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市民防空协会绘制的现代想象图,图左人物为万户。注意图上的文字并不是真正的汉字。[1]

万户(英语:Wan Hu),又作万虎,近现代文献流传的中国历史传说人物,被称为“历史上首位尝试用火箭升空的人”[2][1]月球背面有一座环形山以他的名字命名。不过“万户”其人其事是否存在备受争议,目前能查到有关万户的最早记载都出自20世纪西方文献,现存中国历史文献未曾发现关于万户的可信记载;但中国现代资料近年来则进一步声称,万户本名陶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是中国元末明初人,明朝士大夫,人誉“火器神”,后被明朝封为“万户”[2][3]

根据学者祝淳翔考证,“万户”这一人物原型,最早出自1909年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由小约翰·厄弗莱斯·魏肯斯撰写的〈当代伊卡洛斯〉一文,后经辗转相传才演变成今天的“万户飞天”的故事,认为“万户”实际上是一位虚构人物。[4]但有其他中国学者则持不同意见,认为“万户飞天”的故事有可能真实存在。[5]

故事流传[编辑]

目前主流的“万户飞天”故事,是说15世纪左右有位中国官员“万户”,为了实现自己的航天梦想,坐在绑上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飞向天空,但是火箭在高空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虽然万户升空失败,但此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美国源头:“Wang Tu”[编辑]

据祝淳翔考证,“万户飞天”的最早出处,是在1909年10月2日《科学美国人》杂志,由小约翰·厄弗莱斯·魏肯斯英语J. Elfreth Watkins[注 1]撰写的文章〈当代伊卡洛斯〉(The Modern Icarus)。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小魏肯斯叙述了一个与后世流传的万户飞天相似的故事,但人名为“Wang Tu”,他最终并没有殒命,且时间为公元前2000年:[6][7]

Tradition asserts that the first to sacrifice himself to the problem of flying was Wang Tu, a Chinese mandarin of about 2,000 years B.C. who, having had constructed a pair of large, parallel and horizontal kites, seated himself in a chair fixed between them while forty-seven attendants each with a candle ignited forty-seven rockets placed beneath the apparatus. But the rocket under the chair exploded, burning the mandarin and so angered the Emperor that he ordered a severe paddling for Wang.

传说第一个将自己献身于飞行难题的人是Wang Tu,一位约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官员,他建造了一对大而平行的水平风筝,将己身置于一把下方固定47枚火箭的椅子,由47个侍从手执蜡烛点燃。但椅子下的火箭发生爆炸,将官员点着,因此惹怒了皇帝,下令罚他吃一顿重重的戒尺。[6]

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两千年时中国还没有文字记录,属于传说中的夏代皇帝的称号要在两千年之后的秦始皇才开始使用,而火药的发明更要在三千年后的宋朝时期。此外,在这篇文章“中国官员Wang Tu”登场后,接下来的内容包括亚述祭司曼乌(Man-U)、古希腊莱夫卡扎罪犯、尼禄时代的罗马人等等试图飞空但失败的记录。[6]然而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人物或故事情节,因此Wang Tu和这些人物很大可能都是作者小魏肯斯信口编造的。[8]

祝淳翔推测,之所以《科学美国人》这一科普杂志会刊登这一荒诞的杜撰文章,其实是为了中伤和诅咒德国人。同期《科学美国人》正在报导德国公司营运的齐柏林飞艇,完成了从腓特烈港柏林的第一次试航。当时美国的经济地位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载人航空领域却被德国人占了先机。为了排遣妒恨,作者小魏肯斯便借伊卡洛斯飞高丧生,还有其他升空失败的神话故事中伤德方,以逞一时之快。[4]

苏联误拼:“Ван-Гу”[编辑]

