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安坑刑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店第三公墓
(原安坑刑场)
地图
墓地资料
国家 台湾
地点新北市新店区安华路21巷
坐标24°57′38.3″N 121°31′20.0″E / 24.960639°N 121.522222°E / 24.960639; 121.522222
类型公墓不义遗址
所有者新北市政府
网站原安坑刑场

安坑刑场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一处枪决政治犯的处所,范围位于今新北市新店区安坑地区新店第三公墓墓区内[1]。安坑刑场自1954年启用以取代马场町刑场[2][3],并持续沿用至1980年代为止[4]

历史

[编辑]

1950年代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国民党政府逮捕大量的“政治犯”,已远超过监所、押房所能负荷的容纳人数,为疏散遭逮捕的大量政治犯,除于各地广设看守所分所和军人监狱外,若经过军事法庭审理判决死刑确定者,随即会被带往刑场处刑。台湾白色恐怖时期早期主要是以新店溪沿岸作为刑场,如马场町、与马场町同岸临新店溪的水源路一带,甚至越过川端桥(今中正桥)南端临永和的新店溪边等地均设有刑场。1952年国防部于新店的军人监狱完工后,随即在一旁的安坑建置刑场,约于1954年开始启用之后,安坑刑场即取代马场町刑场成为政治犯枪决的主要刑场。

根据官方档案记载,在安坑刑场枪决的政治犯包括台湾原住民菁英的高一生(族名吾雍・雅达乌犹卡那)、林瑞昌(族名乐信·瓦旦)、汤守仁林日高等,绿岛再叛乱案的宋盛淼、吴声达等人;泰源事件江炳兴郑金河詹天增、陈良、谢东荣;以及不同政治主张推动台湾独立运动陈智雄宋景松以及郑评等人。

执行枪决的部队,已非马场町、水源路时期作为主力的宪兵第四团及第八团,而是台北宪兵队和宪兵第201、202、203团。

安坑刑场枪决政治犯人数仅次于马场町,系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第二大刑场,至1988年左右始由司法监狱取代其功能,安坑刑场设立约长达三十多年,与设立仅四年的马场町刑场相较,若计入非政治犯的枪决人数,或许殒命于安坑者,不会少于马场町的断魂人。[5]

安坑刑场有第一刑场以及第二刑场,后来增建第二刑场。[4]

枪决过程

[编辑]

死刑犯在确定执行的当日会被军用卡车载运至安华路岔入口,安华路因此又称作“刑场路”。负责执行枪决的士兵即将之拉下车,拖到草丛间的空地给予最后一餐并询问遗言,而后对准胸口连开数枪予以枪毙。执行完毕后,会对遗体进行拍照确认,以便向上级交代已确实执行。据当地耆老回忆,自上方山头的隐蔽处可观看行刑的全过程,多数死囚并无胃口咽下最后一餐;而枪决后留下的弹壳则会遭当地民众捡拾转卖。[6]

现况

[编辑]

安坑刑场现址为新店区第三公墓,2019年被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列入不义遗址名录之内。当地文史工作者正在推动与国家人权博物馆合作,希望能设立相关的纪念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翁聿煌. 新店地圖揭秘 原來這麼多神秘單位都是「鄰居」!. 新北. 2016-11-12 20:0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台湾)). 
  2. ^ 陈家祥、季相儒. 白色恐怖走過30年 融於民間的極權、滿布刑場的新店溪. 台北: 东森新闻云. 2017-07-24 18:09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1) (中文(台湾)). 
  3. ^ 张子午. 歷史迷霧中的六張犂──白色恐怖時期亂葬崗保存爭議. 报导者. 2016-02-2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3) (中文(台湾)). 
  4. ^ 4.0 4.1 刘重义. 再探安坑刑場. 台北: 民报. 2016-11-29 18:44 [2018-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台湾)). 
  5. ^ 安坑刑場. 国家人权博物馆不义遗址数据库. [2023-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0). 
  6. ^ 促轉會訪安坑刑場 保存不義遺址. 自由时报. 2019-08-01 [202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外部链接

[编辑]