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六和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增六度通常向上下各扩展半音解决到八度Play

增六和弦主要有三种含义:

  1. 增三和弦的第一转位——即低音与上方的两音分别构成大三度小六度和弦,例如:E-G-C
  2. 广义的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即意大利增六和弦、法国增三四和弦、瑞士倍增三四和弦、德国增五六和弦、德国倍增五六和弦、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等。这些和弦的共同特点是以音阶中的小下中音(即vi)为低音、并且含有音阶中的重属导音(即IV),这两个音共同构成了这些和弦的特色音程——增六度音程
  3. 狭义的重属增六和弦——即意大利增六和弦。

广义的增六和弦(英语:Augmented Sixth Chord)是一个包含增六度英语Augmented sixth音程的和弦,最初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1],在巴洛克时期进一步发展,并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中形成明确的风格。[2]

和弦组成[编辑]

增六和弦的首要组成要求是拥有一组增六度音程,不论是在大调小调音阶里,均取采降第六级音(也就是scale degree 6)和升第四音(也就是scale degree 4)。在标准和弦进行的理论,这两音所产生的不稳定性会自然推向最接近属音,形成一个纯八度。以此基础下,在增六度中间插入不同的音级时,便成为了增六和弦。[3]

标准和声功能[编辑]

巴洛克浪漫主义时期,增六和弦一直有着同样的和声功能:作为半音调整后的前属和弦(通常是iiIVvi7或其小调同名和弦的变形)导向属和弦。这一向属和弦的运动因为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4scale degree 5半音解决而被加强。这两个音本质上行使导音的功能。这一特征令许多分析家[来源请求]比较增六和弦与重属和弦V of V)的和声导向,因为两个和弦中都出现了scale degree 4V的导音。在大调中,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更加明显,因为除了scale degree 4还有scale degree 6也是半音变音,而在小调中只有scale degree 4一个变音

浪漫主义时期,增六和弦的和声更加模糊,因为作曲家不断挖掘其前属和弦之外的其他功能。参见#扩展功能

形态[编辑]

增六和弦有多种形态。每种的名称都是以一个欧洲国家命名的,但是理论家对其精确的起源意见不一,而且为了定义根音和将其纳入传统和声体系纠结了几个世纪。[3][4][5]

意大利增六和弦[编辑]

意大利增六和弦的和声进行,由It6过渡至VPlay

意大利增六和弦ItIt)是最简单的增六和弦,只运用三个音级,除原来的增六级外,中间再插入主音,形成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4。在C大调C小调上即为ACF。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三音重属导六和弦,即3DD6

在进行四部和声时,主音会重复使用。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面的主音会上移至上主音;而下面的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英语Fifth (chord)

示例[编辑]

法国增六和弦[编辑]

一般法国增六和弦的和声进行,由Fr6过渡至V Play

法国增六和弦FrFr)和意大利增六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上主音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即C大调C小调上的ACDF。此和弦之所以名为“法国”是因为其中的音都包含在一个全音音阶中,让人联想到法国19世纪的音乐(特别是印象主义音乐)。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即5DD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上主音不会移动;主音则会向下移至导音,最终变成属和弦英语Fifth (chord)。另一种形式为主音不会移动,而上主音则上升至中音,形式了I

示例[编辑]

德国增六和弦[编辑]

德国增六和弦的和声进行,由Gr6过渡至V,特点在标注蓝色的3。Play

德国增六和弦GrGer)也和意大利和弦类似,但增加了一个降中音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4,即C大调C小调上的ACEF。在德奥当导的古典主义音乐中常找到,例如贝多芬的音乐。德国增六和弦和其余两个增六和弦有所不同,因其组合中包含了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均属小调音阶中的基本音,所以亦较常出现于以小调写成的乐曲。 用和声功能则可被分析为三音重属导五六和弦,即3DD