小魏肯斯的Wang Tu故事很快就销声匿迹,没有流传开来。直到苏联科普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莱宁英语Nikolai Rynin,在1928年至1932年间主编出版了一套九卷本的百科全书《星际通讯》(Межпланетные сообщения),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史及理论的百科全书式著作。其中在1929年出版的第四卷《火箭和直接反应发动机》(Ракеты и двигатели прямой реакции)中,“万户”这个人物首次登场,被拼写作西里尔文的“Ван-Гу”(Wan-Hu),人名与小魏肯斯文章的Wang Tu略有不同。[9]

Начало появления ракет относится к глубокой древности. Повидимому, впервые они появились за 3000 лет до Р.Х. в Китае, где сначала при менялись в качестве забавы для фейерверков, затем в военном деле, для поджогов, а потом, по словам легенды, и для подъема людей. Так, в одной легенде говорится, что китайский мандарин Ван-Гу изготовил два боль ших параллельных горизонтальных змея, скрепленных с сидением, рас положенным между- ними, под этим аппаратом было помещено 47 ракет, которые были подожжены одновременно 47 слугами. Однако, ракета под сиденьем мандарина взорвалась неудачно, и от происшедшего пожара, к несчастью, сгорел и сам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

最初对于火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显然,火箭首次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在中国,火箭首先被当作烟火爆竹,用于娱乐,然后再用于军事。根据传说,火箭也用于人们的空中运输。传说中国官员Ван-Гу制作了两个大型平行水平风筝,固定在两者之间的一个座位上,在这些装置下方,又安置了47枚火箭,他让47名仆人同时点火。然而,由于座位下方的火箭发生了爆炸,而以失败告终。不幸而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在随后的火灾中,发明者本人也一命呜呼了。[9]

不过莱宁在之后1932年出版的《星际通讯》第九卷《天文导航、编年史和参考书目》中,万户是写成“Ван-Ту”,正是Wang Tu的西里尔文拼写。因此推测莱宁所写的内容,曾参考过小魏肯斯的Wang Tu故事,不过或许是印刷错误或个人抄写错误,导致在第四卷中,“Ван-Ту”(Wang Tu)变成了“Ван-Гу”(Wan-Hu)。除此之外,在莱宁的作品中,万户并不是被皇帝打了一顿,而被改成了在爆炸后的火灾中丧生,成为了一个为科学献身的先驱人物,这些是小魏肯斯版本所没有的,且莱宁版本将火箭发明的年代推早至公元前3000年,不过万户飞天的故事则不具年份。“万户”自此首度出现在世界级的科普著作中。[8]

再回流美国:“Wan-Hoo”[编辑]

1944年,美国德裔科普作家威利·雷伊英语Willy Ley出版著作《火箭:平流层外旅行之未来》(Rockets: The Future of Travel beyond the Stratosphere),将“万户”(Wan-Hoo)这一人物再度回流至美国。雷伊出生于德国柏林,精通德、英、意、法、俄语,在纳粹上台后因厌恶其理念,于1935年离开德国,最终定居美国。雷伊和苏联作家莱宁有书信往来,以交换最新的航天和火箭资讯,因此雷伊的“万户”故事很可能就是来自莱宁的作品,并按照错误拼写的俄文“Ван-Гу”翻译成“Wan-Hoo”。[8][4]在雷伊的版本中,他强调无法确定“万户”的真伪,并且把万户飞天发生的时间,根据火箭技术的发展程度,估计为公元1500年左右,自此万户飞天的故事不再是夸张而不切实际的公元前数千年。 [10]

Another such isolated ins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rocket power is a story which may be legendary or it may be true─there is no way of telling. It centers around the otherwise completely unknown person of a Chinese official whose name is given as Wan-Hoo. This Wan-Hoo, the story goes, committed a rather spectacular suicide in or around A.D. 1500 by inventing and testing a rocket airplane. He took two large kites and connected them with a framework in the center of which a saddle was fastened. Forty-seven large powder rockets had been attached beneath the kites in strategic places and forty-seven coolies stood ready with flaming torches to ignite these rockets at a prearranged signal. When everything seemed ready, the learned and daring Wan-Hoo seated himself in the saddle and finally signaled to the waiting coolies. They rushed at the machine, each one applying his torch to the rocket he was to ignite, and Wan-Hoo and his machine disappeared in a noisy cloud of black smoke.

