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田历史和田地区的历史。

史前社会[编辑]

吐火罗人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这个地区。在该地区发现了几具塔里木木乃伊。在和田市以东的桑普尔,有一系列广泛的墓地,分布在大约1公里宽和23公里长的区域内。发掘的地点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100年不等。出土的坟墓出土了许多毛毡、羊毛、丝绸和棉织物,甚至还有一小块挂毯,即桑普尔挂毯,展示了高加索人的面貌由24种颜色的线制成的人。挂毯已被切割并制成其中一名死者穿的裤子。一项对56个人的人类学研究显示,主要是高加索人种[1][2]。对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木乃伊进行的DNA测试表明,它们是祖先的北欧亚人和一些东欧亚人的混合物[3]

于阗王国[编辑]

汉唐防卫据点遗迹

古代于阗王国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国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学问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文化桥梁[4]前二世纪西汉第一次与于阗王国接触时,于阗已经是繁荣的东西方贸易转运站[5]。西元前60年(神爵二年),西汉朝廷设西域都护府,作为与皮山、于阗、捍罙渠勒精绝戎卢等国的接口。公元2年(元寿元年),册封诸国国王,将佐按汉制封官授印,并在精绝设立“禾府”。于阗之于汉,有如后世朝鲜之于57年后,于阗国势兴盛,邻近诸国尽皆服从。73年,于阗被东汉班超攻打后从属于东汉,但在东汉势力衰弱、退出西域后再度自立。三世纪时,于阗与鄯善疏勒龟兹焉耆并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国,西晋封给五国国王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等称号[6]

四世纪后,于阗从属于前凉前秦等政权,曾遭到吐谷浑嚈哒等游牧民族的袭击。从五世纪十世纪,于阗王国的语言是塞语(Saka、Sakan),可能是健驮逻语的后裔[7],当时于阗的居民塞迦人可能是印欧语族高加索人种[5]。于阗作为东西方贸易枢纽,接受了伊朗和印度等各地区的文化[5]祆教在于阗王国盛行时,也建立了许多佛教寺庙。于阗王国由毗奢耶家族(Vijaya, Visa)统治,这一家族在唐代的汉姓为“尉迟”。

七世纪初的于阗处于西突厥的支配之下,之后唐帝国西征打击西突厥,648年,于阗与疏勒、龟兹、焉耆并入唐朝影响下的“安西四镇”。675年(上元二年),为了抵挡吐蕃的攻击,唐在军事地位重要的于阗设立毗沙都督府,但790年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都被吐蕃征服,于阗也进入吐蕃支配之下。吐蕃撤退后,李氏家族在于阗建立独立政权[8],国王李圣天后晋册封为“大宝于阗国国王”。

伊斯兰化[编辑]

10世纪,于阗开始与中亚的伊斯兰国家喀喇汗国进行斗争[9]。于阗的统治者们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威胁,因为他们安排莫高窟与他们一起描绘了越来越多的神像。在 10 世纪中叶,于阗受到喀喇汗王朝统治者穆萨的攻击,在塔里木盆地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关键时刻,喀喇汗王朝领导人优素福·卡迪尔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阗[10]。在喀喇汗国的统治下,于阗被伊斯兰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5]。而且由于主要贸易路线的变化,伊斯兰化后的于阗由国际贸易淡出,转变为地方性的贸易地[11]

1041年,喀喇汗国分裂成东西两部,喀什噶尔的东喀喇汗国(哈仑系)领有和阗[12]。西喀喇汗国在1089年亡于塞尔柱土耳其,东喀喇汗国则多存活了40多年。

1134年,西辽征服塔里木盆地,东喀喇汗国臣属于西辽,和阗也连带进入西辽的影响之下。西辽大多采取宗教宽容政策,直到1211年,乃蛮屈出律篡夺西辽帝位,释放之前起兵反抗被俘的东喀喇汗穆罕默德三世,将其送回喀什噶尔,但穆罕默德三世不受当地贵族的欢迎,入城时被刺死于城门洞中,东喀喇汗国宣告灭亡。喀什噶尔不肯归附屈出律,屈出律每逢秋收时节派兵烧毁农作物。三、四年后,喀什噶尔因为饥荒只好归顺。

