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火柴盒”小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最后一座落成“火柴盒”小学-位于荃湾石围角邨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
全港唯一一座并非建于公营房屋的“火柴盒”小学-位于荃湾的柴湾角天主教小学

“火柴盒”小学,是香港最早期标准型独立校舍的统称,除其中一座以外均附设于公共屋邨或居屋屋苑,于1965年至1980年间落成,并逐步取代了天台小学香港教育史上的角色。与此同时,“火柴盒”小学亦奠定了香港学校建筑的基础,1974年更引入24个课室及特别室的开放式走廊标准设计校舍,以符合政府规定的采光及通风标准。

历史[编辑]

出现[编辑]

东头邨二十二座与献主会溥仁小学曾经完全相连,其中二十二座已于2014年拆卸(2013年2月)
全港首座“火柴盒”小学-献主会溥仁小学(相连徙厦已拆)

由于天台小学设备简陋,无法服务日渐增长的人口,加上受制于徙置大厦的设计而无法扩充。因此,徙置事务处于1960年代中兴建第四型徙置大厦时,同时设计了一款附建于上述大厦的“平民子弟学校”(正式名称为“附属校舍”[1],但此名称不适用于独立式设计的类似校舍)。由于校舍外型与火柴盒相似,因此又通称为“火柴盒”小学[2]。按照政府的说法,与慈云山邨15-16座(后划入慈乐邨)相连的两座同类校舍(五邑邓树椿学校圣文德小学),是全港首批“火柴盒”小学,于1965年8月竣工[3]。但是,全港第一座同类校舍,是与东头邨第22座相连的溥仁学校,较上述两座校舍早4个月竣工[4][5]

演进[编辑]

随着房屋设计的演进,“火柴盒”小学的设计亦经历了三次重大改变。

完全独立于徙置大厦[编辑]

不设6楼的独立式“火柴盒”小学之一-圣公会基显小学
不设6楼的独立式“火柴盒”小学之一-基督教香港信义会葵盛信义学校

独立的“火柴盒”小学伴随第五型徙置大厦,以及新型政府廉租屋的面世而出现。由于该等校舍不再与住宅大厦相连,因此师生不用与居民共用相连的梯间,方便管理。首批独立的“火柴盒”小学分别位于秀茂坪邨[6],于1967年竣工。随着1968年最后一幢附建于第四型徙厦的同类学校-救世军光慈学校建成,往后建成的“火柴盒”小学均为完全独立的校舍。

过渡型设计[编辑]

首幢过渡型“火柴盒”小学-中华传道会许大同学校

于1971-74年落成的小部分“火柴盒”小学,虽然设计大致与早期的同类校舍相同,但天台在兴建时已加设钢檐篷,成为有盖操场[7],亦有极少数直接兴建6楼礼堂,可视为早期及后期“火柴盒”小学间的过渡设计。首幢过渡型校舍为葵兴邨中华传道会许大同学校,1971年落成;最后一座为蓝田(三)邨香港八和会馆小学,于1974年竣工。

加设6楼[编辑]

首批兴建时为6层的“火柴盒”小学之一-梨木树天主教小学
首批兴建时为6层的“火柴盒”小学之一-圣公会主爱小学(梨木树)
首批兴建时为6层的“火柴盒”小学之一-啬色园主办可信学校旧翼

随着第七型徙置大厦设计面世,以及香港其中三大建屋机构/部门(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徙置事务处市政总署辖下之屋宇建设科)于1973年合并为房委会,当局随即修改编订“火柴盒”小学的图则(主要是加设6楼礼堂,并将窗户设计由2个为一组,改为每个窗户均为独立式设计),以容纳更多学生及提升设施标准。首批三座建成时已设6楼的同类型校舍位于梨木树邨第二期,于1973年中已经动工,至1975年落成[8][9]

被新型校舍取代[编辑]

随着学校设施标准不断提高,政府在1979年[10]开始兴建一款新型小学校舍(名为“标准小学校舍”),而其设计及间隔远较“火柴盒”小学为佳,设有24个课室及3个特别室,并采用开放式走廊设计。因此,“火柴盒”小学设计亦正式被淘汰。最后一座兴建的同类校舍,是位于荃湾石围角邨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1980年9月才落成。

大规模拆卸[编辑]

于整体重建计划中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学
青俊苑前身为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黎绣珍纪念学校校舍(2005年11月)