火箭动力应用的另一个孤例是一则故事,它可能是传说,也可能是事实──无法确定。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完全不为人所知的中国官员,他的名字叫Wan-Hoo。据说这个Wan-Hoo在公元1500年左右,因发明和测试火箭飞机而自杀了,他自杀的场面相当壮观。他拿了两只大风筝,把它们与一个框架连接起来,框架的中心固定着一个马鞍。47枚大型火药火箭固定在风筝下方,47名苦力拿着火炬随时待命,依照预先安排的讯号点燃这些火箭。当一切似乎都准备就绪时,博学而勇敢的Wan-Hoo坐上马鞍,最后向等待的苦力打了个手势。在Wan-Hoo示意后,苦力们冲向机器,将自己手中的火炬点向火箭。在一阵吵杂的黑烟过后,Wan-Hoo和他的机器都消失不见了。 [10]

同一时期,“万户飞天”的故事也大量地出现在美国各种科普作品中,作者们往往都把“万户”当成真人真事进行转载。[8]例如,乔治·爱德华·彭德雷英语George Edward Pendray的《火箭动力时代的到来》(The Coming Age of Rocket Power, 1945)[11],以及赫伯特·齐姆英语Herbert Zim的《火箭与喷射》(Rockets and Jets, 1945)中,都出现了大同小异的“万户飞天”故事。[12]

Earl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Wan decided to take advantage of China's advanced rocket and fireworks technology to launch himself into outer space. He supposedly had a chair built with forty-seven rockets attached. On the day of lift-off, Wan, splendidly attired, climbed into his rocket chair and forty seven servants lit the fuses and then hastily ran for cover. There was a huge explosion. When the smoke cleared, Wan and the chair were gone, and was said never to have been seen again.

在16世纪初,万户决定尝试用中国先进的火箭和烟花技术,以将自己发射到外太空。据说他制作了一张椅子,上面有47枚火箭。在发射当天,万户穿戴华丽,坐上座椅,47名仆人同时点燃了导火线,然后急忙跑去寻找掩体。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当硝烟散尽后,万户和他的椅子灰飞烟灭,再也没有出现过。 [12]

自此,“万户飞天”的故事基本定型。故事主角为“Wan-Hu”或“Wan-Hoo”,年代都已修正为更合理的15世纪左右,关键细节如手持风筝、坐上有47枚火箭的椅子依然保留,且最终万户都因火箭爆炸而牺牲。

流传至中国:“万户”或“万虎”[编辑]

在中国本土,首位考证万户故事的是清华大学刘仙洲教授。1962年,刘仙洲在其著作《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中,转述了1945年美国科普作家赫伯特·齐姆英语Herbert Zim的《火箭与喷射》(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关于“Wan Hoo”的记载。由于齐姆书中未提供出处,刘仙洲也未能在中国书里找到类似记载,于是揣测“Wan Hoo”是官名“万户”,更猜测作者齐姆或许是参考了某本手抄本的记载。[13][4]

这一个已经载在外国人所写的书上,并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发明故事,在我国书上还始终没有找到。这位Wan Hoo先生的中文姓名是什么,我也始终没有找到。我曾推想他或者姓“万”或者姓“完”,但只是乱猜一阵,毫无结果。后来我想,在那个时代,军队里有“万户”“千户”等官名,也许Zim参考的那个手抄本上是记载的官名,他误把他当作姓名了。[13]

198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星教授,在《中国火箭技术史稿》第四章〈明代的火箭〉中,引用《明史·兵志》称,“万户”一职在明初已废,改称都指挥使,因此认为“Wan Hoo”不是指“万户”的官职,而应该是人名。 可惜的是,在翻阅了大量古籍之后,相关的记载依旧空空如也。潘吉星于是建议在未查到中文原名前,姑且将Wan Hoo音译为“万虎”,并呼吁有志者继续努力,发掘本源。[14][4]

