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仔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仔主义香港人步入中产阶级的生活态度。自1970年代后,香港经济起飞,市民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已由基本的温饱,提升至置业(屋仔)、结婚(老婆仔/老公仔)、有车(车仔)、养狗(狗仔,亦有说是“BB仔”),这种生活态度被戏称为“四仔主义”。

背景[编辑]

在“四仔主义”形成的1970年代至1990年代,香港战后难民的新一代逐渐成长,经济及流行文化起飞,这段期间,香港人经历了六七暴动、1970年代初秀茂坪山体滑坡、俗称“鱼翅捞饭”的股市暴升年代,不少论者视此为香港黄金年代。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间,大学生圈子开始以“四仔主义”形容自己的生活态度,以此与追求理想的学生划下界线。“四仔主义”指人生四大目标,包括“屋仔”、“车仔”、“老婆仔”与“生番个仔”(又或“养番狗仔”),旨在追求个人享乐及中产生活,而不再追逐带有理想主义的梦想。

有关四仔主义的反思、追求、背后的价值,至今仍是香港文化圈子时而谈讨的话题。 

参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