德国增六和弦通常都会先转为I和弦,避免出现平行五度的和声禁忌。

根据和声进行理论主音降中音皆会向下移至导音上主音,但如果以这样的和声进行,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2会产生平行五度,在和声学是被建议尽量避免的,因此,使用德国增六和弦时,会采取以下方式化解:

  1. scale degree 3变成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使它变成为意大利增六和弦或法国增六和弦,但采用这个方法,亦间接令德国增六和弦丧失其独有性[6]
  2. 更常采用的方式是采用“部分延迟”的方法,先将增六度化解为纯八度,中间音级暂不作任何移动,这时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4会变为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即是i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以作缓冲;及后除低音外,其余三个音级均向下移,使其变成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7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即是V7和弦来解决。
  3. 采用异名同音的记谱方式,将scale degree 3改写成scale degree 2,根据和声进行理论,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均采取上移,scale degree 6仍旧下移,至于scale degree 1则不作移动,结果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2scale degree 4会变为scale degree 5scale degree 1scale degree 3scale degree 5,同样变为I和弦或终止四六和弦;在听觉上其实没有分别,但在记谱法上则完全避免了平行五度的问题。将scale degree 3改写成scale degree 2的德国增六和弦,通常被称作瑞士增六和弦SwSw)。
  4. 事实上,这种由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属和弦而产生的平行五度,自古典时期就已经非常常见了,莫扎特用的尤为多,因此人们也将这个平行五度称为“莫扎特五度”。所以在古典和声写作中,虽然通常情况下平行五度是被禁止的,但是莫扎特五度是被特例允许的。

爵士乐理中,德国增六和弦常被称作作重属和弦的三全音替代和弦等和弦

示例[编辑]

( Listen)

其他变形[编辑]

增六和弦还有一些有着古怪地名的名字的其他变形。例如scale degree 4scale degree 6scale degree 7scale degree 2FABDFABD)被人称为澳大利亚增六和弦5DD7DDIII₂3DVII)。[7]这些反常的变形一般都可以另做解释。

含增六度的重属和弦组和弦的不同名称[编辑]

俗称 使用数字低音的俗称 功能简写 斯波索宾分析[8] 里曼分析 C大调中的和弦 c小调中的和弦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意大利增六和弦

(It)

重属增六和弦

(DD6)[8]

降三音的重属导六和弦

(3DD6)[8]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5>
7)

<aes' c'' fis''>
{\key c \minor <aes' c'' fis''>}
法国增六和弦

(Fr)

法国增三四和弦

(Fr)

重属增三四和弦

(DD)[8]

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5DD)[8]

降五音为低音的重属七和弦

(
  5>
7)

<aes' c'' d'' fis''>
{\key c \minor <aes' c'' d'' fis''>}
瑞士增六和弦

(Sw)

瑞士倍增三四和弦

(Sw)

重属倍增三四和弦

(DD倍增)[8]

升根音降五音的重属三四和弦

(15DD)[8]

降五音为低音、升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5>
7
1<
)

<aes' c'' dis'' fis''>
没有[8]
德国增六和弦

(Gr)

德国增五六和弦

(Ger)

重属增五六和弦

(DD)[8]

降三音的重属减导五六和弦

(3DD°)[8]

降五音为低音、降九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5>
9>
7
)

<aes' c'' es'' fis''>
{\key c \minor <aes' c'' es'' fis''>}
非凡增六和弦(Exceptional Augmented sixth chord)

(EA)[9]

非凡倍增五六和弦

(EA)[9]

重属倍增五六和弦

(DD倍增)[8]

降三音的重属半减导五六和弦

(3DDø)[8]

降五音为低音、无根音的重属九和弦

(
  5>
9
7
)

<aes' c'' e'' fis''>
没有[8]
奥地利增六和弦

(At)

奥地利小增六和弦

(At)

重属小增六和弦

(DD小增₆)[8]

降三音的、原根音与重降根音共存的重属导六和弦

(113DDⅦ₆)[8]