另外,“万户飞天”的故事也曾流传于有留美经历的中国科学家。1997年祁淑英魏根发合著的传记《钱学森》提到,钱学森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万虎的故事”。据传记中钱学森所言,故事发生在明朝成化十九年(1483年),富家子弟万虎不爱官位,热爱科学,特别是火药和火箭,希望能将人送上天。于是他坐在捆绑47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手持大风筝,命仆人点燃火箭。 尽管仆人担心万虎的安全,万虎坚决表示即使粉身碎骨也要为后人开创探天之路。飞车升空后火箭爆炸,最终万虎坠落丧命并长眠于万家山。钱学森传记也提及美国火箭专家詹姆斯·麦克唐纳赞誉万虎为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15]不过,王士倬的自传却未有一语提及此事。[4]

“万户”故事流传年表
年份 作者 主角人名 故事年代 主角下场 备注
1909 J. E. Watkins Jr. Wang Tu 公元前2000年 未死亡
1929 N. A. Rynin Ван-Гу (Wan-Hu) 死亡 之后1932年写作Ван-Ту(Wang Tu)
1944 Willy Ley Wan-Hoo 公元1500年 死亡
1945 Herbert S. Zim Wan-Hoo 16世纪初 死亡
1962 刘仙洲 万户 14世纪末 死亡 认为是官职名“万户”
1987 潘吉星 万虎 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 死亡 认为是人名,暂译“万虎”

中国的再演变:陶成道[编辑]

现存中国历史资料中,从未发现关于万户飞天的确切记载。约于2009年开始,中国互联网上出现名叫“陶成道”的人物,称其即是传说中的“万户”。一段据说是出自明朝后期残本家谱《苍溪陶氏世系表》,称书中对于陶成道有如下记载:“第一四六世陶成道,俊美子,在元名广义,在明名成道,字思温,又字焦玉,号东宁伯,又号火器神,元至大元年正月初六日生,有文武名,于金华府城(婺城)事陶家书院,任山长,先娶宋太祖次子德昭之第十一代孙赵孟本之女媛贞为妻,其妻为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陶煜妻之饱妹,早年亡,次娶彭城刘氏为妻,三娶张氏,至正十八年太祖下婺州,府城人望望见城西有五色云如车盖,以为异,纷纷报与成道,成道与子景初前往探望,方知是太祖军到,遂领三百弟子从太祖,献火器神功技,以咨议军器用,明洪武时以才累官兵部侍郎,以祖传用军策裔孙,自着火器神留名”。[16]此外也有另一版本写有陶成道更长篇幅事迹的族谱记载。[17]

然而晚至1993年刊印版的《苍溪陶氏源流》并没有陶成道这个人物,其另一版族谱的用字则有明显的现代仿写痕迹,部分文字甚至是从清代《明史纪事本末》中关于儒士许瑗的记载抄过来的。[17]有观点也认为陶成道的“焦玉”和“东宁伯”都不合逻辑,认为“陶成道”其人其事很可能是近年来杜撰的,怀疑苍溪陶氏家族伪造家谱,利用“万户”传说和明后期文人伪造的“东宁伯焦玉[18]事迹,创造了“陶成道”这个人物,作为自己的祖先。[8]

受“陶成道”内容的影响,近年来部分中文书籍和网文都把“陶成道”和原有的“万户”传说,二者的故事杂糅成文。如有书籍说万户本名陶成道,字东宁伯,是明朝士大夫,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去世,主要著作有《火器神技艺》[2]。也有书籍说万户即陶成道原为一位木匠,活跃于明朝初年,喜爱钻研,特别痴迷于技术发明方面,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明朝军队所用的刀枪车船。他后来潜心研究好友班背将军遗留下来的著作《火箭书》,并用自己的知识给予完善,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19]。不仅如此,中国浙江金华市人民政府官网亦声称,万户原名陶广义,元朝末年浙江金华人,对炼丹术颇有兴趣。一次意外爆炸后,他将研究方向转向火器。当朱元璋(即后来的明太祖)抵达金华时,邀请他协助作战。陶广义率领三百弟子,携带自行研制的火器,随同朱元璋出征,最后协助朱元璋取得天下。朱元璋封他为“万户”,并赐名“陶成道”。陶成道毕生专注于火器的研究,并在晚年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在长时间的努力和准备后,他决定尝试人类历史上的首次飞行实验,但不幸以失败告终。[20]