由于有不少的旧式公屋大厦,在1985年尾被揭发偷工减料(尤其以第四及六型徙厦最为严重),因此需要逐步拆卸[11],而相连或邻近的“火柴盒”小学亦不能幸免。因此,自1987年政府推出“扩展重建计划”及“整体重建计划”以来,有不少位于徙置区政府廉租屋邨的同类校舍,于1989至2010年间被陆续拆卸重建。

此外,在部分1970年代中尾兴建的公屋屋邨,由于原先占用同类型校舍的学校遭到“杀校”,但腾空校舍无人问津[12],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该等校舍自2010年代起,亦开始拆卸重建为公营房屋[13],当中青俊苑为首例。

现况[编辑]

直至2016年,全港仍有28座同类校舍用作学校。由于空间不足,加上楼龄相对较旧,导致有关学校的教学活动受到掣肘,而且要经常进行各种维修[14]。但是,政府目前仍未就此等学校,订立专属的资助或迁校计划;即使近年分配的校舍以重置小学为主,但有关学校仍要按现有程序互相竞逐[15]

至于已腾空、但未拆卸的“火柴盒”小学,绝大多数皆划作公营房屋用途[16]。因应政府取缔“㓥房”政策,部分同类校舍于拆卸前,暂时用作过渡性房屋或简约公屋[17]

校舍建设标准[编辑]

所有“火柴盒”小学,均设有24间课室,平均分布于2-5楼的走廊两侧[4],而1楼主要用作图书馆、校长室及教员室之用,另地下全层为有盖操场。

早期附建于徙置大厦的同类型校舍,其后梯梯间均与住宅大厦的走廊中部或尾端相连(而连接方式可以是呈0度或90度;当中位于元朗邨元朗商会第二学校较为特别,同时连接了两座徙厦),方便居住于相连大厦的学童上下课。1968年后,所有同类校舍均独立于徙置大厦。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秀茂坪下邨中华基督教会基秀小学,在清拆前是全港唯一一座与第三型徙置大厦相连的同类校舍,而其他早期“火柴盒”小学均与第四或五型徙置大厦连接。

而在1975年及以后落成的同类校舍,均增设了6楼礼堂,其楼面面积亦划一为约2,460平方米[18](未经扩建)。

采用同类校舍的学校及所属屋邨/屋苑[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公务员事务局-政府部门常用辞汇:校舍
  2. ^ 立法會新聞稿-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探訪在火柴盒式校舍營辦的學校.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3). 
  3. ^ 今后新辟之港九各地徙置区 将附平民学校 慈云山新区已设有此类学校 今后继续兴建之八处徙置大厦 均有同一设备.《华侨日报》,1965年8月18日.
  4. ^ 4.0 4.1 香港高龄教育工作者联谊会有限公司. 教育首腦話當年. 香港教育图书公司. 2017: 25. 
  5. ^ 獻主會溥仁小學金禧彌撒. 公教报第3730期. 2015-08-14 [201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8). 
  6. ^ 该等校舍分别为保良局总理联谊会丁未小学宣基学校港九各区街坊会第一小学香港在职师范同学会小学的旧校舍
  7. ^ 政府仍不斷努力 改進新區學校環境 副教育司何雅明先生主持葵芳邨閩僑第二小學開幕致詞 述政府發展新區教育近況. 华侨日报. 1973-05-05 [2022-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8. ^ 梨木树邨设计新颖 末期工程于七五年完成.《华侨日报》,1973年4月27日.
  9. ^ 1973年10月梨木树邨北部航空照片
  10. ^ 《香港宪报》1979年第47期第3043号公告:招标承投新界元朗水边围一座小学的打桩工程
  11. ^ 黄华辉,《公屋丑闻──一名记者的追查实录》,香港:进一步多媒体,1999年7月,ISBN 962-8326-22-8
  12. ^ 2006年校舍分配工作結果(國際學校) (PDF).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9). 
  13. ^ 18空置校舍地 倡建住宅涉7千伙. 经济日报. 2017-05-18. 
  14. ^ 火柴盒校舍:缺資源津貼 重置校舍無期. 东方日报. 2016-02-26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7). 
  15. ^ 28「火柴盒式」小學 20間想重置重建. 文汇报. 2016-02-16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9). 
  16. ^ 經中央調配機制檢討的空置校舍用地清單. 规划署. 2022-12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7). 
  17. ^ 林颖娴. 簡約公屋|刪蓮塘尾項目 增馬鞍山選址改建觀塘聖若瑟中學五校舍. 香港01. 2023-12-11 [2023-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16). 
  18. ^ 2006年校舍分配工作-校舍資料.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