屈出律原本信奉景教,后在浑忽公主的劝说下改信佛教。喀什噶尔的穆斯林与基督徒被强迫改宗佛教,遭到宗教迫害[13]。1218年,成吉思汗哲别率军攻打西辽,哲别进入喀什噶尔后宣布宗教自由,西辽屈出律政权彻底被蒙古消灭。

元代忽必烈治世时,于阗改名为斡端五端城[14],并设立斡端宣慰使元帅府,由蒙古帝国王族统治。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斡端是农业和纺织业繁荣的城市[15],他写道:“这是别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许多城市和城镇,其中最富丽堂皇,和省会一样。生活资料充足,棉花在这里盛产。葡萄园、庄园和果园很多。人民以贸易和工业为生,他们一点也不好战”[16][17]

明代又恢复于阗的称呼,1406年,于阗王室向明进贡[18]十五世纪以降,和阗接连受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等支配,在叶尔羌汗国治下,和阗建立了城东的领主城(旧城)。1680年准噶尔汗国消灭叶尔羌汗国,和阗由噶尔丹汗任命白山派和卓治理。

1755年清帝国大致击溃准噶尔汗国,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于和阗设置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彻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阗部署有少量官兵,作为地方治理的根据地之一。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和阗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区扩展到古城墙外。1828年,为了防御,在旧城附近新建了新城[11]

近现代[编辑]

  • 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驻喀拉喀什(今墨玉县城)。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皮山县;分和阗县东境23庄与于阗县西境15庄设洛浦县。
  • 民国二年(1913年),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
  • 民国四年(1915年),自和阗县析置墨玉县。
  • 民国九年(1920年),设和阗道
  •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和阗道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官公署。
  • 民国十八年(1929年),设策勒县。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阗行政区为和阗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民丰县。
  •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
  • 1950年,设立和阗专区专员公署[19]
  • 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18]
  • 1971年6月,改和田专区为和田地区。
  • 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
  •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 1983年9月,自和田县析置和田市

参考文献[编辑]

  1. ^ Mallory, J. P. and Mair, Victor H. 2000. The Tarim Mummies: Ancient China and the Mystery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from the West, pp. 132, 155-156.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 0-500-05101-1.
  2. ^ Bonavia, Judy. The Silk Road: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er Baumer (2004), p. 317. Odyssey Publications. ISBN 962-217-741-7.
  3. ^ Chunxiang Li; Hongjie Li; Yinqiu Cui; Chengzhi Xie; Dawei Cai; Wenying Li; Victor H Mair; Zhi Xu; Quanchao Zhang; Idelis Abuduresule; Li Jin; Hong Zhu; Hui Zhou. 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BMC Biology. 2010, 8 (15): 15. PMC 2838831可免费查阅. PMID 20163704. doi:10.1186/1741-7007-8-15. 
  4. ^ Khotan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com. [2012-04-06]. 
  5. ^ 5.0 5.1 5.2 5.3 松田“ホータン”‘アジア历史事典’8巻、308-309页
  6. ^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silk286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莲池“ホータン”‘中央ユーラシアを知る事典’、470-471页
  8.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页
  9. ^ Error (PDF). www.ihp.sinica.edu.tw. [5 April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01). 
  10.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5– [2022-05-25]. ISBN 978-0-231-1392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11. ^ 11.0 11.1 板垣、后藤‘事典 イスラームの都市性’、553页
  12.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8页
  13. ^ C.M.ドーソン‘モンゴル帝国史’1巻(佐口透訳注, 东洋文库, 平凡社, 1968年3月)、147-148页
  14. ^ “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阗国也”见耶律楚材西游录
  15. ^ マルコ・ポーロ‘东方见闻录’1巻(爱宕松男訳注, 东洋文库,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页
  16. ^ Latham, Ronald. Marco Polo: the travels. 1958: 80. 
  17. ^ Wood, France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2002: 18 [2022-05-25]. ISBN 9780520243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8. ^ 18.0 18.1 引证错误:没有为名为chimeiyurai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9. ^ 历史沿革. 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 19 January 2019 [22 Jan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