真伪辩疑[编辑]

现存中国历史资料中未发现关于“万户”其人或“万户飞天”其事的确切记载。美国科普作家罗恩‧米勒英语Ron Miller (artist and author)在他的著作 《梦想机器:艺术、科学与文学中的太空船历史图解》(The Dream Machin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paceship in Art, Science and Literature, 1993)中提到:“大多数的权威学者,包括著名汉学家李约瑟都认为万户的故事是伪造的。故事中大量的自相矛盾,且无法找到早于1909年的出版资料都说明这一点。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基于对东方的幻想,在17至19世纪编造出来的。”[21][7]

中国学者祝淳翔也认同万户飞天故事的真正源头是1909年10月2日的《科学美国人》杂志。[4]目前已知关于“万户”最早的资料都是出自西方文献,并在20世纪中期后通过翻译流传到中国,而非来自中文古文献,这也正是无法确定Wan Hu是“万户”还是“万虎”的原因。

不过,有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万户飞天是真实存在的:第一,外国人且是来自欧美不同国家的人,不太可能凭空编造一个中国古人飞天的故事,他们可能根据欧洲传教士在明清之际来华时听到这个事件,然后口耳相传得知;第二,这些欧美学者也可能间接依据中国一本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把这个故事写进书中的。毕竟,中国古代除正史外,还有大量的笔记、杂记、杂说、小说等文献存世,其中某一文献的作者可能亲历了此事,并将它记录下来,但后来因某种原因失传了。[5]同时亦有晚出的中文书籍认为此人本名陶成道(初名陶广义),后作为功臣被明朝封为“万户”。[3]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万户”只是官职或封号,而并非他的本名。

相关[编辑]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在1970年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因为根据传说,万户建造了载人火箭,由2个箱式风筝和座椅以及47个固体推进剂火箭组成, 但在试图起飞时丧生。[22]
  • 美国探索频道节目《流言终结者》的节目制作人员,在2004年的一集中曾经制作了万户的飞行座椅来进行发射实验,当烟花引燃后,座椅还未离开发射台便爆炸了,捆在座椅上的仿真人体模型被烧得惨不忍睹。他们也尝试过用新型的火箭推进器来代替古老的烟花进行实验,但是很难让座椅垂直升降。在节目中可以看到火箭推进器离地约1米左右时,已经变成横向前进然后马上就冲回地面。实验证明,利用捆绑在座椅上的小型火箭推进器难以产生足够的推力来使座椅升空的。虽然使用现代小型火箭能够产生足够推力,但并没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来保持向上,更不用说要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来进入地球轨道[23]
  • 在电影《功夫熊猫》中主角熊猫阿宝用类似的火箭座椅尝试进入会场。
  •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园有一座“万户飞天”的雕像。[20]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其父亲(1852–1903)名字同样是约翰·厄弗莱斯·魏肯斯。

延伸资料[编辑]

