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闽南语地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语地名
汉字 地號名
白话字 tē-hō-miâ / tōe-hō-miâ
厦拉新文字 dexomia / duexomia

台语,又称台湾话,曾经是台湾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以台语命名的地名十分普遍。虽然在今日的台湾,台语过往的地位与通行程度已经被台湾国语所取代,不过大量带有台语特色的地名仍然留存。

特色用语[编辑]

陆地地形[编辑]

  • kiā
  • kîⁿ
  • puān
  • khàm
  • kheⁿ / khiⁿ):意味山谷盆地等。
  • lūn):突起的沙丘地形,如沙仑仑背等。
  • tun):通“墩”,与近义,如白沙屯等。
  • po͘):意味平地平原等。
  • phiâⁿ):意味地势稍高的台地
  • soa
  • soaⁿ):地形起伏之地。
  • tiâⁿ

水岸地形[编辑]

  • chiu
  • chùn
  • hái
  • 鲲鯓khun-sin
  • khut
  • làm):亦作“”,台语汉字本意为“泥沼”。
  • ô͘)︰山间小盆地,如阳明山国家公园竹子湖、嘉义县竹崎乡中和村奋起湖(旧粪箕湖)。
  • oan
  • pi)︰池塘,如嘉义市兰潭(旧红毛埤)、台南官田葫芦埤。
  • phīⁿ):意味向海洋突出的海岬,如猫鼻头鹅銮鼻鼻头角等。
  • thâm)︰湖沼,如嘉义县新港乡月眉潭。
  • ︰河川,如云林县北港溪(旧笨港)。云林县北港镇、嘉义县新港乡南港村旧南港(笨港街)。

土地开垦[编辑]

在地产业[编辑]

  • phō͘):早期的制糖所,如廍后廍仔等。

前后词缀[编辑]

  • āu
  • bóe
  • chhù):台语汉字本意为“房屋”,意味当地居民的房舍与土地,如三块厝廖厝打铁厝等。
  • ē)意同“脚”,即“下脚”
  • kha)意同“下”,即“下脚”
  • kháu
  • sim
  • téng),意“顶悬”
  • thâu),意同“角”,即“头角”、“头岬”
  • (kak),意同“头”,如“头角”、“岬角”
  • (phīⁿ),同于“鼻头”

参考资料[编辑]

名人作地名(最早定居开垦)[编辑]

名人作地名(功于地方)[编辑]

延伸阅读[编辑]

荷西葡文献[编辑]

  • 《新港文书》(台南地区/西拉雅语)

清代文献[编辑]

日本时期论著[编辑]

  • 土田滋、山田幸弘、森口恒一《台湾平埔族言语资料整理与分析》
  • 小川尚义《台日大辞典》
  • 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辞书续编、第三:台湾》、《诸蕃语汇》、《平埔族调查旅行》、《台湾文化志》
  • 安倍明义《台湾地名研究》

战后学者代表性著作[编辑]

  • 李壬癸《南岛民族的族群与迁徙》、《台湾原住民史:语言篇》
  • 张耀锜(1951)《平埔族社名对照表》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 陈正祥(1978)《台湾地名辞典》台北:南天书局
  • 洪敏麟(1980-1984)《台湾就地名之沿革》(一)(二上)(二下)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 洪英圣(1995)《情归故乡、总篇:台湾地名探索》台北市:时报文化
  • 陈国章(1997-1999)《台湾地名辞典》(上中下)台北:师大地理系
  • 姚荣松指导、蔡淑玲(2004)《台湾闽南语地名之语言研究:兼论其文化意涵与演变》新竹:竹教大台语所硕论
  • 林庆勋指导、陈耀中(2007)《清代文献反映平埔族群语言研究》高雄:高师大台文所硕论(汉字还原闽南语罗马字转写)
  • 臺灣地名的探究 (PDF), 师大地理系, [2017-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10) 
  • 名符其實?!--由自然科學看台灣地名由來的命名智慧 (PDF), 独立研究作品, [2021-08-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8-27) 

相关词条[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