung),又譯為「刺青花」,即「茄子的花」。 為伊班族部落裡只有男性可以使用的刺青圖樣,部落男姓在通過成年禮後,會將其對稱刺於兩邊肩膀,具有成年新生以及保護等等象徵意義。[1]

象徵意義[编辑]

圖案本身[编辑]

布卡特如一般常見的為六或是八瓣的花朵花瓣內為螺旋狀的紋路,顏色黑色

  • 外圍的花瓣是象徵茄子的花開放的樣子;
  • 中間的螺旋紋路名為「塔李尼亞蛙」(馬來語:Tali Nyawa),又譯「生命之索」,象徵蝌蚪在出生後七十天後,初長出一雙後腿,即將蛻變青蛙前,半透明的腹部會顯現出其腹腔內部的構造,簡化為螺旋造型後,延伸為象徵未成年男童正式成長為成年男子的過程。
  • 必定成對刺於雙肩象徵完整的保護,伊班族相信,若只於單邊肩膀刺上布卡特如只會在單邊的身體產生保護作用。[1]

刺青行為[编辑]

在部落中,通過成年禮儀式成為成年人的男性青年,在展開生命的第一場旅程前,部落專門替人做刺青的刺青師會在男子的雙肩刺上對稱的布卡特如。

  • 象徵男子的成年,以及即將開始其生命中的初次獨自遠行,稱為「貝佳萊」(馬來語:Bejalai);
  • 刺於肩上同時意味著男子將變得有擔當,已經有能力背起沉重的行囊。[2]

刺青方式[编辑]

由部落的刺青師將混和後,製成黑色的染料,並沾上尖銳的骨頭碎片作為的,利用子和作為輔助刺進皮膚中。

現況[编辑]

現今伊班人的刺青場所大多都轉向現代都市,變成一種日漸茁壯的產業。 在刺青圖案的選擇上,現在刺上布卡特如的伊班人也漸漸不再追求象徵成年的貝佳萊旅程,這類型的刺青已經變成一種個人意義的展現,甚至出現許多刺青位置以及意義上的誤用,也有許多非伊班族或非婆羅洲民族的人使用此圖案只是為了個人喜好。[2]

參考資料[编辑]

相關條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