  • 朱毅麟. 《万虎遗愿终须偿》. 《国际太空》. 2001, (6, 7, 8).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WAN HOO AND HIS SPACE VEHICL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20). According to one ancient legend, a Chinese official named Wan-Hoo attempted a flight to the moon using a large wicker chair to which were fastened 47 large rockets. Forty seven assistants, each armed with torches, rushed forward to light the fuses. In a moment there was a tremendous roar accompanied by billowing clouds of smoke. When the smoke cleared, the flying chair and Wan-Hu were gone. (Illustration courtesy of United States Civil Air Patrol). 
  2. ^ 2.0 2.1 2.2 舒锡莉、王卓. 《免死背!圖解物理強棒教室》. 新文创文化. 2020: 18 (中文). 万户,本名陶成道,字东宁伯,明朝士大夫,元末出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去世。主要著作:《火器神技艺》。主要成就:历史上首位尝试用火箭升天的人。 
  3. ^ 3.0 3.1 郭锐、李军. 《種子的奇幻之旅:航天育種簡史》. 2020: 41 (中文). 六百多年前,中国明朝有一位被封为万户的功臣--陶成道,这是一位不爱官位、偏爱科学的探索者。在他晚年时,曾把四十七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双手又各举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仆人点燃火箭,试图利用火箭的推力实现“上天”的愿望。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刘小磊主编. 祝淳翔〈历史的吊诡:万户迷思〉. 《历史的反光镜 文史茶座 卷1》.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5: 158–164. ISBN 978-7-218-09736-7. 
  5. ^ 5.0 5.1 李成智. 〈古代的飞天梦与飞天探索〉. 《人民论坛》. 202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7) (中文). 
  6. ^ 6.0 6.1 6.2 JOHN ELFRETH WATKINS. THE MODERN ICARUS. Scientific American. 1909-10-02, 101 (14): 243-245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7. ^ 7.0 7.1 The Rise and Fall of Wan Hu, Chinese Rocketeer. Beam Jockey. 2011-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英语). 
  8. ^ 8.0 8.1 8.2 8.3 8.4 赵学浩. 《1390年的明朝人,如何评价万户?》. 知乎. 2024-05-24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4) (中文). 
  9. ^ 9.0 9.1 Рынин Н.А. Ракеты и двигатели прямой реакции. 1929: 10. 
  10. ^ 10.0 10.1 Willy Ley. Rockets: The Future of Travel beyond the Stratosphere.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45: 80–81. 
  11. ^ George Pendray. The Coming Age of Rocket Power. Harper & Brothers. 1945: 77. 
  12. ^ 12.0 12.1 Herbert S. Zim. Rockets and Jets. Harcourt Brace, & Co. 1945. 
  13. ^ 13.0 13.1 刘仙洲. 《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78. 
  14. ^ 潘吉星. 《中國火箭技術史稿》.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7: 72–74. 
  15. ^ 祁淑英、魏根发. 《錢學森》〈收获的秋天之14 大漠荒原与航天城堡〉.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中文). 
  16. ^ 苍溪陶氏世系表.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网. 
  17. ^ 17.0 17.1 哲也. 《意外发现史记和族谱上的记载相悖,应该相信谁?》. 知乎. 2024-03-29 [2024-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6) (中文). 
  18. ^ 徐新照. 〈焦玉《火攻书》是元末明初的火器著作吗?〉. 文献季刊. 2000, 10 (4): 209-218. 
  19. ^ SAM GENG. 《宇宙种子之种子计划:未来早已注定》. 2021: 29 (中文). 据记载,万户是明朝初年人,原名为陶成道,是一位木匠。他喜爱钻研,尤其是对技术发明方面特别痴迷,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军队所用的刀枪车船。万户对军队武器的改造对明朝有军队的战斗力提升有很大帮助...为了实现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将军班背的遗愿,万户开始潜心研究将军遗留下来的《火箭书》,并用自己的知识给予完善。他仔细阅读研究了班背的《火箭书》后,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 
  20. ^ 20.0 20.1 邵发明. 〈【地方志】“世界航天第一人” 竟然是金华人?〉. 《金华日报》. 2023-03-07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通过金华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中文). 
  21. ^ Ron Miller. The Dream Machine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Spaceship in Art, Science and Literature. Krieger Pub Co. 1993: 8. ISBN 978-0894640391. 
  22. ^ Menzel, D. H., Minnaert, M., Levin, B., Dollfus, A., & Bell, B. Report on Lunar Nomenclature by The Working Group of Commission 17 of the IAU. Space Science Reviews. 1971, 12 (2): 174 [2024-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25). 
  23. ^ 流言终结者节目列表 第二季 Ming Dynasty Astrona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