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地方色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域色彩是日治时期台湾美术的核心理念,也被称为“地方色彩”、或“南国色彩”,始于1920年代前后开始勃发的美术运动,至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成立后正式成为官展的主流。这个由日人主导的重要美术思潮,透过台湾美术展览会制度的强大影响力,成为近代台湾美术发展的方向。

基本概念[编辑]

1930年代,日本殖民台湾时期,在这种殖民美术背景下的台湾美术出现了“地方色彩”这一概念。“地方色彩”最直接的实践是和本土、传统、过去有关,态度上是积极的、肯定的、拙朴的,更重要的是真实的,如现代化的问题,其中甚至有着反本土的诉求。[1] 地方色彩中含有的本土概念其实里面是涵盖着现代化的意义的,“殖民现代性”这一概念成为了“地方色彩”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其实也反映了在殖民主义下“自然台湾”怎样去转化成“文化台湾”的机制。

地方色彩的内涵[编辑]

综观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地方性色彩”内涵可具体划分为以下三类,其一自然景象的“地方色彩”;其二人物形象的“地方色彩”;其三民俗风情的“地方色彩”。

自然景观的“地方色彩”多是以风景以及花卉植物等,还有动物较为偏多,代表画家如廖继春《有椰子树的风景》(1993,帝展第十二回入选)、黄土水《水牛群像》等。人物形象的“地方色彩”则是表明当时画家也多采用人物形象作为描绘题材,藤岛武二等画家在台期间多以台湾原住名作为其描绘对象,在二十年代,不论是外籍画家或是台湾画家都是多以原住民作为题材发挥,原住民的形象似乎成了“台湾显明的标志”。民俗风情的“地方色彩”则是表现台湾本土的特色艺术,例如台湾本土的风俗民情、原住民的生活情形或是习俗,还有宗教节庆等等。[2]

地域色彩对近代台湾的影响[编辑]

“地域色彩”在日本殖民多年后由于现代化建设而有了重大改变,日治时期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呈现台湾社会变迁下的视觉艺术新貌,并且传达出时代的意涵,此不仅日据时期“地域色彩”视觉风貌的延伸,实质上因画家们更在意的是如何呈现台湾本地特色的意涵及时代精神,尤其从乡土风情画中可清楚地看到画家们并不是在刻意表现台湾的自然景观,更重要而积极的是在表现台湾自然环境的改变及台湾文化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将自然与文化融合成新的视觉美感。因此,回顾20世纪的台湾美术,“地域色彩”的观念确实对台湾本土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辈美术家孜孜屹硫的努力都是为了展现新时代的美术风貌。而如今,它己成为了一种新知识的追求与现代化的表现,代表着台湾美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编辑]

  1. ^ 廖, 新田. 台灣美術四論. 台北: 典藏艺术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2008-12-04: 200页. ISBN 9789866833403. 
  2. ^ 薛燕玲. 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地方色彩」的形成. 国立台湾美术馆. 90.02.03 [2018-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