降五音为低音、原三音与重降三音共存的、无根音的重属七和弦

(
  5>
7   3   
3>>
 
)

没有[8]
{\key c \minor <aes' c'' fes'' fis''>}
澳大利亚增六和弦

(Au)

澳大利亚加六音的增四六和弦(Au),或澳大利亚增二和弦(Au 加六音的重属增四六和弦

(DD[8]

降五音加六音的重属四六和弦

(5DD)[8]

降五音为低音、加六音的重属三和弦

(
  5>
6)

<aes' b' d'' fis''>
{\key c \minor <aes' b' d'' fis''>}

增六和弦的“转位[编辑]

偶尔,增六和弦中的其他音会用作低音。由于理论家对于通常的位置是否是根音位置意见不一,“转位”一词这里或许并不精确,但有教科书中这样用。有时,“转位”增六和弦由于声部进行而形成。

法国哲学家作曲家卢梭认为,这个和弦不能被转位Dictionnaire de Musique)。17世纪升音低音的位置一般只在德国出现。[10]

示例[编辑]

增六和弦的“根音”[编辑]

Simon Sechter在《作曲原则》中将C调上的法国六和弦ACDF解释为半音变音七和弦的第二转位,因此根音应该是'D'。德国六和弦ACEF则解释为同一根音上的变音九和弦,但该根音被省略。(在Sechter的理论中,减七和弦FACE也作同样解释,即在D上省略根音九和弦,从而与增六和弦一致。)

增六度向外解决的倾向因此可以这样解释,A作为根音D上的减五度是不谐和降音,必须级进解决,而F由于是升半音而必须级进解决。


参见[编辑]

参考来源[编辑]

  1. ^ Andrews, Herbert Kennedy. The Oxford Harmony 2 1.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45–46. OCLC 223256512. 
  2. ^ Andrews 1950,第46–52页
  3. ^ 3.0 3.1 Aldwell, Edward; Carl Schachter.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2. San Diego, Toront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478–483. ISBN 0155315196. OCLC 19029983. 
  4. ^ Gauldin, Robert. Harmonic Practice in Tonal Music 1. New York: W.W. Norton. 1997: 422–438. ISBN 0393970744. OCLC 34966355. 
  5. ^ Christ, William.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of Music 2 2.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73: 141–171. ISBN 0135603420. OCLC 257117.  提供了对增六和弦和那不勒斯六和弦的详细解释
  6. ^ Benjamin, Thomas; Michael Horvit & Robert Nelso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of Music: From the Common Practice Period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7. Belmont, CA: Thomson & Schirmer. 2008: 165. ISBN 9780495189770. OCLC 145143714.  贝多芬常如此从一种形式的和弦移动到另一种形式,有时则经过全部三种形式
  7. ^ Burnard, Alex. Harmony and Composition: For the Student and the Potential Composer. Melbourne: Allans Music (Australia). 1950: 94–95. OCLC 220305086.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8.17 伊·杜波夫斯基 、 斯·叶甫谢娜夫 、 伊·斯波索宾 、 符·索科洛夫, 和声学教程. 重属和弦中的变音.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3(2013.3重印): 200. ISBN 978-7-103-03190-2. 
  9. ^ 9.0 9.1 David Nivans, Finding The Right Pitch III: A Guide To The Study Of Advanced Harmony. Degree-Inflected Chords. World Bet Books. June 13, 2016. ISBN 978-1937214029. 
  10. ^ Ellis, Mark (2010). A Chord in Time: The Evolution of the Augmented Sixth from Monteverdi to Mahler, pp. 92-94. Farnham: Ashgate. ISBN 978-0-7546-6385-0.

参考书籍[编辑]

  • Rimsky-Korsakov, Nikolai. Practical Treatise on Harmony 13th – 1924. St. Petersburg: A. Büttner. 1886. 
  • Piston, Walter. Harmony co-author Mark DeVoto 5th – 1987.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 Company. 1941.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